皇帝总是拿重臣开刀。嘉庆帝杀和珅,康熙杀鳌拜,朱元璋手下众多的功臣良将都被他杀死。皇帝为什么要杀掉自己的重臣?历史学家对此自有一番见解。其实,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分析重臣与皇帝间的关系,也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信息经济学中有一个“委托—代理”理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代理人有多种类型,代理人知道自己属于什么类型,但委托人不知道。为了显示出类型,代理人会选择某种信号,委托人根据观测到的信号反馈来判断代理人的类型,并同代理人签订合同。这就是信号传递模型。
通过这个理论,皇帝与大臣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皇帝作为国家的所有者,虽然控制着整个国家,但他一个人是没法直接治理的,他需要委托一个或数个代理人来帮助他治理国家。于是,皇帝给予大臣高官厚禄,要求他们为自己效命。相对于大臣们是否尽心,皇帝最关心的还是他们是否忠心,担心他们是否会造反。
对皇帝来说,江山的稳定是第一重点。大臣了解皇帝脾性和国家机制,他们是最有可能成为造反的力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大臣都会造反,皇帝要识别哪些大臣最可能造反。于是皇帝就有了自己对这些大臣的判断信息,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大臣们清楚自己会不会造反,皇帝只能依旧自己的判断来确定。
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大臣们必须发出一个信号或皇帝必须用一个信号来区分谁是忠臣,谁又是奸臣。但造反这件事很特殊,谁都想当皇帝,以至于对某些大臣来讲,任何成本都值得付出。于是,皇帝就会陷入困境:他无法区分出忠奸,但又必须保证江山能够千秋万代。这时,皇帝只有用一种非常规的分离信号来进行识别:是否具有造反能力。
有些开国重臣在交出兵权后,仍会被杀,这也可以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重臣除了拥有职位、兵权这些有形资产外,还有声望、才能、人际关系等无形资产。交出了有形的兵权,但那些潜在的无形资产是无法上交的,对于皇帝来说,这仍构成威胁。
所以,皇帝只有将那些有能力造反的重臣们杀掉,剩下的大臣即使有造反之心,也无造反之力。这样一来,皇帝在面临同样困境的时候,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