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年轻人一低头,蓦地发现母亲竟赤着脚站在冰凉的地上!刹那间,灵光一闪,他想起了高僧的话。他突然什么都明白了。他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
母亲是伟大的,在我们迷失方向时,在我们落魄时,母亲都永远为我们开启着一扇门。无论何时何地,那个能赤着脚为我们开门的是母亲。母亲,才是我们最应该敬奉的佛。
禅就是从没有办法中想出办法
有一位信徒问无相禅师禅是什么,无相禅师用一个故事回答了他。
有一个技术很高明的小偷,他有一个儿子。一次,儿子对爹道:“爹,你年纪已高,找个时间交我偷盗的技术吧!”
做父亲的不好推辞,便答应了,但他始终没有教儿子一些关于偷盗的理论技巧。
有一天晚上,父亲带着儿子到了一个富贵人家,父亲用万能钥匙打开了衣橱,并叫儿子进去,等儿子进去,父亲便把衣橱锁上,且大声叫道:“有贼啊,有贼啊!”然后便离去。
富人家一听有贼,便四处搜查,但并未发现有什么东西丢失,因此就去睡觉去了。只是在衣橱的小偷,不知父亲此举何意,为什么把他锁在衣橱内?到底要怎样才能逃出去?最后他灵机一动,学老鼠咬衣服。一会儿,听见房内的夫人叫丫环拿灯来看,并说好像有老鼠在咬衣服,丫环一打开衣橱,小偷一跃而出,向门外逃去,富人家发觉小偷后,立刻派人去追。
众人追到河边时,那小偷急中生智,把一块大石头扔进河里,自己绕道回去。这时还听到河边有人说,真可怜,把小偷逼得跳河了。
小偷回家后埋怨父亲,为什么把他锁在衣橱里,而父亲只问他是如何逃出来的。待儿子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后,父亲高兴道:“好样的,你以后不愁没饭吃了!”
按照无相禅师的意思,禅就是从没有办法中想出办法。
禅就是从没有办法中想出办法,其实,做任何事都需要这种禅境。有时候我们会身处险境或绝境,这时,就需要从没有办法中想出办法,这不仅是一种禅境,更是一种做事的规则。
佛禅小故事
无目之人
有个和尚问投子禅师:“一个没有眼睛的人,他的脚应该如何前进?”
投子禅师说:“十方都有他的脚步。”
和尚又问:“没有眼睛的人,他的脚步为什么可以遍及十方?”
投子禅师说:“他还需要眼睛吗?”
不要一味地遵循一种模式
在日本有两个寺庙,其中一个寺庙的僧人如果去菜场买菜,一定要经过另一个寺庙。而每当此时,这个寺庙的僧人总是要出来与之“斗法”。一天早上,一个小和尚去菜场买菜,刚路过这个寺庙门前,就见该寺庙有个小和尚出来,拦住了去路。
“你到哪里去?”小和尚问道。
“脚到哪里,我到哪里!”买菜的小和尚回答道。
问话的小和尚无话可说,败下阵来,回来请教自己的师父。
师父面授心机,说:“明天继续问他,他如果还是这样回答,那你就问: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他一定就回答不出了!”
第二天,小和尚早早地就等在寺庙门前,以为自己这一次一定胜券在握了!一看见昨天那个买菜的小和尚提着菜篮走过来,就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
“风到哪里,我到哪里!”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问话的小和尚再次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只得再次回去请教师父。
这次师父有点不高兴地说:“你怎么这么笨啊!你就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来了!”师父进一步补充说:“如果下次他再随便编个名目,比如,水到哪里,我到哪里。那你就问他:如果没有水,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了!”
听了师父这番话,小和尚高兴极了!他心里想,自己明天一定能赢。看你还能变出什么花样来!
于是第二天,小和尚又早早地等在寺庙门前,一看见那个卖菜的小河上提着菜篮走过来,就再次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道:“你到哪里去?”
“我到菜场去。”小和尚不慌不满地回答。
问话的小和尚一听,又愣在了那里。
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生活中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所以,遇事时要独立思考、随机应变,才会掌握主动权,甚至变被动为主动。
让每个人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有一位信徒到寺院礼完佛后,来到客堂休息,刚落座,就听到一位年轻的知客师对身旁年事已高的禅师喊道:“老师!有信徒来了,请上茶!”
过了一会儿,又听到那位年轻的知客师叫道:
“老师!佛桌上的香灰太多了,请把它擦拭干净!”
“拜台上的盆花,别忘了浇水呀!”
“中午别忘了留信徒用膳。”
这位信徒看到年老的无德禅师,在知客师的指挥下东奔西跑,有些于心不忍,就问无德禅师:“老禅师!知客师和您是什么关系呀?”
老禅师非常自豪地答道:“他是我的徒弟呀!”
信徒大惑不解地问道:“这位年轻的知客师既然是您的徒弟,为什么对您如此不礼貌?一会儿叫您做这,一会儿要您做那!”
老禅师却非常欣慰地说道:“有这样能干的徒弟,是我的福气。信徒来时,只要我倒茶,并不要我讲话;平时佛前上香换水都是他做,我只要擦一擦灰尘;他只叫我留信徒用膳,并不叫我去煮饭烧茶。寺内上下一切都是他在计划、安排。这给我很大安慰,否则,我就要很辛苦了!”
信徒听后,仍满脸疑惑地问道:“不知你们是老的大,还是小的大?”
无德禅师道:“当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更有用呀!”
无论做什么事,不要总是被固有的思想所束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管理者,只有唯才是举,唯才是用,才能让每个人都发挥更大作用,也才能让自己从事务中解脱出来。
佛禅小故事
大与小
一次,有人问大珠禅师:“如何才能算大呢?”
禅师答曰:“大。”又问:“多么大?”师曰:“无边际。”
此人又问:“如何才能算小?”禅师答曰:“小。”
问:“多么小?”师曰:“看不见。”
便又问:“大无边际,小又看不见,究竟何处是?”
大珠禅师反问道:“何处不是?”
把话换种方式说更好
两个有烟瘾的人,一起去向一位素以严苛出名的禅师学习打坐。当他们打坐的时候,由于专心,烟瘾就被抑制了,可是每坐完一炷香,问题就来了。
那一段休息时间被称为“静心”,可以在花园散步,并讨论打坐的心得。每到静心时间,甲乙两个人便忍不住想抽烟,于是在花园互相交流抽烟的心得,愈谈愈想抽。
甲提议说:“抽烟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们干脆直接去请示师父,看能不能抽!”
乙非常同意,问道:“由谁去问呢?”
“师父很强调个别教导,我们轮流去问好了。”甲说。
甲进去请教师父,不久之后,微笑着走出禅堂对乙说:“轮到你了。”
乙走进师父房里,接着传来师父怒斥和拳打脚踢的声音,乙鼻青脸肿的爬出来,却看见甲正在悠闲的抽烟。他无比惊讶地说:“你怎么敢在这里抽烟?我刚刚去问师父的时候,他非常生气,几乎把我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