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脑子能更顺利地解决问题
少康法师是净土宗五祖,少年出家,历学法华、楞严、华严、瑜伽等经论。他本是位学问僧,但到了唐德宗贞元初年(785年),却突然改换门庭,学起净土,专门念佛了。
事出有因,原来,那年少康游学到了洛阳白马寺。有一天,他来到佛殿,突然看见殿上有一部经书放出光芒,映照一室。
少康感到很奇怪,上前一看,经书封面上写着“西方化导文”几个字,署名善导,是净土宗二祖所作。
少康法师便说:“我若与净土有缘,经书当现出更大光芒。”话刚说完,果然见经书又放出更大的光明。少康法师由此心服,便发誓道:“海枯石烂,我的净土之心不可改变。”
遂至长安光明寺,礼拜善导和尚生前所居的僧舍。突见善导的遗像飞至空中,说:“汝依吾教广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养(指净土)。”话刚说完便不见了。
于是少康心有所悟,便至浙江传播净土法门。
那时,浙江对净土法门并不熟悉。所以,少康来到后很少有人接受他的教化。那,怎样才能传法呢?
少康想到了一条妙计:从娃娃抓起。他便以自己乞来的钱引诱孩子们说:“阿弥陀佛是你们的老师。有谁念阿弥陀佛一声,我便给谁一枚铜钱,念十声者,给钱十枚。”
孩子们年幼无知,也不知阿弥陀佛何意,听说有钱,便争先恐后地念起佛来。少康也果然履行诺言,把乞来的钱如数付给了孩子们。不久,消息越传越远,来少康面前念佛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少康没那么多钱支付,便酌情减量。
一个月后,他对孩子们说:“孩子们,我没那么多的钱了,但我也不想让你们白辛苦,从今而后,每念佛十声,给钱一枚。”孩子们见钱给少了,但仍有钱可挣,便不以为意,反而念佛念得更快了,每个孩子都想多挣些钱呢。
这样月月下来,到了一年之后,孩子们念佛已成了习惯,少康不给钱了,一张张小嘴却仍是常宣佛号。受孩子们影响,当地的大人无论贵贱,也都念起佛号来。少康在街头巷尾一过,所见之人皆佛号声声,响成一片。
少康笑了,妙计终于得售,净土法门终于在百姓心中扎下根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学会动脑子巧做事。巧妙的方法可以节省很多气力,可以很便捷地达到目的。当然,动脑子并不是用计谋来对付别人,而是在做事情的时候,善于思考,想出各种巧妙的点子来解决出现的问题。
佛禅小故事
求正求实,有方有圆
有一天,小沙弥为了寻找一本很喜欢的书,把书房弄得乱七八糟,结果还是找不着。突然书柜上的书一股脑的都掉下来了,他才发现书房已经被他弄得一团乱。“啊!怎么办?都弄乱了!”
小沙弥不知所措地跑去找师父:“师父!书房被我弄得一团乱,怎么办?”
师父说:“凡事不怕纷乱,重要的是你懂得乱中求序。事情和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你看寺院以正殿为中心,其他的殿堂就能按照顺序建盖起来。道路如果有,车辆自然就能依序前进,圆形也有中心,依着圆周,就可以绕成圆圈。而方正的房间,只要四平八稳,就能依序排列了。所以啊,做人处事应该要求正求实,有方有圆,这样在纷乱的社会中,才能成为大众学习的榜样、家人依靠的力量、团队领导的中心。”
“嗯!我知道了!只要我把书按照分类整理,排列整其,就容易找书,也不会把书房弄得一团乱了。”
在生活中学会使用禅法
在日本,任何游方僧人想要留宿寺院,必须要参加一场法战。所谓法战,也就是指双方之前的一个小辩论。而且只有在法战中获胜,取得寺主的首肯,才能留宿寺院。
某寺住有师兄弟二人,师兄博学多闻,师弟不仅根机愚昧,而且还有一目失明。
一天,有一游方和尚,来到了这个寺院中想投宿一晚,依规矩应当辩论上乘义理。恰好这天,师兄因为读经太多,身体疲乏,便让师弟去应对来僧,与来僧法战,并嘱咐师弟以“无言对答”来回答来僧的问题。
于是,师弟便与来僧同到法堂坐定,开始法战。
不久,就见来僧起立,走进大师兄的禅房,说道:“大师弟果是法将,学人已被击败,特来告辞!”
大师兄于是说道:“试将经过道来!”
来僧说道:“首先,我竖一指,表示大觉世尊,人天无二;他就竖起两指,表示佛、法二者,一体两面,是二而一。之后,我竖三指,表示佛、法、僧三宝,和合而住,缺一不可;他就在我面前捏起拳头,表示三者皆由一悟而得。至此,我已技穷,无法再战。因此,他赢我输,只得离去!”
来僧走后不久,师弟追到大师兄的禅房,问道:“刚才那秃驴躲到哪里去了?”
师兄说道:“我知你已赢他,恭喜师弟了。”
师弟气哼哼地说:“什么也没赢,我要揍他一顿!”
师兄不解地说:“这是怎么回事?”
师弟解释道:“哼!他向我瞧了一眼,接着就竖起一指,讽刺我只有一只眼睛!我因他是来客,必须礼貌,所以就竖起两指,表示他有两只眼睛,非常幸运。谁知这秃驴无礼,竟然举起三只指头,暗示我们两个人只有三只眼睛!你说气不气人!因此我举起拳头,正要好好揍他一顿,谁知这个软蛋拔脚就向你这边逃来!”
禅法,就是用禅之道。懂得了禅法,就会知道,有时一句话或几句话就能胜过别人的千言万语,甚至,有时无声的答复更能体现绝顶的智慧。如果在生活中学会使用禅法,一定会处处遍开智慧之花。
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
有一位云游僧人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
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
云游僧人道:“你年纪太小不行。”
侍者沙弥道:“年龄虽小,智能不小喔!”
云游僧人一听,觉得还不错,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
侍者小沙弥就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圆圈。
云游僧人伸出一根指头,侍者小沙弥就伸出五根指头。
云游僧人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小沙弥就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
云游僧人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顶礼三拜,掉头就走。
云游僧人心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圈,说有大海那么大。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一个侍者小沙弥且这么高明,不知无相禅师的修行有多深,想想还是走为上策吧。
后来,无相禅师回来,侍者就报告了上述的经过,道:“报告师父!不知为什么,那位云游僧人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他用手比个小圈圈说,你家的饼只这么一点大。我即摊开双手说,有这么大呢!他伸出一指说,一个一文钱吗?我伸出五指说五文钱才能买一个。他又伸出三指说,三文钱可以吗?我想太没良心了,便比了眼睛,怪他不认识货,不想,他却吓得逃走了!”
无相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你懂了吗?”
小沙弥一片茫然,不知如何作答。
佛法讲究机缘,禅,就是机缘,你懂得,无时不禅,无处不禅,无人不禅,无事不禅;不懂,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与禅无关。俗语云:讲者无心,听者有意。正如无相禅师曰: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
佛禅小故事
坚守信念
以前,四川有一户姓马的人家,祖辈以编卖簸箕为生,人称马簸箕。马簸箕有一个儿子叫马祖道一,他生有异相,牛行虎步,引舌过鼻。马簸箕心想,儿子生的一脸福相,不像做簸箕的料子,不能让儿子这么给耽误了。于是,他便让儿子远行,到湖南南岳怀让禅师处学习。
两年后,马祖学到真传,便回到了故乡四川,想在那里弘扬佛法。马祖回乡有两个目的,一是颂扬佛法,二是光宗耀祖。家乡人听说从湖南来了位得道高僧,于是早早搭好了法台,在道路旁迎接。毕竟,“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可是,当马祖到来之后,乡亲们一看,原来是马簸箕的儿子。众人开始疑惑,随后是议论纷纷,最后,都散去了。
看到这种情景,马祖感慨万分:“学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于是,他准备离开家乡,到别处传学讲道去。
就在他要离开时,他的一位嫂嫂走了过来,要他传授佛法。开始他不想传,但看到嫂嫂如此真诚,就动了心,说道:“你用一根绳子把一个鸡蛋挂起来,每天早晚把耳朵贴到上面去听,等你听到了声音,你也就得道了。”
于是,他的嫂嫂真的用绳子绑住了一个鸡蛋,把它挂在屋内,天天听、年年听。乡亲们见了,开始时觉得不可思议,后来大家都生气了,骂马祖传授歪门邪道,使嫂嫂走火入魔。可这位嫂嫂并不为这些闲言碎语所动,仍然照听不误。
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月,有一天,正当她听得入神时,忽然“啪”的一声,鸡蛋掉在了地上,打破了。原来,是挂鸡蛋的细绳子断了。
就在这一刻,嫂嫂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