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习惯各异,脾气秉性不同,难免会发生误会和矛盾,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不妨主动谦让,做出适当的妥协和让步,以化解不必要的纠纷。给别人让路也是在给自己让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让风平浪静。在生活中放宽心态,谦让一些,既能显出自己的风度,又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很多争斗都没有意义
一日,有个僧人经过树林时,将半粒烂苹果丢在地上。刚好被三只乌鸦看见了,它们以为那是一块肉,连忙俯冲下来争食。
它们都想把那块“肉”据为己有,因此一面用利喙去抢啄,一面张开强有力的翅膀,“啪!啪!啪!”向友伴展开攻击。刹那间,地上的沙尘纷纷扬起。
几分钟后,那半粒烂苹果已被它们啄碎了,果肉混着泥沙,谁也分辨不出哪些是果肉,哪些是泥沙,因此,它们都未曾吃到一口。这时,它们停止了争夺,当它们开始梳理自己的羽翼时,才发现各自的翅膀已是鲜血淋漓了。
“早知道那是一块腐烂的肉,我就不和你们抢了!”其中一只较瘦的乌鸦说道。
另一只乌鸦听了,不甘心地说:“流了这么多血,即使那块肉全被我吞下,也是得不偿失啊!”
接着,那只较老的乌鸦插嘴说:“如果不是你们那么冲动,我是决不会和你们争那块发了霉的肉的!”
“发了霉的肉?”那只较瘦的乌鸦问道,“是谁告诉你的?”
“要不是发了霉、烂了,你想那个僧人会轻易地把它扔掉吗?”那只较老的乌鸦说完,连忙掉转过头,看着还淌着血的翅膀,心里似乎在为自己的参战而不值呢!
“都怪刚才没有仔细看好,现在再来争论,也无补于事啊!”第二只乌鸦说完,便垂头丧气地躲进丛林里去疗伤了。
其他的两只听了,也觉得很有道理,就各自拖着伤痛的羽翼,离开了。
僧人看完之后自言自语地说:“这样的争斗实在是没有意义啊!”
这世上很多东西都是“美玉其外,败絮其中”,但还是有很多人加入了争夺的行列,争的头破血流,争得你死我活,到最后才知道根本不值得去争夺。要知道,被争来争去的东西,往往是一文不值的东西。
佛禅小故事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个人均盘腿而坐。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对于某些事,无需作任何解释
日本的白隐禅师,是一位修行有道的高僧,向来得到大家的尊敬。
有一对夫妇,在白隐禅师的住处附近开了一家食品店。这对夫妇有一个漂亮的女儿,不经意间,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地大起来。
出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这对夫妇又惊又怒!夫妇俩对女儿爱恨交加,发誓要惩罚那个惹事的家伙。在父母的逼问下,女儿起初不肯招认那个人是谁,最后才终于吞吞吐吐说出“白隐”两个字。
夫妇俩当即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听清事情的原委以后,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是这样吗?”
孩子生下来后,就被怒气冲冲的夫妇俩抱给了白隐禅师。此时的禅师,早已经名誉扫地,但他并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着孩子。
禅师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和冷嘲热讽,但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般。
一晃一年过去了,那位未婚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摊牌:孩子的生父是在市场里做工的一名青年。
随后,三人来到白隐禅师那里,不住地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说要将孩子带回去自己抚养。
白隐禅师仍然是淡然如水,他没有任何表示,也没有乘机教训他们。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禅师轻声说道:“是这样吗?”就好像不曾发生过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霎时即逝。
当我们被别人冤枉时,如果费尽心机地去解释,往往会越描越黑,事情会越闹越大。其实,遇到这种事情时,没有必要去理会,要相信总会有真相大白的时候。把心放宽一些,装装糊涂,宽恕对方的过错,往往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为了一点小事没必要争吵
天刚破晓,朱友峰居士就兴冲冲的抱着一束鲜花和供果,赶到大佛寺想参加寺院的早课。
可是,没料到刚踏进大殿,左侧突然跑出一个人,正好与朱友峰撞个满怀,将他捧着的水果撞翻在地。朱友峰看到满地的水果忍不住叫起来:“你看!你这么粗气,把我供佛的水果全部撞翻了,你怎么给我一个交代啊?”
那个人名叫李南山,他非常不满地说:“撞翻已经撞翻,顶多说一声对不起就够了,你干什么那么凶啊?”
朱友峰十分生气:“你这是什么态度啊?自己错了还要怪人吗?”
接下来,两个人互相咒骂起来,互相指责的声音很大。
广圄禅师正好经过这里,问明原委后,说:“莽撞的行走是不应该的,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都是愚蠢不堪的行为。能坦诚的承认自己过失及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举止。”
停了片刻,广圄禅师又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协调的生活层面的事情太多了,比如:在社会上,如何与亲族、朋友取得协调;在教养上,如何与师长们取得沟通;在经济上,如何量入为出;在家庭上,如何培养夫妻、亲子的感情;在健康上如何使身体健全;在精神上,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如此才不会辜负我们可贵的生命。想想看,为了一点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一片虔诚的心境,值得吗?”
听到这里,李南山先说:“禅师!我错了,实在太冒失了!”说着便转身向朱友峰说:“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我实在太愚痴了!”
朱友峰也由衷地说:“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该为点小事就大发脾气,实在是太幼稚了!”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我们没有必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争执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应该既要有敢于坦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的勇气,又要有接受别人道歉的雅量。
佛禅小故事
岂曾混淆
有一位云水僧在参访时,路过一位老太太所管理的庵前休息,他问老妇人道:“师姑!这座庵堂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
老婆婆:“有!”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属呀!”
云水僧:“无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师姑的样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什么样子?”
云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云水僧:“师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并没有混淆佛法呀!”
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么?”
老婆婆:“法师!你不可那么说,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人人难免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
唐朝开元年间,有位梦窗禅师,他德高望重,并且还做了本朝的国师。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刚要离岸,远处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将军,大声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载我过去。”他一边说,一边把马拴在岸边,拿了鞭子朝小船走来。
船上的人纷纷说道:“船已经开了,不能回头了,干脆让他等下一回吧。”船夫也大声喊道:“请等下一回吧。”将军非常失望,急得在水边团团转。
这时,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对船夫说道:“船家,这船离岸还没有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船家一看,是位气度不凡的出家人开口求情,就把船开了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了船后,就四处寻找座位,无奈座位已满。这时,他看到了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还粗野地骂道:“老和尚,快走开。没看见你大爷上船了吗?快把座位让给我。”没想到,这一鞭正好打在梦窗禅师的头上,鲜血顺着他的脸颊汩汩地留了下来。禅师一言不发,把座位让给了那位将军。
看到这一切,大家心里既害怕将军的蛮横,有为禅师抱不平,人们纷纷窃语:这将军真是忘恩负义,禅师请求船夫才回去载他,他不仅抢了禅师的位子,还打人家。从大家的议论声中,将军明白了一切。他心里非常惭愧,懊恼不已,但身位将军,他又不好意思认错。
不一会,船到了对岸,大家都下了船。梦窗禅师默默地走到了水边,洗掉了脸上的血污。此时,那位将军再也忍受不住了,他走上前,跪在禅师面前,忏悔道:“禅师,我真对不起您。”
谁知,梦窗禅师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应该把右脸也伸过来过他”,这不是退让和怯懦,也不是思想愚固,而是人性中的宽容与理解。如果在生活中,我们都能够给别人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和尊重,那么,世界上就会少一些猜疑和怨恨,人与人之间就会相处得更好。
不为小事而执著,是对自己的宽容
仰山和尚是为山禅师的学生。有一年,师徒两个一年没见了,彼此都十分挂念,等到见面时,为山禅师向仰山问道:“这一年你都做了些什么事?”
仰山说:“我开了片荒地,然后种了一些庄稼和菜,每天挑水浇地,锄草除虫,收成很好。”
为山禅师赞许地说:“你这一年过得很充实呀!”
仰山和尚便问:“老师您这一年都做了什么事?”
为山笑着答道:“我过了白天就过了晚上。”
仰山随意说道:“你这一年也过得很充实呀!”刚说完,就觉得自己这样说有欠妥当,话语中似乎带着讽刺的意味于是涨红了脸,情不自禁地咂了咂舌头,心想:“我这样说,老师一定以为我在取笑他,这样说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他的这一窘态早就被为山禅师看破了。就在仰山盘算如何补救的时候,为山禅师责备他说:“只不过是一句话,你为什么要看得那么严重呢?”
仰山仔细一想,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偶然的小疏忽,或无意的小过失,只要不是成心那样做的,如果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那就随它去吧,没有必要老是把它放在心里。”
想到这里,仰山便对老师说:“我们开始上课吧!”老师赞许地点了点头。
世人无尽的烦恼大多都是由一些小事而引发。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太过于执著而已。不必把一些小事情或小过错老放在心上,让它们成为过去吧,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宽容。
佛禅小故事
等闲击碎虚空骨
在日本禅门里,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梦窗国师。梦窗国师少年时,曾经有一次千里迢迢到京都一山禅师处参学。
梦窗到方丈室向一山禅师请示道:“弟子大事未明,祈求禅师直指开示。”
一山禅师听后,不但不告诉他,并且很严峻地说道:“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
梦窗再三恳求,仍得不到一山的开示,于是含着眼泪辞去,前往镰仓的万寿寺叩参佛国禅师。
在佛国禅师的座下,他遭到了更为无情的痛棒。这对殷殷求道的梦窗实在是一大打击。
梦窗终于伤心地对佛国禅师发誓道:“弟子若不到大彻大悟之境,绝不回来见师父。”
他辞别佛国禅师,连夜到了一个山林里面,与大自然做静默的回答。有一天在树下,心中无牵无挂,不知不觉到了深夜,就想到茅棚里去睡觉,正准备上床之时,误认为他已经走到茅棚的墙壁,不知不觉把身子靠了过去,结果却跌了下来。在跌倒的一刹那,不觉失笑出声,就此豁然大悟。
在身心开朗之余,他作了一首偈语说:“多年掘地觅青天,添得重重碍膺物。一夜暗中扬碌砖,等闲击碎虚空骨。”
只要诚心改过,也可成佛得道
从前,有一独生子从小备受父母的疼爱。父母竭尽心力培育他,并且让他跟随良师益友学习,一心希望他将来能有一番成就。但是独生子态度傲慢,没有恒心毅力,不肯用心学习,常常早上才学的东西,下午就放弃了,结果几年下来,没有学到任何的知识,父母只好失望地叫他回家治理家业。
独生子为人悭贪,行为放纵,变卖家产供自己挥霍,致使家道中落,沦落为贫穷之人。骄傲虚浮的他,做事鲁莽没有智慧,又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平日蓬头垢面,不修边幅,所以大家都很厌恶他,没有人愿意和他说话。面对这些境遇,独生子不但不知反省检讨,反而还埋怨父母,责怪师长、朋友,觉得都是祖先神灵没有庇佑,才让自己诸事不顺,落到今日的地步。所以,独生子心想:“既然如此,我不如去跟佛陀学道,或许还可以得到一些利益。”
独生子来到精舍,向佛陀顶礼后,说道:“佛陀啊,您的教法宽大,可以包容所有的人,请允许我做您的弟子吧!”佛陀说:“想要求道,就要力行清净的行为,你现在仍有种种恶习,如同带着一身的污垢,若不改过,即使跟随我修行,也是无益。不如你先回去孝顺父母,研习老师所教导的东西,并且好好治理家业,让家里富裕起来。还有,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仪容,不可不合节度;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勤勉努力,那么必然会受到大家的称赞与羡慕,这才是真正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