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放下即是解脱,放下即是快乐。以佛心放下——放下不该有的欲念,才能活得轻松与快乐。佛说,要放得下,也要拿得起。禅即是生活,生活必然要拿起某些东西。以禅心拿起该拿起的东西,才能拿得轻松。
放下才是最好的解脱之道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两手拿了两个花瓶,来到佛陀的座前,想把这两个花瓶献给佛陀。
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抓了抓自己的脑袋,心想:“我真愚昧啊!我到这里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放下’,为了精神的解脱。”
他终于悟到了“放下”的真义——“放下”心中的一切贪欲、愤恨和妄想,才能自由自在。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这些重担与压力,使很多人生活得非常艰苦。在必要的时候,放下才是最好的解脱之道。
佛禅小故事
难舍身外之物
很久以前,有一个老人,一生信佛,日日积德行善,天天读经诵佛,他有一件宝贝从不离身,就是他念经时的佛珠,那不是一串普通的佛珠,年轻时因缘而得,得到后如获至宝,由于历史久远,佛珠颗颗光润亮泽,传为佛门一宝。后为一贼人所觑,夜半入室行窃,欲取佛珠,老人拼死护珠,大声呼救,贼人情急之中举刀杀之,并夺珠惊慌而逃。老人身中数刀,不治而亡。众人目睹惨状,质问佛既慈悲,为何不护其生灵,任由歹徒胡作非为,佛答曰:“难舍身外之物,佛能奈何?”
学会放下,生命可以不必沉重
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找到快乐?”
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什么?”
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了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
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
上岸后,大师说:“你扛了船赶路吧!”
“什么,扛了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
“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得多。原来,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
在生活中,我们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多了许多的不快与烦恼,甚至于觉得生命是如此沉重。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因为放下就是快乐,放下就会一身轻松。
有时要忘记负担的存在
镜虚禅师带着他的弟子满空云游四方,满空出家不久,还不习惯这样在外面行走,觉得太累了。
一路上,满空不住地嘀咕,嫌行囊太重,想找个地方歇歇脚,而镜虚禅师却总是说:“再走一会儿吧,再走一会儿吧。”但走了半天,镜虚禅师不仅不歇,反而越走越快,满空跟在后面,跑得气喘吁吁。
师徒俩走了好长一段山路后,进入了一个村庄,满空说:“师父,咱们在这里休息一下吧?再走我就累死了。”
正在这时,一个妇女迎面走来,镜虚禅师赶忙跑过去,抓住了那个妇女的双手。妇女吓坏了,尖声大叫:“救命啊!非礼啊!老和尚非礼啊!”
妇女的家人和邻居听到声音,急忙赶了出来,一看到这种情况,都非常生气,齐声喊打。镜虚禅师见势不妙,赶紧松手,撒腿就跑。满空也被吓坏了,背起行囊跟在师父后边,飞也似的跑了起来。
师徒俩一路狂奔,一刻也不敢停,顷刻间便跑过了几条山路。回头看看没人追来,二人便一屁股坐了下来。
满空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生气地埋怨道:“师父,没想到您竟会做出这样的事情。跟您学习,我还能参禅悟道吗?我还是回家算了。”
谁知镜虚禅师听了不仅不生气,还嘿嘿地笑了一下,问道:“现在,你背上的行囊还重吗?”
满空回头一看,顿时明白了师父的用意。
虽然镜虚禅师用此行为说明了一个道理,但其做法是不可取的。
我们越是想着沉重的负担,就越是觉得不堪重负;如果我们能够把心思转移一下,放在别的事情上,不再时时关注自己的负担,就会忽视了它的存在,从而会使自己变得轻松起来。
佛禅小故事
执著于坐禅,不能成佛
马祖在般若寺时整天盘腿静坐着冥思,怀让禅师便问马祖:“你这样盘腿而坐是为了什么?”
马祖答道:“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听完后,就拿了一块砖在马祖旁边用力地在地上磨。
马祖问:“老师,你磨砖做什么?”
怀让禅师答道:“我想把砖磨成镜呀。”
马祖又问:“砖怎么能磨成镜呢?”
怀让就说:“砖既不能磨成镜,那么你盘腿静坐又岂能成佛?”
马祖问道:“要怎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答道:“就像牛拉车子,如果车子不动,你是打车还是打牛呢?”
马祖一时无语,稍后,他明白了师父的意思。
怀让又说道:“你是学坐禅,还是要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要成佛,佛无定形。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也不应该有取舍。你执著于坐禅,那不能成佛,反而是背道而行了。”
失去的就让它失去吧
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寺旁的庭院里栽植数百盆各色品种的兰花,讲经说法之余,总是全心的照料,大家都说,兰花好像是金代禅师的生命。
一天,金代禅师因事外出。有一个弟子接受师父的指示,为兰花浇水,但不小心,将兰架绊倒,整架的盆兰都给打翻了。
弟子心想:师父回来,看到心爱的盆兰这番景象,不知要愤怒到什么程度?于是就和其他的师兄弟商量,等禅师回来后,勇于认错,且甘愿接受任何处罚。
金代禅师回来后,看到这件事,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心平气和的安慰弟子道:“我之所以喜爱兰花,为的是要用香花供佛,并且也为了美化禅院环境,并不是想生气才种的啊!凡是世界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执著于心爱的事物而难割舍,因那不是禅者的行径!”
金代禅师的“不是为生气而才种花”禅功,深深地感染了弟子。弟子放下了一颗忐忑的心,更精进于修持。
世间的事物变化无常,我们不必执著于心爱的事物而难以割舍。毕竟,我们喜爱一种事物的初衷,并不是因为失去它时要伤心。人生中的很多东西既然已经失去,不妨就让它失去吧。
放不下是因为心中有杂念
有一天,坦山和尚准备拜访一位他仰慕已久的高僧,高僧是几百里外一座寺庙的住持。早上,天空阴沉沉的,远处还不时传来阵阵雷声。
跟随坦山一同出门的小和尚犹豫了,轻声说:快下大雨了,还是等雨停后再走吧。”
坦山连头都不抬,拿着伞就跨出了门,边走边说:“出家人怕什么风雨。”
小和尚没有办法,只好紧随其后。两个人才走了半里山路,瓢泼大雨便倾盆而下。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坦山和小和尚合撑着伞,顶风冒雨,相互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行进着,半天也没遇上一个人。
前面的道路越走越泥泞,几次小和尚都差点滑倒,幸亏坦山及时拉住他。走着走着,小和尚突然站住了,两眼愣愣地看着前方,好像被人施了定身法似的。坦山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不远处的路边站着一位年轻的姑娘。在这样大雨滂沱的荒郊野外出现一位妙龄秀女,难怪小和尚吃惊发呆。
这真是位难得一见的美女,圆圆的瓜子脸上两道弯弯的黛眉,长着一对晶莹闪亮的大眼睛,挺直的鼻梁下是一张鲜红欲滴的樱桃小口,一头秀发好似瀑布披在腰间。然而她此刻秀眉微蹙,面有难色。原来她穿着一身崭新绸的布衣裙,脚下却是一片泥潭,她生怕跨过去弄脏了衣服,正在那里犯愁呢。
坦山大步走上前去:“姑娘,我来帮你。”说完,他伸出双臂,将姑娘抱过了那片泥潭。
以后一路行来,小和尚一直闷闷不乐地跟在坦山身后走着,一句话也不说,也不要他搀扶了。
傍晚时分,雨终于停了,天边露出了一抹淡淡的晚霞,坦山和小和尚找到一个小客栈投宿。
直到吃完饭,坦山洗脚准备上床休息时,小和尚终于忍不住开口说话了:“我们出家人应当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尤其是不能接近年轻貌美的女子,您怎么可以抱着她呢?”
“谁?那个女子?”坦山愣了愣,然后微笑了,“噢,原来你是说我们路上遇到的女子。我可是早就把她放下了,难道你还一直抱着她吗?看来你还没有放下,所以你心中还有太多的杂念阿!”
小和尚顿悟。
有些事之所以放不下,是因为心中有太多的杂念。想要驱除杂念,就要在心中保持一片清澄,让杂念没有滋生之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种“放下”的境界。
佛禅小故事
生命的奴隶
尚书前去拜见景岑禅师,一番问候之后,尚书开口问道:“本性是什么?”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
景岑禅师不禁想到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傍晚,他看到一个孕妇背着一只竹箩走过,她衣着破旧,脚上落满土垢,竹箩好像很重,压得她直不起腰来。她左手牵着一个小女孩,右臂揽抱着一个更小的孩子,急忙地赶路。景岑禅师本以为这样沉重的生活一定会让她不堪重负的,可是她的脸上明明写着像明月一样温婉的笑容。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为了生活辛苦奔劳,但是她知道自己的人生寻求的是什么,所以她不但没有觉得劳苦,反而感到十分快乐。
想到这里,景岑禅师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本性。看着眼前的尚书,禅师开口叫唤:“尚书!”
尚书双手一揖:“是!”
景岑禅师摇摇头说道:“回答我的只是一个躯壳,而不是一个清明的生命。”
尚书低头想了想,眼中云雾迷茫:“只有躯壳有口舌,才能回答你的话呀!清明的生命哪里来的口舌?”
景岑禅师点点头:“是否回答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自己觉悟。要明白自己的目标,不要弄错了人生的意义。弄错了生活方式,只能使自己成为生命的奴隶!”
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
有一位禅师,教徒十分严格。一次,禅师得知一位沙弥夜行时,不小心踩死一只青蛙,他严厉地训斥道:“你怎能随便踩死生灵呢?这是犯了杀生的根本大戒,为免业报轮回,你去后山跳崖,以舍身谢罪吧!”
沙弥一听,顿时如五雷轰顶,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只好拜别禅师,万分悲痛地来到悬崖边,准备殉身谢罪。往下一看,悬崖峭壁,只要跳下去,肯定粉身碎骨、不会有个完尸。沙弥想来思去,不知如何是好。真是骑虎难下,进退维谷,便忍不住掩面号啕大哭起来。
碰巧一个屠夫经过,看到沙弥跪在路旁痛哭伤心的样子,便问道:“小师父,你受什么委屈了,怎么哭得这么伤心?”
沙弥答道:“我夜行时踩死一只青蛙,师父要我跳崖舍身,忏悔谢罪!”屠夫一听,悲伤之情油然而出,悔恨万分地说道:“小师父啊!你不过无心踩死一只青蛙,罪孽就这么重,要跳崖才能消业。那我天天杀猪,屠来宰去,满手沾满血腥,我的罪过岂不是无量无边,不知有多深多重。这样吧,你不要跳崖舍身,让我跳吧!应该是我舍身谢罪!”
屠夫忏悔之念起,便毫不迟疑地纵身跳崖,正当他随风飞坠,眼看就要丧命山谷时,一朵祥云冉冉从幽谷中升起,不可思议地托住了屠夫的身子,救回了他的命。后来,屠夫成了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佛家的境界,讲究的是一种悟,而不是看表面现象。现实中的放下屠刀者,绝对成为不了佛,也不能洗刷他应有的罪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的是一颗心,而不是真的屠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