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佛学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世人从佛学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佛学对世人也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佛学中有很多经典的人生哲理与智慧,这些哲理与智慧可以使我们受用一生。
佛说,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佛说,每个人的心是最善巧的工匠,可以把自己雕刻成佛,也可以雕刻成魔。
佛说,不要用贪婪、嗔怒、愚痴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别忘了我们还有美丽、智慧、悲悯、宽恕的另一只眼。
佛说,你要是心情愉快,健康就会常在;你要是心境开朗,眼前就会一片明亮;你要是经常知足,就会感到幸福;你要是不计较名利,就会感到一切如意。
佛说,人情变化无常,世路崎岖不平,以出世的心,面对入世的事,才能解脱自在。
佛说,只有悟透、握住、看开、放下,才能有快乐相伴。
佛说,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担忧未来,不执著于现在,你的心灵就会平静。用清静之心看世间,世间即清静;用解脱之心看世间,心即解脱。
……
提及佛,不能不提到禅,禅是佛门里的一朵奇葩。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给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摩诃迦叶(即大迦叶,佛陀十大弟子之首)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大意为:我有清净法眼,涅槃妙心,能够明见实相无相,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当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首先传给摩诃迦叶)佛陀于是将法门传给摩诃迦叶,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我们的智能,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那么,什么是禅?佛家认为,禅是离语言对待的,是不可说的,一说即不中。也就是说,禅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禅是智能的、无染的、安定的、清净的,也是灵动的。禅不是离开现实生活的,而是生活在现实里而心无挂碍,禅即是生活。真正的禅是无法用任何语言文字表达的。因为,禅是一种内心的主观经验,只有体验过的人才明白。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必须要自己去体验,才能知道禅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则小故事中,体味一下禅的智慧和意境。
有人问一位禅师:“禅师百年之后向何处去?”
禅师:“做驴做马。”
那人又问:“然后呢?”
禅师:“我入地狱。”
那人不解:“禅师是大善之人,怎么会入地狱呢?”
禅师:“我不入地狱,谁到地狱里去教化你呢?”
……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做什么?”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
有个中年人感到非常苦恼,他背上行囊去找一位禅师,为他灭除苦难。
禅师听完他的诉说后,说道:“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中年人不解地问道:“可是,我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啊!”
禅师慈悲地解释道:“是谁给你心里放进了苦恼和困惑呢?”
中年人沉思良久,没有说话。
禅师开示道:“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
中年人猛然醒悟。
……
本书共分十一篇,分别是:以佛心本分做人,以禅心机智做事;以佛心慈悲为怀,以禅心惩恶扬善;以佛心放下,以禅心拿起;以佛心驾驭欲望,以禅心修身养性;以佛心宽容待人,以禅心谨言慎行;以佛心保持平和,以禅心灵活应变;以佛心勤勉奋进,以禅心保持谦卑;以佛心赢取成功,以禅心化解失败;以佛心感受快乐,以禅心摒弃烦恼;以佛心度己,以禅心度人;以佛心看透世事,以禅心随缘而行。
本书从慈悲、放下、成败、快乐、随缘等多个角度入手,深刻阐述了“怀佛心做人,持禅心做事”这一主题。本书内容通俗易懂,可读性强,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会发现,书中没有晦涩难懂的佛理,没有无趣的论调,只有贴近我们生活的世俗哲理和人生智慧。在你心情低落时,在你被欲望燃烧时,在你难以取舍时,在你感到迷茫时,在你遇到挫折时,在你春风得意时——请打开本书,相信能给你许多有益的启示,找到你所需要的东西。
怀佛心做人,持禅心做事,则做人圆满,事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