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之所以能白手起家,在不几年间便至豪富,以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红顶商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总是不限于一门一行,总在为自己不断地开拓投资的方向,并且看准了就大胆投资,没有丝毫的犹豫。比如在钱庄刚刚起步之时,便开始以有限的财力筹划投资生丝业务;比如根据上海向国际贸易金融大都市发展的趋势,毫不犹豫地在上海买地建房,投资房地产;比如根据世情时局,投资药店、典当业……在胡雪岩的鼎盛时期,他的生意范围几乎涉及到他所能涉足的所有行当,长线投资如钱庄即金融、丝茶生意即贸易、药店即实业,以及典当业、房地产等;短线投资如军火、粮食,所有这些生意在当时条件下都是能赚钱,而且是能赚大钱的生意。很显然,胡雪岩如果没有那种有了钱一定想方设法用出去的大气,如果死守自己熟悉的钱庄生意而不思开拓商务领域,他绝不可能如此轰轰烈烈,成为清末第一富商。
4
顺应时势同洋人合作
“先放点交情给洋人,为将来的合作留有余地。”胡雪岩如是说。
明察时势也就是大局在胸,大局在胸可眼观六路,顺时而动可一劳永逸。做生意得掌握这些关键点、大学问。晚清的局面是胡雪岩游走官商两界的一个社会平台,但仅有这一条那是远远不够的。胡雪岩能在这个时代中把握变幻莫测的时势大局,是他能够成为商界巨子的重要因素。
胡雪岩善于驾驭时局,首先体现在与洋人打交道这件事情上。随着交往的增多,他逐渐领悟到洋人也不过利之所趋,所以只可使由之,不可放纵之。最后发展到互惠互利,其间的过程都是一步一步变化的。但胡雪岩的确有一种天然的优势,就是对整个时事有先人一步的了解和把握,所以能先于别人筹划出应对措施。有了这一先机,胡雪岩就能开风气,占地利,享天时,逐一己之利。
当我们说胡雪岩对时事有一种特殊驾驭才能时,我们的意思正是,因为胡雪岩占了先机,故能够先人一招,从容应对。一旦和纷乱时事中茫然无措的人们相比照,胡雪岩的优势便会显现出来。
清朝发展到道光、咸丰年间,旧的格局受到了冲击。洋人的坚船利炮让一个卦闭的帝国突然大吃苦头,随之引发长达十几年的内乱。
这一突然的变故,在封建官僚阶层引起了分化。面对西方的冲击,官僚阶层起初均采取强硬措施,一致要求维护帝国之尊严。随后,由于与西方接触层次的不同,引起了看法上的分歧,有一部分人看到了西方在势力上的强大,主张对外一律以安抚为主。务使处处讨好,让洋人找不到生事的借口。这一想法固然可爱,但却可怜又可悲。因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以为一味地安抚就可笼络洋人,这无非是一厢情愿而已。当然这些人用心良苦,不愿以鸡蛋碰石头,避免一般平民受大损伤。
另一部分人则坚持以理持家,主张对洋人采取强硬态度。认为一个国家断不可有退缩胆怯之心,免得洋人得寸进尺。这一派人以气节胜,但在实际事情上仍然难以行得通,因为中西实力差距太大,凡逢交战,吃亏的尽是老百姓。
还有一部分人,因为和洋人打交道多,逐渐与洋人合为一家,一方面借助洋人讨一己私利,另一方面借助洋人为中国做上一点好事。这一部分人就是早期的通事、买办商人以及与洋人交涉较多的沿海地区官僚。
对于洋人的不同看法,必然产生政治见解上的不同。与胡雪岩有关的,在早期,何桂清、王有龄见解相近,都是利用洋人的态度,这与曾国藩等的反感态度,形成两派在许多问题上的摩擦。胡雪岩因为投身王有龄门下,自己也深知洋人之船坚炮利,所以一直是何、王立场的策划者、参与者,同时也是受惠者。
到了后来,曾国藩、左宗棠观点开始变化。特别是左宗棠由开始的不理解到理解和欣赏,进而积极地要开风气之先,胡雪岩之洋人观得以有了更坚强的依托。
基于这种考虑,胡雪岩从来都紧紧依靠官府。从王有龄开始,运漕粮、办团练、收厘金、购军火,到薛焕、何桂清,筹划中外联合剿杀太平军,最后,还说动左宗棠,设置上海转运局,帮助他西北平叛成功。
由于帮助官府有功,胡雪岩得以使自己的生意从南方做到北方,从钱庄做到药品,从杭州做到外国。官府承认了胡雪岩的选择和功绩,也为胡雪岩提供了他从事商业活动所必须具有的自由选择权,假如没有官府的层层放任和保护,在这样的一个封建帝国,胡雪岩将会处处受阻滞,他的商业投入风险也必然增大。而且由于投人太大而消耗太多,他的经营也不可能形成如此大的气候。
由此可见,胡雪岩对那个时代的时事大局有独到的、超出一般人的应对能力,这也直接决定了胡雪岩事业的巨大成功。
如果做生意仅仅停留在对时局和大势的把握上,那么这种把握就毫无用处,最多是闲暇人酒后的谈资。胡雪岩高明之处是善于顺应时势为自己的生意谋利。
为了结交丝商巨头,联合同行同业。以达到能够顺利控制市场、操纵价格的目的,胡雪岩把在湖州收购的生丝运到上海,一直囤到第二年新丝上市之前都还没有脱手。而这时出现了几个情况:一是由于上海小刀会的活动,朝廷明令禁止将丝、茶等物资运往上海与洋人交易;二是外国使馆联合会衔,各自布告本国侨民,不得接济、帮助小刀会;三是朝廷不顾英、法、美三国的联合抗议,已经决定在上海设立内地海关。
这些情况对于胡雪岩正在进行的生丝销洋庄生意来说,应该是有利的,而且其中有些情况是他事先预料到的。一方面新丝虽然快要上市,但由于朝廷禁止丝、茶运往上海,胡雪岩的现有囤积也就奇货可居;另一方面,朝廷在上海设立内地海关,洋人在上海做生意必然会受到一些限制,丽从洋人布告本国侨民不得帮助小刀会,和他们极力反对设立内地海关的情况看,洋人是迫切希望与中国保持一种商贸关系的。此时胡雪岩联合同行同业操纵行情的格局已经大见成效,继续坚持下去,迫使洋人就范,将现有存货卖出一个好价钱,应该说不是太难。
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胡雪岩出人意料地决定将自己的存丝按洋人开出的并不十分理想的价格卖给洋人。
做出这一决定,就在于胡雪岩从当时出现的各种情况,看出了整个局势发展必然会出现的前景。当时太平天国已成强弩之末,洋人也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从他们的态度和釆取的行动来看,洋人事实上已经决定与朝廷接续“洋务”了。同时,虽然朝廷现在禁止本国商人与洋人做生意,但战乱平定之后,为了恢复市场,复苏经济,“洋务”肯定还得继续搞下去,因而禁令也必会解除。按照历来的规矩,朝廷是不与洋人直接打交道从事贸易活动的,与洋人做生意还是商人自己的事情。正是从这些一般人不容易看出来的蛛丝马迹中,胡雪岩看出了一个必不可易的大方向,那就是,他迟早要与洋人长期合作做生意。
在胡雪岩看来,中国的官儿们从来不会体恤商人的艰难,不能指望他们为商人的利益与洋人去论斤争两。因此,与洋人的生意能不能顺利进行,最终只能靠商人自己来运作。既然如此,那就不如先放点交情给洋人,为将来的合作留有余地。出于这种考虑,胡雪岩觉得即使现在自己暂时无法实现控制洋庄市场的目标,也在所不惜了。
这就是胡雪岩眼光精明之所在。这一票生意做下来,他虽然没有赚钱,但由于有这票生意,胡雪岩确实为自己铺就了一条与洋人做更大生意的道路。事实上,胡雪岩在这一笔生意“卖”给洋人的交情,马上就为他赚来了与洋人生丝购销的三年合约,为他以后发展更大规模的洋庄生意,为他借洋债发展国际金融业,总之为他驰骋十里洋场,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5
抓机遇就得顺应其发展规律
胡雪岩有句名言:“机遇是靠大家双手捧出来的。”
胡雪岩勇于创造机遇,让大家努力去捧出机遇来。这是胡雪岩的过人之处。
胡雪岩是如何创造机遇呢?概括地说,就是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去创造、挖掘商业机遇。
在胡雪岩的家乡,有一位种田老农,他凿渠开荒,造好了一片水田,种下水稻。可是当年恰逢水涝,稻田里排水不畅,造成歉收。于是,他请教于胡雪岩,胡雪岩则告诉他:“再种三年水稻,你可有发财之机。”
老农采纳了胡雪岩的意见。第二年,他不改初衷,仍然种水稻,又逢上大水,又是歉收。
第三年同样如此,有人劝他毁掉水田,改种旱地作物。可此人并不搭理。
第四年,碰上了大旱,旱地颗粒无收,而水稻却获得了大丰收。紧接着又是两年大旱,此人连着三年都获得了大丰收。
稻谷卖了个好价钱,算下来,三年的丰收抵过了三年涝灾的歉收,还有不少盈余。
在这一例子中,胡雪岩是根据气候的长远变化规律来造就一个发财的机会。
中国古代经商高手、传统商人的“偶像”陶朱公有一个公式:“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岁在金,穰;水,毁;火,旱”。这就是说,金年丰收,水年歉收,火年大旱,水旱丰歉是循环轮转的。
于是,根据这一“水旱轮转”原理,胡雪岩推测:连年涝灾既意味着每一年机遇的损失,但更意味着大机遇的临近,只要水灾之年不饿死。这个老农尽可以静心等候旱年来临水利系统充分发挥作用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借事物在两个极端之间反复轮回而呈现的某种规律性来创造机遇的技巧,是胡雪岩生意经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古籍《国语·越语》中就记载了当时商人的这种“逆向造机遇”的经验之谈:“臣闻多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绸,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后人将这十六个字撷其要,浓缩为八个字,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在长期干旱、土地龟裂之时,可以兴工造船,迎接雨季带来的机遇;盛夏高温、热不可当之时,可以收裘毛皮开设皮革行,迎接暴冷带来的机遇。掌握了这种以逸待劳造就机遇的技巧,就不怕发现不了机遇,更不怕发现机遇之后又给它逃了。相传范蠡及其“老师”计数还有被司马迁尊为“治生之祖”的白圭,都是以这种技巧而经商致富的。
一个人不仅要善于抓住机遇,更难得的是善于创造机遇,胡雪岩是两者都具备了。同样的是,日本的松下幸之助也是个善于抓住机遇的人。
松下幸之助一生,求财得财,求名得名,求寿得寿。当人们向他请教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说的很简单:“是我的运气特别好”。松下幸之助认为,人不可摆脱命运的支配。人的成就,百分之九十是机遇带来的,百分之十是靠人的智能左右。“伟人就是运气好的人。”松下幸之助得出这样的结论。
松下幸之助对命运笃信不移,但他绝不是听天由命的悲观主义者。既然人可以支配成功要素的百分之十,就要万分珍惜这百分之十。松下幸之助说:“要学会忍耐,忍耐到底,就会等到时来运转。”松下幸之助在好几次处于绝境之时,就是抱这样的信念等待接受命运的安排,最后结果,正如中国古代贤圣所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