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款给调补迁升的官员,是学山西票号“放京债”的方法。所谓“放京债”,就是放款给那些外放州府的京官。这些人在外放过程中到京里打点、上任盘缠,到任以后买公馆轿马,置仪杖,都要花钱。于是这些人上任之前都要借笔钱,到上任之后再想办法还上。据说“放京债”比放“印子钱”还狠,一万两的银据只付七千,而且还不怕借债的人不还。这是因为一来有京官作保,二来有借据。如果赖账,借据递到都察院,御史一参,赖账的人就要丢官。
实际上这些人到任之后搜括地方,一般也有能力还回借款。如此大利的买卖,专门从事汇兑和放债的票号、钱铺当然不会放过。据《旧京锁记》记载,京城的山西票号交游高官仕宦,“有外放官吏,百计营图以入款,即京官只有外资格者,亦以奇货居之,不惜预为接济”。而钱铺之中还有专与宦官仕士往来的,“彼时朝官有定员,铺人知之,且有外任之望,此辈钱铺随时接济,便利殊甚”。
放京债当然是放给那些由京里补缺放出来的。但这些年战乱不断,南北道路艰难,官员调补升迁,大多已不按常规到京“送都引见”,而是直接到任了事。比如江苏的知县调升湖北知府,就可以直接由江苏赴湖北上任。
这些人如果没有一笔盘缠和安家银子,自然也是“行不得”。这些人多一天到,就多一天的好处,再高的利息也会借。胡雪岩仿照山西票号放京债的方法,“帮帮”他们的忙。
放款给由内地逃难到上海的乡绅,也决不会吃倒账。这些人家在原籍,依赖祖宗留下的田产,靠收租过活,过的是“伸手大将军”的日子。初到上海,凭着逃难时带出来的一些现款细软,在十里洋场上花天酒地,日子一长,坐吃山空,也就要靠借债过日子了。这些人借债,表面看来无力偿还,但放开眼光来看,这些人的田产还在。如今太平军败局已定,到时江浙一带被官军收复。这些人回到原籍还是“伸手大老爷”。现在可以让他们以田产作抵押,到时不怕他不连本带利归还借款。
胡雪岩的“算盘”真是精到家了。官军开始收复杭州时,他就估计到太平军所剩时日不多,并且准确料定太平军官兵一定会想办法隐匿私财,由此大胆吸收他们的存款。这是眼光之一。眼光之二在于对放债对象的选择,并不是对谁都那么轻易地放债。放债首先要有“东西”作担保,还得起就放,还不起也不怕的也可放。最基本的宗旨不变,“钱”必须“生钱”。事实上,胡雪岩的这一大胆决策,对于胡雪岩战乱之后生意的全面恢复确实起到很大作用。从眼前时局的变化看到绝好的机会,又把机会经营成三、五年之后的绝大财源,同行之中他又是技高一筹了。
看到机会,抓住机会,大做一笔,这种风格许多大商人都懂得利用。比如现在大名鼎鼎的美国大财团摩根财团。其创办人摩根当年就是以一个一个的小机会做起来的。
1837年4月17日,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P·摩根)出生于康乃狄杭州首府哈特福的之命者街的一所砖造住宅里。父亲吉诺斯·斯宾塞·摩根。(J·S·摩根)最初是一家干货批发店的老板,生意很兴隆。后来与哈特福城里的著名投资家皮鲍狄合伙,于1873年在伦敦成立了皮鲍狄公司,专门经营美国国债、州债、股票及国外汇兑等买卖。
J·P·摩根日后的发展、壮大,同J·S·摩根的背后资助是分不开的。当然J·P·摩根能够成长为美国金融界的霸主,也与他把握机会的能力分不开。每当机会出现时,摩根就把它牢牢抓住。
J·P·摩根大学毕业后,回到美国,任职于华尔街颇有名气的邓肯商行。一次,摩根去古巴的哈瓦那采购鱼、虾、贝类及砂糖等货物,在回来途中,遇上了一次发财的机会。他发挥了冒险精神,毫不犹豫地把握住了机会。
当时,轮船停泊在新奥尔良,他信步走过充满巴黎浪漫气息的法国街,来到嘈杂的码头。远处两艘从密西西比河下来的轮船停泊着,黑人们正忙着装货、卸货。
这时,有人在他背后拍了一下他的肩膀,问他是否想买咖啡。那人向他介绍说他是往来于巴西的咖啡货船船长,因受托到巴西的咖啡商那里运来了一船咖啡,没想到美国业主已破产,只好自己销售。如果有人愿意出现金,他可以以半价出售。于是他就带着咖啡样品到新奥尔良所有与邓肯商行有联系的客户那儿推销。经验丰富的公司职员要他谨慎行事,价钱虽让人心动,但舱内的咖啡是否同样品一样,谁也说不准,何况以前还发生过船员欺骗买主的事情。但摩根已下定了决心。他以邓肯商行的名义买下了全船的咖啡,并发电报给纽约的邓肯商行:“己买到一船廉价咖啡。”
然而,邓肯商行回电严加指责:“不许擅用公司名义,立即撤回交易!”
摩根非常生气,但并没有按商行的命令行事,而是立即发电报给在伦敦的父亲。在J·S·摩根的默许下,J·P·摩根用皮鲍狄公司的户头,偿还了原来挪用的邓肯商行的金额。他还在那位船长的介绍之下,买下了其它船上的咖啡。
就在摩根买下这批货不久,巴西咖啡因受寒而减产。价格一下子猛涨了2-3倍。摩根赚了一大笔钱。这不但使邓肯对他赞不绝口,连他远在伦敦的父亲也连声夸他:“有出息,有出息!”这次咖啡生意使J·P·摩根有了第一桶金,由于J·P·摩根擅做主张,也使他失去了在邓肯商行的职位。于是,在父亲的帮助下,他在曼哈顿纽约证券交易所对面的一幢油漆都已脱落的旧木制建筑里,建起了自己的公司——摩根商行。这就是如今在全世界都大名鼎鼎的“华尔街大佬”摩根起家的故事。
4
不利有利,随机应变
胡雪岩认为,于不利因素中看出有利因素,这才是真本事。
能够顺乎大势,采取应对的那一招一式都能乘势而行,不但能使机会真正变成财源,即使身处逆境时,也能助人摆脱困厄,绝处逢生,转危为安。当年胡雪岩的生意在蒸蒸日上之时,太平军攻占杭州,这使他经历了一次大的变故。而且这次变故几乎将他逼入绝境。
这里的变化有三:第一,胡雪岩的生意基础如最大的钱庄、当铺、胡庆余堂药店以及家眷都在杭州,杭州被太平军占领,等于他的所有生意都将被迫中断。不仅如此,他还必须想办法从杭州救出老母及妻儿。第二,由于胡雪岩平日里遭人嫉妒,如今战乱之中,顿时谣言四起,说他以为遭太平军围困的杭州购米为名骗走公款滞留上海;说他手中有大笔王有龄生前给他营运的私财,如今死无对证,已遭吞没。甚至有人策划向朝廷告他骗走浙江购米公款,延误军需国粮,导致杭州失守等等。这意味着胡雪岩不仅会被朝廷治罪,而且即使杭州被朝廷收复之后,他也无法再回杭州。第三,即使不被朝廷治罪,他也难顺利返回杭州,因为失去了王有龄这座靠山,他的生意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他的钱庄本来就是由于王有龄而代理官库发迹的。而他的蚕丝销“洋庄”及军火生意等,都离不开官场大树的荫蔽。胡雪岩那个时代做生意,特别是做大生意本来就不能没有官场做靠山。
不过,面对这一变故,胡雪岩并不惊慌失措。之所以如此,是他面对他不利的因素中,看出了可利用的因素。
其一,如今陷在杭州城里的老百姓,其实已经在帮太平军做事。他们之所以造谣生事,是因为太平军也在想方设法诱使胡雪岩回杭州帮助善后,而那些人不愿意放他回杭州。他们造谣虽为不利,但却并不是不可以利用。胡雪岩根据这一情况确定了两条计策:
首先,他先不回杭州,避免与人正面交锋,他知道他的这一态度一旦明确,这些人就不会再进一步纠缠;
其次,胡雪岩不满足他们不让自己回杭州的意思,而且还决定亲自出面,特别向闽浙总督衙门上报,说是这些陷在杭州城里的人实际上是留作内应,以便日后相机策变官军。这更是将不利转化为有利极高妙的一着。表面上是给了这些人一个人情,暗地里却是把这些人推上一堆随时可以引爆的火药。因为如果这些人不肯就范,加害胡雪岩,他可以随时将这一纸公文交给此时占据杭州的太平军。说他们勾结官军,这些人无疑会受到太平军的责罚。
其二,胡雪岩此时手上还有杭州被太平军攻陷之前为杭州军需购得的大米一万石。当初这一万石大米运往杭州时无法进城,只好转道宁波,接济宁波灾民,并约好等杭州收复后以等量大米归还。这也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胡雪岩决定杭州收复后马上就将这一万石大米运往杭州。这样既可解杭州粮缺之急,又显得胡雪岩做事的信义,诬陷他骗取公款的谣言也就可以不攻自破。实际动作中,胡雪岩更是不仅等杭州被官军收复,便将一万石大米运往杭州。而且直接向带兵收复杭州的将领办理交割,这样不但是收到了预期效果,更一下子受到了左宗棠的信任,将他引为桌上贵客,并委他一力承办杭州善后事宜。由此,胡雪岩又得到了一个比王有龄还要有权势的官场靠山。胡雪岩的红顶子,也就是因这一举措的直接收益。原来看似不利的因素,实际上成了胡雪岩日后重新崛起的机会,真可谓在不利之中充分把有利因素用到了极致。
这里的关键是要随机应变,要能看到顺境逆转以致陷入逆境时,还有什么可供利用的因素。必须沉着分析,看到全局,看到未来。将事情发展的各种可能、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通通看透。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可以利用的因素,并且充分发挥其效力。另一方面注意因势利导,转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由此找出复起的机会来。
20世纪被人称为金融界中最有创造力的人是米耶。做过世界银行总裁的麦纳玛认为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金融寡头,是战后第一个投资家。米耶就有这等随机应变、化腐朽为神奇的鬼斧神工。
米耶的创造力是为时人所共同称道的。有人曾打比方说,如果钢琴大师要数鲁宾斯坦,绘画要数毕加索。那么,金融家就要数米耶了。米耶是巴黎一个专门卖画的推销员的儿子,1914年,当他16岁时,他就不再念书了。他做过奴仆、侍者。到30岁时已经是一位布西区著名的私营银行拉察特银行的股东了。40岁时他挽救了即将崩溃的大汽车公司——“雪铁龙”公司,他在法国创立了第一个消费者的财务公司。由于他出生于典型的犹太人家族,居住地也是巴黎最古老的犹太人居住区。德军占领巴黎时,他被迫流亡到纽约,主持纽约拉察特公司的业务。他不但使这个公司成为一个最有名气的投资公司,也为他成为“战后第一个投资家”奠定了基础。
米耶经营过非常多的业务,他在经营业务中具有非常独到的眼光。
米耶得知在海地有一个3.5万英亩的种植园。这里种植着一些西素树,其产品可以作为纸板导的原料。它的产量也很高。由于这个种植园的一个股东去世,家里人正准备将种植园卖掉。米耶初听这个消息,觉得十分具有诱惑力,因为种植园还可以生产许多利润。但后来他通过调查得知,这个种植园主在纽约化学银行的保险箱里还存有几百万的股票。这就更使米耶垂涎欲滴了。稍后,米耶再次派专家去进行实地研究,带回来的研究结果是,面积太大,无法进行管理。本来,米耶和依比斯达这位好朋友已经约请了洛克菲勒加入这个财团。现在听了报告结果就准备放弃计划。但忽然他想到,即使不经营什么木材生意,炒作地皮也可大赚一笔啊。于是召人一起经过一番分析之后,用600万元购入了这个种植园。
几个月后,就把这个种植园卖给了海地和美国糖业公司,加上再把金库里的股票卖出,共得1000万元。这样,在这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就赚了近50%的利润。可以说是一个豁然之间的想法为他带来了暴利。但要培养自己有这种“想法”那得费多少工夫呢?而且,也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可以那么幸运,花些工夫就可以培养得出来的。
米耶在这里体现出来的眼光,也许让你暗自佩服吧。但他还有更高明的眼光,体现在他后来的这桩生意上。
那时,收购和合并不是没有很大风险的。即使对于那些最天才的金融家们来说,这事也很难做到一帆风顺,一旦有了麻烦,怎么去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