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智慧的不同层面或层次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老子
老子非常有创意地提出了“身国同构”思想,衡量社会的道德水平,不能仅从语言、行为上来衡量,也不能仅从社会的繁荣程度上来衡量,还应从社会成员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精神、心理等方面去衡量。因为修身悟道首先是从强身健体、端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开始的。完善的治国之法来源于治身之德,治身之道和治国之道是相辅相成的。
凡是善于建功立德的人,必须以人为本,从修养自身做起。治身之道、处世之道、治国之道是统一的,而正确的处世之道、治国之道必须通过治身之道来体悟。
老子说,智慧受益于家庭,才显得略有余地;智慧受益于乡里,才会显得上升;智慧受益于邦国,才会显得丰盈;智慧受益于天下,才显得博大。虽然他谈的不是艺术观,但他与丹纳的思想一致的吗?或许丹纳是读过《老子》的。
老子特别注意智慧的不同层面或者层次,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目标,最高的层次是“善”,拥有这种智慧的人胸怀天下。同时,他又认识到,光有智慧还不行,还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光有智慧,而眼高手低是不行的。苏秦的嫂嫂与乐羊子妻,一个知道小叔子有智慧,一个知道丈夫有智慧,所以她们都把他们往外赶,却成就自己的事业。
善于开创建立事业的人,他所建立起来的东西不容易倒塌,善于抱持的人,他所把持的东西不容易脱手或脱离自己。所以,不拔的东西能够存在,不脱离的东西可以延续,子孙们得以继承他们的传统。中国人是很注重家学渊源的,担心事业在下一代手上垮了,诸葛亮对儿子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老子说的“子孙祭祀不辍”,算得上中国的老传统,爱家爱国是统一的。司马迁受宫刑后,感到巨大的身心伤害,准备自杀,但他想起了他父亲对他说过的话,意思大概是,他们的家族多代来承担着记载历史的重任,不能丢了这个光荣的职责,司马迁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完成了《史记》的写作。曾国藩、傅雷,等等,这些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都留下了不少教育子孙的书信,目的是要他们继承自己的事业,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们的教育对下一代、甚至对他人影响非常大,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后来人从老子以什么观什么的思想中得到启示,并发扬光大了。如邵雍所谓的“以物观物”,就是源于老子的“视点”。观察事物不带个体意志和情感,把自己的眼睛作为纯粹的透镜,反射原生态的客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