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是苏武的观点,指的是用愚笨来掩盖自身的聪明,以保全自己的人格。这种做法也可以使自己不随波逐流。大智若愚,在“愚”中等待时机,不仅可以将有为示无为,聪明装糊涂,而且可以若无其事,装着不置可否的样子,不表明态度,然后静待时机,把自己的过人之处一下子说出来,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大智若愚的关键是心中要有对付对方的策略,能用“糊涂”来迷惑对方耳目,宁可有为而示无为,万不可无为示有为。本来糊涂反装聪明,就会弄巧成拙。
哲理与智慧
大智若愚被普遍认为是做人最高的最玄妙的境界,如果有谁能得到大智若愚的评价,那表明他可以在人生的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了。
吃亏是一种隐形投资
著名心理学家霍曼斯指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的一切交往活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尺度来衡量的。
对自己值得的或者是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和保持,而对自己不值得的或者是失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疏远和逃避,甚至中止这种关系。正是人际交往的这种社会交换本质,要求人们在与人交往时必须让对方觉得与自己的交往是值得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常常需要我们首先做出必要的自我牺牲。
有位名叫林达德的企业家,他既没有高学历,也没有金钱,更没有辉煌的家庭背景,但却很快在商业上获得了成功。当有人请教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说:“我总是乐意向别人付出,因此也能得到别人的信赖和帮助。正是由此建立起来的良好人际关系,使我很快便走向了成功。”
平凡的林达德最初也是一个孤独的人,没有谁乐意与他交往,因为他太普通了。在忍耐了一段寂寞的人生之后,他从社会上逐渐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若要受到别人的欢迎,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做出必要的自我牺牲。
有这样一首打油诗:“千里告状为一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何处去找秦始皇?”这首朗朗上口、流传已久的诗,是清朝乾隆年间著名画家郑板桥为劝其弟与邻居争墙一事而写。
相传那时郑板桥正在外地做官,忽然有一天,收到在老家务农的弟弟郑墨一封非同寻常的来信,求哥哥出面,到当地县令那里说情。原来,郑家与邻居的房屋共用一墙,郑家的人想翻修老屋,邻居出来干预,说那堵墙是他们祖上传下来的,不是郑家的,郑家无权拆掉。其实,契约上写的很明白,那堵墙是郑家的,邻居借光盖了房子。这官司打到县里,尚无结果,双方都难免求人说情。郑墨粗识文墨,并非惹是生非之徒,只是这次明显受人欺侮,心里的怨恨实在咽不下去,自然就想到了做官的哥哥。想来有契约在,再加上哥哥出面说情,官官相护,这官司肯定能赢了。
收到信后郑板桥却极不自在,思虑再三,遂给弟弟回信寄了这首打油诗,同时还寄去了一个条幅,上面写着“吃亏是福”四个大字。郑墨接到信,羞愧难当,当即撤了诉状,向邻居表示不再相争。那邻居也被郑氏兄弟的宽容大度所感动,表示也不愿意继续闹下去。于是两家重归于好,仍然共用一墙。
有个商店的老板经营有方,生意兴隆。有人问他:“你的经营之道是什么?”他脱口回答:“吃亏是福。”并且进一步作解释:“我把顾客奉为上帝,宁愿少赚点钱,也决不让顾客吃亏。在我这儿买东西,百挑不厌,包退包换,上门服务,负责到底。这些都受到广大顾客的欢迎,上门购物的人自然也就络绎不绝了。在一段时间内,在有的商品上,我少赚了,甚至吃了亏,但从长期看、总体看,我收到了很好的效益,所以我相信‘吃亏是福’”。
一个人只要愿意吃小亏、敢于吃小亏,不去事事占便宜、讨好处,日后必有大“便宜”可得,也必成正果。同样,要想“占大便宜”,则必须能够吃小亏,敢于吃小亏,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规律。
唐朝时,有一个卖肉的屠夫,为了赚钱,他去秤店专门定做了一把秤,并且要求每斤少一两,即把十五两做成十六两。屠夫用这把“少一两”的秤,生意居然做得越来越红火起来。
几年后,赚到大钱的屠夫想起了当初秤店做秤的师傅,就带上礼品去酬谢。做秤的师傅却说:“要谢,你还是去谢谢你的妻子吧。你那天刚走,她就过来告诉我不要让我做那种害人秤,并特别嘱咐要做一把‘多一两’的秤,把十七两当成十六两用。”
屠夫惭愧之余,恍然悟到了真正的生意经。
无论在怎样的条件下,懂得“吃亏”是一种隐形投资。能够忍让,善于以长远眼光从长计议,不失为一种智慧。
人与人相处,如果一个人从来不吃亏,只知道占便宜,到最后,他很可能成为孤家寡人,因为没有人愿意与这样的人打交道,因为与这样的人打交道,一不小心就吃亏,有谁愿意?除非别人愿意吃这个亏。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我们在许多时候乐意吃亏,别人与我们打交道就会放心,就愿意与我们打交道,甚至在适当的时候,我们还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回报。这里有一个先后的问题,我们自己先吃亏,这样别人在适当的时候也会主动吃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会逐步融洽。
哲理与智慧
人与人相处,关键要给别人一个印象:我们不是斤斤计较、只知道贪小便宜的人,相反,我们是乐于助人的人。如果这样的话,随着时间的积累,我们将会拥有更多的朋友,我们也就拥有了更多成功的机会。
不要耍小聪明
古往今来,很多颇有才华的人英年早逝,惨遭杀身之祸。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太过聪明。亚圣孟子说过:“只有点小聪明而不知道君子之道,足以伤害自身。”
古代有个叫盆成括的人在齐国做了官,孟子断言他的死期到了。后来盆成括果然被杀了。孟子的学生问孟子如何知道盆成括必死无疑,孟子说:“盆成括这个人有点小聪明,但却不懂得君子的大道,是他的小聪明伤害了他自身。”
小聪明不能称为智,充其量只是知道一些小道末技。小道末技可以让人逞一时之能,但最终会祸及自身。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聪明反被聪明误。王熙凤是何等的聪明,简直就是人中之尖子,恐怕现在也有很多男人都不及她。她八面玲珑,九面处世,她表面向你微笑,心里却在给你下套子。一个看上她美色的贾瑞被她的计策整得一缕孤魂上青天;一个看上她丈夫的尤二姐被她的两面三刀给逼得吞金自尽;而她的“偷梁换柱调包计”李代桃僵,则送掉了颦儿那脆弱的生命。
至于王熙凤的能耐那可大了,整个荣宁两府在她的整治下,个个服服帖帖,一个秦可卿出殡这样的大事,到了她手里简直是小菜一碟。她能说会道,贾府上下没有不知道她琏二奶奶的。
可王熙凤却是一个聪明过头的女人,处处好强,事事争胜,哪儿都拉不下她,最终她得罪了大太太,加之贾母撒手人寰,她的靠山没了,终于落到“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
红学家感兴趣的是这样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最终结局如此悲惨,全在于她不知道韬光养晦的妙用,她是被自己的小聪明、锋芒毕露给害了。
明代大政治家吕坤以他丰富的阅历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写出了《吟呻语》这一千古处世奇书。书中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者十居其九,唯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唯恐精明不至,乃所以愚也。”这就是说,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使用。财富可以使人过得很好,也可以将人毁掉。
凡事总有两面,好的和坏的,有利的和不利的。真正聪明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那主要是深藏不露,或者不到刀刃上,不到火候时不轻易使用,一定要貌似浑厚,让人家不眼红自己。
一味耍小聪明,其实是笨蛋。因为那往往是招致灾祸的根源。无论是从政、经商、做学问还是治家务农,都不能耍小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