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识人高手可以从别人的举手投足之间读懂其心意,从而可以见机行事;从别人的小习惯、小细节中识别其才干和为人,从而可以为我所用;从别人的眼神和话语中可以看出隐藏的杀机,从而可以绕过人生路上的陷阱……可见只有正确了解别人,识别他人的心思,分辨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朋友,什么样的人应该远离,在认清人的基础上,才能在和他们的交往中游刃有余,为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添加砝码。
哲理与智慧
在人际交往中,不会察言观色,等于不知风向便去转动舵柄,世事国通无从谈起,弄不好还会在小风浪中翻了船。因此,要学会察言观色,对他人的言语、表情、手势、动作以及看似不经意的行为做敏锐细致的观察,以掌握对方的意图,因为测得风向才能使舵。
满足人们吃软不吃硬的心理
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着吃软不吃硬的心理。特别是性格刚烈、很有主见的人,如果采取“方”的态度,说“硬”话,比如以命令的口吻,对方不但不会理睬,说不定比我们还硬;如果圆融些,来“软”的,对方反倒会产生同情心,纵使自己为难,也会顺从我们的要求。
恳求就属于“软”话的一种。有很多时候,我们要想说服别人,说软话要比说硬话效果好得多。其实,有很多人不是不懂得说软话,而是觉得自贱身份而不愿意说,即使有求于人,也不忘说几句硬话,以示尊严。这种想法虽不能说错,但并不可取。为了达到劝说目的,不妨说几句恳求性的软话。
有时,人难免因一时糊涂做一些不适当的事,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把握住指责别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此时,如果分寸把握得不适当,使对方很难堪,破坏了交往的气氛和基础,往往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一位内地的干部到广州出差,在街头小货摊上买了几件衣服,付款时发现刚刚还在身上的一百多元外汇券不见了。货摊只有他俩人,明知与卖衣服的姑娘有关,但没有抓住把柄。当他提及此事时,姑娘翻脸说他诬赖人。
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干部没有和她说硬话,而是压低声音,悄悄地说:“姑娘,我一下子照顾了你五六十元的生意,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你在这个热闹街道摆摊,一个月收入成百上千,我想你绝对看不上那几张外汇券的。再说,你们做生意的,信誉要紧啊。”
他见姑娘似有所动,又恳求道:“人家托我买东西,好不容易换来百把块外汇券,丢了我真没法交待,你就替我仔细找找吧,或许忙乱中混到衣服堆里去了,我知道,你们个体户还是能体谅人的。”
姑娘终于被说动了,她就坡下驴,在衣服堆里找出了外汇券,不好意思地交给了他。
下面这个故事中的姑娘也利用了人们吃软不吃硬的心理为自己挽回了一份工作。
那是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一位姑娘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份在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店里来了一个30岁左右的顾客,他衣着破旧,满脸哀愁,用一种不可企及的目光盯着那些高级首饰。
姑娘去接电话,一不小心把一个碟子碰翻,六枚精美绝伦的戒指落到地上。她慌忙去捡,却只捡到了5枚,第6枚戒指怎么也找不着,这时,她看到那个30岁左右的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意识到戒指被他拿去了。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及门把手时,她柔声叫到:“对不起,先生。”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无言,足有几十秒。“什么事?”男人问,脸上的肌肉在抽搐。“先生,这是我头一回工作,现在找个工作很难,想必你也深有体会,是不是?”姑娘神色黯然地说。
男子久久地审视着她,终于一丝微笑浮现在他的脸上。他说:“是的,确实如此。但是我能肯定,你在这里会干得不错。我可以为你祝福吗?”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姑娘。
“谢谢你的祝福。”姑娘也伸出手,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姑娘用十分柔和的声音说:“我也祝你好运。”
男子转过身,走向门口。姑娘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门外,转身走到柜台,把手中的第6枚戒指放回原处。
在日常交际中,总会有一些人们不便,不忍,或者语境不允许直说的话题,需要把“词峰”隐遁,或者把“棱角”磨圆一些,使语意软化,便于听者接受。说话人可以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事情,来烘托本来要直说的意思。
哲理与智慧
说软话,通常是处于弱势的人使用的方式,然而在不利态势下,说软话并不是低三下四的哀求,而是一种“智斗”,是一种心理交锋。通过诚恳的语言启发、开导、暗示对方,对反才有可能被我们说服。
不要忽视身边暂不得势的人
人性的细节,一旦发挥过分,就会讨人嫌恶,就无法圆润为人,圆润为人就是不要过分地亲近或疏远某些人,既不要过于亲近比自己高的尊贵的人,也不要过于疏远那些地位比较低的人。尽管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不同,但每个人都需要受到尊重,维护面子的精神需求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这一事实,与他人交往时,对“重要人物”谦卑有加,而对其他人却丝毫不在意,则会刺伤后者的自尊,失去一大批人,这样的人际代价是不值得的。
有这样一场家宴。
家宴上坐着男主人、男主人单位的领导以及几位同事,圆桌上的酒菜已经摆得让人感觉十分满意了,可是,围着花围裙的主妇还是一个劲地上菜,嘴上直对领导说:“没有什么好吃的,请领导对付着用点。”
男主人则站起来,把领导面前吃得半空的菜盘撤掉,接过热菜又放在他面前,热情有余地给领导夹菜、添酒,而对其他同事只是敷衍地说声“请”。
面对这样“尊卑有别”的款待,试想男主人的几位同事将作何感想?即便不觉得难堪,也会觉得主人对他们款待不同。也许未等宴席告终,有些同事就因“有事”而告辞了。
像这样的宴席,男主人眼里只有领导,而慢待他人,使同事们的自尊心和面子受到损伤,非但不能增进主客间的友谊,反而会造成心理隔阂,稍作权衡就会发现如此尊卑有别的待客之道实属不智之举。
虽然很少有人能做到“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境界,但我们至少可以随时体察一下暂时不得势的人的需要,时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当他们遭到挫折而沮丧时,我们应该给予鼓励。
尽管人们在社交中需要分清主次,有轻有重,不可能平均用力,等齐划一,但圆润为人的人,在保证“重点”的时候,绝不忽略“一般”。比如,去某单位办事,恰巧遇见了三个都认识的人,都好久未见了,其中一位正是自己急于寻找求助办事的,我们该怎么对待呢?是抓住一人,不计其余,还是逐个关照,热情寒暄一番,然后和其他人说明情况,保证重点,这就是一个技巧。
人的习惯之一,是往优秀、出色的人身边靠拢,好像能与事业有成的人缔结关系,便可以巧妙地利用对方那股气势。这是理所当然的一种心理,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交上的朋友,通常无法培育出可靠的人际关系。由于万事顺利,春风得意的人,人人都想与其结识,都想与其交上朋友,一方面他也顾不过来,另一方面他也无法与巴结他的人成为真正的朋友。
反之,如果与那些暂时不得势的人交往,并成为好朋友,那就完全不同了,就像买股票一样,买了最有价值的原始股,就像向“冷庙”烧香的道理一样。一般人烧香都选香火鼎盛的庙,认为这种庙比较灵验,可以庇护自己各方面顺心如意,而越是香火鼎盛的庙,越是吸引香客。至于香客寥寥的“冷庙”,不管这座庙灵不灵,除非有“神迹”出现,否则只会逐渐地“冷”下去。
其实,人趋炎附势的行为和烧香的行为是一样的,总是向当权的人,当红的人靠拢,同道的当然奉承巴结,不同道的也要想尽办法拉上一点关系,就像人们走遍千山万水也要到某个名刹烧一炷香一样。
从人生的角度来看,人们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背运是难免的。当人们落难的时候,正是对周围的人们,特别是对朋友的考验。远离而去的人可能从此成为路人,同情、帮助他渡过难关的人,他可能铭记一辈子。所谓莫逆之交、患难朋友,往往就是在困难时期产生的,这时形成的友谊是最有价值,最令人珍视的。
哲理与智慧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们自然喜欢结交现在看来就很有价值的朋友,但是,没有人能知道明天的变化。我们为人处世,还需要长远眼光。今天的“冷庙”有可能是明天的“热庙”,只有善于结交暂时不得势的人,才能赢来弥足珍贵的友谊。
使用“三明治”式的批评方法
欧美一些企业家主张使用“三明治”式的批评方法,即在批评别人时,采取有“方”有“圆”的策略——先找出对方的长处赞美一番,然后再提出批评,而且力图使谈话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同时再使用一些赞扬的词语。这种两头赞扬、中间批评的方式,很像三明治这种中间夹馅儿的食品,故以此为名。用这种方式处理问题,对方可能不会太难为情,从而减少了因被激怒而引起的冲突。
例如,批评某人上班迟到,三明治式的批评会如此进行:“你一向表现不错的,最近是否身体不佳?要不然你是不会迟到的。迟到按单位规定是要给你一点惩罚的,你说对不?身体不好的话要早点去看的,如果家里有事,你可以跟我打个招呼,我们大家都可以帮助你的。小伙子,好好干吧。”而破坏性的批评就会从头到尾都是火药味,同样是上班迟到,这种破坏性的批评就会如此进行批评:“臭小子,你看看现在是几点了,就你迟到,你要不要岗位了,请你给我记住,以后别再给我碰着,要不然,你就别再来上班了,臭小子。”这样的批评就很容易使人丢面子,觉得无地自容。
当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之后,再听到他的批评,心里往往会好受得多。
1896年,麦金尼竞选美国总统时,就采用过“三明治”式的批评方法。那时,共和党有—位重要人物替麦金尼写了一篇竞选演说,他自以为写得高明,便大声地念给麦金尼听,语调铿锵,声情并茂。可是,麦金尼听后,却觉得有些观点很不妥当,显然,这篇讲稿不能用,如果直接批评他,很可能引起一场风暴,但是,麦金尼把这件事处理得十分巧妙。他说:“我的朋友,这是一篇精彩而有力的演说。我听了很兴奋。在许多场合中,这些话都可以说是完全正确的。不过用在目前这种特殊的场合,是不是也很合适呢?我不能不以党的观点来考虑它将带来的影响。请你根据我的提示再写一篇演说稿吧,然后送给我一份副本,你看怎么样?”
那个重要的人物立刻照办了。此后,这个人在竞选活动中成了一名出色的演说家。
批评的目的在于纠错,而不是发泄怒火,只有有利于促成他人对错误的反思和正确认识,才是批评之道。
据说,某人进入一家公司服务,这家公司是由个人承包的企业,它的承包人是一位脾气暴躁的经理,他在批评下级的时候,常常是声色俱厉,毫不留情,令下级简直无地自容。但是,批评到最后,他的表情就会来个180度的大转弯,和颜悦色地说:“你到底是怎样弄成这个局面的?”下级就立刻感到无比温暖。
这位承包人真是把批评的艺术掌握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虽然要求很严格,但是很得下级的敬重,这是因为他懂得一张一弛,相得益彰的道理。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也很精通“三明治”式这种刚柔相济的方法。
有一次,部下后藤犯下一个大错。松下怒火冲天,一面用挑火棒敲着地板,一面严厉责骂后藤。骂完之后松下注视挑火棒说:“你看,我骂得多么激动,居然把挑火棒都扭弯了,你能不能帮我把它弄直?”这是一句多么绝妙的请求。后藤自然是遵命,三下五除二就把它弄直,挑火棒恢复了原状。
松下说:“咦,你手可真巧啊。”随之,松下脸上立刻绽开了亲切可人的微笑,高高兴兴地赞美着后藤。至此,后藤一肚子的反抗心,立刻烟消云散了。
更令后藤吃惊的是,他一回到家,竟然看到了太太准备了丰盛的酒菜等他。“这是怎么回事?”后藤问。“哦,松下先生刚来过电话说:‘你家老公今天回家的时候,心情一定非常恶劣,你最好准备些好吃的让他解解闷吧。’”不用赘述,此后,后藤自然是干劲十足地工作了。
“三明治”式的批评方法在很多情况下是比较有效的,其优点就在于由批评者讲对方的长处,起到了替对方辩护的作用。对方的能力、为人、工作是否努力等方面,有很多可以肯定的地方,批评者如果视而不见,对方可能会觉得不公平,认为自己多方面的成绩或长期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一次失误就被抓住,大概是对方专门和自己作对。如果批评者首先赞扬对方,就会避免对方的误会,表明领导对他的工作的承认,使他知道批评是对具体事而不是对人的,自然也就放弃了用辩解来维护自尊心的做法。
哲理与智慧
在批评他人结束时要对他人表示鼓励,让他把这次批评的回忆当成是促进他上进的力量,而不是一次意外的打击。此外,为了把自己对他人的尊重传达给他人,适度的赞美和工作上的认同也是必要的,否则光是针对对方的某项缺失提出批评,容易让他人感到不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