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出处 许广涛.行气润肠法治疗机能性便秘64例.江苏中医,1998;19(5):30行气通便汤
药物组成 北沙参30g,麦冬12g,全瓜蒌、生白术各30g,生地黄、当归、赤芍、厚朴、枳壳、藿香、佩兰、牡丹皮、栀子各12g,桑椹子20g,黄芩12g,生甘草5g。
治疗方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6日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期满停服1日,再服第2个疗程,治疗1~8个疗程。饭后2~3h服药为佳。
功效主治 益气健脾,通腑宽中。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200例,显效(大便正常或其他症状消失)150例;有效(便秘明显改善,间歇时间、大便质地接近正常或大便稍干而排便间隔在2日内,其他症状大部分消失)30例;好转(排便时间在3日以内,大便干结改善,其他症状均有好转)15例;无效(便秘及其他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无改善)5例。总有效率为97.5%。
经验心得 便秘主要是由于大肠传化失司,肠腑气机升降失调,津亏肠燥所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这是大肠的生理功能,其病变部位虽在大肠,但五脏六腑皆可影响大肠传导而致便秘。如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的传导有赖于肺气的宣发肃降。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有促进脾胃运化的作用。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为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的延伸,因忧愁思虑过度,情志不舒成久坐少动,每致肝气郁滞,横逆侵犯中焦,而致脾胃升降失常,大肠传导失职;另外,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灼伤胃肠津液,也可造成便秘,这就是为什么此病病例大多为女性之故。肾主二阴,肾阴不足可致肠液枯竭而便秘。脏腑功能失调,常阻滞气血津液的输布代谢,或为痰浊,或为湿浊,此病理产物都可致大肠气滞而便秘。行气通便方中北沙参能润肺养阴,益胃生津,益肺气;麦冬能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上述二味与生地黄配伍能增强益胃生津之功效,以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白术有健脾补气之功,临床常报道单味白术能治疗各种便秘,能使干燥坚硬的大便变软易出,且无致泻之虚,尤以气虚为宜;生地黄有清热凉血之功;当归有养血补血、活血、润肠之功;赤芍凉血,活血;桑椹子具有养血、补血之功。以上诸药,营养肠壁,对胃肠道黏膜的正常生长及被泻药破坏的肠黏膜的修复有重要的作用;全瓜蒌清热生津;以上诸药滋阴生津之功偏著,为防滋阴致湿腻的产生,故方中配以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湿、醒脾开胃,且性平而不温燥;厚朴为消除胀满之要药,具有行气之功效;便秘患者一般都有下腹胀满之感,方中枳壳为理气药,作用较缓和,以行气宽中除胀为主,现代药理学报道,厚朴、枳壳具有增加肠蠕动功效,增强、恢复肠壁肌肉的收缩力,以此来加快粪便的下行;牡丹皮与栀子合用增强清泻肝胆之火、疏肝利胆功效,可增加肠蠕动,亦取其丹栀逍遥丸中丹栀之意;黄芩有清肺热之功;甘草具有调和诸药之功。
方剂出处 刘子亮,等.中药增加肠动力法治疗便秘200例临床分析.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5):394宣肺通便汤
药物组成 紫苏子、杏仁、白蒺藜、蔓荆子、白前、紫菀各10g,瓜蒌仁、柏子仁各15g。
随症加减 伴胸脘痞闷加郁金12g,薤白10g;夜寐不安加酸枣仁15g,远志10g;肥胖者加鸡内金10g,神曲12g;肝阳上亢加夏枯草、杭菊花各6g;阳虚者加肉苁蓉、锁阳各10g;阴虚、血虚者加当归、石斛各12g,病程较长者加桃仁10g。
治疗方法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部分患者在必要时加用开塞露。
功效主治 宣肺行气,宽中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78例,痊愈29例,有效4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一般服药10~30剂。
经验心得 习惯性便秘主要是由于肠道传导无力或失于濡润引起的,临床治疗常用攻下法如三承气汤,或用润下法如火麻仁丸、润肠丸,或用增液法如增液汤、增液承气汤,或用破气法如六磨汤,或用温润法如济川煎等,不外“通法”或“润法”两大类,但对较顽固的习惯性便秘效果并不满意。习惯性便秘好发于活动量较小、长期伏案久坐之人。多因肺气郁滞,宣肃功能不利引起。肺与大肠相表里,因此,开宣肺气,使肺气得以宣发肃降,才能维持大肠腑气的通降功能,使大便得以顺利排出。宣肺通便汤可宣肺理气,故治疗习惯性便秘有明显效果。
方剂出处 林亚琳,等.宣肺通便汤治疗习惯性便秘78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9):534穴位埋线法穴位选择 主穴:天枢、气海、大肠俞、支沟、上巨虚、丰隆、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偏实者(主症:大便干结,艰涩难下,腹胀腹痛,肠鸣矢气,纳少脘闷,或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小便短赤等,舌红苔黄腻或薄白,脉滑数或弦紧),加大横、腹结、肺俞、胃俞、曲池、阳陵泉;偏虚者(主症: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身疲乏力,或畏寒肢冷等,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迟),加关元、水道、脾俞、肾俞、血海、阴陵泉。
治疗方法 将3号羊肠线剪短至1~3cm不等备用,每次按穴区组织厚薄选取相应长短的羊肠线一截,穿入特制埋线针中。局部严格常规消毒,取主穴3~4对,并根据辨证选2~3对配穴埋线,操作时先刺入穴位得气后,用针芯将羊肠线推至穴内,然后快速拔针并查看针孔处无暴露羊肠线后,用创可贴保护针孔。隔15日埋线1次,每次取穴均与上次不同,3次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通腑排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8例,治愈26例,占68.42%;显效8例,占21.05%;有效4例,占10.53%;总有效率100%。
治验:沈某,女,38岁,便秘史5年,自诉大便三四日1行,形体肥胖,心烦易怒,纳少身疲,口干喜饮,小便短赤,并常出现颜面痤疮、口腔异味、牙龈肿痛等症,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辨证属实证便秘(胃肠实热型)。治疗取天枢、腹结、大肠俞、支沟、丰隆、上巨虚、足三里、三阴交穴位埋线,每次5~6穴,15日埋线1次,经3次治疗基本痊愈,大便每日1行,便质变软,解时通畅,其他伴随症状消失而体重明显减轻。
经验心得 “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胃为水谷之海,肠为传导之官,若胃肠积滞,耗伤津液,则大便干结难解,故取大肠经背俞穴、大肠俞与募穴天枢,俞募相配以调理胃肠,通导积滞;更配下合穴上巨虚进一步加强疏通大肠腑气的作用,使腑气通则传导功能自能复常;支沟穴可宣通三焦气机,使三焦得通,津液下而胃气和,则腑气自调;丰隆健脾布津,利湿化痰,通腑理气;又脾胃互为表里,胃主肃降,脾主运化水谷和津液,脾失健运而水谷内停,津液失布而便干难解,或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而致便秘,故取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共起鼓舞中气,培生化之源之效,中焦健旺,自能生化气血,益气养血,润燥通便。
若气血亏虚,气虚则无力运行,血虚则肠失润泽;或因下焦阳气不足,阴寒凝结,肠道艰于传送而便秘,取气海、血海以补气养血,助运化气,润肠通便;关元补下焦元气,助阳散寒,使阳气和煦而阴结解;水道温通肠腑、理气通便;肾俞补肾助阳;阳气得复,二便得司,则便秘可通。阴陵泉温运脾胃,通腑导滞;肺俞益肺降气,肺气下达则能传导;曲池清热理气,通肠导滞;大横健脾理气、通调腑气;腹结通腑化浊,消积化滞;阳陵泉疏肝理气、和胃调肠。通过上述诸穴配伍治疗各类虚实便秘,经临床验证疗效肯定。
方剂出处 施茵.穴位埋线治疗便秘38例临床观察.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17(2):33穴位埋线配合针刺法治疗方法①主穴埋线法取大肠俞、天枢、上巨虚。常规消毒后,用12号穿刺针,从前端放入2号羊肠线1.5cm,从尾端插入针芯,刺入穴位,得气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注入穴位,加压包扎。埋线1次为1个疗程,7日后再埋第2次。②配穴针刺法:热结者加合谷、曲池;气滞者加中脘、行间;久病体弱寒秘者者加脾俞、胃俞;气虚者加神阙。常规消毒后,取1~2寸毫针刺入穴位,热秘、气秘针刺用泻法,虚秘针刺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min,隔10min运针1次,久病可加灸法,每日针1次,7次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行气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0例。治愈:2日以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解时通畅,短期无复发;好转:3日以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见畅;未愈:症状无改善。治疗3次治愈10例;经1个疗程治愈9例;治疗2个疗程好转8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0%。
治验:王某,女,50岁。患习惯性便秘3年,近1个月加重。经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症见大便干结如栗,5日1次,临厕无力努挣,挣则汗出气短,面色(白光)白,神疲气怯,舌淡,苔薄白,脉弱。服酚酞、番泻叶等,不见好转。辨证为脾虚气弱证,取穴大肠俞、天枢、上巨虚1次性穴位埋线;另加脾俞、胃俞、神阙,针刺用补法,加灸法,每日1次,治疗3次后,症状明显减轻,1个疗程后,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
经验心得 便秘的病位主要在大肠,但与脾胃及肾脏的关系甚为密切。其发病原因,有燥热内结,津液不足;情志失和,气机郁滞;以及劳倦饮食内伤,身体虚弱,阳气不足,阴血亏虚。其基本病机是大肠失于濡润,传导功能失调,故取大肠募穴天枢与大肠俞,配大肠下合穴上巨虚,以疏通腑气,腑气通则传导功能自可复常。曲池、合谷泻大肠腑气以泄其热。取腑会中脘通降腑气,肝郁气滞,泻行间以疏肝气。补脾俞、胃俞,扶助中气,脾胃气旺,自能生化气血。补神阙,温通下焦阳气而消阴寒。久病再配合艾条灸,强壮机体,温经散寒,活血通脉。诸穴配合,使大肠传导功能正常,便秘得以治愈。
方剂出处 李桂琴.穴位埋线配合针刺治疗习惯性便秘30例.中医研究,2003;16(3):49穴位注射结合中药疗法
治疗方法 用黄芪注射液交替注射双足三里、承山穴,每穴2ml,隔日1次,连续注射10次。同时内服自拟“通便灵”(处方:枳实、牛膝、秦艽、桃仁各15g,生地黄、火麻仁、冬瓜子各30g),每日1剂,连服7剂。
功效主治 健脾益气、泄热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63例,痊愈39例,显效19例,无效5例。
治验:陈某,男,53岁。主诉:便秘10余年,大便干结,5~7日排便1次,需服酚酞排便约2年,近2~3个月,每次服酚酞0.2g仍觉排便困难,伴下腹胀、肛门下坠感,烦躁。检查:肛门括约肌紧张度正常。肠内未见赘生物。给予黄芪注射液交替注射双足三里、承山穴。每穴2ml,隔日1次。同时内服中药通便灵方,每日1剂,1周后,大便基本通畅,1~2日1行。
停服中药,继续穴注10次后停止治疗,大便恢复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 便秘,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胃肠燥热,津液耗伤,情志不和,气机郁滞,劳倦内伤,年老体弱,气血不足,或阴寒内凝,皆可导致大肠传导失常,引起便秘。所选病例,病程2年以上,多为本虚标实之症。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升降之枢。脾虚则生化之源不足,运化升降失常,便秘乃成。选用黄芪注射液补脾益气,选穴足三里为阳明下合穴,能调理胃肠之气、强壮身体:承山穴清泄大肠之热,药注2次,使药效与穴位的特殊性相结合,共奏健脾益气、降气泄热通便之功。经过2年多临床观察可见,穴注足三里、承山穴结合中药治疗便秘,能明显提高临床治愈率。治疗组多数患者不仅大便恢复正常,且胃纳增加,精神好转,佐证了穴注足三里、承山穴可疏通经气,调节脏腑气血功能,有调节结肠传输功能,治疗便秘的作用。但临床上,穴注见效较慢,初期结合中药治疗可增强疗效。单纯中药治疗,虽然效率高,但停药后易复发,临床治愈率低。无效的多为年老体弱者,因年老体弱,脾肾亏虚,短期治疗难以奏效,一些郁热较盛、苔黄者,疗效也不佳。因本法以补为主,热者不宜,临床还观察到,穴注时针感强者,疗效较佳。
方剂出处 林凯玲.穴位注射结合中药治疗便秘63例.新中医,1998;30(7):21养阴润燥汤
药物组成 火麻仁30g,郁李仁、麦冬、玄参各20g,桃仁、厚朴、枳实、杏仁各15g。
随症加减 热秘加生大黄(后下);气秘加槟榔、木香。
虚秘属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血虚者加当归、生地黄;阳虚者加肉苁蓉、牛膝。
治疗方法 开始3~5日用汤剂,每日1剂,水煎服,1日3次,每次200ml左右。见效后改为丸剂,每次15g,早晚各服1次,5~7日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活血祛瘀,润燥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