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52700000002

第2章 敦煌文学作品中的史学研究价值(2)

但是,李陵、苏武故事到了张议潮推翻吐蕃统治,建立了汉人政权之后,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此时,李陵不再是一个令人同情的落泊英雄。作于915年之前不久的《李陵苏武往还书》在敦煌多达五个写本(S.173、S.785、P.3692、P.2498、P.2847),其中李陵、苏武的情态与前面《变文》及《执别词》中的情况相比,发生了变化。在《李陵与苏武书》内,李陵只简单地叙述了自己投降匈奴的经过,通篇辩解之辞寥寥,后面的大段文字都是劝降之语,令人感到李陵只是一个贪图富贵的功名利禄之徒。而苏武在其答书内,则毫不客气地将李陵比之为“见利而动”的“小人”,斥李陵“不堪为将”、“不信”、“不忠”、“为将不能励其兵”、“不孝”、“自迁拟入云霄,陷他人于沟壑”及“不忠”罪七条,然后表明自己“松柏为心,桑田变海,万物亏盈,仆终不改”的决心。苏武答书,完全把李陵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也放在了民族、国家的对立面,它的义正词严,更令人觉得李陵之罪不可恕。此态度与自司马迁以来已形成的对李陵同情、为之辩护的情形大相径庭。这种情况,实际亦与敦煌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据王重民《金山国坠事零拾》、荣新江《金山国史辩证》等文的研究可知:910年秋,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得知唐朝灭亡的消息后,以瓜沙二州之地建金山国,并随即出征楼兰,取得胜利,接着又萌生夺取五凉全境之心,但在甘州回鹘的连续攻击下,张承奉迭遭失败,百姓怨恨。乾化元年(911),回鹘可汗弟狄银来犯,张承奉无力御敌,只好命城隍耆寿万人上书回鹘可汗,相议结为父子之国。张承奉因为连年征战,已失民心,现又认敌为父,俯首称臣,更使具有牢固中原情结的沙州人大失所望,根基动摇。当此之际,以曹议金为首的曹氏家族却悄然兴起。他们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外结四邻,内修政治,团结当地世家大族,成为众望所归。张承奉在位之时,曹氏已逐步将其架空,拥有沙州实权。914年,曹议金继替张承奉,成为瓜沙地区的最高统治者。

曹议金夺取张氏政权是早有预谋的。为达到这一目的,他还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他既然会利用各种手段笼络人心,就不会想不到去打击自己的对立面,为自己取而代之制造舆论。但这种做法又不可太露骨,因为张承奉毕竟还是皇帝。张承奉与回鹘作战失败,订立屈辱的城下之盟,为曹氏倒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曹不会不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于是,在敦煌广为流传的李陵、苏武故事,又有了新的演绎,成为曹氏制造舆论的工具。题为“辛未年(911)七月日沙州百姓一万人状上”的P.3633《沙州百姓上回鹘天可汗书》(下称《万人书》),是张承奉在与回鹘作战失败后授意敦煌耆宿写给回鹘可汗的信,里面已屈辱地将回鹘首领称为“天可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沙州形势和沙州百姓委屈、不甘的心态。拿它与《苏武报李陵书》比看,即可发现后者所隐含的政治目的:《苏武报李陵书》中给李陵列的头二款罪,是率然出兵,“枉费国家,徒倾万石之粮,枉陷五千之卒”。

这正与《万人书》中对战争发动者的声讨一致。《苏武报李陵书》中前后屡次斥李陵不忠,与《万人书》中所强调的敦煌对中原的忠心耿耿形成对比。《苏武报李陵书》斥责李陵“今日却致说辞,令仆跪毛血之人,称臣虏地”,《万人书》中也几次提到张承奉与回鹘订立的父子之盟,言“函书发日,天子面东跪拜”,较前者带有更强烈的屈辱感。将李陵之罪列完,《苏武报李陵书》中苏武又表示了自己对汉的忠心:“仆且松柏为心,桑田变海,万物亏盈,仆终不改。”而《万人书》最后言:“沙州本是善国神乡,福德之地。天宝之年,河西五州尽陷,唯有敦煌一郡不曾破散。直为本朝多事,相救不得,囗没吐蕃。四时八节,些些供进,亦不曾辄有移动。经今一百五十年,沙州社稷,宛然如旧。”也是对沙州人民誓心依唐行为的追述,强调了对唐的忠心耿耿。

两者相较,均是自申自明,心境相同,都有极强烈的感染力。通过对比不难看出,《苏武报李陵书》中给李陵罗列的每一条罪名,几乎都有所指,无一不将矛头指向张承奉,而又以己方作为苏武那样的百姓代言人,表示出不降回鹘、誓心归唐的决心。这正是沙州民心所愿,自然将备受感荷。《往还书》是曹氏迎合百姓心态、贬斥张承奉之作,不言而喻。“苏武”(曹氏)的行为既深入民心,“李陵”(张承奉)便失道寡助,灭亡是必然的。作品通过寄兴与“怨刺”,完全达到了政治斗争中所需的宣传作用。

从为争夺皇权而兄弟相残的“玄武门之变”,到为争夺敦煌归义军节度使之职而张淮深举家被害,历史总有些残酷的相似之处,而通过杀戮成为掌权者的人,总是要想方设法地隐瞒事实真相,所以唐太宗即位后,三次坚持要看国史,名义上是“用知得失”,“以为鉴诫”,实则是要为“玄武门之变”定下“管、蔡既诛,成、康道正”的调子,为自己杀害兄弟之举涂饰。敦煌地处偏隅,归义军节度使大权在握,故张淮深的死亡也成谜团,无人敢秉笔直录;张承奉虽不得民心,但贵为金山国天子,臣下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表示反对。如果仅凭对当权者多有回护或根本没有记载的正史,那么后人就很难发现历史真相。而敦煌的一些文学作品,却能够从另外的角度提供不为人知的信息,《唐太宗入冥记》为建成、元吉喊冤,《李陵苏武往还书》对李陵极尽讽刺之能事,都可在某种程度上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敦煌文献与中国历史研究

宁可

宁可,男,1928年生,湖南浏阳人。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主要论著有《宁可史学论集》、《宁可史学论集续编》、《敦煌社邑文书辑校》(合作)、《敦煌的历史与文化》(合作),主编和参加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隋唐五代经济史》、《敦煌学大辞典》、《英藏敦煌文献(汉文非佛经部分)》等。

1900年旧历五月,正当八国联军攻陷大沽,进逼京津之际,中国西北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打开了,封闭了700余年的5到11世纪的5万余件文书重见天日,成了珍贵的文物,也成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说过:“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

新史料的发现并非少见,但藏经洞文献却具有与一般新史料不同的价值与特点,以至能够以此为基础,形成一股学术的新潮流,形成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敦煌学。

这些特点是:

第一,数量大,达五万余件,还有一千余幅绘画、刺绣。一个地方同一时间出现这么多资料,是极少见的。

第二,时间长,从5世纪到11世纪,达700余年。

第三,关联性,都是敦煌地区的文献,彼此在时间、空间与内容上,往往有所关联,利于参照、印证、综合的研究。

第四,类型多,举凡佛、儒、道经典、记录,各类书籍、官府文书、私家文献、寺院档案,以及诗词变文、日用杂字、星历占卜,几乎应有尽有;而且还包括了汉文以外的藏、突厥、回鹘、于阗、梵文等文字的资料。

第五,涉及方面广,历史学、历史地理学、民族学、文学、语言文字学、艺术、民俗学、科技史等等方面的研究,都能从这里获得丰富的资料。

第六,敦煌地区丰富的历史遗存,长城烽燧,汉晋墓葬,尤其是与敦煌文献同时期的以莫高窟为首的石窟群中保存完好的大量壁画与雕塑,都可以同藏经洞文献参照、结合,进行研究。

第七,敦煌的独特地位,它既是中原王朝的西陲,与周边的民族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又是古代东西方交往要道丝绸之路上的要冲。这些,在藏经洞文献中都有鲜明的反映。因此,藏经洞文献既具有地方文献的意义,也具有全国性文献的意义,既具有汉族历史文化意义,也具有周边民族历史文化的意义,具有汉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关系的意义,还具有世界历史文化的意义。具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也是其他新发现的史料所少见的。

这些特点,显示了敦煌藏经洞文献的史料价值,也显示了敦煌文献的研究方向。

第一,研究敦煌地区的历史。敦煌是古代中国的一个不大的地区,却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地区,它既具有古代中国所具有的共性,又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藏经洞文献为我们提供了5—11世纪,尤其是8—11世纪吐蕃与归义军统治时期敦煌历史的非常丰富和非常具体的资料。既可作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民族、中外关系等方面的细致研究,尤其可以作8—11世纪敦煌社会历史的整体的研究。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第二,研究5—11世纪的中国历史。敦煌是中国的一个部分,具有共性。有许多问题,在过去的传世文献中或者记载笼统,语焉不详,或者记载缺失,或者尚多歧义,而藏经洞文献对之却有当时的具体细致翔实的记录,这就大大有助于探明这些问题的真相,廓清疑误。像北魏到隋唐的均田制,原来仅从已有的史籍文献中探析,不免只具轮廓,疑点甚多,而且许多细节不清楚,因而影响了对整体的认识,以至有了唐代均田制是否实施过的争论。借助藏经洞文献中有关的第一手资料,终于弄清楚了均田制的许多具体情况,也解决了多年争论不休的问题,连带着对北朝隋唐的户籍制度也有了清楚的认识。又如唐宋寺院的组织管理、寺院经济的经营、寺院的佛事活动、寺院与官府的关系等等,也是靠敦煌文献中的大量材料才凸显出来(虽然带有明显的敦煌特点)。又像唐宋社邑,尽管有其他文献的记载,但敦煌文献中的300多件社邑文书却使我们能对这样一个在中国古代起过重要作用的社会组织有了一个具体清晰的认识。这些,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考察自然有很大的作用。

第三,敦煌周边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敦煌地处边陲,周边有许多民族,诸如吐蕃、回鹘、于阗、粟特等等。这些民族,传世文献记载很少,而敦煌藏经洞文献中却有相当丰富的材料,不仅有汉文材料,而且还有这些民族自己的文字记录的材料,这给研究这些民族的历史提供了条件,而且还可与新疆等处出土的这些民族的遗址遗物与文字材料结合起来进行考证。尤其是吐蕃,在唐后期统治敦煌地区60余年,给敦煌的历史打下深厚的烙印,留下了大量文字记录,更是研究吐蕃历史文化的最好材料。

第四,关于中外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敦煌位居丝绸之路的要冲,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孔道,古代印度、中亚、波斯,还有后来的伊斯兰文化都经过这里与中国文化接触并进入中国内地,而中国文化也从这里远去西方。像印度佛教进入中国,敦煌是汉文化的门户,长达数百年之久的佛教中国化历程可说就是从敦煌地区开始的。印度的制糖技术也是从这里进入中国的,甚至中东历法上的星期天“密日”,也在敦煌汉字历日上标示出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将近一百年来中国学者关于敦煌学历史方面的研究,就是循着上述方面逐步开展的。其所以说是逐步开展,是因为材料很多,释读亦有困难;更重要的是五万余件文献由于外国人的攫取与中国人的盗卖,其中四分之三流散在十多个国家的数十处地方,检阅困难。最早,中国学者只能根据外国学者提供的,或外国学者发表的著作中的少量文献录文、照片图版,以及几位中国学者在英法寻访带回的录文、照片进行工作。这给中国学者的研究带来很大困难,也大大限制了更多学者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但中国学者也有优势,那就是当西方学者更多地从所谓东方学、中亚学的角度,着意于中亚西域的语言文字和民族方面的时候,中国学者却因具有汉族历史文化的深厚素养而着意在汉文文献。按照传统的学术路子,首先注意的是敦煌文献中新发现的古籍及已有古籍与传世版本的校勘。对敦煌文献中的文学作品与音韵方面文献的研究整理,贡献尤多;对敦煌地区的历史,主要是归义军时期的政治史,也有不少研究成就。囿于中国学术的传统路子,除了陈寅恪先生等很少人外,对其他方面涉及甚少甚至没有涉及。

同类推荐
  • 乱世之地球来客

    乱世之地球来客

    他是一个宇航员,遭遇事故返航后发现自己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这里有红颜多情,却孤零对芳影暗叹世事无情;这里有武士智者,欲只身事强主但求名扬天下;这里有旷世奸雄,能权谋霸一方占据锦绣河山。尔虞我诈,刀光剑影。这——是一个乱世。是乱世造就英雄?还是英雄生于乱世?他该怎样去了解,融入,并最终——驾驭这个世界?请看本书——乱世之地球来客。
  • 史记一百句

    史记一百句

    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一百句系列”小书,选取古今中外经典中最精彩的隽语“一百句”,由著名学者、教授进行精妙解读,随处显露出现代人的智慧。 本书从《史记》中选取最具警策意义、最接近今日生活的“百句”,加以引申,化专深的学问为通俗的语言,便于普通读者了解、掌握和领悟经典所包含的社会哲学意义,感悟现实人生。给繁忙而有为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精华的选本,同时也为读者深入思考人生指引一条门径。
  • 龙争大隋

    龙争大隋

    玄门道统之争,引发王朝政权格局的更迭,现代人附身杨广身上,那截然不同的性格能改变大隋的命运吗?这一年,杨坚意气丰发,雄心勃勃,正广揽人才,励精图治,要建一个绵绣河山。这一年,杨广18岁,还不是那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他的未来还有巨大的可塑性。大隋,承前启后的辉煌朝代,不比三国逊色的历史时期,英雄美人,多如过江之鲫。本书体格:历史+武侠+魔幻
  • 末世君王

    末世君王

    理科男段长歌在熬夜复习的时候昏昏睡去,醒来发现自己竟然成了大明的皇帝。而在深入了解这个世界之后,他发现这个所谓的大明其实是异世界的大明,这世上有术士,有武士,更有政客纵横家野心勃勃。作为一个必将灭亡的异界周天子,他将如何才能挽救国家危难(与自身性命)?日更三章,酌情加更。本书伪历史轻玄幻。
  • 会仙观墓

    会仙观墓

    本故事集之所以定名《会仙观墓》,用意有三:其一,闻名遐迩的大型道教宫观“监漳镇会仙观”是我县仅存最大的历史文物,现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传统文化来说,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其二,我们可以吧故事中讲述的所有人物都作为“仙人”来看待。其三,南蛮侉子隐藏身份盗取山涧下的宝藏。故事集“会”众“仙”之,通过“仙人”们的“登台表演”,让我们对人生有所启迪。拳拳寓意望读者能够理解。
热门推荐
  • 凤川

    凤川

    她为她,褪下了光滑的外表,穿上了紧身衣,好似黑夜中的鬼魅。她为她,抛弃了完美的职业,手起刀落。她为她,褪去了完美的外壳,暴露出了真正的自己。她所做的一切,只是想留住她的全尸。人心本来就是善变的,那为何心寒?人本来就是自私的,为何心寒?既然已经忘了,为何还心寒?因为真正爱过…(友谊)
  • 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

    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

    《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围绕战后的日本外交、对外政策和主要对外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战后20世纪50年代日本所确立的所谓“日美基轴外交”、“联合国中心外交”和“亚洲一员外交”,以及日本对东南亚外交、对朝鲜半岛外交和对苏(俄)外交等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战后日本外交的主要脉络及特点。作者对战后各个时期的中日关系和目前中日关系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深入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评价。
  • 妖邪之分情路

    妖邪之分情路

    天地自古生妖邪,人间末世苍生灭,不若匕首青铜铁,相去又是二百年。
  • 回眸一笑红颜倾天下

    回眸一笑红颜倾天下

    很久很久以前,黄土大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百兽鸣,涅槃生。斩神首,四海臣。传说,会出现一个人,他/她会统一四分五裂的天下,还世间安稳。她,异世来的魂。前世今生,两世为人。活着,只为寻求简单的幸福和安稳。他,天生的将才。清心寡欲,无欲无求。他的一切都是个谜团。冰与冰的碰撞,火与火的摩擦,谁是谁是一生的追求?谁又是谁的魔怔?这一切或许生来就是注定,一切皆是宿命。————初遇他,身上淡淡的檀木香,让她心一颤,紧紧拥住了他。初遇她,她一脸俏皮模样,黑色的眸子在月色下亮如星子,她说,你身上的味真好闻。然后一头扎进他的怀里,不出来了。他本就是个清清淡淡,对自己都吝啬温柔的人,可是却把所剩不多的温柔都给了她。她是个背负着混乱记忆的人,俏皮聪明,古灵精怪,实际上也只是个渴望温暖的孩子。他们,是命里注定要相遇的。亲们,喜欢请收藏呦~
  • 辣手小萌妃

    辣手小萌妃

    当个王妃很好玩吗?某女脑筋一抽,上了花桥,也上了贼船。新婚之夜,夫君的美颜,让她着实没出息的流了把口水。但一杯穿肠毒酒,摆在她面前时,彻底打碎了某女的美好幻想。侥幸未死,强势回归意欲报复的她,狠狠对某男说:“慕容今汐,我的决心就是,要让你不得好死!”已放弃了往日高冷形象的他,却悠悠然笑着说:“宁焉雪,我的决心就是,从今以后要与你同生共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极品王妃:傲娇王爷快求饶

    极品王妃:傲娇王爷快求饶

    她――本是天之骄子白富美,却一朝穿越从“废”开始,谁说她是废物???只是她的血脉不同于普通人而已,修神功,练神丹……随手一出都是极品,对待自己人好的让外人简直想骂她败家为了他更是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堂堂王爷,却因一双紫眸被自己父皇嫌弃,外人只道暝王帅气威武,又有谁知道他受了多少苦???不是他不想报复,只是他懒得动手而已,但为了她,他义无反顾的让自己的势力浮上了表面;当腹黑的他遇上了极品的她时,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历尽艰难险阻,他与她又是否终成眷属?!(偷偷说一句,绝对女比男强哦)“咳咳,多说一句,小虐怡情,大虐伤身!”【作者君一脸坏笑】欢迎美女们观光,动动小手指收藏啦!么么哒(^3^)
  • 彼岸花开:复仇者归来

    彼岸花开:复仇者归来

    她外表是天使,内心却是恶魔。在地狱门生活了五年,她冷血无情,她发誓要让那些伤害她的人付出代价。这一生只为复仇而活。
  • 苍茫鸿途

    苍茫鸿途

    家族血仇,抽丝剥茧;红颜倾城,悲欢离合。拨开迷雾,是再见天日,还是阴谋的开始?一怒屠城为红颜!看浩儿一人一狼浪迹黑暗之渊。死而复生,是穿越还是另有隐情?看尹铭开银行,创淘宝,建商盟。一手把握大陆财富!一本破书,一根铁棍,一壶烈酒。看胡铁笑傲江湖,独领风骚。三个兄弟,三种颠峰。洞破乾坤,苍茫鸿途……
  • 中国文学名著导读

    中国文学名著导读

    高岩、陆明、李松石、闫冰编著的《中国文学名著导读》是按照文学史的时间顺序架构的,体系比较严谨,选篇的版本也比较规范。在选篇上照顾到所选文章的思想性、经典性以及丰富性,考虑到教师在讲课时的拓展空间,备选课文也比较充分。赏析文章侧重编者原创,注意融入时代精神。在现当代文学的篇章里,所选篇章与赏析都比较独到。《中国文学名著导读》除做教材外,也适合一般文学爱好者自学阅读。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