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经济状况的判断。对于人们预期形成的方式,经济学家们有着不同的解释。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人们的预期是无理性的,具有极大的随机性;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则提出了适应性预期理论,指出人们根据以前的行为状况来预期未来,但是可以对预期的失误进行调整;理性预期学派首领卢卡斯则指出,人们可以做出理性预期,所以预期不会犯系统错误。不过,这里指的预期是每个人预期的总和。作为一个群体,有的人预期失误,可是大部分人都是对的。所以,依据大数定理,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道理的。
可是,个人的行为取决于自己对未来的预期,而个人的预期未必就一定正确。首先,个人在做出预期时,依据个人掌握的经济信息,这种信息常常是分散的、片面的,甚至有很多是不对的;其次,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常常是互相影响的,这就是一个人的错误预期常常会影响别人,也会受别人影响的原因所在;再次,在媒体还没有放开的情况下,人们对媒体常常持有一种不信任的态度,媒体愈是说东,人们偏要往西想。
当然,消费者的预期也并不全是错的,其行为也并非全是非理性的。在决定购买行为时,消费者依据的是短期预期,比如消费者对汽车价格下降的预期就是对的。他们持币待购,这对并不是急需用车的人来说是理性的。并且,消费者有做出选择的权利,不管其购买行为是错还是对,是理性还是非理性,我们都无可指责,也不能干预。企业只能依据消费者的预期与行为来做出决策。所以,企业做出决策的出发点就是要了解消费者的预期。
经济学常识凯恩斯的“最大笨蛋理论”
凯恩斯的“最大笨蛋理论”,又称为“博傻理论”,是指在完全不知道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时,哪怕它有可能一文不值,可仍会有人愿意去花高价把它买下了。这是因为这个人预料到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将会花更高的价钱从他手里买走。
最大笨蛋理论运用在期货和证券上,就是一种投机行为或赌博行为。比如说,你不知道某个股票的真实价值,但为什么你花20元去买走1股呢?因为你预期有人会花更高的价钱从你那儿把它买走。“最大笨蛋理论”所揭示的就是投机行为背后的动机,投机行为的要害是判定“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么自己就是赢家。假如没有下一个愿意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来做“下家”,那么你自己就成了最大的笨蛋。从有股票市场开始,这种“最大笨蛋理论”屡试不爽。1720年,牛顿参与了英国股票投机狂潮,不幸成了“最大的笨蛋”之一。他因此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但人性的疯狂实在难以估测。”
自己做不如消费做
皮特先生是一位优秀的厨师,退休之后依然非常热衷于自己的厨师事业,经常去朋友家中,为他们的“派对”活动贡献自己的厨艺。其实,皮特先生不仅菜做的好吃,而且做家务更是利索。可是在家里,他从来不自己做家务、收拾屋子。而是请临时工来帮忙,在他人看来,临时工的工作质量远远不如皮特先生自己完成的好。于是就有朋友奇怪地问皮特先生:“你看你雇佣的临时工的工作质量还不如你自己的好,你为什么不自己做呢?”可皮特先生这样回答说:“我这样做就不合算了。”
原来,皮特先生用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分析了自己做与消费做的差别。对于皮特先生来说,他如果自己花费1小时的时间整理家务,就会耽误了从事厨师的1小时时间,也就是说如果他自己花1小时整理家务,就浪费了1小时从事厨师的工钱了。
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对以上案例而言,比较优势是指皮特先生和临时工同做一件工作的机会成本大小。例如,同做一件家务,皮特先生只需要1小时,而临时工则需要1.5小时,那说明皮特先生的效率要比临时工的高,皮特先生在做家务方面就占有绝对优势。假如皮特先生做厨师每小时的工钱是50美元,临时工若是不到皮特先生家里做临时工,而是到麦当劳店里打工,每小时的工钱为10美元。那么,皮特先生做1小时的家务,就要放弃1小时当厨师的收入,即50美元,那么,皮特先生的机会成本为50美元。而临时工做1.5小时的家务就要放弃到麦当劳店里的1.5小时工作收入,即15美元,那么,临时工做同样家务的机会成本为15美元。
由此,我们知道就做同一件家务,皮特先生若是自己做就需要50美元的机会成本,而如果让临时工做只需15美元的机会成本就够了。显而易见,机会成本小的一方有比较优势,即在做家务上请临时工比皮特先生自己做要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事实上,中国的田忌赛马故事也反映了这一比较优势原理。田忌所代表的一方的上、中、下三批马,每个层次的质量都劣于齐王的马。但是,田忌用完全没有优势的下马对齐王有完全优势的上马,再用拥有相对比较优势上、中马对付齐王的中、下马,结果稳赢。
比较优势理论,应用范围相当广泛,比较优势理论应用得好,就可以提高任何形式下的效率和效益。尽管自李嘉图提出至今已近二百年,但仍不失为指导一般贸易实践的基本原则。如大学教授一般都要聘请助教,专门负责对学生的日常辅导,负责批阅学生的作业,同时还要帮助教授做好讲授课程的有关准备工作。但我们知道,一位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完全可以在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兼顾这些工作,而且教授直接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们的收益一定会更大、更多。
经济学常识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地域分工说”。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
亚当·斯密(1723~1790年)是英国产业革命前夕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产业革命是指从工场手工业转向机械大工业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是实现这一变革的障碍。亚当·斯密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地提出了绝对成本说。亚当·斯密因此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首先倡导者和鼻祖。
超前消费就是提前做“百万负翁”
在北京这个繁华的城市里,有一个人读完大学之后,靠自己的能力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不久他就向银行申请贷款买了一栋别墅。为了上班和生活更为方便,他又为自己买了车。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有品味,他给自己置办了很多高档的生活用品。然后他专心地上着班,为每个月偿还银行的贷款而紧张地工作,经过35年的努力,他终于偿还了银行的所有债务,开始过上了真正的自由自在的潇洒生活。
同样是在北京,有一位年轻人在此上完大学之后,也凭着自己的优秀才能融入了这个城市,在此找到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在就业之后,他一直尽心尽力地为公司工作,偶尔还利用周末的时间为自己接点私活干,目的就是为了多赚点钱,将来能够在北京给自己买一栋房子,让自己真正地立足北京。为了积攒买房子的钱,他在生活中省吃俭用,把自己的生活水平降到了最低点。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他30多年的奋斗和努力后,他终于一次性付清了房款。
同是买房一事,在此肯定所有的人都认为,前者要比后一个人聪明得多,因为前面那个人用35年的时间让自己过的是紧张而享受的生活,而后者那个人则用30多年的时间让自己过着紧张而拮据的生活。在如此鲜明的对比之下,相信大多数人会更愿意选择前者的生活。可是,在我国,诸如后者的选择和作风还是比较普遍,认为这样的作风比较稳定和保险。在很多中国人的意识里,他们没有超前消费的概念,也不知道什么是超前消费享受,而且很少有人会去算这样一前一后的一笔经济账。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已经有“城市新贫族”和“百万负翁”等说法,“负翁”是对负债消费人士的一种戏称。调查表明,现在中国年轻人的消费观念越来越超前化,已经有一半以上的人表示“敢用明天的钱”,但也有不到一半的人数不为自己成为“负翁”担忧。对于此,经济学家分析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触摸到小康的生活水平,超前消费已水到渠成地来到中国都市居民身边。大到商品房、汽车,小到家电,年轻人都可以通过贷款的方式买了再说。
提前消费,也就是拿明天和将来的钱,来满足今天和现在的生活需要,这种消费观念在世界消费市场中,已经越来越被认可,逐渐成了一种社会大趋势。
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上,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一套房子就是几十万、几百万元,这样的楼房市价,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就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令很多人望而生畏。可对于那些有钱的人来说,他们虽然有钱购买房子,但也只要一两套房子够自己住就行了。更何况富人的比例比较小,对于整个房地产市场来说,它们面对的还是以普通大众为主,因为普通大众才是房子的真正需要者。可是这样的人很多人却买不起房子,房地产商从自身的利益和发展出发,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鼓励大众从银行贷款,先买房住进去,然后再去还款。
向银行借款来消费,其实也就是一种投资。只是这种投资是建立在你有能力偿还贷款的基础之上,银行要根据你的收入来衡量你的还款能力。而你借助银行的力量进行投资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自己创造未来的收益率。当住房投资收益率高时,显然贷款买房就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而中国人因为害怕投资的风险,所以只能靠精打细算来攒钱,然后用几十年的时间换一套房子。
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前者贷款买房,用35年的时间偿还贷款,这意味着他向银行缴纳了35年的利息,银行能从中获得不少收入,这当然是好事。而后者买房没有贷款的话,银行就没有获得半点收益。因此,银行通常希望广大消费者踊跃贷款买房。但是,在贷款期间,我们还当考虑到,如果一个人改行经商或者炒股小赚了一笔,也就是说有能力提前还款了,那么这样银行的收益就会减少;如果一个人不幸发生灾难了,最终无能力还款了。因此,广大消费者在决定做“百万负翁”之前,要尽可能为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
经济学常识炫耀性消费理论
炫耀性消费是指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性消费,来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买一样商品时,其看重的并不全是该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希望通过它来显示自己的财富或地位。因此,有些东西常常是愈贵愈受人追捧,例如豪华别墅、天价年夜饭、高档轿车、高尔夫球及昂贵的手机等。在经济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炫耀性消费”。
“炫耀性消费”这一概念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凡勃伦提出的。凡勃伦指出:要想获得尊荣,并保持尊荣,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了财富或权力还必须能够证明它,炫耀性消费就是为财富或权力提供证明的,并以此来获得并保持尊荣的消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