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感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亲是一个特具感恩之情的人。在那贫苦的岁月,父亲得到自己的亲人、长辈,以及乡亲们的许多帮助,他都铭记在心。《手记·一块钱的端午节》,是父亲12岁时发生的故事。那年端午节,家里断了炊,爷爷在公社基建队盖猪场没有回家。眼看别人家的孩子早早地吃了饭去看龙船,奶奶却无米下锅。邻人袁婆婆送来一块钱,父亲用这一块钱去三里桥买了黑市米,才吃上了饭。时隔40多年,其间细节,父亲仍记得明明白白,写在他的自传里。
第三、父亲实现至善追求的基本方法是“勤奋好学”。至善的目标,需要至善的办法来实现。父亲的办法就是学习。父亲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农民。除了上自修大学,读书学习理论知识之外,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父亲真正做到了“处处留心皆学问。”
父亲把聪明人定义为“自以为不聪明的人”。因为自己觉得自己不聪明,所以就得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融化在父亲的血液中,成为他与人相处的基本宗旨。在父亲的眼里,身边的任何人都是他的老师,都有值得他学习的地方。“新一佳”益阳永鑫店的建造,首先得益于李博士的指点,而104米长的进深这一规模的确定,则源于一位同行,在一次饭局中的一句“无心话”。一直到商厦建成之后,父亲才在同一酒店,也是在饭局上,对那位同行说:当时你是言者无意,我是听者有心啊!
商厦建造,看似简单,但其平面空间布局设计相当不易。为了将这方面的工作做好,在竞争投资方时取得优势,父亲用了很长的时间,到长沙、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参观相关超市的布局设计。父亲常常以购物者的身份进到超市去,但不购买任何物品,而是“步量”人家的平面布局设计,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由于父亲的穿戴酷似乡下的农民,不购物,却在超市里走来走去,东张西望,乃至引起商场保安的猜疑,主动上前委婉地问父亲“需要什么帮助”。父亲这才如梦初醒,退了出来。
正式与“新一佳”总部进行投资谈判时,父亲单枪匹马,面对众多谈判行家,拿出他精心设计出来的十多分草图,发表了自己将建超市如何扬长避短的方案,令对方谈判代表赞叹不已,很自然地使自己在众多竞争对手中高出一筹,一举获得成功。
第四、父亲成就事业的合力所在是“家庭和美”。家和万事兴。父亲成就事业,建立在家庭和美的基础之上。家庭和美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父亲齐家有心。父亲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一个有心人,齐家更是如此。家齐则出合力,家有合力则事成。
《手记》里能够清晰地看到,父亲齐家,不是简单的“有术”,也不是简单的“有方”,而是“有心”。父亲用它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驾驶着我们的家庭之舟,过险滩,避暗礁,乘风破浪,稳步航行,其筋骨之劳,其用心之苦,令我们后辈赞叹不已,崇拜不已。
父亲19岁丧父,成为家庭的顶梁柱。自己成家之后。上边有老母,身边有发妻,膝下有幼子。他扛着家庭的重担,从来都是不急不躁,用他的心去孝母、爱妻、爱子,并由此而形成全家的合力。父亲建造“新一佳”永鑫店,遭遇资金重大困难时,母亲拿出她的私房钱来,我把自己打工的积蓄,准备结婚用的钱全部拿出来,弟弟当时还在读研究生,没有收入,他也向自己的导师借来10万元交给父亲,连奶奶也拿出一万多元私房钱来,不声不响地替父亲去还材料款。我们一家人紧紧地团结在父亲的身边,度过了难关。
奶奶晚年独居,父亲随着奶奶的性子,千方百计把她的生活安排得妥妥帖帖。奶奶88岁无疾而终。去世前的一两年,生活多有不便,父亲经常请小姑姑专门伺候奶奶,自己每每去看望奶奶,都要给奶奶洗手、洗脸、梳头……父亲非常敬重母亲勤劳、勤俭持家的品德。夫妻40年和和美美。1985年之夏,父亲买了一台进口“铃木”摩托车,他骑车带母亲去长沙旅游观光。母亲在后座搂着父亲。夫妻一路有说有笑。那时候,一个男人骑车带着一个女人,还是很新奇的事情。车至宁乡县城歇息时,一群小孩子追着喊:“公鸡搭母鸡,母鸡笑嘻嘻。”母亲下车,买了糖粒子,散发给那些孩子,然后说:你们喊错啦,我告诉你们,咯是哥哥搭妹妹,妹妹笑嘻嘻,以后要这样喊才有糖粒子吃的呢!母亲一个家庭主妇,这样的话,从她的嘴里说出来,看似是逗孩子乐,其实是母亲内心里把父亲当成了哥哥,自己是妹妹。《手记》里这样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如诗如画,让人看了羡慕、心甜、心醉。父亲与母亲说话还挺幽默风趣的。2000年的时候,母亲常为我找男朋友的事情操心不已。这年初夏的一天,父亲开车,带了一些家具,与母亲一道到当时我在深圳的家小住。可他们都不是纯来玩的。父亲是为了他那宗淤泥地的开发寻找投资商;母亲是为了给我找男朋友。在路上,父亲对母亲说:这次我们去深圳,你是去招郎,我是去招商,我们开展竞赛,看谁的效果好。父亲在《手记》中说,他说这话时,母亲坐在副驾驶位,“听我这么说,看了我一眼,脸上带着笑,眼神挺好看的……”那时候,父亲已经50出头,母亲也快50了。事隔十多年之后,旅途中这样的细节父亲记得如此真切,可见父母双亲感情至深。
父亲爱子女,既严格又温和,从不打骂孩子,无论大小事情,都是从子女的长远着想。1998年底,我接父母和弟弟志宏来深圳过年。出发前的晚上,父亲拿出益阳至深圳的交通图,让弟弟计算里程油耗,以及沿途过桥过路所需的费用,还规定了路途3人的食宿标准。父亲让弟弟志宏做一个预算。志宏的预算是2400元。父亲给了他2500元。沿途所需费用,都由志宏掌控支付,超过不补,结余归己。志宏原想会有一点结余的,结果由于他粗心,漏计了5个收费站所需的费用,差一点吃了暗亏。父亲就此生发开去,告诉志宏漏计工程支出项目的严重后果,进而教给志宏做工程预算的很多知识。
总之,父亲《手记》中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的财富无比丰富珍贵,后人当好好珍藏。两个孩子缠身,事务繁多,匆匆草就此文,专为表达对父亲双亲的敬仰之意。路途遥远,未及与胞弟志宏商讨,想他的心思与姐姐是一样的吧。
2014年10月26日
岳父这代人
卢剑峰
岳父的自传终于展现在我的电脑屏幕前。受命校对,我开始一字一句的读起来……
一、身份
岳父的父亲在1949年以前跟随国民党军(就是当时的政府军)一个团长做采办,挂一个少尉的军衔,不配枪也无兵,就是帮团长买一些部队和家里需要的物资。他一没有迫害过人民,二没有朝共产党军(当时的反政府武装)放过一枪;但1949年,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反动伪军官”。于是未满周岁的岳父和岳父的母亲也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反动军官家属”。
因为这个身份,岳父的父亲不能回自己的湘潭老家,选择到自己的岳父家(湖南益阳)过起了不敢面对过去、不想面对过去、却又不得不面对过去的寄人篱下的生活。
因为这个身份,岳父的母亲作为地方屈指可数的中学毕业知识女性,不能入公职、不能当教师。
因为这个身份,岳父以优异的成绩从初中毕业,却不能继续上高中。因为这个身份,我常以高傲的姿态对妻说:“我,根正苗红;你,党国余孽。”
妻毫不示弱:“你根正苗红还不是要被余孽领导。”我,接受现实,举手投降。“身份”。这个从1949年开始伴随中国人至今的名词,仍然如幽灵般潜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表现在需要用“身份”来区别的时时处处。城里人被撞死了,和农村人被撞死了。赔偿金不一样,因为身份不一样。同样是在工厂、工地上劳动,有人被称为“工人”,有人被冠以“农民工”,因为身份不一样。同样是城管,犯错误的都叫“临时工”,好人都是“正式工”,因为身份不一样。
……
中国人民的希望在哪里?在那个“身份”退出历史舞台的地方。
二、贫困
岳父的父亲,将一个男人最好的年月留在了“新中国”。35岁到55岁,历经“三反五反”,“大跃进”,“总路线”,“人民公社”,“大炼钢铁”,“三年灾害”,“文化大革命”。中国人最缺乏理智,最违背常识,最没有规矩,最放低底线,最为贫困的岁月。财富、知识、心智的三重贫困,让一个背负“历史罪责”的男人英年早逝。留下19岁的岳父,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人,继续承受贫困。
岳父对于贫困的记忆总是比别的事情要清晰和深刻。在公社食堂里喝“神仙汤”,对于半个茴饼的饥渴,走13个小时拖木料,自己动手制土砖,一碗猪油被炼坏的痛苦……在岳父的记忆中,总是新如昨日。
一代人就是一个国,岳父他们的贫困,又何尝不是中国的贫困。我们用30年的时间,基本建成了完备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自主,却并没有摆脱——贫困。
三、选择
人在不能改变现实的条件下,唯一能有所作为的只有两个字——选择。顶着“反动军官家属”帽子上学的时候,“我要好好上学,认真读书”。这是岳父的选择。被拒绝上高中,打回家里当农民的时候,“我要自己看书,还要学一门技术”。
这是岳父的选择。被人邀请帮忙盖房子的时候,“我要盖成最省时、最省料、最齐整、最牢固的房子”。这是岳父的选择。被人推举成为村里建筑队带头人的时候,“我要上学,学习正规、系统的建筑知识”。这是岳父的选择。挣到钱,摆脱贫困的时候,“我要助学,帮助哪些贫困的孩子完成学业”。
这是岳父的选择。村办的集体企业经营困局的时候,“我要自己当老板,注册自己的公司,放开手脚去干”。这是岳父的选择。拿到一块地,面对满目荒草的时候,“我要在这块地上盖一个上百米进深的大房子,让它成为未来益阳中心区的中心建筑”。这是岳父的选择。伴随着一个又一个选择,岳父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上,引领着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风流”。他凭的是什么?凭的就是一个又一个不惧怕、不气馁、不随大流、有自见自主的选择。这是岳父留给这个家庭最好最大的财富,我一定要教给我的小孩——像外公一样会选择。
四、致敬
父亲和岳父同岁,都和共和国同岁。他们有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但始终共享一个时代。因为与共和国同岁,他们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责任,也承受了太多的历史苦痛。岁月将共和国打造成了日益强健的青壮年(就国家而言),却将他们消磨成了65岁的老人。
面对他们的回忆,展望他们的孙辈的未来。我只能从心底迸发出两个字——致敬。
致敬我的父亲。致敬我的岳父。爸爸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