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湖古寨
“游览指北”古寨楼→刘公御倭碑→王府百姓府第→精美建筑→石雕→木雕→地板砖铺设风格
“游览探究”龙湖古寨,古第宗祠密布,又有抗击外来侵略的光荣历史,被誉为“潮汕民居大观园”。请大家边欣赏、边探索具有潮州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寨。
(1)了解古寨的雅称“龙湖”及民间俗称“塘湖”的含义。
(2)了解龙湖古寨厚实的文化积淀。
(3)了解龙湖古寨保存得十分完整、出类拔萃的名宦祠第。
(4)龙湖古寨为何在明代的禁令中还享有“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之美誉?
(5)聆听几则有关古怪刁钻的夏秀才的传奇轶事。
(6)龙湖古寨内的建筑有哪些传统特色?历史上出过哪些著名人物?有哪些民俗和独具特色的著名小食?
“游览导航”简介龙湖古寨位于韩江中下游西岸的潮安县龙湖镇,距离潮州市区约15公里。该寨始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古寨占地约1.5
平方公里,现寨内居民500户,人口约2600人。龙湖俗称塘湖,因东面临韩江,古时周围皆有池塘,故有此俗称。明清时期是龙湖寨的鼎盛时期,以“潮居典范、祠第千家、书香万代”之美称而闻名于世,还有抗击外来侵略的光荣历史。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倭寇侵犯潮汕,当时回乡祭祖的福建按察使刘子兴率塘湖村民奋起抗击,并在四周加固围墙,同心御敌,赶走了侵略者。现今还保存着完好的碑记——《塘湖刘公御倭保障碑记》。龙湖古寨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府百姓从龙湖古寨的宗祠民宅中,至今有一桩令人费解的奥秘:明朝时,朱元璋对官府民宅的建筑有严格的要求,规定平民百姓所建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然而,龙湖古寨的58座各个姓氏的宗祠民宅,都是“准五间”的斗拱及彩色装饰,显得尊贵非凡。至清末民初统计,寨内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贾富绅豪宅有100多座,且大部分为明代建筑,其中较著名的有“阿婆祠”、“方伯第”、“进士第”、“探花府”、“绣衣第”、“许氏宗祠”、“龙湖书院”、“天后宫”等。集这样众多的民居祠院精品于一地,可算是潮汕民居的“大观园”。故此,潮州有“潮州厝,皇宫起”、“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之谚,在岭南地区实属罕见。2009年2月28日龙湖古寨获省文联、省民协认定的首批“广东省古村落”的金字招牌。
精美建筑龙湖古寨既彰显了皇家气派,又在建筑中融入了潮州民俗之精华。大部分古建筑荟萃了潮州民间工艺的特色,如木雕、石雕、贝雕、嵌瓷、彩绘、贝灰雕等;各民居的门廊立面装饰厚重;门簪、门匾、对联、侧壁的四周多绘风俗彩画;门框、柱梁、柱础、栏杆、台阶等都用石雕,尤喜用石鼓、瑞兽、狮子等。到明代中期,寨内“三街六巷”,古第宗祠密布,建筑布局呈带状分布。贯穿南北二门的直街形似龙脊,故取名龙湖。
名宦辈出从以上建筑式样和精美工艺,我们可以推想出龙湖古寨在悠久历史中,曾孕育了不少出类拔萃的名宦。据传金石人状元林大钦出生地点就在龙湖寨的客巷。还有为潮汕人津津乐道的戏剧性人物秀才夏雨来就居住在夏厝巷中的一座“四点金”的庭院里。在历史上,南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龙湖人姚宏中京师会试中殿试第三名探花,成为潮汕历史上唯一的探花。明清时期更是人才辈出,仅科举出身的进士、举人等已考证的有53人,如明朝中期任广西临桂县教谕的许洪宥,明嘉靖年间任两淮监察御史、被誉为潮州前八贤之一的成子学,明嘉靖年间任广西布政使的刘子兴,明万历年间任福建汀州府归化县知县的萧廷玉,一门三科举的夏建中、夏宏、夏懋学,明末清初国子监监生董作雨,清朝康熙年间任广东和平县训导的黄衍参,乾隆年间庚寅科举人刘祖谟,还有民国期间任潮安县县长的林修。
文化积淀龙湖古寨历史文化积淀厚实,明代,“龙湖书院”的创建哺育了一批名宦、杰出人物,极大地提升了古寨的文化层次。龙湖古寨厚实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丰富的古迹文物、名人题词、书法、碑记、壁画、石刻等文化遗产。尤其是在明代汕头开埠之前,这里已是潮州经济贸易重镇,推动了饮食文化、礼仪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的蓬勃发展。潮乐、舞狮、舞龙、舞英歌等十分活跃。“龙湖酥糖”、“龙湖炖糕”、“龙湖蚝烙”等著名小食声名远扬。
二、象埔寨
“游览指北”建筑风貌→三块大匾
“游览探究”下面我们将领略潮州地区建筑最早、规模浩大、布局规整的古围寨——象埔寨的独特丰姿。
(1)了解象埔寨的建筑布局特色。
(2)领会象埔寨门厅大门楣上三块大匾的内涵。
(3)宋以后的潮州古寨是仿什么古寨而建的?
“游览导航”概述象埔寨位于潮州市潮安县古巷镇古一村,距离潮州市区约19公里,是潮汕地区最早的古寨之一。它建于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距今已有740多年历史。寨前广场十分宽阔,老寨墙把古寨围得严严实实,看上去如一座古城。寨门的匾额写着“象埔寨”,落款上款为“壬戌之秋”,下款是“颖川郡立”,一看便知是陈氏族寨。
布局象埔寨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是一座方形古寨,布局严整,井井有条。高高的寨墙里排列着整齐的府第,有如缩小的古城。后来的潮汕方寨,多效仿这种布局。象埔寨坐西向东偏北,寨宽162.4米,深154.4米。有“三街六巷七十座厝,座座格局各不相同”之说。全寨仅设一大门进出,从大寨门的门洞望去,可见到长110米、宽59米的正中巷道尽头的陈氏大宗祠。通道的两侧有3条单行巷,每条巷长140米,宽2.3米。从寨门至大宗祠后,辟有3条横巷贯穿全寨大街:第一街长157米,宽2.7米;第二街长157米,宽3.7米;第三街长157米,宽1.5米。寨后楼与寨门楼遥相对应。从寨门通向大宗祠的巷道是整个古寨的中轴线,纵横的巷道使古寨四通八达。
建筑风貌象埔寨至今还保存着宋、明、清不同年代的建筑物。其中陈氏大宗祠虽然重修年代不超过百年,但是从保存下来的构件却可窥见宋代建筑的特点。例如拜亭梁上的木瓜,粗壮而无饰,就是典型的宋代装饰风格,与旁边小宗祠精雕细刻的清代木瓜相比,一个古朴大智若愚,一个华丽满堂生辉。寨中72座建筑物,分别为单进、二进、三进等,从不同的门簪可窥见建筑物的年代。据传,寨内四方角落原各有井一口,每座厝也有井一口,全寨共有井76口。
三块大匾据了解,象埔寨大宗祠为古一、古二、古三、古四和古五村共有,五村人口共有两万人左右。这里地灵人杰,出了不少英才。尤其为当地人引以为荣的是挂在大宗祠门厅大门楣上的三块大匾:一是清代武魁的牌匾;另外两块是现代两位将军的牌匾,其中一位是参加长征的老红军陈德少将,另一位是国民党国防部中将部员陈克华。
三、饶平土楼
“游览指北”土楼由来→独特建筑风格
“游览探究”前面我们参观了被誉为“潮汕民居大观园”的龙湖古寨,那里的各种建筑风格为潮汕地区最传统、最普遍的民居代表。下面我还想给大家介绍另一种在潮汕地区比较少见、规模很大的古堡式土楼——饶平土楼(当然潮安北部山区,特别是原属饶平县的凤凰镇也有若干座很有特色的土楼)。了解饶平土楼的规模、结构、形状。
(1)饶平县境内有多少座土楼,主要呈现什么形状?(2)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洋洋大观的饶平土楼?
(3)土楼的建筑有何特点和适应性?
“游览导航”土楼由来饶平土楼有590多座,可谓洋洋大观。土楼有楼房和平房两种,其中圆形土楼达570余座,其余是方形、八角形、背椅形、蟹形等。北部山区的上善、上饶、饶洋、新丰、建饶、九村、三饶、新塘,中部丘陵的汤溪、浮滨、泙滨、浮山、东山、渔村、新圩、樟溪、钱东、高堂、联饶等19个乡镇,都建造有这种大小有分、高低有别、错落有致、环形相接、造型多样、结构精巧、规模宏伟的古堡式土楼。土楼里的居民多数是客家人,他们的祖先于元代至明初先后由闽迁徙入平饶定居后,在闽粤交界的崇山峻岭间,搭建草寮,单户独舍,常遭兵匪之袭,又受虎狼之害,难于安生。为求生存,勤劳智慧的客家人从分散独居改变为聚居,于是筑造这种土墙壁立的连层堡寨——土圆楼。几十人或上百人,一村一族聚集于土楼之中,有利于和睦相处,团结协作,共求发展,抵御外侵和虎狼伤害。土楼是客家人居住的一大特色。
独特建筑土楼的高大楼壁都是用生土佐以砂石,用木条或竹片作筋骨,经过反复揉打、碾压、层层夯筑而成的。厚1~1.5米,基宽2米。墙基奠石块。楼层2~5层。土楼内径大的有135米,小的有15米;住户多的120户,少的10余户。这种土楼已建了四五百年,历经风雨及多次地震仍十分坚固,因为这种土墙比石打的还坚韧,不怕水浸,防震性能极好。这种古堡式土楼,设计施工简单,取材容易,造价低廉,具有坚固耐久,隔热保温,冬暖夏凉,能御敌、防震、防潮、防火等许多特点,适应山区环境,很受客家人的欢迎,故土楼林立。
每座土楼,出入仅有一个大门,个别土楼开两门,唯蟹状土楼开三门,称为寨门。楼内中央是广埕,埕两侧各挖水井一眼,有的仅挖一眼,作为全楼内的公用井。每户还挖出私井,供自家使用。楼内还建有祠堂、仓库、公厕等设施。有的楼寨还建复楼,构成楼中有楼、门中有门的奇特建筑风格。如三饶镇南联村的道韵楼,全楼纵深29米,楼内56个房门,门门不相对,别具一格。每座楼寨都有一个雅致的名号,如“朝阳”(东山长教余氏)、“听捷”(饶洋陈坑詹氏)、“创岗”(三饶马岗张氏)、“龙泉”(饶洋石井刘氏)等,这些土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堪称世界古建筑史上的杰作。
四、古哨大所城
“游览指北”城貌→功能
“游览探究”我们将要参观潮汕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古哨大所城。了解它的历史作用。
(1)了解“所城”名字的由来。
(2)古哨大所城位于何处,有什么作用?
“游览导航”作用古哨大所城位于饶平所城镇,距离潮州市区约65.5公里。这里东临南海,北倚大尖山,西连黄冈古城,是明清海防军事重地,也是潮州府的前哨。大家知道,明代时倭寇常侵犯我国沿海,朝廷着力加强沿海的防御,古哨大所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造的。全城面积2600亩,现四城门尚存,东西城垣尤为完整,是潮汕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1981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貌古哨大所城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由百户侯顾实创建。该城呈方形,城垣高2.7丈,厚1.6丈。内外两面用花岗岩石条卯榫垒砌,中填泥土。城门上皆筑二重楼,城垣四角各设敌台。城外四周挖掘护城池,宽2丈,长696丈。设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昔时城内有三街六巷,中心交叉呈十字形。街道宽1.5丈,路面用石板铺筑。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曾迁移,七年后又再复建。据《潮州府志》载:“所城称大所城,设正千户二员,副千户三员,百户十员,镇抚一百,旗军一千三百二十三员;各种军器五千四百五十七件。”由此可见当年大所城在海防的重要地位。
五、甲第巷
“游览指北”古井→古城格局→十大巷→甲第巷建筑特色
“游览探究”甲第巷是潮州古城南门著名的十大巷之一。潮州古城的格局有“东财、西丁、南富、北贵”之说,东面交通便利,路通财通;西面手工业发达,人丁兴旺;南面官宦、富贾云集,高第遍布;北面官衙之所,多名望贵人。甲第巷是目前潮州保留较好的民居古巷,巷内多座典雅气派的府第具有潮汕地区典型的民居建筑风格。我们将到那里了解古时潮州府城的人文景观。
(1)潮州古城著名十大巷的巷名叫什么?
(2)甲第巷有哪些典雅气派的府第?建筑样式是什么?
(3)潮州人铺设地板砖的格式很讲究,在家居院落中,哪一处应铺成“人”字、“田”字或“丁”字格都很有学问,分别隐喻什么吉祥的意义?
(4)甲第巷口的古井称为“义井”,有何传说?
“游览导航”十大巷潮州古城布局严整有序,经纬分明,重点突出。城内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形成了传统的功能格局,简单地说,即是“东财、西丁、北贵、南富”。东财:古城的东面濒临韩江,水陆交通便利,且东方主生,铺户行栈林立,成为生财之所;西丁:西面历来是作坊集聚之地,如铁巷、打银街、裱画巷、胶柏巷、竹篾街、布梳街等,是手工业生产云集之所,而工匠多为男性劳力,故属丁;北贵:北面是历代郡、州、路、府所在地,府衙、县署、学堂、城隍都设置在北面,位置又居全城的上方,统领全城;南富:南面多为富豪商贾居住之所,宅院遍布,其中猷、灶、义、兴、甲、家、石、辜、郑、庵十大巷的民居建筑十分宽敞,装饰富丽堂皇,是古城富家所在地。从这样的布局和保留下来的建筑式样可以看出当时十大巷的繁华景象。
古城南面民居的十大巷,巷头接太平路,巷尾接西平路(太平路和西平路是两条平行于南北走向的长街,西平路较窄),十大巷长均不超过300米,宽不超过5米,可这里却是大宅院云集的地方,很多宅院都横贯两条巷之间,大门及后面分别处于两条巷道,可见其府第规模之大。
甲第巷特色十大巷中府第较集中、保存较完整的当属甲第巷。甲第巷位于潮州古城区太平路南段,建于明清时期。它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条巷,了解它,便可领略其他巷的特点。甲第巷是目前我国保留比较好的民居古巷。
为了保存潮州民居的文化遗产,2001年潮州市政府斥资对“义、兴、甲”三条巷的民居进行整修,门面彩绘,路面铺设石板,使昔日古巷再绽异彩,并获得“壁画一条街”的美誉。在甲第巷中,有翰林第、儒林第、大夫第、资政第等多座典雅气派的府第。这些府第具有潮汕地区各类典型的民居建筑风格。比如“下山虎”,其格局是:一进门就是天井,没有门厅,天井左右两侧是厢房,但没有回廊,再直进就是大厅,大厅两侧是大房。又如“四点金”,其格局是:院落呈方形,左右对称,一进门就是门厅,左右各有一个厢房,门厅里面是天井,天井四周有回廊,两侧各有一个大厢房。天井直进是大厅,大厅两侧是大房。在建筑艺术上也有许多地方特色,如山墙上的彩色嵌瓷,屋檐和柱头的精制木雕和石雕。山墙屋脊的形式则根据房屋的朝向与布局有“金、木、水、火、土”的式样。民居室内地板采用当地传统红方砖,并在地板的铺装上都富有深意。如厅里的地板错缝铺成“人”字形,隐喻人丁兴旺;卧室的地板错缝铺成“丁”字形,表示生男孩、添丁;过道的地板错缝铺成“田”字形,隐喻家中有田有地。甲第巷的巷道中段“资政第”门前还设有一面石照壁,雕塑一只麒麟瑞兽,分外气派,麒麟旁边的装饰为“暗八仙”。
古井义、兴、甲三巷历史街区中的传统民居内存有许多古井和古木,现存古井达143口,几乎每座民居中都有一口以上的古井,有的至今还在使用。
六、缵美楼
“游览指北”寨貌→渊源→门联→建筑结构→缵美楼碑记
“游览探究”现在我们将到潮安县北部山区凤凰镇参观一座最负盛名的寨楼——缵美楼。
(1)这座楼为何称为“缵美楼”?“缵美”寓意是什么?
(2)了解这座楼曾更名为“抗美楼”的故事。
(3)了解缵美楼的规模、格局。
(4)始倡建缵美楼的先祖是谁?耗了多少年才建成?
(5)了解缵美楼内的主要居民及其迁移历史。
“游览导航”简介缵美楼位于凤凰镇康美村(又叫“坑尾村”,“抗美援朝”时期曾称为“抗美村”,该楼称为“抗美楼”),距离潮州市区约43公里。缵美楼是至今保留的古代圆寨楼群的佼佼者。该镇还有来仪楼、雍容楼、广兴楼、盛林楼等寨楼。缵美楼是筑建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也是最负盛名的圆寨围楼,它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缵美楼聚居的曾氏家族,讲潮州话,是康美村主要的族姓之一。据说曾氏先祖于明代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从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乡(今平和县九峰镇)迁徙入粤,定居凤凰康美村。在曾氏先祖迁入之前,这里已有林、刘等姓氏大家族,曾氏是后来者。
渊源现缵美楼楼内还存有一块“缵美楼碑记”,详细记录了建楼的历史渊源。“缵美楼者,取继先公之志而颜之者也。先公号美如,为产植始丰,祖楼址即为当时佃居地,山明水秀,淑气之钟也。公曰:可卜宅焉。乃髦而未逮,卒,以堂构之基启后人嗣越。雍正癸卯,嗣孙辈思继志之未成,绍庭之有任,鸠筑围楼三十二间,按分炊授此闾环居。”碑记中的“先公”,指的是曾氏第十世孙曾美儒,号美如,称端裕公,创业建造围楼,取名为“缵美楼”,址设于曾氏佃作的一座小山丘上,建楼时小山丘被铲平,泥土作筑楼之用。盖楼所用瓦片为自家烧制,木料从附近山上伐取,楼未建成,曾美儒逝世。曾美儒六个儿子承继父志,继续修建围楼,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建成,取名“缵美楼”,“缵”是继承之意,以示继先公(美如公)之志。
寨貌缵美楼坐北向南,呈圆形,用黄泥土夯筑,耗时五年建成。寨门呈方形,门额写着“缵美楼”三个字,还有一副对联。外墙高而窗小,结构独特。楼寨外围周长191.85米,有房间35间,房屋分三层,其高度9.6米,其中一层3.1米、二层2.5米、三层4米。全楼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楼内聚族而居。有水井、粮仓等生活设施,现居住一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