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国藩
成书时间:清朝
背景搜索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宇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曾国藩6岁时入私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年他考取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10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吏部侍郎等职,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曾国藩一生经过了清王朝衰朽的过程,就其本人而言,早年精专学问,学作圣贤,着实取得不少成绩,后从戎理政,也不失终有成。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死于两江总督任上,终年61岁。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盛而衰,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所谓“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中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因而也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作品解读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材料。该书收集及整理了曾国藩家书中的精华部分,按年代顺序并合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等部分,基本包括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思想。
曾国藩作为晚清著名政治家,对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刮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济虚,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地位。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曾国藩的家书,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他一生强调立志,常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他为自己写下座右铭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在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他说:“余身旁须有一胸襟恬淡者,时时伺吾之短,以相箴规,庶不使‘矜心’生于不自觉。”曾国藩原先嗜好吸水烟,后来他要戒绝,但也不太容易,他对其弟说:“自戒潮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曾国藩硬是凭律己的毅力将烟戒绝。
在治学论道方面,曾国藩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或阴柔之美。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工夫,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为文贵在自辟蹊径。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勤理家事,严明家规;尽孝悌,除骄逸;“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家事忌奢华,尚俭;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不可厌倦家常琐事;择良师以求教。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更是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军队治理上主张以礼治军:“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我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曾国藩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后来毛泽东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之不无关联。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因而石达开说“曾国藩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华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内涵极丰,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各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化。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其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曾国藩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庸医神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主张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日眠食有恒,二日惩贪,三日节欲,四日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日每日两饭后备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妙文精粹
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诸位贤弟足下:十月廿一,接九弟在长沙所发信,内途中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廿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出京后,余无日不忧虑,诚恐道路变故多端,难以臆揣。及读来书,果不出吾所料,千辛万苦,始得到家,幸哉幸哉!郑伴之下不足恃,余早已知之矣。郁滋堂如此之好,余实不胜感激!在长沙时,曾未道及彭山屺。何也?
四弟来信甚详,其发愤自励之志,溢于行问;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阁不如出外较净耳。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夕做书,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数奇,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人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斥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穷笑其所忧之不大也。
盖人不读书则已,亦既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昔卖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不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关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
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立身切要之事明矣。其修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格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其理,即格物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吾友吴竹如格物工夫颇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倭艮峰先生则诚意工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尽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故所卖之书,句句皆切身之要药。兹将艮峰先生日课,钞三叶付归,与诸弟看。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亦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冯树堂与余同日记起,亦有日课册。树堂极为虚心,爱我如兄弟,敬我如师,将来必有所成。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本欲抄余日课册付诸弟阅,因今日镜海先生来,要将个子带回去,故不及钞。十一月有折差,准抄几叶付回也。
余之益友,如倭艮峰之瑟人僴,令人对之肃然。吴竹如窦兰泉之精义,一言一事,必求至是。吴子序邵慧西之谈经,深思有辨。何子贞之谈字,其精妙处,无一不合,其谈诗尤最符契。子贞深喜吾诗,故吾自十月来,已作诗十八首,兹抄二叶付回,与诸弟阅。冯树堂陈岱云之立志,汲汲不逞,亦良友也。镜海先生,吾虽未尝执贽请业,而心已师之矣。
吾每作书与诸弟,不觉其言之长,想诸弟或厌烦难看矣。然诸弟苟有长信与我,我实乐之,如获至宝,人固各有性情也。
余自十月初一起记日课,念念欲改过自新;思从前与小珊有隙,实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门谢罪。恰好初九日小珊来拜寿,是夜余即至小珊家久谈。十三日与岱云合队,请小珊吃饭,从此欢笑如初,前隙盖释矣。近事大略如此,容再读书。国藩手具。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知识链接
链接一 曾国藩故居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国藩的侯府,坐落在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富乇村的鳌鱼山脚,与湘乡市、湘潭县、衡山县、衡阳县毗邻。
全宅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它由思云馆、毅勇侯第前门、宅东门、宅西门、全宅围墙、宅南藏书楼、宅北芳记书楼、八本堂、缉园十景等组成富厚堂建筑群,当地百姓称之为“宰相府”。
链接二 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历史学家对他的功过已做出了很公正的评价。他虽然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但他倡导的洋务运动,向外国派遣留学生,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科学技术,对推进我国工业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功绩是不容抹杀的。人们对他的学问修养,勤俭治家,对子弟的严格教育以及处世为人的方法,更是加以肯定,并引为借鉴。毛泽东曾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很注重养生,他有一套很好的养生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养生首先要养心,养心莫大于寡欲。曾国藩认为“惩忿窒欲”是养生的大法。所谓“惩忿”,也就是告诉我们遇事不要烦恼,发怒,要心平气和地对待一切。他在家训中规定:“养生以少恼怒为本。”所谓“窒欲”,就是对不良嗜好和私欲都要尽力抑制,不让其萌生,从而胸怀坦荡、天宽地阔、心身泰然。这样自然脏腑气血调和,生机勃勃。他还用“静坐”的方式养心。即使在战事危急,事务繁忙的时候仍每天坚持不懈。在他的日记中常常见到“静坐片刻”。在他的家书中常有告诫子弟“静坐”养生的句子。
节制饮食。曾国藩在饮食上主张“少食”“素食”“清淡”。日常生活多以素食和蔬菜为主,“常食老米粥以疗脾亏”。“吾夜饭不用荤,以肉汤炖蔬菜一、二种”。他告诫子弟“夜饭不荤,专食素,亦养生之宜,且崇俭之道也”。他深知“脾胃为人后天之本”,膏粱厚味,肥鱼大肉,皆可损伤脾胃。“少食”“素食”“清淡”足可以养脾胃,脾胃得养,自然健康长寿。
“多动”“习劳”。他认为人体活动则气血和、经脉通;不动则病滞。他每天坚持饭后走一千步。他还告诫自己的子女、儿媳,要亲自种菜、养猪、织布、下厨,不要随便使唤奴仆。出门要多走路,少骑马坐轿。他在家训中说:“劳则寿,逸则夭。”他的儿子曾纪泽少年体弱多病,曾国藩便命其每天早晚各步走五里路。坚持日久,曾纪泽的身体越来越强健。
“早起”。曾国藩说:“早起为养生第一秘诀。”“早起可以振刷精神。”早起是曾氏祖辈几代的传统家风。的确,早上空气新鲜,能令人头脑清醒,全身舒适。曾氏一生坚持早起,在他的教导影响下,家中人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他手下的幕僚、将领无不效法,没有一个敢睡懒觉。正如民间俗语:“早睡早起身体好”。
“洗脚”。曾氏每晚睡前必须以热水洗脚。其方法是:水必温热,最好是洗到膝关节以上。实践证明,热水洗脚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刺激末梢神经,达到引火下行,降血压,促睡眠的效果。
正确对待医药。曾国藩的祖辈不信医药。这点他未能遵守祖训,而是相信医药。他认为医药能“治病保身”,但也能“致病伤身”,要正确对待医药。他主张“病来即药,病去即止”。他本人有病,即时就送服药。日记中有“夜不能寐、服归脾汤数帖而愈”。“癣疾大作,痒甚,用药稍安”。他从不随便服药,更不信庸医的“危言深语”,很推崇精神调养和食物调养。
他很重视补益药品,常购人参、鹿茸、阿胶之类补品寄给祖父母、父母、叔婶及师长服用。自己也常命家人用黄芪、白术、山药、当归,茯苓之类药品熬粥食用。
100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曾氏的这套养生法确有一定的科学性,且简便易行,值得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