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水;性天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鸢飞。
“译文”
只要心湖中没有任何风波浪涛,到处所见都是一片青山绿水的美景;只要本性保存一颗善良的爱心,随时都像鱼游水中鸟飞空中那样自在。
“解说”
庄子看到鱼在水中游,很羡慕地说:“乐哉鱼也”。鸟跟鱼能逍遥自在,是因为它们除了生理上的欲望要求外,没有像人类那么多的情欲物欲。人生在世不只为了活着,仅仅为了生存而来到人世就太可悲了。所以道家的废智化肢是不值得提倡的,人要消除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欲望上的要求要少一些,要学会知足。但知足总是有限度的,尤其在当代,人固然不能过于沉溺于物欲中,但也不能像古人那样摈弃物质追求,陷于空谈说理之中。相反,只有艰辛的劳动之后,青山绿水,鱼跃鸢飞才能显得更美,这是那些不事稼穑的清议之士鲜能理解的。
“例解”
晏子崇节俭 恤民防“三殃”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大夫,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晏子从政思想,以崇俭恤民为最突出。他认为,作为一个“领导治国”的国君,一定要体恤民间的疾苦,关心人民的生活,“知其贫富,勿使冻馁,则民亲矣”。“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如果身为国君只顾自己享乐、奢侈过度,“则亦为民而忧矣”。因此,他针对齐国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不顾个人安危,当面规谏齐景公说:“穷民贱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刺杀不辜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意思是吸尽人民血汗用来供自己享受,是一种暴行;模拟天子的威严而讲排场,是一种逆行;杀害无辜的人,是一种恶行。治国的人若有这“三殃”,国家就会濒临危险的境地,江山必定难保。
晏子为了让景公明白“三殃”的危害,常常用历史故事或比喻去加以规谏。有一次,晏子向景公讲述周文王和楚灵王的故事,然后意味深长地指出:周文王求贤若渴,不嬉戏,不打猎,国泰而民安;楚灵王疾贤妒能,爱细腰,修宫室,众叛而亲离。景公听了很受感动,立即采纳晏子的忠言,严格要求自己,节制奢华生活,并下令开仓,赈济受饥寒的劳苦群众。因此,百姓能安心生产,社会得到稳定,经济逐渐繁荣。
晏子不仅经常规劝国君要警惕“三殃”的危害,而且还能严格约束自己的行动。他的一件狐裘穿了30年,食不重肉,坐则敞车,连住的也是又低又潮的破房子。他对自己一贯很苛刻,而对人民的疾苦却时刻关心。由于晏子在施政中能够体恤民情,时刻提醒国君要崇俭恤民,力戒奢侈。在外交中又为齐国争得了荣誉,因而深得人心,他与郑国子产、吴国季札被列为“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