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48300000058

第58章 关于“七月派”的几个“问题”(2)

第四个问题。某某同志为了证明艾青、田间不能算作“七月诗派”时说,“七月派既然是有组织有领导有纲领的,把艾青、田间算作七月派,无异于说他们是在胡风、阿垅、舒芜的理论影响下写诗的。”这个命题,我以为违反了文学常识。在中外文学史上,没有任何有成就的作家是按照什么先验的理论来创作的。不但艾青不是按照什么理论写作,就是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创作也不是先受什么理论影响而后写作的。回忆起来,我就不是看了胡风的理论,看了七月派“纲领”(即使有的话)才写诗的。胡风作为文学理论家,他本人就首先反对这种创作方法。事实是,当时的一大批文学青年看了艾青、田间的作品,看了胡风编的《七月》、《希望》,在那样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到感染,引起共鸣。那个影响是非常深刻;非常强烈的,不但影响了他们的创作,而且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人生道路。记得艾青同志谈过,当时的华北暇大让新到解放区来的青年填表:“对你思想起很大作用的有哪几本书,有哪几个人?”不少人填的艾青,鲁煤填的就是艾青,这就是诗的“影响”。但是,这样说,我并不想贬低文学理论的重要性。如果把文学作品比作有生命的活体,那么文学理论就应当是与这种精神生命有关的生理学或病理学,这就是说,艺术生命从来只是作家,艺术家本人固有的,而不是任何科学理论所能赋予的,理论只是培养、促进、提高一个艺术生命,而不能凭空制造它。真正的科学的理论,应当是用科学的语言把作家在实践中形成的创作方法加以分析,加以归纳,加以修正,加以提高,反过来从美学的高度来帮助作家更充分地发挥他固有的艺术才能,更健旺地促进他固有的艺术生命;另一方面,作家接受文艺理论的影响,也决不是被动的,而只有在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创作实践中印证了那种理论,才能把它化为自己的血肉,并坚定了自己的创作信心,更好地为革命事业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个过程决不是某某同志所说的那样简单。

此外,从历史事实来说,艾青是1940年末或1941年初到解放区的,阿垅、舒芜的理论文章最早是登在1945年1月出版的《希望》上,而艾青并没在《希望》上发表诗,根本谈不到受阿垅、舒芜理论的影响。至于胡风的理论(下面还要谈到),我认为那里面对诗确有真知灼见,这是今天的批评家可以审核的;但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办刊物,选稿贯彻自己的美学观点、理论主张,通过刊物上的作品影响了读者。以我为例,我当时是个十七八岁的小青年,对于《七月》、《希望》上的大块理论文章,往往看看就放下了,或者是没有兴趣,或者是看不大懂。所以,我认为,胡风以及阿垅、舒芜的理论与“七月派”的形成不能划等号,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理论不是直接地发生影响,而是曲折地对作家的创作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我说不大清楚,只摆出事实和不成熟的意见,希望关心这个问题的理论工作者给以指导和批评。

第五点,某某同志说:“《白色花》的序文说作者大部分是党员,这不合实际。”我想,这是符合实际的,《白色花》作者没有包括胡风、舒芜(某某:我是指的“七月派”)。对于“七月派”,也可以这样讲。“七月派”的作家大部分是党员,也是事实。但是这个事实不重要,主要是看作品,艾青1941年初到抗日根据地以后写的诗固然好,有新的内容,平反以后,写的诗也很有革命的激情与艺术深度,用歌德的话说,这是他的“第二届青春”。但我觉得,他最有影响的作品还是抗战前后那五六年,即1935到1940年他风华正茂时候写的诗,正是这些诗篇,而不是由于作者是党员,影响了一代新起的诗人。这个看法对不对,也请广大读者、专家来指正。

第六个问题,40年代“七月派”是怎样对待“九叶派”诗人的?某某同志提出这个问题时,措辞之尖锐令人惊讶,这里不必计较这个,但问题必须说清楚。某某同志说,当时北平出版的刊物《泥土》有一段话攻击“九叶”诗人很厉害,并以此作为“七月诗派”攻击“九叶集”作者的例证。

但请调查一下,(泥土》并不是“七月派”刊物,更不是胡风编的。它是解放前北大、北师大等校一些大学生自己办的。当时胡风在上海,后来到了香港,“七月派”的人大部分已到解放区去了。建国之前,我就没见过这个刊物,但它上面刊载了我的好多诗,解放以后我才初次看见《泥土》。

《泥土》的青年作者们为什么要那样“攻击”“九叶”诗人?

我当然不十分了解,但我想,至少与当时严峻的政治气候有关,那些作者们在政治上艺术性上是有他们的看法的。我今天只想指出,《泥土》上的那段话,不是阿垅的话,也不是胡风、路翎的话。此外,当时上海还有一些刊物(不是“七月派”刊物),对“九叶”的个别诗人有过不少批评,有一次座谈会用的措辞比《泥土>;更为强烈。最近我翻了一下当时那些刊物,上述评论一一俱在。我跟刘岚山同志谈过这件事,他当时在座谈会上也发过言,发言人大都是当年上海诗歌界的,可见当时文艺界有各种看法,而强烈批评《九叶集》作者的,并不是“七月派”的人。

今天我认为,在40年代的历史环境下,严肃地探讨诗创作的,除了“七月派”之外,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流派,“九叶”诗派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严肃地探讨人生,艰辛地进行诗的创作,这是应当充分予以肯定的。这两个流派尽管有区别,诗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都明显地有着不同,但还是有共同的地方,都是执著地探究人生,探索诗的创作嘛。

不错,解放以前,对于《诗创造》、《中国新诗》的艺术倾向,阿垅曾经有过一些批评。阿垅是个有成就、有见解的诗人,但他的一些文章有一定片面性,我就听见胡风当面批评阿垅有些文章带有主观主义。不过,我认为,阿垅文字上的片面性,应当从历史的角度来评断,阿垅对他认为不符合人民要求(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的作品加以批判,而没有进行慎重的分析,说了一些过头话,以致产生不好的影响,这正是令人遗憾的所谓“历史局限性”。但是今天,如果以片面性对片面性,断然否定他的全部见解及其出发点,甚至要把他当时批评对了的一些错误倾向(这是今天不难回顾的)也肯定下来,那就未免对历史开玩笑了。此外,阿垅的文章也只能由他个人负责,他不是作为流派代表的身分发言的;而且,阿垅已经故世,即使他批评“九叶”诗人有错误,必须狠批他并追究责任,他也无从申辩了。由此,我觉得文艺界应当特别注意一个倾向:不能因为某人是某一派的同人,由于他当年的几句话便把流派之间的关系搞得复杂化。例如,今天我不会认为某某同志这样不恰当地责难“七月诗派”,就认为《九叶集》的所有作者都是这样看问题。当《白色花》出版时,我们曾经给《九叶集》作者每人赠送了一本,他们大都热诚地回了信。唐涅同志与来很诚恳的信,除祝贺诗集的出版,还回忆起当年的事,说,40年代后期,我们本来是可以团结的,当时有过联合的想法。

最后,谈谈《七月》为什么能够吸引一大批青年作者,逐渐形成了一个诗歌流派。

“七月诗派”的形成,胡风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是肯定的,但也不能说是胡风一个人的作用。胡风对于诗、对于艺术有他个人的见解,有真知灼见,办刊物有组织才能,选稿有自己独到的眼光,通过刊物吸引了众多的青年人,这都是事实。但是,所谓“七月派”的作者们当时主观上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流派已在形成,或者为了这个流派的形成,他们有目的地在(七月)或<;希望)上写诗。——我今年就这个问题问过胡风,他表示,当时并没有这么想过。但从文学史角度看,“七月派”诗人们在文学创作上,在人生态度上,确实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客观上形成了一个流派。

—个文学流派的形成,与历史背景、“历史的要求”有着直接的关系。抗战爆发后,中国诗歌创作的形势非常好,炮火把很多人震醒了。诗歌界变化很大,从生活到创作,变化是翻天覆地的。诗歌创作异常繁荣。“中国诗歌会”的诗人们宣传抗战,起了不小的作用,在激发人们抗日斗志方面是有历史功绩的。当然,也有弱点:粗糙一点,缺乏艺术感染力,有概念化、简单化的倾向;但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及时地宣传抗日的功绩是不能否认的。“中国诗歌会”诗人们的艺术也不能完全抹杀,蒲风有些诗就比较好,温流的诗写的也好。当时我是初中二年级的战区流亡学生,对他们的作品感到特别亲切。30年代后期,一些原来受外国现代派影响的诗人(在北平、南京、上海、苏州等地都有),抗战爆发后,他们的生活与创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写过《画梦录》的何其芳到了延安,卞之琳也去了,这是大家想象不到的。因为形势的剧烈发展,主客观都起了变化,过去艺术上有较多追求的一些诗人,如闻一多、冯至等,基本上不再写诗了:(新诗)、“土星笔会”(《诗帆》)、“水星社”、《小雅》等的作者们大多数也不写或写的很少了。后来牧丁在成都编了一个诗刊《诗星》,影响似乎也不大。在这种情况下,读者不满足于那些空泛的呼喊的作品,渴求得到内容上更为深刻,艺术上更有感染力的诗作。斗争在深入,诗也需要升华。诗坛有一段时间,显得沉闷与苦恼起来。在这个时候,艾青、田间的光耀夺目、震慑人心的诗起了很大的突破与推动作用。他们告诉后来的青年诗人们,诗应怎样写,怎样才能既有抗战的主题,又是真正的诗;后来的青年诗人们沿着艾青、田间的道路,又各自有了自己的新的开拓,并在当时诗歌战线上形成了“崛起的青年一代”。我认为,艾青、田间、鲁藜、天蓝等诗人的诗当时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离开了具体的历史背景是说不清楚的。

至于《七月》刊物和丛书的编者胡风,他通过《七月》这个园地发现、培养了好多青年诗人。关于艾青的最早的评介,除了茅盾在《文学》杂志上的一篇短论外,就是胡风的那篇(吹芦笛的诗人》;对田间的诗最早进行评论的,也是胡风。胡风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他的主要观点,据我肤浅的了解就是:诗应当从生活中来,不是从诗到诗,不是从艺术到艺术(他在《七月》上选诗的标准之一,就看作品是不是来自火热的生活)。他主张作者直接面对生活,与生活没有距离;他把作诗与做人看成是一致的,不能写诗唱高调,生活情调却很低沉或下流;他认为,诗人首先应如鲁迅说的是战土,原话是“诗人和战士是一个神的两个化身”,反对脱离人民的纯粹自我欣赏的那种抒情,(这一点,只有联系到当年抗日战争的形势才能理解得深切);他认为,一篇诗作(即使不成熟与粗糙的)既要真实地反映斗争生恬,又搏动着诗人的心灵和时代的脉息……胡风的这些观点,我认为不仅在抗日战争的当时是正确的,而且今天来看,也仍然有其现实意义。然而,这些观点如果没有作品来印证,那也只是一种理论形态,这里就得看具体作品了,就得从具体作品来检验理论本身的正确程度了。艾青、田间以及后来的“七月诗派”当时在党的影响和感召下,为苦难的祖国和人民而写诗,各自发出了激越的、真诚的、充满血肉气息的声音,这首先是他们的艺术生命活跃在神圣抗战的洪流中的表现;但作为一个流派来看,这些不同的血肉之音形成了一个合唱,则又不能说同胡风作为《七月》编者和文艺理论家的一些主张和要求完全没有联系。

谈完了这一切,我想最后重复一下这个基本观点:评判一个流派,固然要看它的一些理论主张,但说到底,还要看它的作者们的作品本身;作品往往比理论更能说明问题,是因为有过写作经验的人们都知道,作品的内涵往往大于理论的缘故。对于“七月诗派”的成败得失,我以为也应当主要地从它的作者们的作品本身着眼;否则,像某某同志那样,把他们的作品简单地视作“胡风、舒芜、阿垅的理论”的图解,不但会不公正地抹杀这些诗人们广泛的探索和成就,而且如果按照这个公式来套,《九叶集》作者们的努力也会得到歪曲的反映,因为他们不也是在信奉某种“理论”吗?

《九叶集》作者在艺术探索方面确有长处,当然也有弱点,如某某同志承认的,他们对生活抱客观态度,保持着距离——我个人觉得,这些都是他们的弱点(他们完全可以不同意我这个看法),对不对自有研究家来评断。但是抗战胜利后,他们在严酷的环境里还坚持写诗,有些诗写得很有艺术特点。我想,《九叶集》诗人们在解放前夕的一段努力。

即用诗歌作武器来参加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在这一点上,是与“七月派”有共同的基础的。当时本应联合起来的,可惜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复杂原因没有实现。今天在党的十二大的精神鼓舞下,原来“七月派”的作者们和“九叶”的作者们都在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而努力,应当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根本意义上的分歧;至于在艺术见解上有些不同看法,那是正常的,而且通过相互切磋,各自得到新的提高,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有流派,有竞赛,有共同的提高,这是好现象。

前面说过,我今天本不想发言,没有一点儿思想准备只因某某同志讲了些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话,我不得已才作了一必要的说明,关于“七月诗派”的创作、理沦及其形成过程,关于《九叶集》作者们的追求、成就和历史地位,关系到现代文学史的问题,我想不是某某同志和我这两个发言能以说得清楚的;事实上,据了解,已经有一些同志在进行专门研究,我这篇发言完全是我作为—个现代文学编和研究者的个人意见,不一定确切,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衷心希望曾经属于各个文艺流派的同志们在党的领导下,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贡献——我们的一切努力只有这一个出发点,没有也不能有任何其他出发点。

1983年夏

同类推荐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散文选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散文选

    本书包括《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背影》在内的诸多名篇悉数收入其中,在这里朱自清不仅是一个柔弱的文学家,他也是一个时刻在思考和感受人生的思想家。
  • 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

    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

    杨献平所著的《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是一部时光书和个人史。以个人经历乃至生活、命运轨迹为基本线索,贯穿了作者十多年来,在沙漠等异地的生命本真体验和独特思考。《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中既有个人化的生活记述与具体情境下心态的逼真刻绘,又有对自然事物及人生的细致观察和发现。在写作手法及艺术追求上,实验与传统并重,始终不跟风、不师从、不唱和,坚持自己的独特的书写方式,与当下其他散文作品有明显区别。
  • 与世隔绝

    与世隔绝

    《与世隔绝》是成都学者型女作家骆平的最新力作——《与世隔绝》,该作品讲述了映秀镇一家不起眼的旅舍在5·12大地震发生后成为孤岛,在长达7天的“封锁”中,聚集在这家旅舍中的各色人等之间发生的故事。
  • 黑鱼精的夜晚

    黑鱼精的夜晚

    本书分为沟汉地带、他耳后有一把梭、鱼汤及其他、守庙人的黄昏、草木九种五辑,主要内容包括衣冠冢、李状元村、蟹族横行的村庄、海货市场、黑鱼精的夜晚等。
  • 勃朗宁夫妇爱情诗选

    勃朗宁夫妇爱情诗选

    《勃朗宁夫妇爱情诗选》收录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代表作《葡萄牙女子赠十四行诗集》和罗伯特·勃朗宁关于爱情主题的戏剧抒情诗歌18首以及两人情书选段。勃朗宁夫人写的是抒发爱情的诗,而勃朗宁写的是思考爱情的诗。一位堪称浪漫主义美丽的回声,另一位是浪漫主义的名副其实的终结者。《勃朗宁夫妇爱情诗选》堪称天真与成熟的对话,古典与现代的对话。
热门推荐
  • 原来妻主也拜金

    原来妻主也拜金

    原名《穿越女尊之妻主我跪了》“你见过整天跟在夫郎后面要嫁妆的人么?“”“没见过,谁啊这么丢人?”“就是咱们金凤国护国大将军的独女林苏月。”“就是迎娶了皇子还捎带国库的那个?”“江湖上有名的暗宫宫主拿着富可敌国的财产求嫁,前朝遗孤拿整个黄石的奇珍异宝只为生世相随。”“那这林苏月还真是个人物......”在这两人人说话的楼上。苏月目光灼灼的看向对面的人“子衿,你的嫁妆还没给那。”对方十分淡定“妻主你不是一直想娶我吗?这个难道不够?”心下大喜,终于同意了。“够,肯定够。”打造史上最奇葩的妻主,没节操,没智商,没本事,买没有人民币。各路求娶咱只十分高傲的回一句嫁妆有多少?
  • 异世还情

    异世还情

    她叫刘金子,是一个典型的白富美,她等了李家劲足足五年,他回来后却将她推入楼下,粉身碎骨而死。她转世到异世界,拥有着前生记忆的她,成了男儿之身并且成异世界的君王,他有一个伊,那个世界伊和妃子的身份相当,她不择手段的折磨伊,因为她就是前生的他,李家劲。那个世界是个很平和的世界,没有任何战争因为只有一个国家。没有叛乱,因为大家都可以通过考试成为帝王,而且只有这一种途径。那个世界是个很单调的世界,没有诗词歌赋,也不崇尚琴棋书画,亦没有买卖,大家还停留在以物换物的年代。大家喜欢研究学习的是阵法机关之术,医学制药之方,耕田治水之理,针织女红之工。帝王和官员考试的科目则为阵法机关之术和医疗诊治之学。
  • 武舵

    武舵

    爽文来袭!手握体系,胸藏大智,有梦想,有行动,有点低调的嚣张,有点内涵的装逼,让对手只能叹息,让美女欲罢不能……
  • 莫离别殇莫可殇

    莫离别殇莫可殇

    一次又一次的背叛,一次又一次的伤痛,一次又一次的忍耐,最终心还是死了,或者说是已经不敢再爱了,盛着伞看着落花“流水无情但他却甚似有意”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超越玄幻:超神

    超越玄幻:超神

    宅男凌风很喜欢幻想,超喜欢看玄幻小说。忽然有一天,身体产生了玄幻进化,而且非常的快,玄幻力量不断增强。幸福来临的时候,麻烦也总是伴随着的。凌风发现自己如果不想办法平衡这种膨胀,就会受尽折磨自爆形成无尽黑洞,毁灭所有的世界。凌风只有走一条没有人试过的路。只是娇艳百态?只是成神而已么?
  • 痞子演员的终极任务

    痞子演员的终极任务

    特种间谍周朗在执行一次特殊任务的时候被人击中心脏,他以为自己肯定会死去,但没想到竟然活了下来,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他以为自己重生了或者是得了精神病,但没想到却卷入了一场巨大阴谋之中。
  • 我是要成为武侠王的男人

    我是要成为武侠王的男人

    喜欢古龙的欢乐英雄,喜欢海贼王,所以喜欢自由的江湖,没有苦大仇深的复仇,只有欢乐无拘无束的挑战。一把巨剑战遍武林的青年,退隐江湖的武当,没落的少林……新的江湖在重新建立。而友情和热血就是这个江湖的一切。
  • 绝世箫妃(全本)

    绝世箫妃(全本)

    多年的大火另有阴谋,多年前的相遇造就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缘,何日才能水落石出,何时两人才能相识,有情人能否终成眷属?……关吟箫,自小家门惨灾不幸,一场无名之火毁了她温馨的家园,孤身一人只得寄居京都为官的舅舅府上,还不得以真名示人,抚箫成曲,优美动听……自小相伴的表姐入宫封为云妃,宫内后位久悬未定,云妃施计将她招入皇宫,皇宫内险恶重重,而她却有幸得到太后的宠爱,这又是为何?难不成因为随身所带的碧箫佩?本无意于她的皇帝中秋节后却在天香亭对她说:“朕纳你为妃可好?这空置已久的中宫之位,依你的才貌,朕看你倒是比她们适合。”无意于后宫之争的她又该作何选择?不久太后病中将她指婚于痛失挚爱的宁王,宁王鹣鲽情深对于太后的指婚十分不满,新婚之夜却歇在小妾房中,婚后故意冷落无视她的存在,而她却该如何?在别苑消暑归来途中,被歹人袭击,为救已有身孕的小妾茗香,吟箫孤身涉险,半途被人劫持,所幸被白衣人所救,而这白衣人对她态度暧昧不清,这又该作何解释?宁王无意发现已故的王妃并非多年前所遇而一见钟情的女孩,而嫁入府中的新王妃吟箫才是他牵挂多年的女子,此时的吟箫已与她闹翻离府而去,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又该如何了结?小叶的新文:正剧+新文风+腹黑男女主《鸾劫:梅花妆》http://www.*****.com/?a/135851/
  • 灵性出窍

    灵性出窍

    灵异就是我们人类对未知现象的一种统称。某种现象的确发生了,但是以我们现有的科学知识并不能去解释的现象。神秘感给人带来了另一种文化。其实是每个人的心理的现实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