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1879~1964年),陕西三原人,号髯翁。清末文举,著名爱国诗人,学者,书法家。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后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监察院长。在他任职期间,曾不远万里来到敦煌,对敦煌莫高窟实地进行考察,并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10月,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年已63岁的于右任,由重庆到西北考察。10月初到了敦煌,10月5日恰值中秋节,于先生兴致勃勃赶到莫高窟。当时著名画家张大千正在莫高窟临摹壁画,两人在此地能够见面,感到格外亲切。晚上大家欢聚一堂,欢度中秋。席间,大家谈到敦煌文物失散严重,大量艺术珍品流到了国外。因气候影响,洞窟壁画年久失修大块脱落,损坏严重,而有关方面却不重视,漠然视之,听之任之。听了大家的议论,又进行了实地考察,于先生感到保护敦煌艺术宝库事关重大,应建立一定的保护机构。并作了《敦煌纪事诗》八首,以表达敦煌之行的情怀。诗中写道:“敦煌文物散全球,画塑精奇美并收。同拂残龛同赞赏,莫高窟下作春秋。”“斯氏伯氏去多时,东窟西窟亦可悲。敦煌学已名天下,中国学者知不知。”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于先生对保护莫高窟研究敦煌学的急切心情。
于先生看了莫高窟之后,真是感慨万千,心情十分沉重。为此他并不只是写诗抒怀,而是实实在在去做工作。西北考察回重庆后,他立即写了建议书,送交国民政府,要求设立“敦煌艺术学院”。并将建议书发表在《文史杂志》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这个建议案经过讨论决议交给当时的教育部负责筹办,因当时财力紧张,困难重重,经于先生多次努力,终于在1943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莫高窟成立,常书鸿被委派主持其事。从此以后,敦煌莫高窟有了专门的保护研究机构。于先生就是在这样一个危急关头,做出了开创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