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经洞,即莫高窟第17号窟,位于16号大窟甬道的北侧,是座高约1.6米、宽约2.7米的小石室。原为唐代河西僧洪蛩和尚的禅窟。900多年前,当时莫高窟的僧人,把近千年存放在莫高窟寺院的经书、绣像、日常文牍和各种书籍全搬进这座石窟内存放起来,然后封闭洞口,抹上泥皮,画上壁画,使人无法发现这一秘密。900多年后,正是由于这座小石窟的发现,震惊了中外,使敦煌成为世界文化界注目的地方。
藏经洞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本世纪初,湖北麻城人王圆篆因生活所迫出家当了道士,几经转折来到敦煌,成了莫高窟下寺的住持。别看他身材短小,目光呆滞,却颇有心计,对宗教极为虔诚。当时千佛洞已荒芜百年,有的洞窟被流沙掩埋。他四处募捐,当手头宽余之后,雇人清除了16窟甬道中的积沙,然后又雇了一个姓杨的专门抄写经文。
本地夏季天气炎热。杨某见16窟甬道内清凉爽人,便将桌案放在那里,伏案抄写经文。每当抄写疲惫时,用芨芨草杆点火吸旱烟解乏。经常把燃烧剩下的草杆插入墙缝,以便取用。一天,他吸完旱烟后,又把草杆插入墙缝,谁知越插越深,竟然一直向里插了进去。用手一敲,墙壁发出空声。杨某感到非常奇怪,立即把此事告诉了王道士。王道士急忙来到墙壁前,敲击数次,内空无疑。俩人合力铲去泥皮,显出一个用土块封砌的小门。搬开土块,除去泥皮,竟是座小石窟。里面的经卷、佛幡、铜像和文书不计其数,堆满石窟。这天,正好是1900年5月26日。一个被埋没了长达950年之久的神秘的洞窟发现了!王道士根本不知道,他用枯瘦、颤抖的双手打开了一个轰动世界、震惊中外的小石室——藏经洞!
王道士弄不明白,室内的这么多东西为何存放在这里?觉得此事非常蹊跷,便邀请县城内的官绅人士前来观看。但都不懂室内物件的贵重价值,还以为是神物,不可轻易流失。便第二次将洞门封闭起来。
时隔不久,新到任的敦煌县令汪宗翰对古物颇有知识,闻知此事后,遂令王道士取出部分写经、画像察看。首次评价这些经卷是极有价值的古代遗物,并把珍贵遗物当作结交的“礼品”在官场上送来送去。
当时的甘肃学台叶昌炽是苏州人,知识渊博,对古物颇有研究。汪宗翰送给他宋朝乾德六年(公元968年)的水月观音画像一幅和写经两卷,叶昌炽见此珍品,认为价值连城,是稀世之宝。
建议甘肃藩台衙门,将敦煌的全部古物运到省城兰州保存。但一算运费要五六千两银子,无法筹办,只好下令敦煌县把这些古物原地封存。这样,王道士遵命又第三次封闭了藏经洞。
虽然藏经洞又用土块泥巴封闭起来了,但敦煌莫高窟有珍贵文物的消息却难以封闭,在新疆、兰州、北京等地很快地传开了,而且越传越神秘。于是,在祖国西部地区频繁出没、探险寻宝的外国专家学者们,把莫高窟作为重点探寻的目标,闻讯而来。
从此,莫高窟在朔风中颤栗,藏经洞在痛苦中呻吟。而来敦煌的外国人都满载而归,得意忘形地哈哈大笑!
藏经洞的发现,使敦煌再度辉煌,但为敦煌文物招来了祸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