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玉门关,人们马上会想到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强烈地感染着人们,引发起人们对这座古老而富有神奇传说的关塞的向往。
玉门关,是丝绸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自西汉张骞“凿空”,出使西域以来,通过玉门关这座海关,中原的丝绸和茶叶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向西方各国。而西域诸国的葡萄瓜果等名优特产和宗教文化相继传人中原。当时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耸立在敦煌城西北90公里处的一个沙石岗上。关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城墙高达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马可直达顶部。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你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玉门关与阳关同时设置。西汉时为玉门都尉治所。王莽篡位后不久,丝路中断,此关封闭。但自东汉建武至延光一百余年中,丝绸之路又三通三绝。东汉时,玉门关已改为玉门都尉所辖。两晋南北朝以来战争频繁,又因中西方海上交通日益兴盛,丝绸之路呈现出衰颓迹象。到隋唐之际,晋昌(安西县)到伊吾(哈密市)的大道畅通,又是捷径,玉门关迁至今安西县双塔堡附近。从此,旧玉门关就逐渐衰败了。关口湮没,长城坍塌,路无人迹,终于沦为废墟。昔日车水马龙、驼铃叮咚的繁华景象已不复再现,成了“春风不度”的荒漠寂野。
直到1907年,斯坦因在关城北面不远的一处废墟中挖掘到很多汉简,从简的内容才判定小方盘城为玉门关。1944年,我国考古学家夏鼐、阎文儒先生也在此地掘得汉简多枚,其中一简文字清晰,墨书“酒泉玉门都尉”字样。还有许多史书也记载了玉门关的方位和大小。经考证后,均与小方盘城相吻合。
小方盘城是不是玉门关?近年来,历史考古专家对此提出质疑。见仁见智,各执一词:其一,认为小方盘城太小,够不上一个海关的规模。其二,认为此城为“玉门都尉府”,关城应在向西二十公里的马圈湾。其三,认为该城是东汉玉门都尉所辖玉门关。
西汉所置的玉门关应该向西设在长城的终点。不过,在未找到确切的关城遗址之前,小方盘城就暂定为玉门关。这是敦煌考古研究中的又一个难解之谜。
小方盘城为啥又叫玉门关呢?有一个传说。自从丝绸之路畅通之后,西域诸国的商队络绎不绝地经小方盘入关,到中原经商。于阗国的特产“和田玉”也源源不断地经过小方盘,运到内地。
于阗国王为换回中原王朝的大批丝绸,派了一队官兵,专门往内地押解运送玉石。这队官兵押运了几次后,出现了怪事——驮运玉石的骆驼一进小方盘城,就口吐白沫,昏迷不醒。押运官对此束手无策。一个有经验的拉骆驼老人告诉押运官:“骆驼入关生病,事出有因。咱们长年途经此地运玉石,从未祭礼关神。你看这关城全是土筑的,虽说雉堞严整,宏伟壮观,却无闪光放彩的砖石。关神便嫉恨在心,降下小疾,使骆驼生病。再不祭祀,恐怕下一趟也要生病。押运官问:“依你之见,如何才能消病除灾,确保人畜平安呢?”
老人说:“用上等玉石,在此城关门上镶嵌一圈,这样关楼就有了光彩,关神也就高兴了。”押运官按老人的建议办了,骆驼灾病果然消除,平安到达长安。
小方盘城门砌了一圈闪光的玉石后,使关楼更加雄伟。从此,就改名叫玉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