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主要流派之一。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福魁(1799~1872年),字露禅,出身于河北广平府永年县城南关的一个农民家庭。永年县学武之风源远流长,杨露禅从小就学练少林拳,后经人介绍到河南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
河南陈家沟的太极拳形成于明末清初,至陈家沟九世祖陈王廷基本定谱。杨露禅先后三进陈家沟学拳18年,在陈长兴的指导下,不分寒暑刻苦研练,最终其拳术水平达到了出神人化的地步。不久,杨露禅应邀进京教拳,使太极拳在北京城广为流传,当时北京城内的官宦人家以能请到杨露禅教拳为荣。就这样,扬露禅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杨班侯(1837—1892年)和杨健侯(1839—1917年)长期在瑞王府中教拳,直到晚年才回到家乡。
杨班侯是杨露禅的第二个儿子,自幼随父学武,练就一身好功夫。杨健侯是杨露禅的第三个儿子,善于使巧劲,练拳刚柔相济,对刀、剑和枪等也有很深的造诣。杨健侯的第三个儿子杨兆清(1883~1936年),字澄甫,聪敏过人,深得杨班侯和杨健侯的亲授,艺精技高。成为杨式太极拳的一代宗师。杨澄甫性情温厚,拳术棉里藏针,刚柔相济,舒展大方,为许多人所欣赏和仿效。
杨露禅虽然是陈长兴的传人,但他并不墨守成规,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使之更合理化、大众化。杨式太极拳经过杨家父子两代人的不断切磋、改进,到孙子杨澄甫才正式定谱,形成了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的杨式太极拳。
一、杨式太极拳风格特点
杨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舒展大方,轻沉自然,结构严谨,身法中正;轻灵沉着,刚柔内含,平正朴实,体态潇洒;神色安样,气势腾然,形象优美。具有独特的风格。以其动作简洁。外柔如棉,内坚似铁,神舒体静,优美舒适的姿态,及其神妙的健身医疗作用,深得海内外人民群众所喜爱。
杨式太极拳在锻炼方法上突出整体性、圆活性、连贯性和内外统一性。由起势到收势,前后贯串,衔接一气,上下表里自然贯通,轻而不浮,沉而不僵。无论虚实变化,起伏转换,势势相连,如行云流水,没有丝毫停顿间断之处,更没有忽快忽慢带有棱角的痕迹。
杨式太极拳要求意识引导动作,呼吸匀细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贲发的弊病;在腰脊主宰下,连贯圆活,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在极其宁静的情绪下,身正体松,意识、呼吸、动作三位一体,密切配合,进行有节奏的练意、练气、练身。这种内外并修、形神合一、动静相兼、上下相随的整体运动,是太极拳技击与健身相结合的特殊双相运动。
二、杨式太极拳练功程序及步骤
初步学习拳架套路时,宜从简化套路学其套路精华。以精华动作串连过程,从松柔人手,求得整个套路的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积柔成刚,刚柔相济。当拳架套路熟识阶段,即简化套路与传统长套路衔接和顺时,可增加练习太极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杆等;当套路与器械熟识阶段,可增加练习太极推手,先学单手推挽,连续屈伸,放长身手,互相推通、柔化;次练定步双推手,变化开合手,活步推手;再练四隅大捋推手和太极散手等。
三、杨式太极拳健身机理
练习太极拳是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的有效手段之一。太极拳理论基础是中国古老的阴阳动静,五行生克,对立统一变化的原理。表现在拳术变化中,进行匀细深长地呼吸运动,主要锻炼脏腹和感觉器官;并根据人体内部脏腹和外部筋肉皮肤“分之各有其能,合之连贯致用”的道理,以手足运动内脏,完全注意气与劲的配合。其论点多与中国医学理论中的养生、预防、吐纳等学说以及导引手法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求意识集中,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中求其宁静,使大脑皮层中有限部位处于较低兴奋状态,而其它部位被抑制,可以起到调节和解除大脑皮层舒缩中枢功能的紊乱,使之心血调融,荡气练神。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求用意不用力,意之所致气劲柔和随之,有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对呼吸、消化、循环、神经、内分泌等系统有良好的影响,尤其对高血压、肠胃疾病、神经衰弱等一些慢性疾病,都有较好的体育医疗效果。
四、杨式太极拳学练要领
掌握和领会杨式太极拳学练要领,是练好太极拳,提高太极拳技艺的关键。杨式太极拳学练要领,以杨澄甫的《太极拳说十要》为基本总则,先求姿势正确,并在连贯复杂的动作中处处保持正确的姿势,打好基础,以有利于技术的逐步提高。在这里,我们先列出《太极拳说十要》,然后概括说明其技术要求,以便初学者有一个全面的概念。
(一)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
1.虚领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领自然之意。非有虚领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3.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日:“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心于腰腿求之也。
4.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5.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6.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勇。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