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前一天(10月2日)晚上看了电影《春苗》,在吃饭时邓小平同大家交换看法,对影片反映批斗走资派表示不满。
在谈到话剧《万水千山》时,邓小平说:《万水千山》受到虐待,找不到好的戏院演出。
说明
以赤脚医生为题材的《春苗》,是“四人帮”控制制作的宣扬与走资派斗争的第一部故事片。于1975年国庆节公开放映。邓小平同政研室负责人吃饭时谈到这部影片,虽是随便聊天,但爱憎分明,表现了对“文化大革命”的不满。
(万水千山》是陈其通编导、1955年由总政话剧团首演的十幕话剧。周恩来多次观看演出,并同作者一起研究这个戏的主题和构思。剧名《万水千山》就是周恩来定下来的。
这个戏,通过描写中央红军的一个营——泰山营在长征中的战斗经历,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特别是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亲自指挥下,四渡赤水,扭转了战局,然后巧渡金沙江,通过彝族区,抢渡天险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直插六盘山,胜利到达陕北的情景,歌颂了毛泽东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挽救了革命、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的伟大业绩;歌颂了毛主席革命路线战胜王明、张国焘“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歌颂了红军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较成功地塑造了红军指战员的英雄形象。
许多老战士看了演出,重温当年长征的战斗生活,深受鼓舞。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称赞它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革命教育的好教材。
毛泽东于1964年观看了演出,肯定过当时演出本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并对如何表现好红军各方面军团结战斗等问题做了重要指示。此后,作者对这个戏反复进行了加工修改。1974年以来,在内部试验演出了一百七十多场,观众十万多人次。1975年7月,毛泽东指示调整文艺政策,扩大文艺节目,重新上演《万水千山》提上了日程。
邓小平热情支持《万水千山》重新上演。他希望把《万水千山》的剧本改得更好。1975年9月1日,他对剧本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指出:“主要是二方面军写得不够;要把长征中的路线斗争写明确;要写陕北是落脚点和出发点;三个方面军会师的地点较难处理,对会师的政治意义突出不够,要把毛主席总结长征时说的‘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的意义表现出来;毛主席军事思想最光辉的一页,就是长征中的四渡赤水。全剧的中心是要突出毛主席的思想。讲清楚长征后红军缩小了,但更强了;讲清楚长征的伟大意义;讲清楚树立了我党领导全国抗日运动的中心地位,迎接革命新高潮。这样才能反映出在艰苦奋斗中的革命乐观主义是从哪里来的。”
“四人帮”却设置障碍,妄图不让演出。江青授意她的亲信,写了一个洋洋三千言的《对话剧〈万水千山〉的初步意见》,百般挑剔,借谈意见为名,行否定之实。还以“不改好不看”相威胁。“四人帮”说什么剧中几次提到毛主席,“反而搞得很平淡,不突出”。他们甚至下令要把台词中提到“周副主席”、“朱德同志”的名字去掉。还攻击剧中人物罗副营长,说他的觉悟直到会师陕北“仍然停留在‘谁反对革命,我就揍他’的水平上,使人感到不够真实”。
“四人帮”已经无法阻止《万水千山》重新登上首都舞台,但还是在剧场的安排上进行限制。1975年10月1日,经修改后的《万水千山》正式公演。这时,“四人帮”更是恼羞成怒。江青指责“这个戏有问题”。张春桥咒骂:“《万水千山》那些东西,都是为那些老家伙评功摆好的!”“四人帮”还利用手中的权力,扣压《人民日报》已经编排好的《万水千山》彩色剧照,不让见报。还指使人炮制文章,影射攻击《万水千山》“政治背景不明”,“同样板戏唱对台戏”。但是,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只是螳臂挡车而已。他们终于无法阻挡《万水千山》的连续公演。在当时,冲破样板戏独霸舞台的局面,就是贯彻“百花齐放”方针的一个胜利。
第十八次 1975年10月10日
下午,胡乔木到邓小平处,谈华国锋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报告稿的修改问题,同时谈了毛选五卷编辑问题、教育问题等。
说明
10月9日下午,胡乔木到国务院参加华国锋召集的会议,讨论华国锋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总结报告的修改问题。10月10日上午,胡乔木又到国务院研究修改办法。当天下午,胡乔木到邓小平处,听取修改意见,共同商议。当天晚上,华国锋到胡乔木处商谈农业学大寨会议报告稿,谈到十一点半。第二天(11日),胡乔木从早晨开始修改,一直改到夜里三点钟才完稿。10月12日晚,国务院再次对报告稿进行讨论。10月15日,华国锋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做了题为《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总结报告。10月17日早上九点到下午四点,胡乔木对这篇报告又修改润色了一遍。10月19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华国锋的这个报告。
第十九次 1975年10月14日
早上,胡乔木去邓小平处。邓小平告诉胡乔木:主席讲他没有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科学院《汇报提纲》有一些不赞成的意见。邓请主席把稿子退回修改,但还没有退回来。
说明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可是在1975年却成了争议的一个焦点,后来还被“四人帮”用来制造谎言,大肆攻击。
在胡耀邦主持起草的《汇报提纲》前三稿中,从1969年由有关部门编印的《毛主席论科学技术革命》的小红本中,引用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科学院为起草《汇报提纲》而编辑的《十六条语录》对这一条注的出处是:“毛泽东:《在听取科学技术规划汇报时的谈话》,1963年12月。”邓小平赞成这个论点,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胡乔木接手修改《汇报提纲》后,曾经查对过这句话的出处,一时没有查对得很清楚。他决定暂时保留,送请毛泽东审定。于是,胡乔木把包括这一条语录出处在内的《汇报提纲第二部分中所引用的毛主席关于科技工作指示的出处》(共二十六处)印出,作为9月26日国务院讨论稿的附件之一,其中引了两句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并引马克思关于这一论点的论述(引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三分册第369页),作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的注释。注文为:“关于这一论点,马克思在讲到近代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时,有过这样的论述:‘所谓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其次是在生产过程内部联合起来的社会力量,最后是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转移到死的生产力上面去的技巧’。”同时要求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同志进一步搜集和整理马、恩、列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材料。
毛泽东在审阅《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时表示,他不记得说过这句话。邓小平10月14日谈话后,胡乔木进一步做了查对工作。查出1963年12月16日毛泽东听取聂荣臻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时,列席的韩光、范长江、于光远都做了笔记。关于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等话,在他们的笔记本上都有。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都失记。鉴于《毛主席论科学技术革命》中所引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那句话一时查不清出处,于是,在10月24日《汇报提纲》退回后的改稿中删去了这句话,同时,在所附《出处》中也相应删去它的出处和引马克思的话所做的注释。“四人帮”则别有用心地抓住这件事大做文章,说什么这句话是胡乔木“丧心病狂”地制造的“政治谣言”。在1976年4月初上海《学习与批判》发表的文章中,还在马克思那段译文上找茬,认为是用了错误的译文。但不论他们怎样“校正”,终究不能抹煞科学的力量是社会劳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主要的推动力量。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讲话,第一个问题就是系统论述“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问题”。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邓小平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与外宾谈话中更进而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同年9月12日邓小平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又重申了这个论断,并说:“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进一步强调了这个观点,他说:“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可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性质和作用的学说和生产力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在这个理论观点的指导下,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第二十次 1975年10月24日
上午,邓小平找胡乔木去,说毛泽东退回了科学院的《汇报提纲》,要他照主席的意见再修改一次。
说明
胡乔木遵嘱于当天下午约胡耀邦等研究《汇报提纲》的修改问题。后又改了一遍。10月27日又对《汇报提纲》修改稿研究修改后送给邓小平。因为当时邓小平已经受到错误的“批判”,他就没有再把这份《汇报提纲》送给毛泽东。
《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的制订,虽然与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整顿一起中辍,但这个文件所概括、所论述的邓小平关于整顿与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反而因为受到无情的批判而格外显露出它的光芒。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于1977年夏刚开始恢复工作,又立即紧紧抓住科学和教育这两个环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旗帜鲜明地继续1975年冬天中断的事业。1977年5月24日,他在同王震、邓力群的谈话中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8月8日,他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话,说“我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指出我国赶上世界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系统地阐述了调整科研、教育体制与机构等问题。在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在讲话中又深刻地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的观点,提出了建设宏大的又红又专的科技队伍的任务。4月22日,他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鲜明地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任务。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新时期科技与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1975年整顿中的《汇报提纲》正是后来科教部门拨乱反正的一个先导。
第二十一次 1975年11月4日
下午,邓小平找胡乔木去,谈《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对胡乔木说:你们以后就是抓紧这两件事:一件是把编辑《毛选》的工作做好,一件是帮助学部把刊物办好。要把办好《思想战线》这个刊物,作为政研室的主要任务。
说明
这次谈话,是邓小平开始遭到错误的批评后进行的。
1975年10月中、下旬,毛泽东就10月13日刘冰等人给他的信对邓小平做了严厉批评。毛泽东说:“清华大学刘冰等人来信告迟群和小谢。我看信的动机不纯,想打倒迟群和小谢。他们信中的矛头是对着我的。我在北京,写信为什么不直接写给我,还要经小平转。小平偏袒刘冰。清华所涉及的问题不是孤立的,是当前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
10月下旬和11月1日晚,毛泽东找邓小平谈了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