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语言的名言特色,是指演讲者在演讲中引用名人名言,为自己的议题提出权威性的依据,使自己的演讲增色生辉。
例如:2006年10月,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对中国进行友好国事访问,期间他应邀在北大作演讲,主题为中法合作伙伴关系。演讲那天北大施德楼座无虚席。在演讲中,希拉克首先阐述了当前的国际局势,分析了各种矛盾,高度评价了中法关系和中国的发展前景。他说道: “正是因为这个世界依然徘徊于稳定和混乱之间,正因为我们依然记得孔夫子的名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所以法国和中国在近几年间不断努力,构建一个全面的政治组织架构,以规避风险,并在强有力的、合法的,为众人接受的国际组织框架下共同承担责任。”
在这段演说词中,希拉克借孔子的话准确形容了中法关系,也迅速地与众多北大才子拉近了距离。由此可见,名言的运用,可以使自己的演讲显示出勃勃生气,增色生辉。
在引用名人名言时,根据卡耐基理论需牢记几个要点。
1.少用“据权威人士说”
“据权威人士说”这句话,几乎成了大家的“口头禅”。然而,这句话,却空洞得十分可笑。因为稍加追究, “据权威人士说”中的权威人士是谁呢?你必须指出他的姓名来才对,要是你不知道他是谁,那你怎么知道是他说的呢?所以,必须对权威人士进行详细的确切的介绍才能使人相信你所讲的权威是什么。
2.引用“受欢迎的”名人的话
一个人的好恶,与自己的信仰有关系。如果你引用的名人为听众所厌恶,听众必然要对你发出“嘘”声。反之,引用“受欢迎的名人的话”,一般来说,就不会有人反对了,因为听众对喜欢的名人的感情是好的,听了比较入耳,崇拜都还来不及,怎会去反对呢?
3.引用当地名人的话
如果你在某地演讲,最好要引用该地方名人的话,因为听众听了,会感到特别的亲切而易于接受。
4.引用有资格讲这话的人所说的话
人必须有自我的角色意识,跑龙套的就是跑龙套的,不会成为主要角色。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出来,口气也不同。若引用别人的话,你应该问:这个人是否有资格讲这话?
例如,讲成功经验,某钢铁大王曾说过: “我相信,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真实的法门,不外是对于那一项事业的热爱和有所专长。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的成功,是因为我选取了一种职业而努力去从事的缘故。”
若引用他的话就比较贴切,因为该钢铁大王一向为人们所崇敬,他又是—位事业的成功者,自然有资格讲事业成功的话了。
5.要尽量引用原文,不要以讹传讹
有很多名人名言都是通过间接材料得到的。如果演讲需要引用时,有条件的应尽量考查其原文,防止出错。
6.要全面领会原文,不要把意思搞反
同样是说一句话,原著者的意图可能是反意,是讽刺,但由于你不理解原文,轻易地拿过来就用,那就歪曲了原著者的本意,同时对于你的演讲也是不利的,容易被别人驳倒。
作为演讲者,思想、道德和口才三方面素质都是必备的,然而仅有这三方面的素质还不够,还必须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演讲的分寸。如何把握分寸呢(7还是一句话:根据听众的心理期待。演讲的目的无非有二:一是用语言的影响力说服听众;二是用语言的召唤力鼓舞听众。如果这两方面的目的都没有达到,你就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是不是你演讲的分寸出了问题。
一个不会把握分寸的演讲者,无论在什么时候发表什么演讲,都很难赢得热情的掌声,因为,他的演讲根本就不受听众的欢迎。那么,应该怎样做才算是把握了分寸呢?一般人最常犯三个毛病:一是黄婆的缠脚布,又臭又长;二是口读讲稿,动作露怯;三是不懂装懂,漏洞百出。
黄婆的缠脚布,又臭又长,这是演讲者之大忌。俗语说:“油多也坏菜。”炒菜用油过多,就会让人腻味,演讲也是如此。能短则短的话,非得花大把时间边谈边论,结果只会使人倒胃口。比如在公共场合发表长篇大论,滔滔不绝,总想用语言的触角抓住每一位听众,其动机自然令人钦佩,但必须明白,并不是每一位听众都乐意听长篇大论的。很多人把他们单位的领导作报告比喻“黄婆缠脚带,又臭又长”,从中就不难看出大多数人对长篇大论演讲者的反感。一般听众更愿意听的是演讲者能用最简短的语句把所要表达的意思说明白。若是像一些大国企领导人做“八股式”年终总结报告那样,先由秘书花N天时间写出提纲,上台发言时则开篇讲大形势大环境,接着理论联系实际,讲若干个大标题,每一个大标题下又有若干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后面还有若干个基本点,每一个基本点讲完了,仍然意犹未尽,你说谁在底下听了不昏昏欲睡?
成功的演讲者大抵都能抓住听众的心理,把自己的思想浓缩成最简单的语言,句句掷地有声,分寸俱佳,在听众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这就很值得称道。
简短的演讲,不允许拐弯抹角、旁生枝节,必须抓住精髓,巧做对比,以求一语中的。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发表了十分简短却极有分寸的演讲: “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透过仅此一句话的演讲,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它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既有对当时各种战线上“不战而屈”的投降派的谴责,又有对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勇敢战斗、绝不屈服的品格的赞颂。 “不战而屈”和“战而不屈”,同样4个字的不同组合,成为衡量一个人有没有硬骨头精神的试金石。这极其精练的一句话演讲,巧妙地采用了鲜明的对比,使卑微者更渺小,使高尚者更伟大。尽管只是一句话,却激发了人们奋起抗争的勇气,鼓舞人们以鲁迅先生为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