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过来,面对紫禁城中愚昧的隆裕皇太后、懦弱无能的摄政王以及一位年仅6岁的天子,他将会有另一番解释:“皇室因为‘优待条件’才得以保存。虽然皇帝退位,但是其尊号被保留了。目前,皇帝年幼,离能亲自掌控时局的时候还远。现在暂时让出政权,可以为自己减免不少烦琐的事情。皇室只需等待皇帝成年,到时革命派的力量已经减弱,那么便可夺回实权。那时人们也许会因为民国政府的无能而抱怨,他们就会想起退位的皇帝,并意识到可以求助于皇帝。皇室还可以依据条款得到大量资金,不但可以继续修缮陵寝,还可以继续运作朝廷。这样一来,皇室得到的是实在的利益,革命派则是虚妄的利益。皇室接受这项条款,也因不忍内战,顺从民意做出贡献得到西方各国的赞赏。皇室可以借此积攒力量,在几年之后再次施行帝制,恢复中国的繁荣。”
我曾讲过,拟定“优待条件”的人肯定不会为民国或者是皇帝的利益着想,他们包藏祸心,怂恿这一切。这些人维持一副伪善的模样,在人前装作极为公正无私,其实他们不过是想为自己的机会和势力巩固争取时间,然后迎接完美的将来。这些人游走于皇帝和臣民之中,掌控财政并在管理皇室财产时使用不正当手段。我所指的是内务府,一个腐朽且获得巨大利益的机构。事实证明,这些人为了维护他们在这个空头朝廷中的利益,用尽办法将自己划归到了“优待条件”的范围内。
显而易见,民国要想在建国之初获得安定,就不能让保留尊号的皇帝继续留在紫禁城。虽然皇帝已经无法左右政界,也没有实权,但是他依然有可能被一些维护帝制的阴谋者胁迫,成为名义上的领导人物。
其实,无论是袁世凯、革命派还是内务府都没有接到皇帝本人的相关要求。皇宫中有一些依靠皇帝来谋取利益的人,他们不断将皇室的财产变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这些人对“优待条件”的拟定提出了要求,让没有实权的皇帝留在紫禁城。没有人会思虑这种生活环境是否有利于皇帝的成长,也没有人担心皇帝一直生活在那些愚昧的太监和讨好者之中,会不会影响他的性格以及人生的道路。皇帝只是从别人那里得知自己是主人,拥有皇权,不承担任何责任。
一位英国的学者对此做了评价,他说:“满族是因受到欺骗而丢失了皇权的。”此话不假,但是我们也需明白,革命派并非欺骗者,他们也遭到了蒙骗。
尽管人们将过错归咎于“优待条件”,然而它确实在谈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革命派不接受“优待条件”,就不会有民国的出现。可以肯定,当革命人士和维护帝制的人都接受这些条款时,便可以理解为他们愿意遵从条款的内容,而条款非经商议,谁都无权修改,甚至是取消。为了能永久记录在档,这些条款被送往了北京公使以及外国政府中。1924年,中华民国又出台了将“优待条件”作为附件收入其中的法律。
我曾提到,假如革命派和皇室意见没有达成一致而签订“优待条件”,或者袁世凯依然效忠皇帝,清朝便还有希望。我们应该清楚,即便清朝退出北京,不再统治中国,也不至于被逼上绝路,他们可以回到沈阳在旧都的宫殿里继续维持整个王朝。倘若在革命爆发时,清朝选择回到满洲,暂时或者永久地留在那里,那么清朝是否会覆灭,或者在名义上沦落为中华民国的一分子,我们就很难下定论了。满族人退回满洲,说明他们对中国统治的彻底失败。但是要重新建立一个像17世纪初那样完全统治独立的满族王朝,也不是不可能的。中国有很多人都效忠于皇室,他们对民国的制度很不满意。只要清政府撤回满洲建立新的国家,那么热河以及内蒙古很可能也会加入。
革命爆发时期,面对危机,清政府曾想退回满洲。朝廷展开了几次严肃的商谈,维护皇帝的人员觉得这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其他权贵以及摄政王不同意,因为他们信任袁世凯,而“优待条件”中的承诺也会兑现。我们已经知道,在袁世凯劝说这些权贵接受妥协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了。朝中权贵也因这个观点相信了袁世凯,他们觉得民国政府既然接受了妥协条件,那么他们就会兑现相关承诺。
有两位亲王反对摄政王和权贵们的意见,即恭亲王溥伟和肃亲王善耆。他们既震惊又愤怒,认为皇帝不必退位并公然拒绝接受“优待条件”。这两位亲王认为这样是对大清帝国杰出先辈们的侮辱,为了维护皇权而拒绝参加他们的行动。但是,他们势单力薄未能改变这一切。太后以及摄政王在袁世凯的胁迫下已经接受了条款,君主制即将名存实亡。目睹这一切,两位亲王离开北京并宣誓,只有两种情况可以让他们回来,一是他们看到北京城再次挂上清朝的龙旗,再者就是他们死去了。恭亲王一直生活在日本人控制的旅顺岛,等待皇室复兴的机会,肃亲王则在1922年4月躺在他的棺椁中回到了北京。
经过谈判,双方都做出让步,签订了协议,无疑,情况非常糟糕。但是,为了解决中国当时的危机,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能让袁世凯效忠于皇室了。他同革命党领导人商谈和平解决中国的危机是对的。假如不停止内战,中国最后只能形成南北两方政体不同的分裂局面。
那么法国和俄国均发生过的悲剧就会在中国上演,皇室最终覆灭。在腐朽的情况下恢复君主制,其结果只能和1898年维新运动一样,中国也许会因此失去半数领土,并且遭受半个世纪前太平天国运动时的灾难。“无害的民主制”在中国南方推行也将毫无意义,这种民主制度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为了避免内战,和平解决问题,让双方都能获得想要的利益,就有必要进行妥协。但是,双方都不会满意的。另外,人们并非都希望中国建立共和制,也不能保证,那些争论不休的政治家和求任者能够解决皇帝退位后中国出现的政治问题。所以,袁世凯理应支持皇室,尽管他的权力已经能够同皇室相抗衡,但是皇室是民族传统与团结的象征,是同西方交涉时的代表,能够聚集爱国人士以及忠诚者,是中国政治、文化的辉煌所在。
其实,君主立宪制已经得到了皇室的批准,却没有阻止改革的发展,这也许是人们对皇室的诚意有所怀疑,他们把一切罪责归在慈禧太后身上。尽管现在情况已经有所改观,但由于新皇帝年纪太小,仍然被这些腐败的陋习和不健康的环境包围,而且那些教育他的人也不会让他接受新思想。
袁世凯有关君主制去留方面的计划同我之前提到的建议有些类似。但是,这些提议在三年前皇帝登基的时候就应该施行,包括:设立以汉人为主的摄政委员会,进行强制性改革。要施行这个政策就必须先驱赶那些毫无用处的太监们,之后严禁太后以及后宫妃子干涉朝廷的事宜,废除腐败无用的内务府,裁撤相关官员,精简国家机构,以利于提供办事效率和节约资金。
孙中山与他志同道合的人都坚持中国不能存在任何形式的清政府。然而,我认为袁世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便能获得革命党中温和派的拥护,假如他稍微运用权力,他们便不战自败。目前,内务府是最为有力的反对者。毋庸置疑,倘若这里有两种协议可以选择,一种是已经颁布的协议,规定皇帝退位保留内务府;另一种是提出的协议,主张保留帝制,内务府必须废除,内务府的人员一定支持前者。他们并非效忠皇帝,而是效忠于自己的利益。
袁世凯曾考虑过这种具有实施性的提议,这能够让朝廷免于危机,同时也可让中国避免政治危险。袁世凯不是改革派,他不会一直支持共和政策的。如果是挽救清政府,袁世凯更不会献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他一直在构想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皇帝还年幼,没有任何主见,目前形势对他非常有利,他可以建立一个立宪制的国家并掌控皇帝。
“优待条件”备受人们指责,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项条款对一个毫无益处的制度实施了保护,这个制度让清朝走向了灭亡。人们将皇帝定位成王朝的寄生虫,虽然拥有大量津贴,却不用承担相关责任,也从未为子民做出努力。皇宫中腐朽的机构因有名无实的皇帝而找到生存的条件,可以理解为皇帝是为了内务府才存在的。“优待条件”唯一给皇帝留下的便是这个时刻蚕食清朝资产的制度黑暗的机构。
伴随着人们的欢呼,民国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它发展的过程却让很多人都感到痛心。之前支持共和制的人都消失了身影,甚至有很多人在痛心中不理这乱世。有的人退出政治舞台转战商界或者教育界,有的人则是漂泊在外去西方国家寻找安定。很多人已经无法忍受在英雄和叛国者之间来回转变身份,不少人为了躲避这种情况而去其他国家的租界或者殖民地生活,也有人归隐田园,长伴青灯。也有很多人因屠杀和内战失去了生命。这一切都在讽刺着革命者们是咎由自取。国家动乱,人人都自身难保,也有几个声望极高的人相安无事。其中一位被后人称为国父,为纪念其为国家做的贡献特地修了陵墓。如今,这个人的陵墓依然如初,并且得到维护。天坛,这是中国最为神圣的地方,是皇帝用大理石修建以便自己能够同上天交流的地方,却被愚昧的人们刷上了石灰粉,如尸体般留在原地,准备在岁月的流逝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