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公司移交给中国独立经营后,更名为新疆有色金属公司。自治区按照“发展稀有金属为主,维持有色金属为辅”的原则,制定了“勤俭办企业,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方针,加快有色及稀有金属工业的发展,初建的几个矿山相继发挥了效益,又兴建了乌鲁木齐铝厂、三八铜厂、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机械化选矿试验厂和新疆锂盐厂等,逐步形成以可可托海为中心的稀有金属基地及以喀什为中心的有色金属基地。
矿产资源要开发,地质勘探、找矿必须先行。改革开放以来,加大了地质勘探力度,1985年3月,国家正式批准将“加速查明新疆矿产资源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即“国家305项目”)列为国家“七五”计划期间的重点攻关项目。1986年,一支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学部主任委员涂光炽率领的国家地质科研队,与新疆当地地质队伍2000余名科研人员以及武警部队一道,在天山、阿尔泰山、东西准噶尔盆地和哈密等地,开展了有色金属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10多年来,探明和正在勘探的有喀拉通克铜镍矿、阿舍勒铜矿、大黄山铜镍矿、大黄山东铜镍矿、土屋-延东铜矿等大中型矿床,新增铜储量214万吨,镍储量127万吨。喀拉通克铜镍矿的发现和探明,结束了新疆没有大型有色金属矿的历史;阿舍勒铜矿铜储量在100万吨以上,被地质专家誉为“盛开在西北边陲的一朵金花”;土屋-延东铜矿的发现,标志着新疆寻找斑岩铜矿的重大突破,将使新疆成为我国铜矿资源的重要接替基地。在贵金属矿产方面,找到和评价了阿希、萨瓦亚尔顿、齐依求、康古尔塔格、赛都、多拉纳萨依、沙尔布拉克、红十井等重要矿床,新增黄金储量近百吨,其中阿希达到特大型金矿标准,开创了新疆找金的新纪元。
在此期间,自治区对新疆锂盐厂进行了两次技术改造,使之成为中国生产锂盐最早、规模最大的企业,锂盐产量占全国的4/5;对乌鲁木齐铝厂进行了三期改扩建,并改制成立了新疆众和铝业股份公司,又兴建了可可托海铝厂、伊犁铝厂、阜康铝厂,使新疆电解铝的生产能力由改革开放前的1200吨,扩大到2007年的54089吨;新建了喀拉通克铜镍矿、阜康冶炼厂、阿舍勒铜厂,结束了新疆不产镍的历史,2007年新疆铜产量达到4400吨。黄金工业,1983年建成投产新疆第一座国有机械化黄金矿山哈图金矿,结束了新疆只有沙金生产没有机械化黄金矿山的历史,随后,又兴建了哈密金矿、阿希金矿、克拉玛依金矿等,同时扶持地方建设小型采选厂、采金船,使新疆的黄金产量由改革开放前不足100两,在全国处于倒数第2位,到1998年黄金产量达18万两,在全国的位置上升到第9位。2008年,新疆黄金产量首次突破8吨,全年累计生产黄金8212公斤,同比增长15.35%,创历史最好水平。
三、电力工业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一)电力工业
新疆电力工业诞生于20世纪初。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新疆巡抚潘效苏的巡抚府内装有1台德国制造的6千瓦直流发电机,电压110伏,供府内照明。宣统元年(1909年),伊犁木沙巴也夫皮革厂自备配套75千瓦蒸汽发电机组在伊宁县城建成发电,全厂用电设备有10台电动机,总容量93千瓦。公用电力企业最早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迪化商人购买1台24马力旧涡轮发电机,在藩正街(现明德路)创办官商合办的永丰电灯公司,给东大街商号和政府机关提供电力照明。随后,塔城、绥定(今霍城)、喀什、绥来、哈密、吐鲁番、乌什、阿山等地先后开办小型公用电灯公司。1909-1949年的40年间,新疆兴建了28座小电厂,其中自备17座,公用11座。
但由于都是容量小的进口机组,缺乏备用配件,损坏后难以修复。加以天灾人祸,经济不景气,多数电灯公司入不敷出,难以为继。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新疆仅存电厂(公司)7座(其中自备电厂2座),年末总装机容量998千瓦,年发电量0.01亿千瓦时,既没有一台水轮发电机组,也没有一台汽轮发电机组。
新中国成立后,迎来新疆电力工业发展的新时期。为解决七一棉纺厂用电,配套建设了水磨沟电厂,1952年7月1日建成发电,这是新疆第一套汽轮发电机组。同年开工建设迪化电厂(今苇湖梁电厂),由军队施工,从破土动工到第一台2.5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仅用了20个月时间,1953年12月31日正式送电,标志着新疆历史上第一座现代化中温中压火力发电厂的诞生,揭开了新疆电力工业崭新的一页。1954年元旦举行了盛大的供电典礼,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喜气洋洋。有位维吾尔族老人激动地放声歌唱:欢迎啊!亲人解放军,你送走了黑暗,驱散了寒冷!感谢啊!恩人共产党,你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光明。
1956年迪化电厂二期工程(5.9万千瓦)开工建设,此工程是列入国家“一五”计划156项的重点工程之一。在此期间,先后在天山南北建起了数十座小型火电厂、水电站。到1957年底,共装机3.57万千瓦,年发电量0.81亿千瓦时。
1958-1978年期间,先后建设了苇湖梁三期扩建工程、伊犁电厂、克拉玛依电厂、红雁池电厂、奎屯电厂、哈密电厂、丰收电厂、喀什三级水电站、红山嘴水电厂、西大桥水电厂、大山口水电站等一大批水火电厂(站),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8.47万千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疆电力工业进入大发展时期。红雁池电厂至1985年底建成,总容量达到30万千瓦,是新疆第一座大型电厂,以后又进行二期、三期扩容改造;玛纳斯电厂1988年1号机组投产发电,以后又进行二、三期扩容改造,这也是新疆的大型电厂;苇湖梁电厂又技改了1号机组、2号机组,共25万千瓦;新建了伊犁二电厂、巴楚天然气电厂、昌吉热电厂、红雁池二电厂、玛纳斯二电厂、哈密二电厂、吉林台一级水电站、库车电厂等,到2007年装机容量达到850万千瓦,年发电量416.87亿千瓦时。
伴随电源建设的迅速发展,电网建设的速度也不断加快。新疆地理环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一块块绿洲被广袤的沙漠、戈壁分割包围,所以形成一个个独立的电网,并经历了35千伏、110千伏、220千伏的升级,全疆联网工作进行得比较漫长和艰难。中共十五大以后,制定了全疆电网联网工程四步走计划:第一步,以红雁池二电厂建设为契机,加快乌鲁木齐220千伏电网向西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向东与哈密,向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三个地州电网联网,随后在建设吉林台和喀腊塑克水电站的同时,实现与阿勒泰、伊犁电网的联网,形成新疆主力电网;第二步,通过“巴楚工程”的实施,理顺南疆四地州电力管理体制;第三步,加快库车中型火电厂的建设,实现乌鲁木齐主电网与南疆主电网联网;第四步,把哈密建设成为西北大型火电基地,实现与西北电网联网,相机与周边国家联网。2007年底建成覆盖全区220千伏新疆统一电网,全区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73.3万千瓦,是1978年的16倍。2008年1月15日,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今后5年,要加快750千伏电网建设,到2012年力争电力装机2400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1960万千瓦。
(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新疆是中国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风能资源总储量达到8.72亿千瓦,拥有达坂城、小草湖百里风区、阿拉山口、塔城老风口、额尔齐斯河谷、哈密南戈壁、托克逊三十里风区、北疆东部、罗布泊等九大风区,可以开发利用的风区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可装机容量总计在8000万千瓦以上,陆上风能资源占全国总量近四成。
1988年,新疆风能公司成立,1989年8月,利用丹麦政府经济开发赠款300万美元,引进丹麦BONUS公司的150千瓦风机13台,在乌鲁木齐达坂城建起了第一座风力发电场,加上先前进行测试和实验选购的丹麦公司的100千瓦并网型风机一台,当时新疆风能公司达坂城风力发电场装机容量达2050千瓦,成为中国及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场之一。1996年,新疆风能公司利用德国政府黄金计划援助的380万美元,购买了德国3家公司的8台450千瓦风机,总容量为4050千瓦,建设了达坂城第二风力发电场。到2007年,新疆已在达坂城、阿拉山口、额尔齐斯河谷建起了6座并网式风力发电场。近年来,在不断持续的能源紧张与日益加大的环境压力下,人们越来越多的把目光投向风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仅2007年,经新疆有关部门许可建设的风电场项目装机规模达29万千瓦,相当于新疆现有风电装机的总容量。华电集团、国电集团预计投资18亿元在额尔齐斯河谷的哈巴河县开发20万千瓦风电项目,中国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将投资5亿元在托克逊三十里风区开发一期4.95万千瓦风电项目。根据国家有关规划,到2010年,在新疆乌鲁木齐达坂城、哈密地区将建设两个风电基地。
在大力开发风电项目的同时,新疆正在努力打造中国最大的风电产业基地。目前,新疆不但拥有中国最大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制造商——金风科技,占据国内风机设备1/3的市场份额;而且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还启动了风电产业园建设,积极打造“中国风谷”概念。目前,产业园已有金风科技、丹麦、羲之翔、汇通、鑫风等中外企业,预计到2010年整个风电产业园产值达到100亿元人民币。
新疆是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全疆全年日照平均2550-350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全年平均为130-150千卡/平方厘米,仅次于青藏高原。2001年胡锦涛第一次来新疆考察时,曾到位于昌吉的特变电工公司考察,勉励他们应用高新技术,解决偏远无电地区农牧民用电问题。为此,新疆从2001年起实施了“光明工程”,5年间,特变电工利用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建成了320座乡村太阳能电站,解决了近40万人的用电问题。2006年9月胡锦涛第二次考察新疆时,再次到特变电工控股的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考察,在专门为农牧民开发的家用太阳能发电机组等产品前,总书记看得认真、问得仔细。
胡锦涛对特变电工公司董事长张新说:“今天我再提一个要求:一定要搞好售后服务。因为用太阳能发电的,大多是偏远地区的群众,要更多关怀他们、帮助他们。”张新响亮地回答:“我们一定认真去做,让我们的技术给更多人造福!”
四、纺织工业的振兴及轻工业的发展
(一)纺织工业的振兴
新疆手工纺织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3800年前,新疆就有毛纺手工业;2200年前,新疆哈密地区的先民已掌握和使用染色生产技术;2000年前,东汉时新疆就种植棉花并有棉纺手工业;南北朝时于阗等地养蚕和丝织手工业比较发达。新疆古代的手工纺织业曾创造出不少着名的产品,如汉代的“斑罽”(毛布)、“白叠”(棉布),唐代的“西锦”“胡锦”,宋代的“花蕊布”,元代的“织金锦”,清代的“夏夷绸”等,均誉满全国。然而手工纺织业长期停滞在原有水平上,到清代显现出衰败的景象。但农民男耕女织,还得用手工生产,例如,清朝末年南疆生产的宽只有一尺的“尺子布”(又名搭连布),纺线粗松,1911年的产量达70万匹,这种布竞争不过机织布,只能日益衰退。
杨增新统治新疆时期,1918年创办吐鲁番模范纺织工厂,机器全为人力纺织机。1925年筹办官商合办的迪化阜民纺织公司,集资40万元大洋,从上海购进了美国造2000锭的纺纱机5台,织布机30台,1928年投产,每月可出十丈长棉布2000匹,销路不错。但1933年毁于战火。1943年国民党统治时期筹办新丰纱厂,“系豫丰纱厂与省府合办,由豫丰拆移纺纱机5000锭,织布机250台,并供给技师,省方仅担任建筑”。但由于要将机器从四川运到新疆,路途遥远,交通极其不便,加上国民党政府无能,所以此计划并未实现。
直到新疆和平解放前夕,新疆现代纺织工业仍是一张白纸,全疆仅剩各种纺织手工作坊45家,年产值1895万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由于纺织品奇缺,价格昂贵,一匹西安产的“雁塔牌”白布值1700多斤小麦或110斤羊毛,这严重阻碍着新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