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42600000018

第18章 人与事(4)

这个会跳舞的女军人,外表看起来柔弱如水,其实是个做事嘎巴脆、有担当的人。记得临毕业前,我们组织了一台晚会。还有两个小时就要演出了,不料一位女主持因身体有恙退出。作为文体委员的我立马慌了。想来想去找到王甜,希望她能救场。她想也没想就答应了。我忙把主持词给了她一份。等演出正式开始,她身着一身水红色旗袍袅袅登场,主持词背得滚瓜烂熟,台风端庄大气。我就想,这个当兵的,还真是跟一般的女人不一样。

王甜跟别的作家不一样的地方还在于她是“两栖动物”——既写小说也写评论。在部队年轻女作家里数一数二的王甜,对文学有着独特认识。我记得在一次研讨会上,她说,“70后”作家的标签并不鲜明,他们的整体姿态是低调甚至是沉默的,他们经常书写的是生活的错乱与命运的尴尬。他们扎根在理想主义的土壤上,却成熟在现实主义的、“别人的”时代里,内心惶惑不已而又无法呐喊、无法表达。而这一代人又是整体的“哈姆雷特”,永远在犹豫,永远在寻找自己的位置,永远缺少抛开一切大步向前的决心。

我觉得,王甜的眼睛很漂亮,也很“毒”。

眼睛很“毒”的王甜,其实是个喜欢用镜头观察别人的“偷窥者”,在小说里偷窥永久的人性(譬如《代代相传》里,她不断揭秘,又不断设置障碍,直至最后才揭秘所谓的神秘侦查设备,实际只是让数任连长“代代相传”的仕途道具,让人感叹军人仕途的焦虑与无奈),在生活中捕捉人最微妙的瞬间。她给同学拍摄的照片,总是大家最舒适、最自然的表情,这跟杨遥相反,杨遥最擅长把人最丑陋的瞬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拍下来,并扬扬自得技术高明。

王甜还是个特认真的人。鲁院池塘里有很多锦鲤。同学鬼金总是每天中午拿吃剩的馒头去喂,幻想有一天最漂亮的那条锦鲤变成美女找他谈文学。王甜说,在成都,她经常和丈夫带着孩子去公园喂鱼,还专门用奶瓶和竹竿做了一个器具,奶瓶里装满牛奶,锦鲤就像小孩子喝奶一样有滋有味地吸。我一点都不信,还给她起了个“奶嘴鱼”的绰号。她总是气呼呼的。后来有一次探家回来,她特意给我拷了些照片。我说是什么啊?她说是证据。我看后忍不住大笑。原来为了证实自己所言非虚,她专门让丈夫和儿子拿着奶瓶喂鱼,她解恨似的照了很多张照片。

毕业时王甜如愿以偿当了回导演。为了圆导演梦,她专门跑到北京电影学院蹭了几堂课,我记得那几天她说话都是满嘴的机位啊、角度啊、景深啊之类的专业术语。她让我们这些快毕业的学生每人对着镜头说几句话。这个要求很简单,丝毫没有煽情的意味。大家都快快乐乐地选择自己的场景:有的选择文学馆的球场,有的选择茂盛的桑树,有的选择教室,有的选择睡莲葳蕤的池塘。她跟她唯一的摄像兼剧务冯啸然整整拍摄了三天。临毕业晚会前,我叮嘱她一定要把纪录片做好。她没日没夜地剪辑了两天两宿,杏仁眼变成了熊猫眼。晚会上,我们最后放的这个片子,结果万万没想到,所有人都哭了……连院长们的眼圈都红红的……当然,哭得最厉害的还是王甜自己。那天她是主持人,妆哭花了,只好不停偷偷补妆。她穿旗袍和穿军装一样美。说实话,很多时候,我完全忘记了她是位女军人。

这个爱笑爱哭的女军人,给下一届作家的毕业留言,是我见过的最温馨的毕业留言。她画了一张犹如军事地图的地理指南,上面标明了鲁迅文学院附近的所有餐馆,并按照性价比给打了星星,还标出了去什么地方坐哪一路地铁,以及要注意哪些事项……

就想,世界上如果多一些王甜这样的“奶嘴鱼”,人间其实就是天堂了。

2012年6月27日

忧伤的酒徒

毫无疑问,这个叫弋舟的兰州人,是个不折不扣的酒徒。

如果没有记错,我们第一次喝酒是2010年春。北方最艳丽的季节,他在鲁迅文学院读书。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穿件灰色对襟中式上衣,丰神俊朗,看起来像位沉默的太极拳高手。一同前往的荣书买了两瓶牛栏山二锅头。我向来只喝啤酒。弋舟就拿了两个酒杯,不慌不忙倒了杯二锅头,又倒了杯燕京啤酒。那是顿多么让人难以忘怀的午餐。这个长相单薄、名唤弋舟的兰州人,跟我灌一杯啤酒,再跟荣书酌口白酒,或刚同荣书喝了口白酒,又向我颔首举起硕大的玻璃杯……这是个酒桌上不喜欢饶舌的人。他端起酒杯安然地看着你,然后一饮而尽。

那是荣书多年来唯一的一次醉酒,在鲁院漫长的午后昏睡成为他日后时常困惑的事件之一。以他平日的酒量断然不会如此轻易醉倒。那么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弋舟类似表演性质的喝酒方式把荣书,或是把在座的诸位都给催眠了……当然,弋舟也喝高了。我看到他摇摇晃晃走出饭店后,硬要给一位路人敬烟。那是个邋遢的中年人,他焦躁而狐疑地凝望着弋舟,然后拼命摆手说他从不吸烟。弋舟大声说,抽吧,抽吧,都是好哥们,有什么客气的!如果不是我上前将他拽走,估计他还要跟人家纠缠。

那天晚上继续喝酒,隐约记得还有刘庆邦老师,建东、东篱、魏微、周晓枫诸友。弋舟稳稳地坐在那里,目光清澈,气定神闲,丝毫没有晌午的醉意。他也不怎么说话,偶尔说一句,不枝不蔓,得体得很。

第二次喝酒是他鲁院毕业前夕,来我居住的县城看我。他抵达时已是下午,我和荣书点的菜都凉了。荣书当然是迫不及待想见弋舟。这个世界上最善良的小说家老想跟弋舟好好比试一番。在他人生旅途中为数不多的北京之行让他懊悔不已。我记得那天弋舟很不在状态,半斤白酒下肚就满脸通红,眼神隐隐有些呆滞。也许是无趣的旅途让他疲劳,甚而有点忧伤,在喝酒的某个空隙,他会久久凝视着你,仿佛在走神,又仿佛是妄图窥视你灵魂中最不经意的斑点。当一帮人晃荡着前往宾馆时,冬日的暖阳懒散地打在他眼皮上,竟让我有种莫名的感伤。我想,我们离这么远,也许,这辈子再也看不到他了。

那天晚上,我们在“老家炖鱼”吃大锅炖黑鱼。弋舟似乎还没缓过劲,刚喝了杯啤酒就吐了。我劝他别喝了,他无所谓地摆摆手。他的动作有种大刀阔斧的决绝。我们只好再次把他的酒杯斟满。这时我发现,弋舟的身上有种无辜甚至是安然的气质。他坐在那里,无欲无求的样子,仿佛一个混沌的婴儿在凝望着陌生庞杂的世界。他不知道有什么在等待着他,所以他的眼睛里没有恐惧,也没有憧憬。

那次离别后,很长一段时间没再见过他,只是偶尔在QQ上,他喝醉了跟我神聊两句,然后午夜游神般消失不见。还有一次他打电话给我,醉醺醺地说在跟广东来的马拉喝酒。他的声音在电话里像是那种县城里的播音员,字正腔圆,又偶不小心滑出正宗的兰州拉面味儿。兰州在我的记忆中,就是由弋舟以及一帮像弋舟一样喜欢喝酒的艺术家勾勒而成的。

多年前我偶然路经兰州,发现这座城市跟我想象中的迥异。那是座属于火星的奇妙城市,每天黄昏都有大批退休的老人在黄河边唱秦腔,热闹得犹如熙攘的集市。而夜晚的酒吧,那些弹着吉他唱着民谣、发型奇特的歌手们,犹如一群深海里的鱼。这座城市粗粝、丰饶、怪异而迷人,像宫崎骏电影里的异域,魂魄与幽灵漫步,生者与死者同眠。而所有门户网站上关于它的新闻都是负面的、惊悚的,充满了大卫·林奇电影里的疯狂和神经质的想象力:垃圾场发现若干煮熟的死婴,某村盗窃偷卖死者器官成风,新婚之夜新郎发觉新娘是男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在我潜意识里,弋舟不属于这座城市。他高蹈优雅,迷惘又自知,老让我想起在江南杏花春雨里买醉的唐朝诗人。

是的,这个骨子里其实是诗人的小说家,他所有的作品都如此精粹,充斥着执拗的、形而上的思考与诘问。在读了诸多粗鄙的当代小说之后,读他的作品会让人对这个时代的写作者仍保持着必要的敬意。他小说里的人物是荒世里最卑微的那撮儿:少年杀人犯、贪婪的娼妇、气味寡淡的思春老人、为男人吞噬巨款的银行女职员、第一次出卖他人的少年“犹大”……他们犹如身中魔咒的废人,连抗争都命中注定如此荒谬滑稽。

《谁是拉飞驰》里的单亲少年,杀了黑帮老大“拉飞驰”后,并没如母亲希冀的那般去寻找早已消失的父亲,而是莫名其妙地继续在街头闲逛,甚至去跟警察询问谁是“拉飞驰”,最后被一帮自称“拉飞驰”的人打劫杀死。这种怪诞的、神经质的行为在弋舟雅致的叙述过程中爆发出一种惊人的破坏力。《黄金》里的毛萍,对黄金有着病态的热爱,从一个懵懂纯洁的少女变成人尽可夫的荡妇,在堕落过程中她一直处于一种令人惧怕的自我麻痹中,仿佛她的灵魂被撒旦触摸后只剩下了那两个散发着光芒的汉字。而《我主持圆通寺的一个下午》,则以回溯的方式解读了一个少年的性心理历程,与《锦瑟》里老人们的忏悔相较,这一篇的自我救赎更具真诚的意味……而近期的作品《等深》《而黑夜已至》中,弋舟将当代人的精神症候举重若轻地进行了解剖,手法之老辣、鞭挞之深刻,足以震撼我们日渐麻木的灵魂——如若我们尚有灵魂。

读弋舟的小说,我既忌妒又哀伤。我完全不知道他将把人物带向何方,或隐约知道人物去何方,却不晓得以何种姿态摆渡。但无论他将畸零者逼迫向哪里,我都知道,绝不是那个叫“天堂”的神迹。而弋舟在小说里对小说技艺和小说语言近乎苛刻的追求和实验,既带有某种完美主义者的悲凉,也带有某种先锋者的慨然从容。我想,其实,这个叫弋舟的忧伤的酒徒,是个真正骄傲的男人。

最近这一年中,常在各种场合见到弋舟。他仍是副安然的样子。我不知道他在兰州是否也如此?在日常的、庸常的生活场景中也保持着一份从容?也许,他在那个叫兰州的地方过得很安逸;也许,他在那个叫兰州的地方过得很糟糕。可无论怎样,我都盼望着下次来滦南时,他仍能不慌不忙斟杯白酒,再慢慢倒杯啤酒,然后抬起他诗人的头颅,用纯净的眼神扫我们一眼。什么都不说,犹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谶语,天生散发着先验主义的神秘、无妄与优雅。

2012年7月5日于唐山

关于好基友们的一切

昏黄的草棚下闷热可怕

我强颜欢笑,内心却在愤恨地哭泣。

老朋友低声劝我:“别说丧气话!

旅途中我们不会万事顺利!”

——阿赫玛托娃《昏黄的草棚下闷热可怕》

拳师的眼泪

拳师长得比我还老。

拳师比我小十岁。

“大哥,那天我敬你酒,敬了三次你都没喝。”他的头发总是软塌塌地覆在头皮上,如果三两天不洗,人看着就比我老了二十岁,“你一口都没喝。”

“兄弟,我真没看见。你也知道,我是近视眼。”

“真的。敬了你三次,你瞅都没瞅我一眼,只顾着跟别人喝。”他的抬头纹很深,像是刚出生的婴儿。

“你喝了多少酒了?”

“一斤二锅头。牛栏山的。”他笑了笑。他的眼睛是双眼皮,笑的时候就变成了单眼皮。他自诩在黑夜里能看到百米开外的物事,能一伸手就抓住空中飞舞的花腿蚊子。

“跟谁喝的啊?”

“除了铁中轩,还能有谁呢?”

“少喝点吧。你们这一行,酒是最大的敌人。再说了,你都跟铁中轩拼酒拼了上百次了,也没分出个输赢,干吗还老磨磨叽叽地瞎喝?”

“你什么时候看见我喝多过呢?”他给一个老板当保镖。这个老板以前是副县长,后来去卖鸡腿,每年都卖给日本人几亿只鸡腿,全家都移民到加拿大,据说现在就要开私人银行了。“唯一喝多的一次,就是跟她分手那回。”

“是的。我知道。我什么都知道。”

“后来我们和好后,就再没喝多过。”她跟他在一个公司。他们同年同月同日生。可是她结婚了,他干等了她五年,五年后她没离婚,他就娶了个老婆。

“你少喝点。你老婆怀孕了,要多回去几趟。给她炖点排骨汤,给她买点核桃,这样孩子就会壮,眼就格外亮。”

“真的,大哥,那天我敬酒,你一口都没喝。”他的腰有些许佝偻,可他能蹿上三米高的墙头。“你知道兄弟心里怎么想吗?”

“还是那句话啊,回家多陪陪老婆。既然你不爱她,为什么要跟她生孩子呢?”

“我一直记着,你一口酒都没喝。兄弟心里伤心啊。一滴都没喝……”其实他伤心的,是没能跟她在一起。她男人知道他们的事,可是,世界上有什么能阻挡一个拳师呢?他一拳砸出去能砸死一头牛。他从不轻易伸出自己的拳头。她的儿子十岁了,十岁的儿子跪在地上号啕大哭,恳求母亲不要离婚,如果她离婚了,他就去跳楼。为了不让十岁的儿子去跳楼,她丈夫还是以前的那个丈夫。我们跟她很熟。他经常带着她跟我们一起吃饭。她长了一对旋涡般的酒窝,唱黄梅戏唱得特别甜。

“不管怎样,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夜与昼融不到一起的。”

“难道你不信我说的话吗?你一直跟那个东北人喝酒,你们连着喝了七个扎啤。那个东北人,长那么黑,胳膊上还文着头大象,打眼一看,还以为是从埃塞俄比亚来的。”他喜欢读书,我曾向他推荐《明朝那些事儿》。他买了七本。平时喝酒,他就给我讲明朝的皇帝。我喜欢听一个拳师给我讲野史。

“我信你的话。我信你,你是个讲义气的哥们。”

同类推荐
  • 法兰西诗选

    法兰西诗选

    法国被誉为浪漫的诗之国度,法语也以优雅著称。有趣的是,浪漫与优雅并非一贯如此,法国文学曾因枯燥、呆板而饱受诟病,于是便诞生了著名的“七星诗社宣言”——《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1548)。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嬗变,法国诗歌成为世界文坛的一支奇葩,其间重要流派此起彼伏,天才诗人闪耀如群星。胡品清女士以洋溢的诗情和优美的译笔,让我们得以领略瑰丽神奇的法国诗坛之风采。
  • 人生的秋季:王真波散文选

    人生的秋季:王真波散文选

    作者是伟人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一位较有影响的实力派作家。他的散文气势雄奇,语言精炼,笔力遒劲,条理明畅,颇具特色。收入这部《人生的秋季——王真波散文选》的55篇散文,总计近14万字,反映了作家厚积薄发的创作状态。这是他直面现实又特别深刻的力作,证明他始终恪守着关注现实的文学主张……
  • 自尊的独语

    自尊的独语

    美丽、孤寂、荒芜、甚至罪恶,才可能徐徐燃起自己的生命火焰,才可能造就人类的光……人,确实是“无价”的;而一切卓越的有利于人类前景的创作,便是“无价之人”的“文”:无论是文义文采的“文”,还是文质彬彬的“文”。尽管我们对文学、对世界、对人自身的探究是无止境的,但我还是觉得韩少功是那种相对成熟或健全的作家,早先在读小说时就有这种印象,如今再读散文,这种印象便显得更清晰更深刻。
  • 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杂剧第二卷

    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杂剧第二卷

    元曲又称夹心。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 石羊河,我家乡的河

    石羊河,我家乡的河

    这是一本散文集,主要记录了家乡石羊河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石羊河的赞美。
热门推荐
  • 星际曙光

    星际曙光

    天外流星为繁华宁静的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虫族入侵,究竟是必然之变还是另有玄机?吞噬虫核,人虫合一,人族少年逆天改命....一个浩大的未来世界,一曲热血的高昂战歌,一部传奇的人族史诗,一束穿越洪荒宇宙,横跨古今的星际之光。
  • 青涩年华的绯色爱恋

    青涩年华的绯色爱恋

    “若时光能倒流,我希望不要再遇见你”辰睦月“但愿来世我们的故事不要太曲折”风亦辰“人这一生最难过的无非情,义二字”沐语曦“无论你选择如何,你都是我最喜欢的丫头”舒谨言“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不会再去选择背叛”韩雨欣“我只是个孤儿,死不足惜,不要难过,你们喜欢的亦辰,还,,,,活着”陌涵“我从没想过,我会喜欢上你”俞皓宁“辰睦月,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云菲霏
  • 原来你一直在我身边

    原来你一直在我身边

    叶夏的生活本无光!他却在她最艰难的时候!站在她的身后,原来你还在我的身后支撑的我,足够了
  • 蛊妃嫁到: 王爷夜来袭

    蛊妃嫁到: 王爷夜来袭

    舜华王朝皇帝与已故狄国公为当时未满周岁的狄国公长孙女狄灵儿与年仅八岁的六王爷祁连凯定下婚约,待狄灵儿及蒂那一年便迎娶为正妃。时光流逝,狄国公逝世,国公府日渐衰败退居江南,不负往日繁荣,机缘巧合之下,苗族蛊女狄灵儿穿越而来取代狄小姐身份,嫁入豪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论语(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八辑)

    论语(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八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抗战之殇

    抗战之殇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奉行“攘外安内”的策略,逐渐失掉东三省,一批热血青年,愤然报考黄埔军校,走上战场,与日军展开血战。随着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几个人的命运也卷入了历史的漩涡。刘裕民和黄文安在正面战场率国军与日军血战,胡翼在军统特工战线上隐忍锋芒,窥探敌人最核心的秘密,周耀辉和赵诗婷则加入了中共特科。同时,几个人的情感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胡翼家庭被日本人破坏后对爱的漠视,周耀辉和赵诗婷对爱的坚守,刘裕民在硝烟中对爱的寻找,黄文安对爱的痛苦…在这段历史中,每个人都在战斗,每个人都在希望和坚持中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宫主夫人不像话

    宫主夫人不像话

    噢西巴~为嘛,为嘛姐玩个游戏都会翘辫子,失去意识前苏可乐翻了大大的白眼,靠之!某女看着眼前娇羞,一脸小媳妇低头对她说喜欢她时,妹妹啊,姐不是拉拉,姐可是喜欢美男的好不好……如果我早知是你,或许我就不会看向任何人。他说:“阿锦,我不知她是你,我知道你是喜欢我的”对不起,姐已经不需要了,某女很霸气。“女人,长的不错,跟本宫主回家好不好”某妖孽一脸风情万种,她能不从嘛……快点,把夫人找回来!某男阴沉着一张脸,看着手中的纸条:出门泡妞,勿念
  • 孑楼诗词话

    孑楼诗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半月缘

    半月缘

    原为公主的她,经人迫害,家园被毁,亲人被害,侥幸活下来,失忆的她流落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