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7900000018

第18章 国家治理变迁的困境及其反思:一种比较观点(1)

时和兴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当下人们热议的话题。讨论这一话题,不仅要关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本身,还要省思现代化进程问题。在现代化背景中思考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探索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人们就会看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克服治理危机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走出治理困境的过程。质言之,危机是从无法解决的控制问题中产生出来的。历史地看,人类政治发展会不断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无论是与工业化相关联的现代化进程,还是与后工业化相伴随的后现代化进程,抑或是与制度变迁相同步的体制转轨进程,政治发展中的控制危机或多或少都发生了。“没有形式相同的危机,也没有规模相同的危机,但是所有的体制都同样受到社会发展的冲击。”虽然全球各国政治发展并非是同步进行的,但在20世纪后半叶,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治理体系在世界不同地区都曾遭遇过困境。对于阶段不同、形式各异的困境危机如何分析,政治学家福山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认为政治发展过程中的治理危机实际上是国家建构问题。国家建构分析至少包括三大维度,即政府职能、治理能力以及合法性基础。通过这三个维度,本文尝试分析国家治理变迁的困境问题,以期对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有所裨益。

一、发达国家治理变迁中现代性困境的遭遇

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发达国家危机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蜚声于世的罗马俱乐部曾关注人类控制自然的发展困境,预言了“增长的极限”。紧接着,发达国家的学者便开始了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危机的研究。1973年,哈贝马斯出版《合法性危机》一书,富有洞察力地归纳出发达国家治理体系危机。正因为如此,该书1976年即被翻译成英文出版,引起广泛瞩目。对发达国家治理能力危机问题早期的系统研究,要属三边委员会关于民主危机的报告。1975年,由克罗齐、亨廷顿和绵贯让治冠名的报告《民主的危机》,提出了发达国家治理能力危机的问题。

三边委员会关于国家治理危机的研究也涉及经济增长对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影响,但他们超越了罗马俱乐部的研究,开始考虑民主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们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研究治理能力问题,认为治理能力“是政府对于它所统治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共同体提供指导的能力,也是有效地这样实施的能力”。据此,三边委员会的报告认为,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治理危机的主要表现为:权力结构不合理导致公共信任的下降,国家经济社会职能的扩大导致政府超负荷运转,社会利益分散化和政党功能变化导致决策体制的困境,政府迎合日益增长的选民压力导致民族主义狭隘化。达伦多夫在评价三边委员会的报告时指出,治理危机源自三大因素对既有治理体系的解构,即“参与的要求日益强烈,有效政治领域从国家规模转向国际规模,决定人们生活机会的权力从政治机构转向其他机构”。这些因素使得既存的社会结构出现不可治理性,社会共识难以达成,政治决策困难重重,传统机构低效无能,公众期许无法保证,国家治理陷入困境。

发达国家的治理危机表明,政府职能、治理能力与合法性问题不仅是国家建构的初始问题,也是国家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必须面对的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政府因缺乏对经济社会变化的适应性能力而进退维谷,既不能满足急速增长的公众需求,也无力消化社会价值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是故,哈贝马斯把当时发达国家的困境概括为众所周知的四大类型:经济危机、(行政)合理性危机、合法性危机和动力危机。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在社会价值层面的合法性危机更为突出。到1980年,达伦多夫在谈到治理能力问题时,对此仍然难以释怀,认为克服危机离不开治理的有效性,更需要治理的合法性。在20世纪80年代,罗伯特·贝拉透视美国人心灵的习性,看到个人主义的困境,希望重建公民美德以走出危机。罗伯特·达尔也沉思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虽然他反对把托克维尔主义的公民美德作为解决方案,但还是首先承认发达国家公民意识出现了严重分歧。与此同时,丹尼尔·贝尔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约翰·基恩提出“晚期资本主义”公共生活的难题。可以说,发达国家治理合法性危机的言说在80年代不绝于耳。可见,合法性危机作为国家治理危机的集中表现形式,其中贯穿着价值认同的困境。迄今,这种困境还在困扰着发达国家的人们。

哈贝马斯说过,“合法性危机是一种直接的认同危机。”而对于发达国家的治理变迁而言,毋宁说它是一场现代性认同的危机。无论英格尔哈特关于后现代政治文化的分析,还是吉登斯关于第三条道路的探索,或者帕特南关于“单打保龄”社会资本状况的研究,抑或桑德尔关于市场社会的省思,无疑都在试图消解这一难题。面对发达国家治理的一系列危机,英格尔哈特经过实证分析,提出了公民价值观的代际转变问题,即从“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的转型,这种转型又影响到政治行为方式的变革。

对于这种悄然发生的价值转型,英格尔哈特称之为“寂静的革命”。他在后来的研究中揭示道,与价值观转型形成互动的是社会转型。这场寂静的革命,实际上是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型。发达工业社会已经到了转折点,经济发展导致并行的两种轨迹:现代化轨迹和后现代化轨迹,而“后现代化代表了发展的后期阶段”。在后现代化进程中,“信念体系并不仅仅是经济社会转变的后果,他们影响经济社会状况,同时受到后者的影响,相互间的影响是一种互动的方式。”

从社会转型角度来看,治理困境的根本问题在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跟不上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所以,20世纪90年代当治理术语甫一登场,西方学者便开始关注与此相关的发展困境,提出了治理危机问题,并认为治理转型是解决全球性难题至关重要的方案。进入21世纪,转型的动力愈发强烈。西方学者总结了导致治理危机的若干因素,包括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民主制度本身缺乏改革,公共文化的加速复杂化,以及改革战略的匮乏。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形态正在转型,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革,公共生活和社会秩序也都在随之改变,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发展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因此,无论是规模,还是目标、方法,都陷入危机。”

如果再进一步,从治理结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的治理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第二部门强权。资本绑架权力,这是自马克思等近代思想家以来长期讨论的问题,属于工业化社会典型的治理问题,20世纪以来又逐步演化为利益集团主导模式。尽管奥尔森等人并不愿意看到其在国家治理中产生的不良后果,但利益集团对政党政治及政府传统权力结构的冲击有增无减。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市场和市场价值观渐渐地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主宰了人们的生活,虽然市场在增进富裕和繁荣方面取得无与伦比的巨大成功,但全部社会生活的市场化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它可能导致难以消弭的政治极化现象。然而,“当代政治学严重缺失的就是关于市场角色和范围的辩论”,这给克服治理危机的探索带来更大的难题。与第二部门强权产生张力的是消费主义文化的涌现。市场力量带来的全球化也促使了逆市场以及反全球化力量的兴起,消费主义和后物质主义也在改变人们的政治认同,不同于市场个人主义的新个人主义开始抬头,各种新的社会运动五花八门,国家治理不得不寻求创造团结的新手段。面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用吉登斯的说法,“国家的严格管理和诉诸传统是不能保障社会凝聚力的”。克服这种张力,正是发达国家走出治理困境所要解决的难题。

二、发展型国家治理变迁中包容性困境的遭遇

在政治发展理论中,发展中国家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集合体。其中,既有成功的范例,也不乏失败的群体。在纷繁复杂的发展中国家行列之中,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又被学者们冠以“发展型国家”或“开发型国家”,以东亚和拉丁美洲国家为样本。“发展型国家”的概念源于查默斯·约翰逊对东亚国家发展的考察与总结。约翰逊对通产省与日本奇迹的分析框架,很快被模仿用于东亚其他地区,乃至拉美一些国家的发展分析。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危机,鲁恂·派伊及其同事们早在60年代就曾经专门进行概括,提出认同危机、合法性危机、贯彻危机、参与危机、整合危机和分配危机六个大的方面。他们明确提出,“一个社会要想成为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就必须成功地解决所有这些危机。”用今天的眼光看,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这些危机,实乃国家建构的困境,而且是不少学者仍在关注的问题。譬如,福山就明确指出,“软弱无能的国家或失败国家已成为当今世界许多严重问题的根源。”除去失败国家的研究,当今世界对于发展中国家治理危机讨论最多的要属“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不同于一般的国家失败问题,它实际上是发展型或开发型国家的治理困境。众所周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源于世界银行2006年关于东亚发展的报告。在2007年的报告《东亚复兴》里,世界银行特意提出关于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警示。同年,世界银行在总结东亚金融危机之后十年的发展时提醒人们,中等收入国家之所以很难跨越这个阶段,是“因为要实现这一跨越所必需的那些政策和制度变化,在技术、政治和社会方面更复杂、更加具有挑战性”。遗憾的是,当下国人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分析,仍旧聚焦在GDP指标的考量,更多是集中于经济增长困境及其所带来的社会难题,很少有人从政治发展意义上进行深入分析。如果用政治发展理论来看待这些复杂性问题,透过福山的国家建构三重维度再思拉美治理危机,我们会得到不少启发。

中等收入陷阱所包含的政府职能困境,很大程度上和这些国家的发展模式相关。谈及中等收入陷阱,人们言必称拉美。

拉美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实现经济起飞,一直持续到70年代。然而,80年代却成为拉美“失去的十年”,不仅经济增长减速,而且社会矛盾此起彼伏。1982年拉美债务危机以后,其人均GDP出现负增长。90年代虽然拉美国家普遍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但依然收效不大。21世纪初,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拉美国家的发展也难以令人乐观。所有这些判断,都是在悲观意义上说明发展型国家的困局。应该看到,拉美的现代化进程还是有其骄人成绩的,从19世纪末的初级产品出口,到20世纪中期的进口替代工业化,直到60年代拉美的经济腾飞期,拉美曾经是现代化成功的范例。导致落入陷阱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长期不变,致使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战略变得难以为继。不少人在分析拉美陷阱时对新自由主义政策痛加针砭,包括拉美知名理论家多斯桑托斯亦复如此。

同类推荐
  • 源于实践的思考

    源于实践的思考

    本书收集的是作者近年来承担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宁夏大学等单位的研究课题和一些自选课题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有的还获得了不同层次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书中具体收录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浅谈行政决策科学化的实现途径》等文章。
  • 党的优良传统

    党的优良传统

    1942年2月,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报告中曾经对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命题的科学内涵作了一个经典性的表述,即“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 反腐与走向现代治理

    反腐与走向现代治理

    聚焦两会,各路权威专家聚焦两年反腐成果,破局现代治理新思路。大规模反腐败能否破权贵除恶政?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路在何方?
  • 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化战略:中美两国的经验

    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化战略:中美两国的经验

    城市化是推动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当前,中国城市化道路正在发生变轨,即从以往的“以物为中心的城市化”开始走向“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作者综合对比了国家建设背景下的中美两国城市化进程,理出了中国城市化战略基本的历史逻辑或路径,得出了中美两国城市化殊途同归的结论。
  • 中苏外交档案解密

    中苏外交档案解密

    纪录片《中苏外交档案解密》在上海电视台播出后,受到观众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中苏关系对中国当代历史的影响非常重要,本书的出版,迎合了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并被多家媒体关注。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华等专家也为此书写了推荐。”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农家子

    重生之农家子

    前世碌碌,生活困顿,曾经的梦想和激情早被岁月磨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看天收成,又怎是心中所愿?莫名重生了,再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路依旧茫然,陈建国该如何选择?…………PS1:80后的生活全记录;PS2:求点击,求推荐,各种求!(^_^)
  • 独在异界

    独在异界

    本书取名来自于‘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诗,讲的是一个关于三界存亡的故事。亿万年前,异界来客炎魔之主降临三界,勾结上古十二祖巫,挑动三界风云!亿万年后,世界意志从混沌中找寻到一颗混沌冰灵石意欲帮助三界大能镇压炎魔之主。可惜,混沌冰灵石意外被打碎。混沌冰灵消失不见!独在三界的少年却意外捡到一个妹妹!故事由此开始!本书里的法宝等级:人阶,地阶,天阶,仙阶,后天灵宝,先天灵宝,混沌至宝!
  • 指南录

    指南录

    一段虚构的历史。一群男人为了捍卫一个文明不被武力征服的权力,一个民族不集体沦为四等奴隶的尊严而进行的抗争。在崖山落日前,探索历史的另一种可能,和文明的另一种出路。虚构的故事,真实的人物。以文天祥空坑兵败后的抗元故事为主线,介绍那个时代的传奇。
  • 娱乐之侑是你

    娱乐之侑是你

    侑是你?对,侑是我,汉子形象不代表没有一颗柔软的心!
  •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组织绩效: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组织绩效: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研究

    本书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组织学习和组织绩效三者关系进行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
  • 废材大小姐:全才魔法师

    废材大小姐:全才魔法师

    21世界的黑帮女老大,一朝穿越到光辉大陆罗格家没有任何元素属性的废柴三小姐阿芙拉身上。在继承废柴体质的同时,也继承了阿芙拉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宁静的生活。原以为这辈子就这么过了,然而国王的猜忌,家族的荣耀,落水的真相……意味着,没有强大的实力,一切都将成为镜花水月。自此远走边陲小镇,遇良师,交益友,捡神兽,食炎果,最终激发出体内潜藏的的魔法元素。且看一代绝色红颜如何谱曲一首华丽的篇章。
  • 生命需要赞美

    生命需要赞美

    主要内容包括充满爱与力量的故事能感动每一颗纯真的心灵,温馨动人、真诚深刻的生命故事,最能带给人们心灵的滋养与智慧的启发。给充满爱的心灵注入更多爱的勇气与能量,也能让缺少爱的心更勇敢、更充实,体味人生中的精彩和美好。 短小、灵动、真切、睿智、感人是《心灵鸡汤:生命需要赞美》的特色;青春、活泼、真挚、真情、直爽是《心灵鸡汤:生命需要赞美》的感怀。
  • 知非集

    知非集

    《知非集》里的几十篇文章,格式是不尽相同的,有长有短,从中不难看出来,作者的写作完全是真情流露,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无论长短,写的都是真心实话,无论写或者不写,都不做文字的奴隶,只做自己内心的主人,只有如此,文章才有品格,才有价值。作者简介周菊坤,生于苏州木渎。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业余从事写作,出版有《木渎》、《冯桂芬传》、《严家淦与严家花园》、《小院风景》(合著)等书,主编《姑苏十二娘》等。
  • 抓不住的温柔

    抓不住的温柔

    一个月之内,结婚,离婚,再结婚。米小恋都不知道自己是福还是祸。再结婚却不知道自己的老公是谁。只是晚上会很准时的回来睡她。“荣总,我要辞职!”“可以,你看看合同,把一千万的违约金付了,你要走我就不拦着你!”工作上还遇到了一个变态的总裁,米小恋觉得自己的生活简直都是暗无天日。可是事情并不像米小恋想的那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亿万富翁的替身女友

    亿万富翁的替身女友

    他——新加坡名门旺族的长子、房地产界的传奇人物。他年轻帅气,是无数女孩梦想中的金龟婿,却被误传“同性恋”。她——曾经被称为美女撰稿人,却因为一篇文章而遇到疯狂“折磨”她的“恶魔”。打第一眼开始,她就激起了他狩猎的本能,使他决心将这个害他被传“同性恋”的美丽蝴蝶留在自己身边。他要用她洗清“罪”名,当然他还要顺便给她点教训,于是她被逼和他签了做一年替身女友的合同。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来向她“复仇”了,他以“折磨”她为乐,她一次次暗自神伤,但向他展露的却只是她的坚韧和顽强……日子一天天过去,她的身影已深深印在他的眼中,他的心中不自觉的有了她的影子,当他不得不承认已经爱她很深时,她却被迫要选择离开……一个转身的距离,让他有了心酸的感觉。思念的藤疯狂的缠绕着他,她的身影不停的在他的脑海里打转……作者微博:http://t.sina.com.cn/18236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