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育的理解
胎儿的发育
有关从胎儿时期开始的婴儿发育,日本婴儿学会理事长小西行郎曾经在他的着作《理解有发育障碍的孩子》中做了详尽的论述。
他认为,婴儿从胎儿时期就开始运动了,运动分为两种:一种是受精后第8周左右开始的“自发性运动”;一种是受精后第13周左右开始的“反射”。所谓“自发性运动”,是指可以让身体流畅活动的综合运动,而“反射”指的则是与自己的意愿无关的不随意肌引起的动作。在“反射”运动中,有众所周知的“原始步行”以及“握手反射”等。
但是,在胎儿时期,只要子宫壁碰到身体,胎儿就会自然地紧紧握住手。胎儿可以非常巧妙地运用这两种运动,使自己的整体运动功能得到发育。
从胎儿时期开始,婴儿的运动功能就开始发育了,同时知觉能力也开始发育。人所具有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这些感觉与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除此以外,胎儿的发育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最早开始的知觉是“触觉”。在受精后第7周时,胎儿嘴的周围就形成了触觉受容器,从第10周左右开始,手的感觉受容器开始具备功能,可以开始吸吮手指。其触觉可以发育到与成人同等程度。“触觉”是构成使用手脚“接触运动”核心的感觉,胎儿在胎内期间,一直对别的东西施加着影响。
在胎儿期的“运动”与“知觉”的关系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运动和知觉的协调”。胎儿是自己找到自己的手指吸吮的。
这种吸吮手指的行为是嘴有了对手指感触的一种行为。也就是说,手指和嘴这两个部位做到了协调动作。动作协调本身说明大脑和中枢神经回路已经逐渐形成。
从使用“触觉”开始的五感活动,是妊娠中期的最大特征。
从受精后第23周左右开始有“嗅觉”,到第24周左右开始有“听觉”“痛觉”,会“眨眼”,到第30周左右开始有味觉,到第37周左右开始有体内生物钟。体内生物钟就是到了晚上会困,睡醒之前身体做好了醒来的准备等,是一种控制身体节奏的功能。在母体内,胎儿可以感觉到光的明暗。同时开始对甜味和苦味、声音的高低、舒服和不舒服有了感觉,这些感觉逐渐被植入运动中。
胎儿的各种运动和知觉的发育,当然是在为出生后做准备。
比如有为呼吸所做的准备,有为吞咽食物所做的准备等。但是,要作为一个人生存下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准备,那就是与他人进行交流。婴儿在许多方面需要父母亲的帮助,因此需要将父母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这边,需要父母爱自己,照顾自己,这些都需要从婴儿开始能动地发起动作。
这种交流能力是以“自他认知”为基础的。自他认知是一种意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是通过自发性的全身运动和外部刺激来认识“自己”和周围“自己以外的事物”的。
出生以后
胎儿在母亲肚子里就会在反复运动和知觉中,为维持生命、为与他人交流、为认知自他做准备。当我们观察这些发育的准备时,就会知道人类是多么需要社会。就像为呼吸做准备一样,也需要做社会性准备。准备不仅仅是为了将来,这种准备过程本身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发育大脑”。通过运动或者认知,在大脑中形成“身体地图”。“身体地图”是指针对各种刺激,大脑分配哪个部分去感觉的一种作用分工。
就是这样,胎儿为自己诞生之后做着各种准备,这些准备中也有一些不实用的东西。因为还没有真正体验人世,有些部分还需要修正。出生后,婴儿会选择必要的东西,修正不必要的部分。这样的选择和修正是根据对周围环境的看、听、触、闻等五感刺激来进行的。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由遗传基因事先编好程序,在妊娠后期转变为本人有意识的学习。
人的“自他认知”在生存过程中非常重要,在与周围人的关系中经历各种“感情”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高兴、悲伤、惊诧、愤怒、恐怖等感情,使婴儿出生后开始对周围事物感兴趣,使用五感扩展行动范围,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学习。被别人称赞、被别人训斥时,根据对方的脸色及表情,婴儿都会知道自己的行动是否会受到欢迎,会学习到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方式。逐渐学会预测对方的行动,理解别人的感情。
有关这个时期孩子之间的作用的研究不多。在保育园实际观察婴儿时,我们发现1岁多的孩子就会与其他孩子分工,建立合作关系,这种学习是在0岁阶段盯着别的孩子看时就开始的。从那个时期的环境获得的体验,是在为真正适应集体生活所做的准备。
婴儿在出生后3个月左右开始,就会频繁地盯着自己的手看。
这是一种被称为“手眼协调”的行为,据说这是“婴儿认知自己身体的开始”。婴儿发现自己眼前一直有手,他开始感受到当那只手在动时,自己的那种独特的感觉后,婴儿知道了“自己的身体”,他感觉到眼前晃动的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动,触摸自己身体以及眼前的东西时,他会去确认那种反馈回来的感觉。再往后,他就想去触摸睡在旁边的孩子的手和脚,那是他想去感受那不是自己身体的那种感觉。
对于这个时期的母子关系有许多研究,但还没有对睡在身边可触摸距离的婴儿的研究。在保育园里,可以观察到婴儿在这种状态下这些有着深远意义的行为。
未来的婴儿保育
对发育的思考
日本婴儿学会理事长小西行郎说过,“胎儿以及婴儿可以充分运用他们所具有的运动能力和知觉能力,自己进行探索和学习,勇敢地与周围环境互动、成长、发育。例如,原始反射现在也是发育学中值得重视的一个视点,而人类的原始运动却是综合运动所代表的‘自发性运动’。自发性运动在后来发展成为按照自己意愿活动的随意运动。如果不去有意识地、自发地‘学习’则无法成立”。
字典中对学习的定义是“通过各种体验为适应环境而变化”。学习还指“人为了更好地生存,以自己的意愿,努力提高知识、思考、技能、感性、情绪、运动等能力的行为”,其中,“以自己的意愿”非常重要。这也是小西行郎所表述的“根据自己的意愿”的同义语。
人是通过自发性运动进行学习的。保育园保育指针第1章“婴幼儿发育”中指出,“孩子是在与各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完成发育的。
也就是说,孩子的发育是以孩子迄今为止的体验为基础的,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使自己有丰富的情感、意欲及态度,获得新的、能力的过程”。人是“自己行动,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发育的”。
在发育过程中,情绪稳定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准确地把握每个孩子所处的状态以及发育过程等,在切实满足孩子欲求的同时,对孩子有应答性的接触和对话”,然后,“接纳每个孩子的心情,与孩子产生共感,建立起持续的信赖关系”。重要的不仅仅是满足孩子想要做事情的欲求,还要接纳孩子想要做事情的心情,与孩子想要做的心情产生共感。形式上的表扬,绝不会提高孩子自尊的情感。在这样的环境中,需要孩子“在与周围人的关系中,具备自己变化、自己成长”的充实感。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孩子不仅仅是在与大人的关系中,也是在与周围孩子的互恵关系中成长的”。
人具有“利他性”以及“互恵性”的特征。利他性就是即使是对自己不利,但是对他人有利的事情也要去做,而互恵性的本质就是“感恩”。为什么人类会具备这样的本质呢?因为这些本质是形成高级社会所必要的品质。
理解孩子
在婴幼儿教育中,我一直反对整齐划一的指导,主张保障不同年龄孩子相互学习的环境。在婴儿保育中,我也提出,应该改变以母子关系为中心的两者关系模式,保障孩子在社会中成长的环境。小西行郎在《理解有发育障碍的孩子》一书中也提出了完全相同的看法,小西行郎认为,“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孩子会自己制定规则,相互观察,相互模仿,结成集体,保持距离;会照顾别人,会打架,在经常变换玩伴的过程中成长。在关心他人、被他人关心的关系中,共同成长”。小西行郎的这些话,不仅仅适用于有发育缺陷的孩子,同时也适用于所有婴儿。
日本一直就有为了维护集体而“划一”的固执,对优劣的纠结,过于热衷于经济优先等偏倚,这些偏倚体现在方方面面,形成了不易生存的社会。这不仅仅是原有的被社会排挤出去的群体的问题,还出现了因不景气而遭到解雇、受欺负、封闭自己等新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建设一个今后所有人易于生存的社会。因此,我们应该在“相同”与“不同”中提供社会性平衡,发挥这种平衡的力量,创造人与人之间具有多种多样联系的社会,这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小西行郎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努力具备形成集体不可缺少的共识,最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实现与最终也达不成共识的人共存。他还认为,即使不刻意去做,在‘孩子的世界’里,通过玩形成宽松集体的过程中是可以建立这样的关系的。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即使打起架来,也会通过协商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会因此而得到锻炼。”今后,我们应该去思考如何守护包括有发育缺陷孩子在内的“孩子集体”。
也就是关切“一个孩子”,关切“所有孩子(每一个孩子)”,很好地去评价“一个孩子”的成长,同时耐心守护“一个孩子”和“所有孩子”的关系。
小西行郎在他的着作中用这样一句话结尾,“我希望我们不仅仅是孩子的管理者,”同时“也作为孩子的理解者,来守护孩子的发育(孩子世界)”。
与这句话同义,我用“守护三省”表达我的保育原则。同时,作为对新的婴幼儿保育工作者的期待,我用“守护三省”作为本书的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