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7200000010

第10章 2000-2014年·多元、多姿、多彩(2)

这些年,丽如还力推出版了《醒木惊天连阔如》和《江湖丛谈》等书。

这些书,我都购读了,很受益。她在北京图书大厦、地坛书市、王府井新华书店的签售活动我都去了。每次看到读者、观众远排长龙的盛况,心里总是涌出一股为母校为丽如的自豪之情。

补说个小趣事:那天在中央台直播节目过程中,话赶话说到王玥波拜认丽如为义母事,主持人郭静调侃地问王玥波:“岳老师是你义母的校友,你怎么称呼岳老师?”这玥波张口就来:“叫舅舅呗,这不能差了辈儿啊。”您瞧瞧,做节目还得了个这么有出息的大外甥。

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印象

亲切、平易、待人诚恳是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给我的印象。这源于:

一,自1979年起,她在长篇评书《岳飞传》中,用几十年的功夫,倾尽心力地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我们“岳家门”的民族英雄岳飞的形象。为此,见到兰芳女士后,除肃然起敬外,当然更多的是亲切。二,在一次文化部为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召开的表彰会上,她不仅十分认真、专注地听了我的发言,而且还鼓励表扬了我,认为我的发言“有一定水平”。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得到曲艺行家的夸赞,一种亲切、平易之感油然而生。三,又一次,在民族宫剧院后台的楼道里,我遇到她,彼此问好之后,我请她在《中国曲艺史》扉页上签名留念,她没推脱、没婉拒,而是爽快地应允了。在签名时,她自谦地边写边说道:“我字写得不太好啊。”其诚恳的态度让人感动。

我和她的儿子、相声演员王玉相识。小王每次见到我,若在远处,一定主动笑着招手致意;若在近处,一定走上前来,热情握手,有时还聊上几句,全然没有名人之后莫名其妙的架子,很难得。

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的成立是一件大幸事

在我看来,2003年10月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的成立,是北京乃至全国相声界和曲艺界的一件大幸事。

说是“大幸事”,理由有三点:

相声俱乐部的成立——

给老百姓创造了一个听正经八百、高水平相声的好场所;

给全国相声演员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联谊的好平台;

为我国相声的存在、发展、繁荣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好基地。

十多年来,相声俱乐部已演出500多场,几乎场场爆满,观众达20多万。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的优秀相声演员纷纷亮相,都把能在俱乐部舞台上表演看作是荣光的艺术经历。为了促进相声的发展,俱乐部还在青年演员的培养、新作品创作、组织相声专着出版、举办各种专场演出、开展各类研讨活动、深入基层做公益演出等方面,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事情。

我的结论是: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犹如一面高扬的旗帜,引领着全国相声人的前进;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路正、人正、活正,让我们看到相声健康发展的希望!

更令人欣喜的是,俱乐部刚成立时来自本地的中老年观众居多,而今,来自全市各处甚至全国各地的青壮年观众成了绝对主力,成了观众的主体;每当置身剧场之中,常常被场上散发的青春、敦厚之气所感染,令你联想到相声发展的美好前景……

十多年来,我从俱乐部获益多多,主席李金斗、秘书长宋德全及王玉不仅对我礼貌有加,而且给了我不少切实的帮助,对此,我将永铭于心。

最后,说点希望吧:我希望俱乐部再坚持、坚守几个“十年”,希望在坚持、坚守中创新、勇进,在创新、勇进中坚持、坚守,更好地发挥领军作用;我希望相声人对相声再敬畏一些、对前辈再谦逊一些、对同行再宽厚一些、对观众再尊重一些、对传统再细研一些、对创新再慎重一些……以上所言可能口气偏大一些、想法偏颇一些,但,这些,都是一位喜欢了一辈子相声的古稀老人的心语。

又:2014年,陕西青曲社的青年相声演员苗阜和王声进京“赶考”。剧场演出火爆,颇受欢迎。我认为,因为演出文本的略显粗糙,很可能对他们日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影响。

国家大剧院中的“小镜头”

2007年11月的一天,有机会在国家大剧院正式启用之前进行了参观。

七年多了,当时所见的三个“小镜头”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中:

镜头一:迎着大门长长的水下通道上,几位工人师傅正蹲在地上为收尾工程紧张忙碌着。可能蹲的时间太长了,也许是双腿有些毛病,只见一位师傅双腿一边不断地调整姿势和重心,似乎有些吃力,手里一边还干着活……

镜头二:几乎和观众席同样大小的歌剧场的舞台上,几位小伙子正在安装布景,只见他们来来回回地搬着、走着,还不时抹一把脸上的汗水……据介绍,尽管大剧院舞台机械化程度是世界一流的,但搭景中的不少环节还需人工来完成。有谁知道,这一幕幕一场场逼真的“大制作”的背后,流有装台工人的多少汗水啊……

镜头三:厕所内洗漱室旁一位50多岁的男服务员,用抹布在不时地擦拭着池子边的水渍。也许见我是位老人,在我洗完手后,他向前紧走两步,要为我抻拉擦手用纸。我笑着说:“谢谢,谢谢。”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谢什么呀!”口音中分明带有河南的味道。我爱开玩笑,用河南腔问:“河南的?”他回答说:“河南的。”我略带感慨地说:“不容易啊!”他说:“不容易——没什么不容易——不容易也得干啊,孩子上着学呢!”听到这话,我有些慌乱,似无言以答,只好一边擦着手,一边有些漫不经心地说:“再见,再见。”

他也回应着“再见。”

走出厕所门口的一刹那,回头一望,发现他还在看着我……

人艺就是人艺

我有时看罢演出爱给人家提点建议。2010年看了于明加版的《蔡文姬》首演的当晚,我就这部戏的表演、读音、调度、灯光、音效等写了封建议信。

记得信送出去的第三天,我便收到该剧副导演唐烨女士打来的电话。她先热情地转达了导演苏民先生和剧组对我的谢意,然后说我的建议很中肯、提得很是地方,又说在当日排演前向剧组人员介绍了信的要点;最让我感动的是,第四幕的一场戏中的表演和舞台调度已依我的建议改了,而且当晚演出即以新改动的呈现给观众。唐烨副导演表示,诚如我在建议中所说,第四幕丞相曹操和蔡文姬对话的那场戏中,蔡文姬不应在靠近台中间位置的椅子上端坐,而应侧立一旁敬听曹操的问询——这样既合于礼数,又合乎人物身份。修改后表演顺畅了,看着也舒服了……

因为觉得唐导待人热情诚恳,我又就人艺风格、人艺演员队伍状况、话剧发展的前景、先锋话剧的地位等问题,向她一一做了请教,她的回答又坦诚又有思考力度,让我很受启发,十分受益。

记得焦菊隐大师曾说过,好戏是演员和观众共同创造的(大意)。《蔡文姬》剧组又一次实践了这个艺术理念。

人艺就是人艺。

并非赘言:

1.我的建议信是直送人艺传达室的。一位女工作人员热情地对我说,苏老年事已高,来剧院时间不定,想托请濮存昕转交给苏老。于是,这封信是经由“传达室人员——濮存昕——苏民先生——唐烨”顺序的,仅三天我便接到了反馈。能不让人感动吗?告诉你,存昕:经你手传递的泛着热的光,已传递给了我,让我感到亮亮的、暖暖的……

2.人艺建院甲子之庆前,我致信张和平院长(张和平任院长,是人艺的幸事),建议院庆之时,可否举办一个人艺60年节目单展,以回顾演出足迹、展示人艺的演出成就。张院长认为此议很好,将信转给人艺戏剧博物馆。不久,刘章春馆长热情地邀请我的藏友何大中先生和我到馆,不仅认真听了我们的想法,还展示了人艺节目单藏品,使我大开眼界。后剧院节目单展开展那天,刘馆长还特邀我们参加,使我又多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同样的建议,我曾提给一个国家级话剧院,同样致信的是院长,但信寄后,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人艺就是人艺”吧。

蓝老谈“人艺风格”

2011年8月15日,我到首都剧场看莫斯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樱桃园》。开演前,我和其他观众一起正在大厅浏览着介绍演员的展板时,两位电视台的记者走过来表示要采访我。我摆手说:“还是采访年轻人吧,听听他们对话剧怎么看。”也真巧,就在这时,蓝天野先生走进了大厅。一见此景,我惊喜地说:“快,快去采访蓝老吧。”

在众多热情观众的簇拥中,蓝老回答了记者几个关于此次中俄话剧交流活动的问题。蓝老年近九旬,双鬓如霜,但答起话来声音洪亮,言简意赅,颇有见地。我当然不放过这难得的当面求教的机会,在蓝老回答罢记者最后一个问题后,我客气地请蓝老谈谈对北京人艺演艺风格的看法。

蓝老稍停了一下之后,侃侃而谈起来:“这是我个人的看法:这么多年来,包括北京人艺的人,也包括不是北京人艺的人,都在那谈论一个问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艺风格是什么?到现在,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有很多文章,有很多专门的着作,都在谈。但是,谁能说清楚北京人艺演出风格是什么?我觉得很难。

“我个人体会,从相反的方向来讲,北京人艺的演艺风格,它最不容忍的是一般化,是矫揉造作,是虚伪、虚假。正面的说法是什么呢?现实主义太大,我从来不说北京人艺的风格就是现实主义,她绝对不仅仅是现实主义。

我给你说,我们院长曹禺先生很早以前就说过一句话,他讲什么呢?他说:我觉得现实主义的东西不可能那么‘现实’。你说这句话对不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曹禺先生并没有否定现实主义;但是呢,他的思路里边,他的创作里边,不仅仅是现实主义。我的这些话,供大家探讨。”(据录音整理)早在1947年蓝老就和焦菊隐先生合作。建国后,蓝老作为人艺第一代艺术家,亲历了人艺建院六十多年走过的风雨历程。六十多年来,蓝老导和演了数十部话剧,成功地塑造了秦二爷、董祀、呼韩邪单于、黄仿吾等艺术形象。依我看,蓝老是人艺最有资格说这番话的人。

我和叫卖声艺术

叫卖声,也称市声、货声,乃至吆喝声。不过,这些都是借代称法,推敲起来,不甚准确。叫卖声,是较普遍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法。北京叫卖声是带有北京民俗文化、市井文化特色的一道街市胡同的声音风景线。老北京叫卖声,据《燕市货声》(清光绪)载有400多种;新北京叫卖声,据我十多年的采录收集,有80多种。老北京叫卖声已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北京叫卖声作为艺术呈现,当始于人艺的《叫卖组歌》,之后显于臧鸿先生,之后更显于老北京叫卖声艺术团。

在北京土生土长的我,对北京叫卖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新北京叫卖声是老北京叫卖声的延续。要采集整理、研究新北京叫卖声,一定要对老北京叫卖声有总的了解和认识。而听看老北京叫卖声艺术团的演出是重要一途。

由于经常看,一来二去,就从彼此熟悉,到不时地交流;从不时地交流,到经常往来;从经常往来到最后身处其中了——我被艺术团团长孟雅男聘为了艺术顾问。先是和团里“叫卖真人”张振元往来多些,后和雅男往来更多些,大凡团里上什么节目、演出地点的选择、节目细节编排、短训班的内容安排、团里纪念和宣传活动、和外地叫卖艺人的交往等,可以说都在“顾问”之列,但更多的是围绕叫卖声发展历史、特点等进行探讨。由是,促进了我对有关叫卖声知识的学习;由是,产生了在这方面也“有所为”的想法。十多年来,我收集到的与新老北京叫卖声相关的方方面面资料多多(也许在北京是最多的)、接触到“叫卖声人”多多、看艺术团演出和参加相关的活动多多……所有这些,不仅丰富充实了我的退休生活,而且扩容了我的知识结构,又增加了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角度,使我活着更有情趣更有意义。遗憾的是,老北京叫卖艺术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较之其他区县,我所在的东城区是叫卖声资源最丰富的区,只是缺乏必要的组织和整合。区相关部门对此鲜有作为,不知为何?

直爽、执着的“叫卖真人”张振元先生

因为要收集新老北京叫卖声,所以和北京的一些叫卖艺人臧鸿、张振元、张桂兰、武荣璋、武绪增等有些接触和来往。其中,和人称“叫卖真人”的张振元先生走得更近些。张先生为人热情、直爽,对老北京叫卖声艺术热爱、执着,加之我们又都是老北京人、年龄又相仿,所以,比较谈得来。很有些日子,我们经常通电话就北京叫卖声特点、分类、韵味,他个人的叫卖声特色、叫卖声艺人彼此交流等方面进行讨论,常常是一聊就二三十分钟;他每新录制光盘,必定不辞辛劳,亲驾电动三轮车直接送给我,并很诚恳地表示要听听我的看法。由于对叫卖艺术的热爱,他为此倾注了不少心血,他不惜花钱,到各个旧货市场淘了不少响器,他不怕费时费力自己动手给艺术团做了几乎全部道具。一次表演需要一个拉洋片的大箱,他二话不说,竟把家里一个大衣柜改装成了演出大箱……除此而外,凡是支持叫卖艺术的人,他都去联系;凡是会几口叫卖的老人,他都去登门求教;他对自己会的叫卖声,做了大量梳理;他试着从理论上、专业上分析思考自己的叫卖表演,甚至已形成大体框架,基本雏形……

他太想让老北京叫卖艺术发展起来了,他太想让叫卖艺术团越办越好了,他太想让自己多会多记一些叫卖声了……太急了,过累了,于是……

同类推荐
  • 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

    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

    妖怪文化并不是恐怖的文化,也不是猎奇的文化。之所以说妖怪文化到现在仍然有价值,决不是因为被它的光怪陆离照花了眼,而是透过荒诞的表面,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它包含在其中的严肃内核,撇去虚幻的浮沫,我们能够明白地看到它其中蕴涵的真切道理。 日本的女妖敢爱敢恨,正是这强烈的情感使得女妖们血肉丰满,性情激烈,呼之欲出。因为“恨”,她们能不惜一切代价去报仇,去反抗。这些痴人,因为无法化解心中的纠结,又无法将生命瓦全于人世,终于在另一个世界中找到了一席之地,或痛快淋漓、或无可奈何地游荡于苍茫天地之间。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
  • 书房文玩把玩艺术

    书房文玩把玩艺术

    书房文玩,是书房用具的一个统称,也就是行内常说的“文房”。提起文房,大多数人第一个想起的通常都是所谓“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实,书房文玩的范围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个范畴,其种类之繁多、材质之多样、造型之别致、情趣之迥异,如果真要一一加以列举,可谓是蔚为壮观。在本书中,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到书房文玩收藏的相关知识,而且能够体味到这些具体器物背后所蕴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 不闲居集

    不闲居集

    《不闲居集》洋洋近百篇,洒洒30余万字,记下了韦君琳在艺术领域求知、求进、求成、求精的步履和心得,记下了他对那些他所崇敬的前辈长者和同气相求的朋友们的艺术道路、生活剪影、多彩人生或艺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 艺术类专业高考应试必备·文艺常识

    艺术类专业高考应试必备·文艺常识

    真正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总是一方面保持着它与自身历史和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保持着它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的本质。只要在这一脉络中继续努力,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期待一个“文化艺术哲学”王国的出现。为了帮助广大青年朋友提高艺术修养,特别是为了帮助广大文艺爱好者报考各类艺术院校,或者参与各类电视选秀活动(包括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主持人大奖赛等),我们组织全国部分艺术院校、媒体及文艺团体的相关专家、学者和教授共同编写了这本《艺术类专业高考应试必备·文艺常识》。
  • 王军武剧作选

    王军武剧作选

    秦天行 经过大家的努力,集结戏剧创作和戏剧评论优秀之作的《长安戏剧文集》终于出版闼……
热门推荐
  • 往生来咒

    往生来咒

    黎明伴着未散尽的星斗,同样的清晨却不是相的场景,揉揉眼,似梦,非梦…
  • 重生归途

    重生归途

    旅居英国的何代坤在15岁生日的当天收到国内父亲寄来的“生日礼物”——三本厚厚的古董硬面抄,并警告自己马上离开家以躲避突如其来的家族风暴。随之而来的重重危险笼罩在何代坤的周围,他从硬面抄中得知了锦都沈家自1939年起直至今日的系列波澜,并被告知自己则是这一系列波澜最终围绕的目标。他带着疑问和自保的目的,层层剥丝抽茧;带着“重振沈氏”的希望,走向最后的争斗和结局。
  • 初夏光年:殊途同归

    初夏光年:殊途同归

    “初夏,你又瘦了呢。”梧桐下,一个男孩对着一个温婉可人的女孩说。女孩背对男孩,手里玩弄着一片小小的梧桐叶,听到有人叫她后转过身去,将梧桐叶弃于风中。“韩少,好久不见,和你的程伊还好吗?当年就是这样对她的吧,怎么又想追回我了?”男孩抱住女孩,说:“真是什么都瞒不过你呢,初夏,不过,我为了你,已经放弃了她,毕竟她活不过这个秋天。”女孩愣住,站在秋风中,那一抹夕阳穿过的梧桐下照到女孩身上。求收藏,求票票,非虐文,故事曲折。男女主角身心干净。故事纯属虚构,请勿模仿,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眼中的火焰

    眼中的火焰

    一个普通的宅男,穿越到了早已死亡近百年的宇智波斑的表哥的体内,宇智波一族唯一一个可以在火遁里加入天照的人,领悟了和山本元柳斋重国一样的流刃若火,宅在木叶里。主线剧情因佐助没有叛逃而用别的事件穿插,鸣人一样会为了信念拼命找回羁绊,佐助也会换上鼬的眼睛,但一切都不在一样了。火影里,宇智波家是以写轮眼和火遁而闻名于世的,但整个漫画一共就那么几个火遁,这是不是太少了些,还有佐助也以雷遁为主。
  • 一指流沙桃花后

    一指流沙桃花后

    她从这个世界去到那个世界,又从那个世界回到这个世界。“只要是你给的,即便是毒,爷也甘之如饴。”大婚之日,她得知她的母亲是他的父亲杀害的,情急之下她选择了逃婚。“这是我和你最后一次以朋友的名义相见,下一次再见我和你只会是世仇。”她说的时候没有一丝情绪,就像她说的不是这世上最伤人的话。“国儿,你可还记得香慧山下那片桃花林?我会与你,常伴于此。”
  • 勇将

    勇将

    现代偏远地区警察刘勇,因为无法忍受偏远地带盘踞的黑色小势力,与之争斗,然而,孤掌毕竟难鸣,坚持本心的刘勇伤痕累累,最终选择与黑帮头目同归于尽。掉落河中的刘勇,神奇般的续接了二千年前不慎落水的蜀将性命,并继承了不俗的武艺。蜀国伐吴前夕,刘勇被贬到偏远的平武,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三国之路。
  • 穿越之红牌皇后不下堂

    穿越之红牌皇后不下堂

    一场离奇的梦,将她带回了大唐末年,化身大着肚子的小妾,人人喊打!是私通?还是诬陷?一朝得救,美男却并非孩儿他爹!是阴谋?还是挚爱?一纸卖身契,她笑的泪雨婆娑,赞道,“好!若赢了,你为君王,我得自在。若输了,你为囚徒,我死在你前!”五指往手心里深陷进去,露出突兀的指节,“本王这一生,还从未输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全能透视小神仙

    全能透视小神仙

    叶默重生变成凡人,再一次!意外被房东一板砖拍通了七筋八脉,成为重生之前修仙者,从此以后叶默便成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风流人物……
  • 起点直播之修仙世界

    起点直播之修仙世界

    敢于冲撞命运的不一定是天才,也许是条不惜一切代价想往上爬的疯狗。当陈小凡还没成为一条疯狗时,只是一抽着劣质香烟蜗居在潮湿地下室的扑街作者,湮没尘埃的历史再往前一步,也只是个无知无畏笑的没心没肺的......小人物,人生最大的羞辱无非俩件事:被人戳脊梁骨痞子无赖的称呼传到娘耳朵里,被钢管狠狠敲在膝盖后面无奈下跪。当直播系统赋予陈小凡无限可能穿越到仙侠世界时,带着装逼泡妞成大神疯狂圈钱的简单梦想,这个劣性不改的痞子却一步步蜕变成烧杀掠夺偷抢诈骗无所不作的......疯狗。于是,无比灿烂的星空下,陈小凡披着莫名的光辉,眯眼笑着,开启镜像时间直播他那荒诞矛盾、卑鄙残酷、无趣却又有趣的三千年修仙生涯。
  • 仙侠红包群

    仙侠红包群

    被拜金女友甩掉的龙羽,莫名其妙被拉进了一个自称为神仙的红包群,奇葩的修仙之旅,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