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皮影的制作工艺
皮影的制作是极为复杂的,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有许多工艺技巧。
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雕镂、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完成等八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选皮
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为最佳。传统皮影影人的制作很讲究。材料一般用牛皮(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河南、湖北、四川、云南)、驴皮(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羊皮绘革(浙江、广东)和镂纸夹彩沙(江西、湖南)。
第二步制皮
牛皮的炮制方法有两种:一是“净皮”,另一是“灰皮”。净皮的制作工艺是在牛皮选好后,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根据气温、牛皮和水的具体情况掌握),取出用刀刮制:第一道工序先刮去牛毛,第二次再刮去里皮的肉渣,第三次是逐渐刮薄,刮去里皮。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致细作,把皮刮薄泡亮为止。刮时一定要注意使皮子厚薄均匀,手劲要轻而稳,以免损伤皮子。刮好后撑于木架之上,阴干即成。
另一种灰皮制作也称为“软刮”,浸泡皮时用氧化钙(石灰)、硫化钠(臭火碱)、硫酸、硫酸铵等药剂配方,分次化入水中,反复浸泡刮制而成。这种方法刮出来的皮料,近似玻璃,更宜雕镞。
第三步画稿
画稿前对成品皮的合理使用,也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于头、胸、腹这些显要部位;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于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这样既可节约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质量,同时也使皮影人物形成上轻下重,在挑签表演和静置靠站时安稳、趁手。
制作皮影时所用的画稿称为“样谱”,是历代艺人们相传的设计图稿。由于纸质的样谱比牛皮的皮影更不易保存,故现今能流传下来的明清样谱寥寥无几,能觅得的几成“孤本”。现今的皮影,设计师不但吸收了传统的手绘图稿还将“电脑”应用于设计之中。
第四步过稿
将刮好的皮分解成块,用湿布潮软后,在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并能解除皮质的收缩性,接下来用钢针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这叫“过稿”,再把皮子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
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于头、胸、腹这些显要部位;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于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这样既可节约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质量,同时也是皮影人物上轻下重,在挑签表演和静置靠站时安稳、趁手。
第五步雕镂
有一种刻制皮影的基础技法是推皮刀法,即右手持刀于形体线长,左手推皮走刀运转而刻。要练好皮走刀不走的刻法,首先要学会推皮的手劲功夫,直练得功到手熟,这样才能发挥刀具和材料的效能。熟练的艺人推运自如,刀迹清晰流畅,曲弯有致,对垒严谨。
雕刻线有虚实之分,还有暗线、绘线之分。虚线为阴刻,即镂空形体线而成,皮影多为这种线法。实线保留形体轮廓挖去余部,为阳刻,多用于生旦、须丑的白脸,凡白色的物体都用阳刻法。虚实线沿轮廓的两侧刻出断续的镂空线,多用于景物建筑的刻制。暗线则用刀划线而不透皮,多在活动关节处。绘线是以笔代之,以表现细致的物体。
雕刻工人一般都有十一二把雕刻刀具,多的达三十把以上,只从刀具的制磨就可看出艺人的技巧深浅了。刀具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老婆脚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讲究,要求熟练各种刀具的不同施用方法。根据传统经验,在刻制线状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对于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型花纹则需要凿刀去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尖刀(即斜角刀)刻制。虽然一样的刀具刻一样的花纹图案,也有规范的口诀,这全看雕刻艺人的巧设摆布,转换刀口,运用阴雕阳镂、阴阳交错、明暗相辅的手法,才能镂刻出不同一般的影人。
雕刻的刀锋起落点叫刀口。刀口有断口、尖头、齐口、圆口之分。齐口多用于方正规范的物象,如桌箱、柜橱、建筑等;尖口多用于炊烟、流云、水波、风带等;圆口多用于花卉图案;断口是用来截断过长的阳刻线,使连接处更多,加强影人的使用寿命。
刻制皮影有口诀相传,艺人雕刻的口诀如下: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
而其工艺程序如下:
刻人面——先刻头帽后刻脸,眼眉刻完再刻鼻子尖。
因为若先刻完五官再刻头帽,脸部细纹就容易断裂。如果在刻制过程中皮子已干,应用湿毛巾把皮子捂软再继续刻制。毛巾湿度不宜大,一般是湿而不润为度,以免线纹模糊或消失。
刻衣饰花纹——卍字先把四方画,四边咬茬转着扎。雪花先竖画,然后左右再打叉。六棂丢出齿,挑成雪花花。
刻盔甲——黄靠甲,先把眼眼打,拾岔岔,人字三角扎。
刻建筑装饰——空心桃儿落落梅,雪里竹梅六角龟,一满都在水字格。
第六步敷彩
影子雕完,开始敷彩,老艺人用色十分讲究。大都自己用紫铜、银朱、普兰、荔子等矿和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炮制的方法首先把制好的纯色化入稍大的酒盅内,放进几块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胶,然后把盅子放在特制的灯架上,下边点燃酒精灯火,使之胶色溶在一起成粥状,趁热敷之于影人上。虽是色彩种类不多,但老艺人善于配色,再加上点染的浓淡含露之变化,使色彩效果异常绚烂。
第七步发汗熨平
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它的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脱水发汗的方法很多,有的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热炕的席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或电熨斗烫;另一种很老的土办法就是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之脱水发汗。
脱水发汗的成败关键在于掌握温度火候。过去艺人们掌握火候的土办法叫“弹指点水”,就是用手指蘸水或唾液弹滴在熨具上,观察水的变化,判断温度的高低。既看水点所起泡沫大小的变化,也看水分蒸发的速度快慢。所要求的温度一般在摄氏七十度上下。温度恰当,皮子脱水发汗顺利,皮内水分即可挥发,颜色即可吃入皮内,使皮影的色泽鲜美,且久不褪色,而胶质也可溶化封闭住皮子的毛孔,皮影永久不翘扭变形。如果温度过高则会使皮子搐缩一团,前面所做工艺全部报废;温度不足,则胶色不能溶化吃入肉皮,皮内的水分难排尽,造成皮影人物的色泽不亮,时间长了仍会变形。
上述各法有优有劣。用烙铁、电熨斗脱水发汗的方法虽然便捷,但效果较差;压在热炕席下发汗的办法,主要用于皮影大型布景,也可以用在皮影人物;用土坯和砖块脱水发汗效果很好,这是因为土坯烘热后,温度平和吸水力强的缘故,但此法功效十分缓慢。
第八步缀结完成
皮影人物是影戏主体,它的结构是颇具巧思的。为了动作灵活无碍,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个部件。
头部——头包括颜面、帽、须及颈部,下端为楔子,演出时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内,不用时则卸下保管。
胸部——上部装置卡口,以备插皮影人头用。与胸上侧同点相钉结的有两臂,各分为打下臂两节,小臂下有手相联。
腹部——腹上与胸相联,腹下与双腿相联,腿部与足为一个整体,其中包括靴鞋在内。
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叫做“花轮”或“空花”,老艺人则称“骨缝”,以避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连接骨缝的点叫“骨眼”。骨眼的选定关系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选择恰当会有精神抖擞之相,反之则显得佝偻垂死,痿靡不振。选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十一个主要部件就这样装成了一个完整的皮影人。
为了表演的需要,还要装置三根竹棍作操纵杆,也就是签子。文场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装置一根签子,铁丝连接之,使影人能反转活动,再给双手处各装置一根签子,便于双手舞动。而武场人物胸部签子的装置位置在胸后上部(即后肩上部),以便于武打,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卧、躺、滚、爬、打斗等百般姿态。
第二节皮影的造型特征
皮影造型风格独特,它为了适于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皮影人物角色的造型,都要按生、旦、净、丑的戏剧角色设计,用程式化的脸谱来表现人物的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戏中常有帝王官宦、后妃宫娥、兵卒将帅、武侠剑客、书生员外、夫人小姐、差役奴仆、民女村夫、妪翁童子、汉满番夷、仙神僧道、鬼魔精妖以及各种时装人物等等。各种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对于文雅秀丽的生、旦角色,一般都用阳刻空脸脸型,以表现其纯真嫩白。对花脸、丑脸角色,则多采用阴刻实脸脸型,以利于勾勒面部各种形态和色彩。有时也可以采用实空结合的脸型,这样可以使面部造型在影窗上显出更大的色彩反差,从而得到更为突出的艺术效果。对于丑角,也有设计成七分脸的,这样可露出双眼,加大刻画面孔的余地,扩大脸部的表现范围。对于骄悍和老年的角色,也是用阴刻实脸时多。但也可以用阳刻空脸型,不过要在空脸上增加几条能表现出年老或骄悍的面纹才行。对于人物的造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人物造型平面化: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同时,在人物身体比例上,上身与双臂偏长。其表演方式决定了造型平面化的特征。
2)人物造型艺术化: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3)人物造型卡通化: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11件连缀组成,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4)人物造型戏曲化: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
对于发型、头饰、巾帽和服装,是按人物的行当身份来设计的,什么人要着什么装。皮影人物的服装身条,除少数特定人物是专用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通用的。只要在身条上换一个相应身份的头茬,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物。其操作形式非常便于皮影动画的拍摄制作。
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凤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型都与皮影人物相协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术特色。
除了以上的四个基本特征之外,我国的皮影造型还表现出地域化特点,由于我国幅员广大,所以皮影艺术在不同地区,发展成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就皮影人物的造型而言,地域性特征也十分鲜明。从大范围上讲,我国西北与东北部两大区域,都各自形成了成熟的独立、完整、系统的美学模式,二者都是中国皮影形象的代表。以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北部地区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的特点是精细秀丽。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身条纤瘦,莲指修长。其脸形为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小口,细眉细眼。面容轮廓线不涂色。人物的长须长发常是用真头发贴上去的。男角靴底是前脚平后脚翘,带有动感。而以河北为代表的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传统皮影,人物造型是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人物身条浑厚,手指若伸若握抽象简洁。生、旦阳刻空脸的脸形为6字形通天鼻,红唇尖翘,环眉凤眼。面容轮廓线着黑色,于幕前观看十分清晰透亮。人物的长须长发也是皮刻而成,除甩发用黑线制作外,一般不用真发。男角两脚靴底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便在表演时静动分明。其他地域的皮影造型也各不相同,有的古朴,也有的追求写真。
第三节皮影的造型设计
皮影造型包括影人造型和衬景道具两部分组成,皮影人物是影戏主体,其结构是颇具巧思的。为了使人物动作灵活无碍,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11个部件,这11个部件分属头茬、身段两部分。衬景道具相当与舞台背景,起着点缀环境、强化剧情的作用。道具主要为影窗,俗称“亮子”,一般高3尺,宽5尺,最高不过4尺,最宽不过6尺。这里主要为青少年朋友们介绍头茬和身段相关知识。
一、头茬
头茬又称“梢子”,即皮影戏演出所用影人的头部,分为生、旦、净、丑等多个类别。头茬是皮影戏人物形象表现的重中之重,囊括了人物的忠、奸、善、恶等形象元素,男、女、老、幼等生理元素,智、勇、鲁、直等性格元素,主、次、悲、喜等情境元素……所以,了解和掌握一些头茬知识,会给了解欣赏皮影戏艺术带来一定的帮助。
皮影戏影人头茬分发帽、眉眼、嘴巴3个主要表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