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辽宁黑山二人转名艺人庞奉收王殿卿为徒,拜师仪式十分热闹。北墙上供着祖爷,用黄裱纸写着“供奉周庄王之位”,下边是青、梅、湖、兆四大门徒。两旁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大周君教化臣讲今比古”,下联是“传门徒流后世唱曲说词”。横批是“四海为家”。下面八仙桌摆着黄香红蜡。师爷、师傅们整股烧香。有一个人单磕头,有三个人一齐磕头,一共跪了四排人。师爷念了四句祝词:“一块彩云空中来,二十八宿两边排。四大门徒全在位,我请恩师上莲台”。
念完后,把供着的那张纸取下烧成灰,接着开席,几个小孩给师傅们端菜倒酒。他们吃完了,又给他们沏茶倒水。师爷说:“师徒如父子,你要听师傅的话,师傅叫干啥就干啥。听师傅的话,把艺学到手,不管到哪去唱,也有饭吃。学好艺,小偷偷不去,盗贼盗不去,大风刮不去,大水也冲不去。”
也有的拜师非常简单。刘士德当年拜师,师傅掏钱,打发人到街上买来酒、菜,大家坐在一起喝一顿,然后,他给师傅磕一个头,给班里别的艺人施个礼,师傅和班里的艺人分别给他点钱,就算正式拜师了。
徒弟走入师门后,如果家境不十分困难,他三年内的收入归师傅。头一年多半是师傅出钱供徒弟吃穿。第二年徒弟能赚出自己的衣食。 第三年徒弟的收入多了,要看师傅是何等样人:有的全归师傅;有的师傅看徒弟家里困难,叫徒弟给家里拿去一些,自己只图个徒弟的侍奉。徒弟跟师傅转三五年,学成了,师傅打发徒弟下山,有的师傅还给置一套头面衣衫。
二、二人转艺班的班规与道德准则
在旧中国,人们认为二人转艺术低俗,难登大雅之堂,更认为二人转艺人是滚地包的下九流。但大多出身低微的二人转艺人却以“行低人不低”、“人低行不低”自警自律,以与社会偏见抗争。
作为江湖中人,二人转艺人待人处世很讲义气。二人转艺人相信这样的做人信条:“江湖江湖,到处帮助;若不帮助,不算江湖。”
“年年难唱年年唱,处处无家处处家。”“老也吃饭,少也吃饭;有饭大家吃,有活大家干。”“隔行是朋友,同行是亲人。”
二人转艺人不仅把这些话挂在嘴上,也切切实实地照着自己说的去做。只要是二人转艺人,“到哪个班都有饭吃,班里不缺人手也不撵,下场就给份子钱,走了拿路费。一个班到另一个班上,头一夜不下场,第二夜再下场。如果是单身艺人到班上,当夜就得唱,不唱头码也得唱二码。班上拿单的,要给客人推个好节目,免得客人丢面子。新来的艺人也要有分寸,不要唱砸了,也不要取大好,更不能压人家一头。如果打算住这个班,以后再显本事。如果不想住这个班,更不能喧宾夺主,抢人家饭碗”。
二人转艺人在学艺、传艺、做艺方面也有一定的道德标准。他们在师徒关系上,既认为“师徒如父子”,又强调“惯子如杀子”。他们认为“一出唱,一垧地”又主张“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在演出上,要求“唱丑的不挑包头的”,“七不抢,八不让”(挣七厘分子的不抢活,挣八厘分子不让活)。做艺需“上台如猛虎”,做人则“下台如绵羊”。
还有一些“江湖道”,要求不论艺多高,都得遵守归道,不遵守归道就被视为不够江湖。比如:
一、不准丢单、拉髯、错报家门。
二、不准上场骂人。
三、不准“上托”(“上装”打“下装”)。
四、不准“纲乱”(胡诌八扯)。
五、不准“翻外码子”(背后说同行坏话)。
六、不准“逼场”(不配合对方演唱)。
七、不准“不捧斗”(乐队不捧场)。
八、不准“雪片慢”(化妆慢,误场)。
九、不准“招邪”(和观众胡扯)。
十、不准夜不归宿。
此外,还有“不准骚窑”(在下处打架);“不准溜场下”(不告而辞);“不准抠斗、挖相”(“抠斗”,指占外行人的便宜,收人家的礼物;“挖相”指占内行人的便宜),等等。
三、老艺人比艺趣闻
二人转艺人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最常见的做法是向高手学习。还有就是公开与强手争高下、论短长。二人转艺人间的这种比试,行话叫“打对光”,说白了,就是唱对台戏。
一次,刘士德和小骆驼他们正在一处演出,黑翠闯了进来。他进屋就化妆,包上头就找小骆驼唱。他俩出的戏是《盘道》。没等唱正词,说口时俩人就像一对斗架的大公鸡,掐了起来。
小骆驼说:“你要盘卷了我,我另投师。”
黑翠说:“你要盘卷了我,师娘教的。”
小骆驼说:“你打听打听,我王兴亚,山海关以外,谁闻着不头疼?”
黑翠说:“你打听打听,我陈有才,真正江湖人,谁个不知谁个不晓?”
说僵了,就开唱。黑翠抱个膀,小骆驼叉个腰。二人也不扭,也不浪,也不说口,也不出相,只是你一篇我一篇地唱。唱了两个多钟头,还不住口。
刘士德看黑翠有点儿吃不住劲了,就和老板说:“你老快点下令停住吧!不然,一会把黑翠盘卷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丢了脸,非打起来不可。”
于是,老板一摆手说:“得了得了,你俩太累了,换俩人唱吧!”二人这才算了事。 第二天,又有个叫王金凤的人来找小骆驼比试,可没几个回合,那人就败下阵来。小骆驼非常孤傲,可他的功夫确实十分了不得。输在小骆驼手下的黑翠和王金凤,走了没有再来。可有的艺人,并不甘心被人打败,他们忍下一时的羞辱,卧薪尝胆,苦心修炼,以图来日再斗,报昔日落败的一剑之仇。
辽宁康平艺人王明山(艺名“海乐子”)只学了十来场戏,就出来跑秧歌。他在莲花岗遇见二人转班,便去投班。班中有个唱手叫李有(艺名“金素舫”)。头一次下场,王明山和金素舫唱。金素舫唱得不错,但傲气十足,瞧不起人。两人唱《红娘下书》,唱完“胡胡腔”,金素舫转了个“茨儿山调”。王明山头一次上戏,心情紧张,腿肚子哆嗦,接“茨儿山”没搭调。
金素舫当时就打住唱,一瞪眼,说:“回去!”就把王明山轰了回去。这还不算,散戏后,他们说,王明山还没有艺名,就叫“哆哆乱颤”吧。蒙羞受辱的王明山,班没法呆,家没脸回,就跑到黑龙江泰来,投到李荣门下。
李荣艺名“金玉喜”,唱得好,人也好。李荣让王明山唱一段,然后说:“还行,挺年轻,能出息。”从此,王明山在李荣班呆了两年半,开了眼界,学了很多东西。翅膀硬了的王明山告别师傅,重返当年的受辱之地康平。
晚上,他见到了金素舫。金说:“再唱一个呗!”王说:“行啊,唱啥?”金说:“我唱啥,你接啥呗!”说罢,金素舫下场。他不唱大道沿儿玩艺,先唱小帽《美女思情》,然后起“一轮明月照西厢”,接着是《红娘下书》。
有备而来的王明山那天真是露脸,金素舫唱啥他接啥,并且接得滴水不漏。唱着唱着,王明山看金素舫有罢手之意,就假装看不见,故意继续往下唱。可是,后面的戏,金素舫不会了。王明山趁机报复说:“没有了?你事先告诉我呀!我不知道你没有!”随后又冲着观众一抱手,说道:“叔叔大爷们,我是来串门的,想给大家多送一段,他们班李有不会了,这别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