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西城,为二人转主要辅调,应用广泛,演员爱唱,编曲爱用,听众爱听,演奏员也爱伴奏。其特点是旋律好听,韵味迷人,便于塑造音乐形象;上、下句都有行腔,便于抒发感情;一句唱,一个过门,便于表演;过门色彩鲜明规范,好学好唱;行腔可高可低,便于男女分腔;两句唱腔和过门尾音落里外敞弦,便于伴奏。
小悲调,是一种哭腔、悲调,有时还有风趣、幽默感,从而形成悲剧喜唱的特点。上句落“2”音,下句落“5”音。
英雄悲,又叫“公子悲”、“四号縻子”,有行腔还有垛句,旋律舒展,节奏平缓,词格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
锯缸调,是我国很多剧种都使用的曲调,曲调旋律通俗,落音规范,上句落音“5”,下句落音“1”,一句一过门,便于表演,拉场戏多爱使用此调。
四、专调
专调是指某些剧目中的专用曲牌,用在此剧中突出该剧的特点,使其更生动。有很多剧都有自己的专用曲调,如拉场戏《寒江》中的“樊梨花五更”、“拦马正调”,《二大妈探病》中的“纱窗外”、“对菱花”等,以及《拣棉花》、《拉君》诸戏等与剧名相同的专调。单出头的专调有《王二姐思夫》中的“摔镜架”、《丁郎寻父》中的“金钱梅花落”和“打夯歌”。二人转专调有《西厢》中的“观画”、《蓝桥》中的“打水歌”、《燕青卖线》中的“卖线谣”、《王美蓉观花》中的“猜花名”等。
传统二人转《刘金定探病》中,专调使用较多,具有代表性。如刘金定与高君保见面诉情,采用了专调“诉情调”,又叫“慢中紧”。此曲调是一个激情板、抒情板和叙事板三种板腔并存的曲调,表现力丰富,人物可塑性强。此剧中采用的第二个专用曲调是思情调,是刘小姐思念高君保的情节,采用此曲调突出了人物感情。
在另一个传统二人转《刘金定观星》中,刘小姐察星就采用了“哭楼调”。此曲调连贯数板,连板夺字,层层起伏,抑扬顿挫。到二十八星宿,耍嘴皮子特别利落,没有一定功夫是唱不了的。所以艺谚说“观星好观,察星不好察”。
拉场戏《二大妈探病》采用的三个专用曲调分别是“对菱花”、“茨儿山调”、“纱窗外”。其中,“茨儿山调”原为一首东北民歌,后来成为拉场戏《茨儿山》的专用曲牌,上、下句在小句处都加了衬词,落腔时是用了两小节衬词的过度句重复了唱腔的第二小分句而结束。
曲调流畅通顺,歌唱性叙事性兼备,适应边唱边舞。
五、小帽和小曲
小帽是伴以舞蹈的民歌,小曲一般是只唱不舞的民歌,如“春哥上工”、“丁成巧得妻”等。按其内容分类,小帽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类是情歌,如《瞧情郎》、《送情郎》、《探妹》、《妈妈糊涂》等。
二是风俗歌,如《小拜年》、《看秧歌》、《放风筝》、《打秋千》等。
三是生活歌,如《打水歌》、《捡棉花》、《卖饺子》、《卖大布》等。
四是传说歌,如《孟姜女》、《梁山伯》、《昭君出塞》、《张生游寺》、《合钵》等。
五是劝世歌,如《东北风》、《大烟叹》、《吗啡针》等都是劝人戒毒的,《断道》为劝土匪改邪归正的。
按其形式特点划分,常见的小帽有五更、四季、十二月、十个字及刺绣歌等。
五更调很多,有《叫五更》、《反叫五更》、《思五更》、《盼五更》、《黑五更》、《啰嗦五更》、《贤良五更》、《耍钱五更》、《三国五更》、《大将名五更》、《美人思情》、《二流子转变五更》等。
四季调有《四季歌》、《四季相思》及新曲《贫农四季歌》等。
十二月调有《二十四节》、《采茶》、《正对花》、《反对花》、《夸哈尔滨》、《夸沈阳》、《寡妇难》、《光棍哭妻》、《探妹》及新曲目《革命十二月》等。
十字调有《十大想》、《十重恩》、《十比十爱》、《十送情郎》、《十双红绣鞋》等。
刺绣歌有《绣耳包》、《绣兜兜》、《绣云肩》、《绣汗衫》、《绣腰褡》、《绣门帘》、《绣麒麟》、《绣八仙》、《绣八出戏》等。
六、杂曲杂调
老摔镜架调,来源于民间小曲,语调欢快,通常以“依儿呀儿呦”结尾。二人转《猪八戒拱地》中,从拱地的唱腔开始就是此曲调。压巴生,也是叙述体的腔调,又分“快板压巴生”和“磕巴韵压巴生”,二人转《猪八戒拱地》中,从“好吃懒做那是猪八戒”到“净耍熊”属于此曲牌。
小重楼,曲调头一句唱完, 第二句重复第一句,以“唉咳唉咳呀”结尾,越往后唱语调加快,二人转《寒江》中用到了这一曲调。神调,在二人转中属于杂曲杂调,最早它又称“单鼓”,属于传统二人转分支之一。
仿京东大鼓调,是二人转根据京东大鼓的调式改编而成的,通常把它当成二人转说口节目单独演唱,或加在正戏前代替小帽。
仿西河大鼓调,是二人转根据西河大鼓的调式改编而成的,也有把它的说口单独演唱的,比如说口《下扬州》就是根据西河大鼓的调式改编而成,调式比西河大鼓低沉,常用于叙述自己往事的情节。
仿河南坠子调,是二人转根据河南坠子的调式改编而成的,不常用。
影调,来自唐山皮影,曲调欢快活泼,二人转《苏岱赔妹》、《寒江》等用到了该曲调。
七、二人转的乐队组成
二人转的乐队可以分为文场、武场。其中文场主要是弦乐和管乐,主奏乐器为板胡,另有二胡、中胡、唢呐、笛、琵琶、扬琴、笙等,演奏现代戏时,还可以加上黑管以及大、中、小提琴。武场主要有板、鼓、大锣、小锣、铙、钹等打击乐器,也可以根据需要加上小堂鼓、大鼓、竹板和碎嘴子。其中唢呐和竹板的演奏颇具特色。
知识小百科
曲牌
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戏曲声腔,如昆山腔、弋阳腔,以及由明清俗曲发展成的戏曲剧种,大多以曲牌为唱腔的组成单位,通称为“曲牌体”唱腔。
曲牌的文字部分须“倚声填词”,多作长短句,少用齐言。各曲的句数﹑用韵﹑定格,以及每句的字数、句法和四声平仄等,都有一定格式,从韵文文体来说,曲牌即为此种文体的格律谱。
每支曲牌唱腔的曲调,都有自己的曲式﹑调式和调性,以及本曲的情趣。
各曲的分句分读,和唱词常相一致;曲调进行的高低升降,可因唱字的四声调值和曲词的思想感情不同,而有所变化。曲牌有长有短,节拍有定有散,但都有首有尾,自成起止。
曲牌牌名来源不一,有以地名命名的,如“梁州序”、“福州歌”等;有以曲牌节拍或节奏特点命名的,如“长拍”、“短拍”等;有以乐曲曲式结构命名的,如“三段子”、“四换头”等;有的以来源命名的,如“文序子”、“卖花声”等;有因字面错讹转义为名的,如“朝天子”、“醉翁子”等。
曲牌有器乐曲牌与文词曲牌之分,前者按宫调系统、律吕分类来体现各地各流派各自的音乐风格,后者则是按句式、平仄、韵位所作的曲文曲字。
器乐曲牌又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较单纯,南曲随地方剧种、语言音乐、传统风格不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