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汉族,是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创立理学学派有着极高的地位。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经在府第周围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代代传颂。
(六)
宋徽宗时期,北宋王朝日趋衰落,东北女真族却日益强大。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南下,兵锋直指宋都汴梁,黄河北岸宋地皆陷没。北宋朝廷本想借黄河天险以御金兵,但戍守黄河南岸诸部宋军久已虚缺,偶有在营兵卒也多为懒散之徒,根本不能作战。北宋举朝皆投降之声。金军围困汴梁一月有余,在尚未攻破东京的情况下,北宋皇室准备投降,开封下级军民却坚决要求抵抗,30万人决心参战。钦宗竟然亲自到金营求降,卑躬屈膝地献上降表,还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开封进发,甚至镇压自发组织起来准备抵抗的军民。
金军于是肆无忌惮地大肆搜刮,开封平民遭受了巨大灾难。 第二年金军俘虏两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连同大量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开始北撤。宋朝在历史上留下了这奇耻大辱的“靖康之变”。
(七)
庆元党禁。理学因为政治斗争而一度被打压。绍熙末,宋宁宗赵扩由赵汝愚和韩侂胄拥立为帝。赵汝愚出身皇族,韩侂胄是外戚。赵汝愚为相,收揽名士,想有一番作为。朱熹是当时著名学者,被召入经筵,为皇帝讲书。朱熹曾与吏部侍郎弹劾韩侂胄,因此韩侂胄向宋宁宗进言罢去朱熹,赵汝愚等人力争而不能留。庆元元年(1195年)二月,赵汝愚罢相,出知福州。反对赵汝愚罢官的人都陆续被窜逐,庆元二年正月,赵汝愚由于背负“谋为不轨”的罪名被贬,暴死于衡州(今湖南衡阳)。韩侂胄当政,凡和他意见不合的都称为“道学”之人,后又斥道学为“伪学”。禁毁理学家的“语录”一类书籍,科举考试稍涉义理之学者,一律不予录取。庆元三年,将赵汝愚、朱熹一派及其同情者定为“逆党”,开列“伪学逆党”党籍,一共59人。名列党籍者受到程度不等的处罚﹐凡与他们有关系的人,也都不许担任官职或参加科举考试。到嘉泰二年(1202年)二月,党禁才有所放松。
(八)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理学大师朱熹专程造访岳麓书院主教张栻。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和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对理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史称“朱张会讲”。朱熹在长沙期间,除了在岳麓书院讲学外,还接受邀请到由张栻创办的城南学院讲学和交流,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仅一江之隔,朱张二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朱张渡”由此得名。正是藏于城市一隅的小小渡口见证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学术交流。
(九)
1279年,元朝命令宋朝叛将张弘范为大将,李恒为副将,大举南下进攻宋朝赵昺小朝廷,宋军十万全军覆灭。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对幼帝昺说:“皇上,先帝(恭宗皇帝)已受元军侮辱,您也是大宋朝赵室皇族正统后裔,但您不能走先帝的路。”说着便含泪背起年仅8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杨太后知道儿子死了,便哭道:“老妇迢迢千里而来,也为了赵家的骨肉,今天死了,老妇还能活吗?!”接着也跟着儿子跳海自杀。南宋最后一个皇帝死去标志着宋朝最终还是覆灭。赵昺死后,尸体浮出水面。渔民看到一小儿尸体,身穿龙袍,脚穿黑袜子、靴子,头戴皇冠,还有玉玺。身上有浓浓的脚臭味。百姓认出是赵昺,便把他葬在今天潮洲赤湾村的宋少帝陵。
(十)
解缙(1369年-1415年)是明代第一位内阁首辅、有名的学者,字大绅或者缙绅,号春雨,谥文毅。解缙在洪武十二年中进士。曾做过翰林学士,并参予机务,作为《永乐大典》的主编之一对后世作出极大的贡献。解缙因为才高气傲、为人正直、遭人妒忌而屡遭贬黜,最终因为“无人臣礼”下狱被杀。才气横溢的解缙有很多逸闻趣事遗传后世,比如解缙幼时去河里洗澡,把脱下的衣服挂在河边的老树上,这时县令来了,对解缙说,我出个对子,你若对得出来我便把衣服还给你,但若对不出来我就拿走。然后县令指着老树说:“千年老树为衣架。”解缙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万里长江作浴盆!”县令对于解缙的灵敏非常吃惊,于是把衣服还给了解缙。
《永乐大典》是明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全书正文 22877卷,总字数约3.7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它所辑录的书籍,都是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大大提高了《永乐大典》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
(十一)
刁竖:春秋时齐国宦官。他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而齐桓公也因为这件事而不听管仲遗言,亲信易牙、刁竖。桓公病危时刁竖作乱,桓公衣袖蒙脸,气绝而死。之后桓公五位公子为继位而明争暗斗,没人替桓公收尸。
赵高:秦朝时宦官。秦始皇死后赵高权倾朝野,指鹿为马。
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作者。
蔡伦:(61年-121年),东汉时宦官,造纸术的发明人,造福后世。
张让:东汉十常侍之首。
高力士:唐玄宗宠臣,高力士在历史舞台上演出的最精彩的一出戏,是他一手撮合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旷世姻缘。是他成就了杨贵妃,也是他在马嵬坡缢死了杨贵妃。
李辅国:唐肃宗当权的宦官,首名宦官宰相。
童贯:宋朝宦官,与蔡京相互勾结,曾经独领兵权20年之久。
郑和:(1371年-1435年):明朝成祖三宝太监,率领船队下西洋显示国恩,展示国威。
王振:明朝第一名当权宦官,怂恿皇帝亲征,引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
刘瑾:明朝时当权宦官,后被凌迟处死。
魏忠贤:明朝时宦官,以败坏朝政著名,后畏罪自杀。
安德海:清朝慈禧的“最爱”。后来出京办货,到山东被巡抚丁宝桢以祖训逮捕处斩。
李莲英:清朝后继安德海另一个当权太监,也是清代品位最高、权势最大、财富最多、任职时间最长、无所不用其极的一位大宦官。
(十二)
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与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赵翼(1727年-1814年)是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于乾隆二十六年中进士。他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张创新,反对摹拟,所作诗中隐喻对朝廷的不满。钱大昕(1728年-1804年)是清代史学家、语言学家,是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他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乾隆十九年中进士,曾在多个书院讲学,对于音韵学和训诂学很有创见。
钱大昕撰《廿二史考异》一百卷,非常著名。曹聚仁说:“钱大昕推许戴东原‘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俨然是科学家的头脑了。假如他们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科学的话,他们便是达尔文、法布耳那样的科学家了。”近代史学家陈寅恪独服钱大昕,称之为“清代史家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