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现代化思潮的理论渊源
“现代化”一词的使用以及现代化研究成为一种思潮,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但是,对近几百年来的社会发展和变革的研究却是一直存在的。
正如印度孟买大学社会学系主任A.R.德赛所说:“‘现代化’一词,作为一种广义概念用来取代早先的一些概念,目的在于把握、描述和评估从16世纪至今人类社会发生的种种深刻的质变和量变。根据布莱克及其他一些学者的看法,这些变化开创了人类历史的一个新时代。过去常用的像英国化、欧化、西化、城市化、进化、发展、进步等词,现在不是被‘现代化’一词所取代,便是被纳入‘现代化’的概念之中。”这段话较好地说明了现代化思潮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源流和理论渊源的。西方现代化理论主要的理论渊源是社会进化论、结构功能主义以及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发展思想等。
社会进化论开始于19世纪中期,从理论上说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在研究人类社会现象时的直接应用,其早期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孔德和英国的斯宾塞。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而且这种进步总是用不同发展阶段来体现的;而社会进化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分化,在社会进化过程中,社会结构与功能越来越分化,各部门承担的是越来越单一的功能;同时,他们提出社会有机论和社会整体论,总是倾向于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等等。
社会进化论无疑对现代化理论的形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化理论中普遍认为社会是发展进化的,而这种发展进化又是经由一定阶段实现的,最典型的就是传统与现代的两分法和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此外还有帕森斯在《社会:进化观与比较观》一书中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的观点等。现代化理论把分化与整合作为分析现代化的中心内容,也深受社会进化论的影响。帕森斯指出,社会文化的进化与有机体的进化一样,是通过变异与分化实现的,并由此实现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而分化则必须与重新整合相配合。斯梅尔塞指出:“发展是分化与整合交替进行的结果。”艾森斯塔特则对现代化中的社会分化问题论述得更为明确,他指出:“就个人活动和社会结构而言,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化和高度专门化的。”
结构功能主义最早开始于法国早期社会学家杜尔克姆,经人类学家马凌诺夫斯基和布朗的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正式形成。这一时期,结构功能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是结构和功能,功能是指体系中的各个部分所发挥的作用,而结构则是产生这些作用和效果的单位。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中各个部分各个单位都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并实现一种均衡;一方面形成各部分间的和谐,另一方面维持体系内的成分,对抗外来的压力,并最终实现社会整合。结构功能主义对现代化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列维的巨著《现代化与社会结构》详细分析了“相对现代化社会”与“相对不现代化社会”的社会结构;又如,政治现代化研究的代表人物阿尔蒙德在分析政治发展时,一个重要的逻辑前提就是首先把政治看作一个有着特定功能与结构的体系,等等。
马克斯·韦伯是当代西方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之一,也是现代文化比较研究的先驱人物。韦伯深刻地区分了传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与现代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认为传统的行为方式的特点是保守性,压抑创新的尝试,局限于固有的技术和社会关系的传统习性;而现代的行为方式的特征是“合理化”,包括精确地计算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资本,通过降低成本和增加投资而求得企业的发展,努力提高竞争能力,竭力适应消费者的需要,通过对企业活动的合理组织,使企业能够保持稳定的利润和资本积累等等。除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区别研究外,韦伯还揭示了对后来现代化研究产生极大影响的关于西方资本主义理性精神的思想。他对比了西欧、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后发问:“为什么资本主义利益没有在印度、在中国也做出同样的事情呢?为什么科学的、艺术的、政治的或经济的发展没有在印度、在中国也走上西方现今所特有的这条理性化道路呢?”他认为,这其中“所涉及的实际上是一个关于西方文化特有的理性主义的问题……包括理性化的经济生活、理性化的技术、理性化的科学研究、理性化的军事训练、理性化的法律和行政机关”。与此同时,“虽然经济理性主义的发展部分地依赖理性的技术和理性的法律,但与此同时,采取某些类型的实际的理性行为却要取决于人的能力和气质”。总之,西欧特有的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是西欧走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内因。韦伯对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分析、对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的揭示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来的现代化研究者也对以上关于现代化理论的渊源有过研究和概括。比如,塞缪尔·P.亨廷顿就指出:
50年代和60年代的现代化理论与20年代和30年代的现世悲观主义截然相反,却与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进化乐观主义有十分相似之处。20世纪末的社会理论更接近于19世纪末的社会理论而不大像20世纪初的社会理论。维多利亚时代的思想风格如同维多利亚时代家具的风格一样,在50年代末突然受到青睐。1861年,亨利·梅因爵士把地位和契约视为两极。1887年,斐迪南·汤尼斯把社区和社会列为两端。这些都为传统性和现代性的两极划分方法提供了最有影响的原始形式。当然,马克斯·韦伯关于权力的传统起源和理性起源的讨论也有重要影响。
迪恩·C.蒂普斯也指出:
进化论和20世纪的功能主义在形成现代化理论过程中特别有影响。它们产生的影响可以现代化理论的许多特征为证,例如:经常使用两极对立类型的结构和概念,诸如“社会差异”和“社会体制”等;强调对渐变和连续变化的适应能力,作为稳定的正常状态;把因果关系作为变化的内在根源;以及把社会变化当作一个有方向的过程来分析。应当指出,现代化理论的这些特征与较早各种理论并非简单地呈明显的平行状态,许多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贡献出于勒纳、列维和艾森斯塔特等属于功能主义学派的人,他们学会了功能主义理论,而且是在产生这种理论的知识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二、当代西方现代化思潮的主要理论
1.经典现代化理论
经典现代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一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研究。1951年6月,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文化变迁》杂志编辑部举办的学术讨论会上,大家讨论了贫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与会者认为,使用“现代化”一词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比较合适的。1958年,丹尼尔·勒纳出版《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一书,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就是现代化。1959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比较政治委员会召开了政治现代化讨论会,随后出版了《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阿尔蒙德和科尔曼,1960)。60年代西方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现代化研究专著,现代化理论基本形成。例如,《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主义宣言》(罗斯托,1960)、《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沃德和拉斯托,1964)、《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列维,1966)、《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研究》(C.E.布莱克,1966)、《现代化:抗拒与变迁》(艾森斯塔特,1966)、《现代化:增长的动力》(维纳,1966)、《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塞缪尔·P.亨廷顿,1968)3?e5a5等。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现代化理论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了五光十色的现代化理论。
经典现代化理论并不是指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指在这一长达几十年的时期里不同领域学者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的统称。我国著名的现代化理论专家何传启先生把它称为“一个大拼盘”,并把它分为六个分支和六大学派。六个分支就是社会现代化理论、经济现代化理论、政治现代化理论、人的现代化理论、文化现代化理论和比较现代化理论;六大学派就是结构学派、过程学派、行为学派、实证学派、综合学派(或称历史学派)以及未来学派。以下,我们根据何传启先生的区分和论述做一阐述。
社会现代化理论主要阐述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规律和特点。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帕森斯、列维、勒纳和穆尔等;主要代表作有帕森斯的《现代社会体系》和列维的《现代化与社会结构》等。社会现代化理论学者以社会进化论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社会结构与功能转换和变迁为着力点,侧重研究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强调分析和提炼“现代性”,总结“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区别,并指出用现代性代替传统性,就是社会现代化的历程。他们认为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根本区别是社会结构的层次化与精细化、社会功能的专门化与多样化、社会运行机制的市场化与法制化、社会阶层的流动化与平权化、国家制度的理性化与权威化、政府能力的综合化与集约化。比如,1962年,美国社会学家列维在《现代化与社会结构》中对比了现代化社会与非现代化社会的不同特征,进而总结了现代化社会的八个特征,即:现代化社会的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等的专业化程度高;由于高度专业化,各种组织相互依存,功能是非自足的;伦理具有普遍主义的性质,而非由家庭和亲属关系决定的个别性;国家权力是集权而不是专制;社会关系是合理主义、普遍主义、功能有限和感情中立;具有发达的交换媒体和市场;具有高度发达的科层(官僚)组织;家庭小型化,家庭功能较少。
经济现代化理论主要阐述工业化进程及其规律,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罗斯托、格尔申克隆、库兹涅茨等,主要代表作有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
非共产党宣言》、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发现与思考》、格尔申克隆的《对现代工业化“前提条件”概念的反思》等。他们认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经济现代化,而经济现代化的主体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保证经济持续增长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因此,他们都把经济增长列为现代化最关键的特征之一。他们注重经济增长与政治、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变迁之间内在规律的研究;注重不同类型经济现代化成长模式与动力机制的研究;注重经济现代化成长阶段特征的研究,以及经济现代化成长不同阶段之间跃迁变化条件的研究。比如,罗斯托提出了经济发展六个阶段的思想。库兹涅茨则辨别出现代经济增长六个共同的主要特征:一是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二是生产力提高的速度快;三是经济结构转变的速度快,主要包括从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从工业生产转向服务业等;四是有紧密联系而且极为重要的社会结构及其意识形态也迅速变化,城市化和世俗化成为现代化过程的组成部分;五是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利用技术力量的增强,尤其是运输和交通方面已经增强了的技术力量,有扩张到世界上其余地区的倾向;六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传播,尽管在全世界产生部分效果,但仍然是有限的,因为在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国家中,经济状况仍未达到现代技术潜力可能达到的最低水平。而艾森斯塔特则具体地分析了经济现代化的表现:(1)非生物性动力如蒸气、电力和原子能取代了人力、畜力作为生产、分配、运输和通讯的基础;(2)经济活动与传统环境相分离;(3)“手615衉uc2工¤工具逐步为机器和技术所取代”;(4)拥有高水平技术必然导致门类繁多的第二产业(工商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增长,它们在数量意义上超过第一产业(天然生产业);(5)“从事生产、消费、市场活动的经济角色和经济单位日益专业化”;(6)“经济上一定程度的自立性增长”,至少增长到足以经常地增加生产和消费;(7)日益增长的工业化——这是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