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2200000060

第60章 教会教育的世俗化、大学化与收回教育权运动(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与清政府签订或修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夺取了自由进入中国内地从事传教、通商、租买土地建造教堂、学校等特权。同时,随着中国社会变革,洋务事业的兴起亦对各类新式人才有了更多、更为急迫的需求。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教会学校在早期通商口岸零星创办的基础上,迅速向内地拓展,数量大为增加。为了更好地达到传播福音的目的,19世纪60年代以后,教会学校不断趋向世俗化,强化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传教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同时办学层次不断提高,把重心日益转向教会大学的创办。

然而,教会学校从其诞生之日起便作为一种异己物存在于中国大地,它既是洋枪洋炮裹挟下的入侵者,又是外来宗教的传播者,与中国国家主权、民族意识和文化传统的冲突是必然的。因此,随着封建王朝的被推翻,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随着国人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的进一步激发,当觉醒了的中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新型学校所提供的新教育培养出肩负拯救国家大任的一代新人时,自成系统、依仗治外法权、宣传西方宗教和生活方式的教会学校理所当然地成为最直接的攻击目标,迅速扩张的教会教育引发了20世纪20年代的非基督教及收回教育权运动。以后,中国政府日益严格了对教会学校的管理和限制,直到新中国成立,教会学校被彻底取消。

一、教会教育的扩张

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办学活动以1877年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877年以前主要兴办小学,这类学校规模较小,大都附属教堂,具有慈善性质,办学地点多在沿海地区。随着洋务运动的不断拓展,使中国社会对西技、西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学习的愿望,为传教士扩大教育活动的范围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教会教育办学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并从教堂的附属机构逐渐演变为具有独立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学校系统,办学地点也不断向内地广大区域延伸。教会学校数量由60年代初的不足200所发展到1876年的大约800所,学生人数达到2万人左右。

1877年5月,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旨在促进传教活动的协调,加强各不同国家、不同差会传教士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在这次大会上,美国传教士狄考文作了题为《基督教会与教育》的讲演,强调教会学校对中国基督教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呼吁教会应把教育列为自身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狄考文还对当时流行的教会学校办学模式提出非难,对教会兴办高水平学校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他批评过分强调直接为福音布道服务的办学模式是“片面和不完整的”,它束缚了办学者的手脚,使教会学校停留于初级水平,教学内容也主要限于教义课本,因而无法真正推进传教事业,必须进行全面的修正,他指出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教会学校要承担起传播西学的责任,为此要编辑世俗教科书。其次要提高教育水准。在中国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学校。最后,教会学校要进行合作和分工,整合资源,联合办学,以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狄考文的批评和建议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尽管当时他的观点并未得到普遍赞同,但在教学中增加西学的比重,以及编辑教科书的主张得到了部分传教士的响应。应该说狄考文的这些观点和主张,随着时间的推移,起来越表现出重要的现实性和意义,并逐渐为传教士们所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

大会在韦廉臣和丁韪良的建议下,决定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中文名为“益智书会”),专门负责筹划出版教科书。学校教科书委员会经过几次会议后,就编辑教科书事宜达成以下共识:第一,为筹备编写两套中文教材,即初级教材与高级教材,做好准备工作;两套教材的体裁须文理简洁,通俗易懂。第二,两套教材所包含的科目,主要有初级和高级的教义问答手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以及各类教学图表等,内容广泛,种类齐全。第三,为适应需要,两套书的术语应该统一。第四,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文学、民族格言以及风俗习惯的特点进行编译。第五,这些书籍不仅可以作为学生的课本,还可以用作教学参考书。第六,最重要的是,应在使这些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的同时,抓住一切机会引导读者注意上帝、罪孽和灵魂拯救的全部事实。

至1890年,据傅兰雅报告历年来的成绩,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新出版书籍50种、74册,图表40幅,另外审定合乎学校使用之书籍48种、115册。这些书籍中比较重要的有《笔算数学》、《形学备旨》、《声学揭要》、《光学揭要》、《天文揭要》、《地理指略》等等。尤其是傅兰雅编写的《格致须知》和《格物图说》两套丛书,在当时最具规模,最有影响。书的内容浅显易懂,都是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因而十分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好评。这些教科书,在1894年前是教会学校西学教科书的主要来源。据统计,当时有代表性的12所教会中学,其中9所采用了该出版物作为教科书。此外,有相当一部分被洋务学堂采用。即使到了20世纪初,仍有不少新式学堂采用这些教科书,尤其是自然科学课程。由此可见,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及其教科书编辑活动对晚清教育的影响。

1890年,第二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在上海召开,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根据《中华教育会章程》规定,教育会干事部由会长、副会长(2人)、总编辑、秘书、会计共6人组成,另设执行和出版两个委员会。狄考文当选为首任会长,兼任出版委员会主席;傅兰雅当选为干事部总编辑,兼任执行委员会主席和出版委员会首席秘书。章程规定“凡正在和曾经从事教育工作,或办学校,或编教科书的基督教各差会成员,都得为本会会员。”中华教育会以提高对中国教育之兴趣,促进教学人员友好合作为宗旨,对整个在华基督教教育进行指导。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进行教育调查、创办杂志、兴办各种讲习会等推广教育经验,谋划办学方针和具体举措,成为当时中国基督教教会教育的最高领导机构。

从1877年至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西学和西式教育日益获得人们的接受和认同。尤其是清末新政的实施,废科举,建学制,兴新学,这些重大举措虽然没有直接关涉到教会学校的问题,但在客观上为教会学校的加速发展扫除了不少障碍,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比如,由废科举带来的教育观和知识价值观的转变,使儒家经典的地位一落千丈,读书人开始如饥似渴地追求西学,而当时的新式学校数量有限,进入教会学校就读便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这一时期,教会学校发展很快,据统计,19世纪90年代初,全国基督教教会学校学生数是16836人,到1906年已增至57638人。

这一时期,教会学校发展呈现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不再停留于初级班层次,出现了一批教会中学。随后,一些中学逐渐宣布提供高等教育,成为教会大学的雏形。二是各校按照西方教育模式,建立起正规的教学体制,确立了修习年限,教学开始按级分班进行。三是世俗知识在教学中的比重大大增加,很多教会学校开始改变以往过分偏重西学的做法,强调“中西并重”。四是出现了一批拥有学位、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职教师。五是主要招生对象由原来的社会底层转变为富家子弟,教会学校逐渐精英化、贵族化。

二、教会大学的兴办

如上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强调提高办学水平,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以有效传播福音和引领、控制中国社会的方针指导下,在华教会学校纷纷向高等级学校升格、转型,兴起了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创办教会大学的热潮。

早期的如山东地区的美国长老会、英国浸礼会首先在1902年6月达成了协议,共同办理分别设在登州的文会馆和青州的广德书院。两校合并后称为“广文大学”,后来这一地区的其他差会所办学校也参加进来。1917年,学校各部统一集中到济南,校名正式定为“山东基督大学”(即后来的齐鲁大学),由英、美、加等十几个差会共同参与管理。北京地区通州的潞河书院和汇文大学,经过多年的谈判、协调,最终形成联合,这就是后来的燕京大学。其他如金陵大学、之江大学、东吴大学、华中大学等也都经由联合各方力量创办而来。

到20世纪20年代,基督教大学体系已基本形成。这一时期,外国人在中国办理的学校学生数约占全国学生总数的30%,其中初等学校为4%,中等学校为11%,高等学校则高达80%。至1920年,英美新教各分会在华兴办的教会大学主要有:齐鲁大学、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湛江大学、东吴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之江大学、华中大学、岭南大学和华西协和大学。1925年时,教会大学的学生人数为3500人,约占当时中国大学生总数的17%。

教会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思想、制度、模式,以及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校园文化等诸方面的特色。一方面这些理念和模式主要移植于西方大学,但同时也根据在中国办学的实际,不断有所调适和转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会大学建立了高效率的学校管理体制,既包括与教会、政府、社会关系的处理,也包括校内管理体系的建构,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财、物保障。其管理模式中属于外部的管理力量主要有:(1)大学托事部,有的大学称为“托管会”,这是一种教会大学的创建人组织。这一组织具有明确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严格的管理细则,机构内部职责分明、工作范围和性质都十分清楚。如由数个差会合办的金陵大学,其托管会行政人员包括一名主席、一名副主席、一名秘书、一名司库。托管会还设有6个常务委员会,即执行委员会,财政、校产和投资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财政预算委员会和金陵大学委员会。各委员会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如教育委员会考虑校长提出的更换教师的建议,各布道团派往学校教师的任命,以及检查教学体制、教学安排、规章纪律和其他与教学相关的工作。(2)基金会。从性质上说,虽然很多基金会是非宗教的世俗性机构,但其创建者的个人文化背景以及基金会本身的慈善性质都体现了与教会的某种内在联系。如美国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就专门成立了“中华医学基金会”,重点资助中国的医学研究与教育,创办了协和医学院,此外,还与中国的100多个机构有联系,如燕京大学就曾多次受惠于它。可以说,该基金会是与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关系最为密切的美国基金会之一。这类基金会是教会大学发展的重要经济保证,几乎所有的教会大学在最初阶段都要靠海外募捐来维持和发展。(3)校友会。教会大学一般都设有校友会,除捐款,给母校以经济资助外,还常常在推动学校改革和影响学校办学政策等方面发挥作用。

教会大学的内部管理体系主要有:(1)校董会。尽管校董会成员并非全是校内人员,但它作为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直接对学校大政方针的制订起了关键的作用,同时,它还是与政府和社会沟通协调的重要载体。校董会职责主要包括,选举任命校长和其他行政、教学人员;批准建立新的学科和课程设置;经费的筹措和分配;提供师资力量以及执行有利于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的其他职责等等。(2)校长负责制下的校院系设置结构。教会大学一般都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具有办学自主权,集职务、权力、责任于一身。随着学校世俗化、专业化、正规化程度的加强,教会大学大多从初期的系科机构演变为院系机构。这种设置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整体性,且专业性较为突出,便于管理和人才培养。此外,教会大学还设有各类校务机构和齐全完备的各类管理规章制度。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教会大学还继承了近代欧洲大学的自治传统,为师生参与学校管理提供机会和渠道,如设立教授会,对学校的重大事务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从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出发,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集中力量办好一些富有特色的院系和专业。比如,协和医学院的办学模式,基本依照了美国最好的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它的目标不是培养普通的临床医生,而是高层次的医学专家。这一目标使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专业教学方面,不仅强调理论素养,而且突出临床实践和实验室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和医学院还坚持严选择、高淘汰的原则,使其毕业生的水平和质量得到社会的公认和欢迎。尽管直接从协和出来的毕业生人数并不是太多,但这一重质量、高标准的精英式培养模式对我国近代医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类推荐
  • 古代卷·上(中国传播思想史)

    古代卷·上(中国传播思想史)

    最广泛意义的传播是一切生命物体或非生命状态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因此有学者认为“传播行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①。远古时期的先民通过部落战争和长期接触、交融,终于融会成古老的华夏民族,生成了原始华夏语,并创造了实现人神沟通和人际交流的传播符号——汉字。凭着对先祖文化的认同和对原始汉语的认同,华夏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生存、繁衍和发展,创造着古老的文明,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传播地域非常辽阔,传播活动非常活跃,传播方式非常丰富,我们可以从原始神话、原始巫术和古老汉字等方面去窥探先祖们的创造性传播行为,揭示这些行为背后蕴涵的原始传播思想。
  • 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

    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

    本书系统、细致地梳理了“表达自由”的学理脉络,并结合媒介融合的生态特征论述了其生存的可能性,提出“媒介融台为体,表达自由为用”的观点,并提出“技术前提论”以取代“技术决定论”,指出在法治社会中,表达自由是公民实现其表达权的权利前提-媒介融合则是公民实现其表达权的技术前提。作者关于表达自由,媒介融合及博客自媒体等内容自有心得,而展望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表达自由的实现前景,更显出其对社会进步所持的理性态度和人文情怀。
  • 六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

    六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

    书中给家长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使家长既能够全面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又能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能给每位家长带来一份喜悦,更带来一份沉甸甸的收获,让孩子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奔向人生的又一个驿站。
  • 民族过程与国家

    民族过程与国家

    本书主要研究人类民族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民族共同体产生问题和原始社会的民族过程;资本主义以前的阶级社会的民族过程;资产阶级民族的形成和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过程;现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过程;现代发展中国家的民族过程及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过程等;
  • 数字家园:网络传播与文化

    数字家园:网络传播与文化

    当人们用“第四种媒体”来称呼互联网这样一种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新兴媒体的时候,当网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面侵入和占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时候,我们终于发现,网络既是新文化,也是新生活。
热门推荐
  • 大叔爱上我

    大叔爱上我

    一个是叛逆嚣张的小太妹,作女一枚,一个是高富帅家世显赫的离异大叔,原本像平行线一般的两个人,阴差阳错发生了某种关系。大叔昏了头,爱上了我。给得了我全世界,却给不了我心心念念的幸福婚姻。不选择和他在一起,却抵死缠绵。
  • 合天之路

    合天之路

    一母双胞,哥哥天生至尊相,他却悲鸣遭天弃,天生残魂失魄,祖训更是不许他活在世间。神秘老者救他于危难,却也使他出生当天与父母诀别,封觉冥,残喘于世。王登穿越而来,补齐三魂七魄,从此觉冥开,炼太虚,踏破域外天,融天地志,完成合天壮举。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路过彼岸

    路过彼岸

    一个善良的人儿,一段错误的婚姻,毁去了一段本该美好的人生,余生只剩苦苦挣扎!
  • 萌凤追夫之师尊大人么么哒

    萌凤追夫之师尊大人么么哒

    她是天道选择的凤族圣女,因一段错缘,错把鱼目当珍珠,惨遭渣男毒手,最后一个亲人消散的时候,方才觉醒,那时候在乎她的,她在乎的都已烟消云散········这世他说;‘’以后长成小胖妞了,看有没有人要‘’她说;‘’没人要,等我长大了嫁给师傅,吃你的,住你的,一辈子赖在蓬莱赖着你·········‘’
  • 人间三宝:灵妃是个渣

    人间三宝:灵妃是个渣

    (女主欺软怕硬,遇强则弱,遇弱则强)男人挥舞着鞭子“跪下”苏雪兰胆战心惊的看着鞭子“我知道错了,我发誓,下次绝对不会惹你生气了”男人虚张的声势的把鞭子打在地上噼里啪啦“你跪不跪”“跪跪跪,马上就跪”苏雪兰噗通的跪在地上看着拿鞭子真想跪着磕几个响头谢罪。“王爷,你不要生气了啦,你看我都跪下了,相公,不要气了,有话好好说嘛”苏雪灵力制成的三件宝物遗失了,怪癖的王爷、独霸一方的妖王、祸害苍生的冥王,宝贝分别落在了他们身上为了找回宝贝,巴拉巴拉巴拉,遇见三个男主,又巴拉巴拉发生了一段旷世奇缘,然后,没有然后了……HE
  • 苍茫无尽

    苍茫无尽

    在一座小山城之中,一个叫叶云的少年执着于成仙。“你好大的胆子!”叶府的祠堂中传出一阵阵怒吼,一个穿着长袍的中年人正指着跪在地上的一个少年咆哮着。“修仙!”少年的一双眼睛铮亮,似乎根本就没有将中年人的话听进半句。“以后你若是还敢提什么修仙,我非打断你的腿...”咆哮声就是叶府的家丁听见都害怕的打颤,可叶云却不以为意。“修仙!我要修仙!”叶云就像着了魔,只想着修仙。修仙大道,逆天之路。
  • 此生莫离

    此生莫离

    本就是订婚的一对,只怪生活多作怪,看女主和男主怎么修成正果吧!
  • 无双天武

    无双天武

    宇宙无边无际,一片浩瀚的银幕封锁着无数世界。已有万载没人能破碎虚空而来,进入高级位面。李天武,一个从地球而来的小人物,又将如何一步步走向巅峰,打破银幕,重开武道之路......
  • 逆命神魔

    逆命神魔

    从一个被人抛弃的高中生,到被人仰慕的绝世强者,他不信命,更不信天命,即便是命中注定他也要改变,一切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受天的控制,不受命的束缚!
  • 传奇女子:不爱帝王爱自由

    传奇女子:不爱帝王爱自由

    生是传奇,活是传奇,死,必然也是个传奇。世人传说并艳羡着武丁与他的王后那鹣鲽情深的遥远爱情,那么,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此呢?或许只有到了那个时代,真相才能被揭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属于自己的妇好,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于是我幻想着,她或许会是这个样子……她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世,这个身世,令她自强不息;她有一个爱她的父亲或者母亲,这份爱,令她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她有一段求学的艰难历程,这段历程,令她最终成为一代女帅,所到之处,战无不胜;至于王后一说,帝后情深一说,等等等等,历史始终有它的疑点和空白,供后世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