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1600000037

第37章 创建一体化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徐维祥

20世纪以来,推进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既是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浙江工业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多种途径并举、各种方式共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思考与探索开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局面,创立了“一体化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我国现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考察

自中国近代大学诞生以来,人才培养模式就深受国际高等教育的影响。从近代学习欧美到新中国建立后照搬苏联,到改革开放后又逐渐向欧美学习,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致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但至今影响最深的无疑是苏联模式。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进行高校的院系调整,学习和照搬苏联的专业教育模式,逐渐形成了专业教育模式格局。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划分专业,因而专业数越来越多,专业覆盖面越来越窄。每个专业都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学制、课程安排和修习程序、教材和教学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方式等。在本已狭窄的专业领域强化统一要求,使教育活动凝固成某种标准化模式。对这种占统治和主导地位的模式化专业教育,文辅相将其描述为:“文理分割,重工轻理,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加上过于集中统一的管理,给学生带来了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使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本科教育带有较强的职业教育的特征。”这种专业教育往往呈现出刚性和统一性,而较少弹性和多样性,忽视甚至压抑学生个性及其发展需要,是典型的“以专业为本”,培养专业人才,形成了新型“人的片面发展”。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转型和高等教育体制包括就业体制的转型,我国大学逐步完成了其自身作为被动计划的部门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机构的角色转换过程,改变了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在内的现代大学形态。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流动性的不断增加,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并不断向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使得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合时宜,而现实生活中的个体自然人不可能终身固守于某一个专业或岗位去发挥单一的功能,用人单位也不可能不考虑人力资源成本的问题。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厚、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所体现出的对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目标的双重适应,在人才市场上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首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对人才培养模式作了探索与改革,总的方向是趋向大类化培养或者跨专业复合培养,以便于在更大的专业教育框架内设计、容纳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模式。浙江工业大学从1988年开始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2”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已经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实施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学位)等多种促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四种实践模式的横向比较

与我国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相伴随,如何培养、造就复合型人才是各个高校重点思考、致力突破的问题。而在国外,20世纪60年代就兴起了以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并重的一种探索性教育模式,后被人们称之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目前,国内外大学本科培养知识复合型人才大体上形成了以下四种实践模式:

辅修/双学位模式。双学位与辅修的区别在于,辅修教学计划的学分要求较少。形象的比喻是:“辅修”把学生在另一学科领域“引进门”,“双学位”把学生“入门之后送一程”。“双”既可以是同一学科门类之内不同学科的交叉,也可以是不同学科门类的交叉。

辅修/双学位毕业生具有两个领域的知识素养,易于在交叉学科领域有所成就,在劳动力市场更具竞争力,也能在工作领域中发挥特别的重要作用。

第二学士学位模式。这一模式是学生在获得一个本科学位后,进入另一本科专业进行学位学习。与双学位的主要区别在于:双学位是“同时学”,第二学士学位是“毕业之后学”,后者学习量较大。

允许个人自主设计专业模式。其课程组合方式由学生提出,教师审批并提供专门指导。有特别兴趣与才能的学生如果从现有专业中找不到完全符合自己兴趣的专业,他可以从全校课程中选择,形成一个围绕特定知识领域的课程计划,提交一个委员会讨论,在经过审核后开始学习,完成计划后可被授予特别专业的本科学位。这种专业必然是跨学科的。这一专业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称为非固定专业或个人专业,哈佛大学称为“特别专业”,加州理工学院称为“独立研究计划”,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称为“个人领域”。由于这种专业有严格的审核程序,学习也较为困难,因此毕业生很少,但这一种专业的存在为具有特殊兴趣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成材途径。目前国内高校专业设置需要根据《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9年颁布)》(以下简称“规定”)进行,而现有专业目录中没有跨学科专业的类型,现有规定也不允许学生自主设计专业,因此在制度层面,以上模式不能广泛采用,只有部分高校在政策边缘进行试点。

直接设置跨学科专业模式。教师将两个或多个学科的课程有机组合在一起,就会形成跨学科专业,其课程体系有别于任何单一传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其中许多课程不是专门针对这一专业的学生开出,而由学生到不同的开课系选修。这种模式同上述第三种模式一样,在国内高校处于试点阶段。浙江工业大学于2008年开始思考、探索这一模式的具体实践方式,在多方比较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体化双专业”实践模式。

三、一体化双专业培养模式的设计理念

目前,浙江工业大学已经开始探索的一体化双专业主要有“化工+计算机”、“药学类+工商管理”、“计算机+自动化”、“土木工程+管理”等,在培养模式的设计中主要体现以下理念:

专业知识的整体性。学科的交叉促进复合型人才的产生和需求。因此,一体化双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交叉学科更有着紧密的关联。例如“土木工程+管理”就是由土木工程技术和管理学科以及系统优化学科交叉综合而成。前二者可视为具体技术科学的交叉,第三者可视为前二者形成交叉学科的基础或支撑。每门参与交叉的学科都有自身独立的学科体系、知识范围和服务对象等。在学科交叉的初期或还未对复合内容和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时,教学内容通常只是各交叉学科知识以课程的形式进行叠加或组合,这实际上不能称为真正知识的复合,前面的“辅修/双学位模式”就存在这个问题。面向多个独立学科体系,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在培养人才身上复合在一起,是能否成功地设计一体化双专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应抓准学科的交叉点、知识的复合处。学科的交叉在初期并没有做到不同学科的完全融合,而主要是不同学科的某些知识的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并共同服务于某项目标。因此,在一体化双专业的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上,应分析各学科有哪些内容参与了交叉、哪些交叉的知识内容又是复合型人才所必备的,以及采用哪些手段可将这些知识复合于被培养者身上,并能发挥出复合后的优势。从目前实践情况来看,开设跨学科课程、主题式课程是将不同学科知识复合的有效组织方式。只有在交叉点、复合处下了工夫,并取得一定成效后才能称得上在知识上开始了复合,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艰巨任务。更高层次的复合应是在打破学科体系基础上的融合,这是我们今后的奋斗目标。

人才素质的综合性。前面讨论交叉点和复合处时,主要谈及交叉学科的知识复合。

但我们的观点是,单纯知识的复合并不等于能培养出合格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要在多个方面的集成系统中进行规划、设计、管理和创新。这是一项复杂又极具创造性的工作。对复合型人才来说,这些绝不仅是单学科人才所具有的素质,而是一种更综合的素质,工作者除本身应有较高的适应交叉学科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之外,还应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并通过各种手段将这些素质有机地结合,培养出具有更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称得上复合型“人才”的人绝不是因为多学习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而是应在素质上、知识结构上、思维方式上以及工作方式上都经受培养和熏陶,通过潜移默化而形成具有交叉学科所要求的特殊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素质的培养和复合比单纯的业务知识的培养和复合困难得多、复杂得多,往往要通过课堂教学以外的其他环节,如实践性环节、工程经历才能获得。

思维方式的融合性。一体化双专业可以是同类学科的学科交叉,如“计算机+自动化”一体化双专业,也可以是跨学科类别的交叉,如“化工+计算机”、“药学类+工商管理”、“土木工程+管理”等,由于该两类学科各自都有完整的学科体系,使用的符号体系各不相同,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分析、解决问题逻辑思维方式,两者有较大差别。将各自已经定型化的思维方式进行真正的融合是很困难的,然而对于一体化双专业,这种思维方式的复合又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两种思维方式的学习、掌握,更要注重培养将这两种思维方式有机融合的能力。

四、一体化双专业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对于复合型人才来说,由于应掌握的知识总量多、涉及学科多,如何在有限教学年限内将知识有机融合、促进素质的综合和思维的融合,是难点,也是重点。下面以“化工+计算机”一体化双专业的设计为例简要介绍其培养框架。

培养目标的定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前身包括无机化工、基本有机化工、农药化工、精细化工等本科专业,在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专业内涵不断拓展和深化,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形成的挑战需要这个老专业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同时,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化学工程与工艺领域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化工过程设计、模拟和优化的重要平台,并在化学工程与工艺师对复杂过程设计和优化的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化工+计算机”一体化双专业着眼于培养能胜任化工生产过程控制及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系统分析及生产管理、化工过程模拟、控制软件开发等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课程体系的重构。复合型人才强调的是学科交叉,而这种学科交叉必须以宽厚知识背景为基础,因此在实行大类培养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一套覆盖化工和计算机两个学科且具有内在联系的新课程体系。在培养计划中保留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主干课程,增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如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双语)、电子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嵌入式系统等课程,同时也设计了AsponPro Ⅱ等大型化工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化工过程控制工程等融合两个学科知识点的课程。另外,增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复变函数、离散数学A等基础知识点。

实践环节的整合。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实践课程保留化工设计和生产实习,增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践课程:电路实验B、C++程序设计、接口与数字控制,其中的接口与数字控制的实践课程专为该一体化复合专业开出。同时,在化工设计的实践性课程中,要求运用Aspon、Pro Ⅱ等大型计算机应用软件进行设计和模拟。在生产实习中增加计算机仿真实习的内容。

指导力量的强化。以导师制为支撑,依托学科的优势,让学生担任教师的科研助手,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提高跨学科的训练。

教学制度的配套。制定《浙江工业大学一体化双专业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修读条件、学分设置和文凭颁发等要求。鉴于目前实际情况,对学生修满一体化双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学分,则在其母体专业毕业证书上注明修读“*** 第二专业”;学生若未能修满一体化双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学分,但其所获学分已达原母体专业毕业总学分,且未获学分课程非母体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则颁发母体专业毕业证书。

参考文献

[1]杨杏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文辅相.我国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及其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00(2).

[3]李兴业.美英法日高校跨学科教育与人才培养探究.现代大学教育,2004(5).

[4]卢晓东,等.大学本科培养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的做法与相关问题探讨.当代教育论坛,2003(10).

(本文获2005年学校中层干部优秀论文一等奖)

同类推荐
  • 实用公文写作一本通

    实用公文写作一本通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以现行党和国家的公文法规的规定作为依据,积极体现当前公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效用。本书没有一开篇就介绍各类具体公文的写作与格式要求,而是用比较多的文字讲述了公文的含义、作用以及特点、类型、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问题。阅读了这些文字,学习了这些内容以后,可以理清思路,更新观念,夯实公文写作的基础。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质之后,再进一步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起草格式,写出高质量的公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 悦读MOOK(第十五卷)

    悦读MOOK(第十五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永恒的中国心

    永恒的中国心

    吴大观同志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品德高尚、报国有成的党员专家。2009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做出决定,追授吴大观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之后,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国资委党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向吴大观同志学习的通知》,要求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向吴大观同志学习的活动。吴大观同志还光荣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本书收集了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的演讲稿及中央、地方媒体对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的各类报道,对吴大观同志的先进事迹、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进行了详尽介绍和深入挖掘,是学习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的生动教材。
  • 我们在一线:甘肃新闻工作者抗震救灾亲历

    我们在一线:甘肃新闻工作者抗震救灾亲历

    “5?12”汶川大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但在抗震救灾的艰辛过程中,我在省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陇南、甘南地震灾区采访时所经历的、听到的、看到的感人情景,仍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感动着我、激励着我、鞭策着我。
  • 享受思维的盛宴

    享受思维的盛宴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过程。我们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等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学到知识,还要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热门推荐
  • 易烊千玺之迷雾城镇的约定

    易烊千玺之迷雾城镇的约定

    有没有一个人,她是你记忆力里那抹最难忘,却也是你生命中那抹最不能奢想;有没有一个人,她是你青春里那抹最惊艳,却也成了你生命中那抹最细水流长;有没有一个人,她是你的最爱,你却一辈子都没有说出那句:想和你一起,地老天荒。
  • 学生热爱环境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学生热爱环境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为了指导班主任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辑了这套“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与主题活动指南丛书” 图书10册。本套书除了论述班级文化建设的各种方法外,还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各类班级主题活动的案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非常适合各级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及学校辅导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和收藏的最佳版本。
  • 中国资本市场风险与收益研究

    中国资本市场风险与收益研究

    本书以随时间变化的风险和收益之间关系为研究中心,按照从理论研究到风险收益模型的构建,再到结论分析的研究逻辑,对我国股票收益率条件均值和条件方差的典型事实,包括股票市场收益率的统计特征以及动态行为、条件均值和条件方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 我的诅咒:魔女残失的毒泪苹果

    我的诅咒:魔女残失的毒泪苹果

    几亿人中独耒被上古的力量选中,刚出生的独耒拥有上古血液,她的母亲用刚到人世不久的她做怖恐实验。籽落籽(用人的身体作为种子)土埋葬(用泥土作为埋葬的嫁装)毒灌骨(用毒灌溉每寸骨头)泪干浸(泪水作为肥料)果以红(红色的它成熟)3岁的她,没有童年,没有感受过到母爱,只有病苦绝望的声音在她耳旁嘶声遏底,最后实验失败,她被母亲无情的抛弃。上古赋予她的不是黑暗而是光明,上古的血液将指引她找到新的宿命。
  • 移民异世界

    移民异世界

    重生的喻若本想忘却前世的一切恩怨情仇,带着孩子赚点小钱,安安稳稳的度过这一生。可随着一件神器的出现,母女二人却走上了一条离安稳,平凡越来越远的路。
  • 孝道

    孝道

    考虑到孝道文化在青少年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编者从《孝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续神童诗》等古代蒙学经典读物里撷取了有关孝的精华内容,并辅以古代和现代关于孝的一些典故、文学作品等,对孝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希望能让广大青少年对孝有一个新的认识,使孝道精华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
  • 灵术者

    灵术者

    在一座神秘而又古老的山峰中,居住着一对孙爷,爷爷是操纵僵尸和灵魂的灵术者,自然而然,孙子也就是继承了爷爷的能力,主角叶逍遥在他爷爷叶西门的培养下,成为了一名强大的灵术者!天地灵魄唯我所控!妖魔鬼怪臣服于我!
  • 一个舞者的时光

    一个舞者的时光

    世道艰难,人心难测。在短短的几年里,我明白了真兄弟难得,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坎坷过后,我已经慢慢的被磨去了原来的爪牙。
  • 龙娇天的奇妙冒险

    龙娇天的奇妙冒险

    龙娇天,大家都叫她娇娇。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传说,据说名为龙傲天的存在会毁灭这个世界。“滚啊!我和龙傲天没有任何关系啊!我只是个弱鸡啊!”少女只能微笑面对危险。“娇娇,我越是工于心计,就越是明白,人类是有极限的...”“收下吧!娇娇!这是我最后的波纹!”尽情收看,娇娇的奇妙冒险(大雾
  • 重重追妻路:妖孽大神来暖心

    重重追妻路:妖孽大神来暖心

    是一部穿越小说,作者还在上学,不能日更,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