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的东北角,有一座旅美日侨兴建的园中园,大家都叫它“日本园”。环境优美,颇具日本风格,园中有湖,湖里有岛,岛上亭台印水,取名为“梅风亭”。冬春之交,红梅吐艳,腊梅飘香,是踏雪寻梅的好去处。小岛有木桥跨水与湖岸相连,近岸处,桥成九曲,妙趣横生。湖很大,有条小路可以绕湖一周,风光秀丽。路上情趣多异,一段路边种的全是中国牡丹,暮春时节,五彩缤纷,招蜂引蝶;另一段路边全是碎石花坛,松柏青翠,五针松的青翠和白石相映生辉。大湖有条支流,环湖小路有桥相连,桥下左右放养了许多大锦鲤,桥上有饲料供应,只要支付25美分,即可得到小把粒状饲料。倚栏抛洒,可引来无数锦鲤,鱼头攒动,彩浪翻腾,非常壮观。孩子们是不会放过这样的娱乐机会的。路边丛林间,点缀着一些日本式的石塔和石碑。有些石碑上还有名有姓。姓名无从考证,也只是增添点日本特色而已。“日本园”建成后,圣路易斯市植物园因“日本园”的幽雅秀丽而增色不少。“日本园”也借此宝地而生辉,东西合璧,相得益彰。
1994年,中国南京市和美国圣路易斯市结为姐妹城市。当地侨联同南京市政府,向圣路易斯市政府申请仿照“日本园”模式在植物园中增添一个有中国园林特色的“友宁园”,取友好安宁之意,又暗合南京(宁)名字。因为“日本园”有例在先,而且扩大植物园的建设和风光也是美事一桩,圣路易斯市当局很快就批准了。当年秋天,南京市派来了一支工程队,建设资金由南京市政府和当地华侨共同筹资,之后又陆续运来了许多中国花卉。
“友宁园”地处植物园的中心,占地四五亩。虽不及“日本园”的宽大清幽,也充分体现了中国苏杭的园林特色。“友宁园”四周有波浪式的砖瓦围墙,园中心建了一座颇为气派的八角牡丹亭,周边广种上品牡丹,还从外湖引入一条小河,沿岸布置了不止一处的玲珑太湖石。小河上有两座雕刻精巧的石桥,园中绿树清幽,月洞小径曲折。在美国有此典雅的东方佳境,实属难得。海外游子徘徊其间,常常勾起他们对祖国的思念。
1995年春天,工程基本完成,等待端午节举行落成典礼。“友宁园”所处地理环境非常好,四边都是植物园的景观热点。北面是宏伟的展览大厅,西面接连“日本园”,东南有蔷薇园、茶花馆、荷花池等,池中大玉莲,叶子直径有一米多宽,令人叹为观止。北边是一个建设群办公室、看书馆以及著名的标本、资料库。几座热带植物暖房和小展览馆排列在西南角,可以说是植物园精华荟萃之地。
“友宁园”的建造,浸透了侨胞学子的汗水。王海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王海波家世代贫穷,深受新中国的恩惠,饮水思源,在国外能为祖国增光的事,哪有不尽力的道理。他经常来工地做义工,还以学生会的名义号召其他留学生为祖国作贡献。
“友宁园”在1995年的端午节正式落成了,当天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芝加哥中国领事馆派人到会致辞,当地市府官员、各地旅美侨胞都有代表前来祝贺,留学生来得最多。
植物园里热闹非凡,不仅有狮子舞和各种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还有歌唱表演。大门入口左侧一片草坪上,临时搭设了许多摊位,著名的中国餐馆在这里,供应糕点、各类包子、炒面以及盒饭等,物美价廉,气氛热烈。有一个中餐馆甚至做了许多粽子来应景,引得人们排队抢购,更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中国人能在美国度过一个如此热闹而有意义的端午节实属难得,因此凡是圣路易斯市地区的中国人,不论远近都扶老携幼来凑热闹。
典礼最初的筹备工作到典礼当日布置会场、准备茶点、接待各地来宾,王海波跑前跑后,付出体力不说,还经常自掏腰包招待客人。
王海波热心公益,不是他想要拍马屁或得到什么好处,只是推己及人,念及大家身在异国的孤寂和困难,能为同胞多做点他认为力所能及的事。
“友宁园”落成后,每年的端午节都有庆祝活动举行,久而久之成为了圣路易斯地区的盛大节日。每次庆祝,都有王海波的辛勤和汗水。他的义工精神广为人知,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端午期间,牡丹已经凋谢,大多春花也都落去。为了装点景色,有人每年都把培养多年的名贵大米兰搬来亭中,供大家欣赏。米兰花香随风四溢,半个花园都能闻其清香。“友宁园”和“牡丹亭”的匾额都是刘海粟老先生的墨宝,它们更为庭院平添了不少光彩。
王海波很穷,而且由于把许多时间和金钱都花在社交中,导致其学习成绩有点落后,生活也非常拮据。好在他有一个非常美满的家庭,妻子吴燕十分勤劳贤惠。随丈夫来美国后,吴燕放弃了个人的爱好和享受,为了使丈夫专心读书,自愿每天出去打工,陪他住鬼屋。吴燕也是个大学生,托福考过高分,在美国语言毫无障碍,以她的聪明勤俭,自己去做一番事业,前途肯定是一片光明的。可是她始终以丈夫的痛苦为痛苦,以丈夫的快乐为快乐,相信丈夫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在美国,取得绿卡之前,每个人都需要一些身份证明,如学生证、驾驶证、打工卡以及临时身份证等,包括银行存款。留学生只有持有打工卡,才能自由地打工,无卡打工是打黑工,是偷渡和非法居留者不得已而为之的。有些贪心的餐馆老板,喜欢雇用黑工,因为打黑工的人即使吃了亏也不敢伸张,因为怕被发现遣送回国,所以黑心的餐馆老板经常少给工钱。不过,老板用黑工也有一定风险,如被工商部门或移民局查获,罚款也很厉害。中国人很齐心,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来人检查时,打黑工的拿起身边早放好的买菜篮冒充顾客,一般都能蒙骗过去。
为了这个家,几年来吴燕付出了很多。王海波非常清楚,也非常感激。他希望自己能早日取得博士学位,找个好工作,让太太过上安静而幸福的生活。恰在此时,吴燕有了身孕,越来越喜欢吃酸的且经常呕吐。到医院诊断后,的确是怀上孩子了。生孩子是夫妻俩共同的愿望,可是孩子这个时候来,早了一点。吴燕又欢喜又担心。欢喜的是有了爱的结晶,孩子将会为家庭带来幸福和温暖;担心的是产期前后将无法打工,有了孩子必然会增加家庭负担,丈夫要专心读书,还有许多忙不完的事,王海波不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即使不分心也要付出比别人多的精力。吴燕左右为难,想过回国生孩子,但只有在美国生的孩子才能落地生根,自然成为美国公民,就是以后因故离开美国,随父母在别国生活,到了16岁,也可以申请回美国定居。这是美国法律规定的,再说要她离开王海波,哪怕几个月也不放心。王海波是个勤劳而坚强的人,在他看来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妻子不能打工,他可以打工,对学习有点影响是暂时的。困难总是有的,也总要过去的!夫妻俩应该可以共渡难关。
留学生中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在母亲怀孕8个月的时候,要在家里开一个产前“派对”,预祝母子平安,家庭幸福。来参加“派对”的朋友、同学都会带来一份厚礼,而且事先大家会打好招呼,礼物不重复,要实用。一般用品、玩具、营养品等都可以,曾使用过的童车童床、汽车坐椅也很受欢迎。王海波平时热心助人,产前派对来了许多人,送来许多实用而且急需的东西,为他们解决了大问题,省下了不少钱。
在美国生孩子医疗费用很大,但有些公立医院对贫民有福利救济措施。这年底,吴燕顺利生下一个女孩儿。吴燕平时打工,为生孩子存了一点钱。但为了省钱,只住了两天医院就回家了。房东老卢恰是个热心人,看到他们经济困难,特地向教会申请了许多救济品,如奶粉、婴儿用品以及玩具、服装等。一般教会都是慈善机构,王海波不信基督,和老卢恰共同语言较少,缺少心灵上的交流,但老卢恰并没有因为这种信仰的不同而分彼此,还是真诚地希望大家都能信仰基督,得到主的爱护。
孩子为全家带来了快乐和温暖,同时也增添了困难和负担。在吴燕无法工作还要照顾孩子和恢复健康期间,王海波忙于学习还要打工,不仅人消瘦了,学习成绩也下降,学分上不去,就要延长毕业期限。教授通常都喜欢聪明听话的学生,王海波不是很聪明,主观性又强,常与老板有不同意见。如果他只是要个硕士头衔,问题不大,可是他的决心是要得到博士学位,自然很辛苦。但王海波有股坚韧不拔的精神,没有奖学金敢闯美国,他靠的就是这股子精神。
吴燕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再三思量后,决定把孩子送回国交给母亲抚养。夫妻商量了好几次,海波希望一家人在一起,也明白母女分离对吴燕是件非常痛苦的事。但由于吴燕的坚持,母女暂时分离看来是无法避免的。海波感到很内疚,只好希望生活能尽快有所改善,好把孩子接回来。
留学生在国外成家,有了孩子后,为了减轻负担,一般有两个办法:一个是请父母出来帮忙带孩子,因为美国生活负担的大头是房子,平常吃饭开销不大。另一个办法是送孩子回国,等待毕业找到工作后,再把孩子接出来。吴燕也试过第一个办法,接父母来美国。本来探亲签证也是非常容易的,但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是经济不宽裕,银行里没有存款吧,吴燕的父母几次签证都没有成功,海波的父母也一样不行。吴燕选择第二个办法是出于无奈。所辜吴燕的妈妈是小儿科的退休医生,她理解女儿的困难,也喜欢孩子。于是,1996年夏天,吴燕带孩子回了国。母女几年不见,这次相逢别提有多高兴了。在杭州享受了一个月的天伦之乐后,心里惦记着丈夫的吴燕匆匆告别母亲、吻别女儿,急着赶回美国去了。
送走孩子,夫妻俩难过了好一阵子。好在孩子由医生外婆照顾,有点小毛病也不犯愁,只是他们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压力变成了夫妻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共同渡过难关,早日把孩子接过来,过上美好的生活,成为他们的奋斗主要目标。
吴燕依然辛苦地打工挣钱,为家庭团圆尽心尽力。王海波在生活和家庭的压力下,在社会交际的磨炼中逐渐变得深沉老练了。他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认识到过去许多无谓的忙碌,是在浪费自己的光阴和生命。凡事抢在前头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成为别人取笑的话柄。渐渐地,他疏远了多余的交际,人们再也看不到那位人前为人赞美、背后被人取笑的“老班长”了。
王海波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终于在1998年的夏天,取得了密苏里大学化学博士的学位,他那勇于改过、勤奋刻苦的精神,让以前看不起他的人深受感动。他的毕业论文功力深厚、见解精辟,也为教授们所认可。
经过几个月的积极奔走,同年10月份,他在芝加哥市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离开了圣路易斯,告别了鬼屋。王海波一家是在鬼屋里住得时间最长,也曾是这个地区留学生中比较坎坷艰难的一家。
有了固定的优厚收入后,王海波在芝加哥北郊外买了一幢小房子。这里房价比圣路易斯要高50%。他买的是二手房,花了30万美元,以30年分期贷款的方式支付。每月本息要2000多美元,负担不轻。
有了房子,当务之急是把女儿接过来,全家团聚。顺便也把岳父岳母带来美国住了一阵子。家庭经济条件有了改善,吴燕不再去打工了,整日在家里带孩子、打理家务,或陪父母出去走走,也挺忙的。成功之路很多,但只有勤奋刻苦、专心致志才是最可靠的正道。王海波的奋斗历程是最好的证明。芝加哥是个繁华的都市,人才济济。王海波人生的另一阶段将在这里展开……
创业从来多辛苦,尤其异国求生存。有家自比无家好,夫妻同心力断金。少年单纯勤作辅,专心致志岂输人。几经坎坷不会败,任凭风高破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