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了国际孔氏南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挂靠在筹建中的衢州学院。学院领导对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十分重视,精心组建研究队伍,聘请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董平教授,省社科联原副主席、研究员蓝蔚青先生等为顾问;聘请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范立舟教授、浙江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陈国灿教授为兼职研究员。研究中心成立后,确定了研究方向,积极规划项目,开展了扎实而系统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取得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课题、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共4项。
孔氏南迁无论是在孔氏家族史上,还是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南孔文化是孔氏文化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与浙西南地方文化不断融合和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区域文化体系,既具有丰富内涵,又具有鲜明特色。从内涵上分析,南孔文化首先是一种宗族文化,代表了孔氏宗族的一种发展形态,同时由于孔氏宗族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它又超越了一般的传统家族文化,有着特殊意义和价值。其次是一种地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浙西南地方文化的特色,反映了浙西南地区的人文传统和地域精神风貌。再次是一种政治文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方政治乃至历代政权文化和思想政策的特点。最后是一种思想文化,不仅是浙西南地方文化思想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传统儒家思想在南方地区发展演变的一种折射。从特点与地位上分析,南孔文化首先作为超越了宗族文化的形态,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包括社会思想、生活和意识形态。其次,南孔是浙西南的南孔,也是浙江的南孔,南方的南孔,全国的南孔,在不同的文化层面,均有其相应的作用和价值。最后,南孔文化是在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在当代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仍有其发展的空间,仍有着独特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基于上述认识,本书并不局限于对孔氏南宗本身的考察,而是从社会环境来认识孔氏南宗文化,又从孔氏南宗来分析相关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
本书是我们所承担的2007年度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历史文化专题(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变迁研究”(07WHZT030Z)、2007年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文化变迁研究”(ZD2007015)的成果。书中吸收和借鉴了学术界的有关成果,并在文中和参考文献中作了说明,在此深致谢忱。如有不当或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在研究中心的建设过程中,中共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高启华先生,中共温州市委纪委书记(时任中共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宇宁先生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董平教授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设性思路,使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范立舟教授、陈国灿教授对课题的设计和具体研究工作给予了悉心指导,付出了大量心血,并审读了全部书稿,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范立舟教授还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衢州学院院长胡伟教授和副院长叶碧教授对研究中心给予了大力支持,使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得以有序推进。孔氏南宗家庙管理委员会主任、孔子第七十五世嫡长孙孔祥楷先生对研究中心的工作也十分关心;徐寿昌、崔铭先、庄月江三位先生在资料搜集、史料考订等方面对本书的写作启迪颇多,张俊岭先生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领导、专家以及同事给予本课题研究的鼓励和支持,我们深表由衷的谢意!同时,对浙江省社科规划办、省教育厅以及浙江大学出版社为本书顺利出版所作的大力支持,我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初稿完成之际,正值教育部批复衢州学院成立;本书正式出版之际,适逢第四届“中国·衢州国际孔子文化节”、第三届“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举办。我们谨将此书作为一份薄礼,献给衢州学院和衢州地方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由于水平所限,加之孔氏南宗资料散佚情况相当严重,对此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确实存在较大难度,因此,书中不足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我们由衷希望读者提出真诚而宝贵的意见。本书只是一个起点,我们将在以后的研究中对此不断深化,以期取得更为扎实的成果。
著者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