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8700000025

第25章 单向欲望,集体焦虑(1)

这里是香港

网中

朋友说得好:“根本就是相同的材料,报纸把一则新闻刊注销来,电台主持人读完了,又轮到晚上的软性时事节目。你以为上网会看到不同的东西?原来又是一样的事件、人物及一样的评论。近期,电视台甚至与报馆联盟,节目里的‘直击’片段,都直接由狗仔队提供。而同一些片段,当然会先被放上报馆旗下的网站。”

这就是香港式“传媒”,或,如果你认同“传媒”对本地的大众只有提供娱乐的功能,这,也就是香港式“娱乐”。犹如食肆为了加速顾客人流而设的快餐、特餐,传媒也为它的版面定做“每日例汤”:成龙的下流抑或风流已经明日黄花了——谢谢上帝,今天登场的是GIGI多么“令人讨厌,犯众憎”。例者,例牌也。即是要就供应,不要就拉倒,当中不存在任何选择。所以不管读报、上网、打开电视,只有一窝蜂把GIGI描成大黑脸,不见丁点异议与分歧。

这般人云亦云,居然还标榜网页文化是如何独立、尖端、反霸权、打破市场垄断!上网,真的与进步无关——在这个有很多人借高科技来表达“应该恢复浸猪笼”的地方。

炒楼烫了手,改为炒网页。电视和报纸不屑看,但是在电脑上补给个够。又一次说明了什么东西落在什么人的手中,就会变成他或她的倒影。传媒之后,网亦如是——这里是香港。

娱乐

这里是香港,住于斯长于斯者,叫香港人。香港人如果把这里当自己的家,就不可能对她没有感情。但是,每次有人以书面或口头批评这地方,提出意见,却要铤而走险,随时被人掷以石头:“唱衰香港!”

带头掷石的,是我们的领导人。然后,不论批评的言论是忠言逆耳或苦口良药,都可以嫌它不中听而被否定。当然,“否定”已是一种包涵了,因为身为香港人,应该不会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感到陌生。如是这般,不想被标签为“唱衰香港”的人便学晓明哲保身,宁愿一厢情愿看好将来,“唱好香港”。

有趣的是,打开报纸,你会发现头版与经济版已渐渐从黑暗中走出来——楼价稳定,恒生指数升至九七年来新高,中国大陆加入世贸后香港有牌发——但,娱乐版却反映我们正一步步踏入中世纪似的“黑暗时期”。

而,对于大多数的香港人来说,娱乐版才是港闻版,版内每个名字,既似股票——价值由市场决定,又是香港人格的倒影。容许我作以下的推论:没有“香港人”,就不会有我们所认识的“成龙”、“蔡枫华”、“洪朝丰”,以及正在酝酿中被石头掷的“梁咏琪”。

“人格”的问题,不会被香港人愈辩愈明,只会在娱乐版放大后,被大众明贬暗褒。有人可以藉类似方式上位,搵真银、过骨(过关),为何我(们)不能?不能,只是因为不敢,是以更加关注——不管面上的表情多么鄙夷。

目光

有两种情感(绪),分别名叫爱和恨,主宰着我们生活上的种种信念。耶稣之所以会叫世人“爱你的敌人”,便是因为自信无惧。自信的泉源,乃是一望无际的胸襟,而拥有这一片平原的人,很少会像我们那样捉襟见肘,误会自己懂得爱人,其实连自己都不知道怎样去爱。

基于这个逻辑,我发现香港人对于爱和恨,原来极为混沌,知之甚少。

当大家咬牙切齿地面对某个名字时,理论上此人便是过街老鼠。你以为他的处境岌岌可危,谁不知,不消一刹那,之前的齿冷、咆吼都可以变成掌声、欢呼、喝采。例子俯拾皆是。像某位不惜以出丑来博取曝光的歌手,终于成功开了个唱,表面上是他个人心愿得偿,但,请勿忽略了现场两千多人的反应,更不宜低估蛰伏的家庭观众——暂时,他们仍然按兵不动,但只要这场演唱会继续被高谈阔论,他们自会加入扑飞、炒飞的行动,或“热潮”。

届时,他们会如梦初醒,承认这位歌手不是大花脸,而是大众精神上的代言人——“剎那光辉不代表永恒!”潦倒归潦倒,厚脸皮也不碍事,重要的是,他终于站上台,以撕破脸皮的方式来赢取别人的目光(ATTENTION)!掌声雷动,正是集体的宣泄:尊严扫地,但,终于被看见了!

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才能得到一直渴求的ATTENTION。若你问我,这个反映着集体欲望的演唱会可以在红馆开足一百场。

精神

在我到过和生活过的中国人社会,往往弥漫两种气氛:上层是意气风发,下层是委曲求全,而两者的中间……好像没有中间——连中层的人们都觉得自己若不能像上层般允文允武,便是毕生遗憾。

难怪“上位”这个名词会风行于坊间。它的广受欢迎,反映多少人蠢蠢欲动。但,在这些不满现状的人群当中,又有几多是主动地想到改善修养和学识,甚至推广至更高层次,追求社会也进步?

对我来说,上述要求是一种文明的体现。它或许经过漫长的时间,然而效果还是涓滴可见的——透过大众在生活素质上的改革和进步。优质生活的诞生,首先端赖社会上不同角色的人对自己的价值感到肯定,进而认同自己的位置,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联系,并对分工合作加以肯定。简言之,既做好本份,又关心周围,唯有这样,“本份”才不会变做固步自封的代名词,“自己”也可以成为超越自己的推动力。

只是,几乎在所有的中国人社会,都没有这等充裕的时间。香港、大陆、台北,全部跑在数字的脚跟后——要不是就时钟,要不就是股票指数。于是,社会的荣辱视乎个人的安定繁荣程度,即是,名下财产多少。

如是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不讲求公德的社会,以及一堆又一堆孤独得发疯的人群。《明珠报告》:“街上每五人之中,便有一个是潜伏性精神病患者。”说的是香港。

1999年12月8日—12月11日

是非

有几年我在伦敦做独行侠——那是打长途电话去英国仍要七块钱以上一分钟的年代,是以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绝大部分时间跟香港的朋友隔绝,连报纸也没得看,造成了心情上的疏离,自然而然,开始觉得自己应在归属感的一栏上填:“英国人。”——回想起来,那竟是生平中最耳根清静、天下太平的日子。

你知道吗,英国报纸是没有娱乐版的,纵然卖遍全球的《HELLO》杂志(包括西班牙、法国等版本)其实是英国制造。可是当我的选择是《独立报》和《卫报》,一般的小道消息,便不会像苍蝇飞舞于果子附近,叫人看见,也对滋扰感同身受。

这并非说西方人在讲谈“是非”之上比我们高级多少——他们也有GOSSIP这个字,即是四海之内,皆有说长道短的空间。只是,“是非”虽然不以上乘与下作分野,却可以显露出哪一些是为了过口瘾,又哪一些是位置之战,潜藏政治。

契机可能就在“是非”和“GOSSIP”两字的分别上。后者较近为了发声而发声,同时音量是倾向小的,因为悄悄话若给全世界听了去,只会对讲人者不利。然而表面无伤大雅的“是非”,却有“大是大非”的千军万马在背后随时出击——大义当前,没有一桩(别人的)事情不可以挑起我们的使命感,一如“民族兴亡,匹夫有责”。

以前“是非”是流传的多,现在呢?广播。

2000年1月18日

一对怨偶

(一)

艺人与传媒,好似正在吵架的鼻子和嘴巴——“谁更需要谁?”传媒的版本,总是深深不忿:为什么只有我们被利用,而你们就不能被利用?为什么你们一觉得被利用了,就叫做私隐权被剥夺,而我们只能接受“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游戏规则?

艺人,最响亮的反驳:“‘艺人’只是职业、工作,所有上班族的都有下班时间,艺人不能例外。”

这样子各执一词,当然是不会有结果的。有点像父母子女、婆媳、老板下属之间的纠纷,当事人往往被一句说话牵住鼻子:“道理不在你那一边,它在我这一边。”——看,所有为了紧守(岗)位置而发动的干戈,都是百年抗战,而且常常说打又不打,说了不打,失惊无神间又把炸弹掷到对岸。

你别说,艺人和传媒也适宜搞“两岸三通”,而不是继续鼓吹“敌不动我不动,但是我的声音要比敌人大”。因为,在“公共”这个题目之下,谁更有利只是钱币的两面。然而,艺人和传媒却相信其中一方的确有着绝对的主权——每天接触任何有关艺人的新闻,正正就是见证双方如何争持不下,文斗武斗,务求宣示“我(更)有权”。

有人把这个现象立论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但凡市场上有竞争,只有消费者是真的获益者。”却忽略了可能有很多人并不喜欢在乱葬岗里捡便宜,或被流弹打中。

(二)

在传媒的心目中,艺人都是自私的,当然艺人也是这样看传媒,只不过艺人不能像传媒般以机构或集团的名字来行走江湖——刘是刘,黎是黎,郭是郭,吃粥吃饭,全看个人名字的修为,说得堂皇一点,那叫“名誉”。

传媒有“欺负”艺人的本钱,就是倚仗这一点。所谓的“光暗之战”,乃是身在暗处的人把同样见不得光的别人加以曝光,本来两者都是摸黑行事,只不过其中一方有头有面,更易被顶上的光环出卖。

明白这个逻辑,某影后便以身体力行反击——你按快门,她也按,结果拍人者与被拍者一同被镁光灯的“咔嚓”轰炸,身体轮流遭受闪光镀金。能够出此一着,在某程度上也是进步——再不是走避、装聋扮哑、捱打。但是,当事人有时候也会变成精神上的阿Q——原先只是据理力争,图那长远的清静,却弄成终日高度戒备,一只手老是离不开口袋里的摄影机,这样一来,反而本末倒置,先累自己变了神经质。何况拍了的照片根本没处刊登!

倒不如回复低调,息事宁人。“低调”,马上使人联想起墨镜、垒球帽压住眉心的样板“明星出巡”打扮。尽量隐形和没有特色,正好又挑起了镜头偷窥的欲望——“无私显见私”,乃传媒侦探学的入门第一课。

艺人总有理由支持自己不上镜、不见人、不讲话,除了当要宣传的时候。这样坚持公私分明的原则,正是传媒眼中的“鸡蛋与鸡”——你自私,所以我才自私。

(三)

大部分的香港艺人均是商人——分身有术的,可以兼饰货品和推销员;若是不懂得SELL自己,就更明白经营的重要性,因此加倍相信卖艺只是副业,投资、炒作才是正经。艺人有句术语“搵真银”,意指正职报酬有限,不过是意思意思;看见真金白银当前,才算有大鱼可钓。

这里的艺人深信他们比起普通人更需要钱——你试过与从事这行业的人聊天吗?愈红者,话题愈是离不开钱,管他是股票经、麻雀经、房地产经,自然绝对少不了饮经食经——享受的学问,也是钱。

虽说也有一些光爱赚,不爱花的。很久之前就道听途说:“艺人要为自己的将来打算,他们在行业里的竞争大,寿命又短,是以打工不只为了谋生,而是尽快储够急流勇退的本钱。”——不安全感,果真能由钞票的多少来消灭吗?如果是,有人藉提早退休来抓一笔,之后又后悔离场时太年轻,到重作冯妇不知多久,钱也赚多不知多少,为何却仍在歌台舞榭上让我们看见更多的不安全感?这样的例子,并不被大众见嫌,又是为什么?

也就解释了其他商人为何只在艺人的身上闻到钱、看到钱——包括传媒。难怪口同鼻拗,徒然浪费时间心机——“你用我们来抓银就可以,我们在你身上吸回油水就是没有‘公德’,这是什么逻辑?”

互指对方自私,艺人和传媒一如一对苦于离不得婚的怨偶。

2000年1月25日—1月27日

偶像

从事演艺行业者,如果不做“偶像”,钱马上赚少几个开。但是,“偶像”并不是易做的——有天赋,不代表拥有所需条件的全部。试想,阁下可以忍受面对群众时的举步难行,与名利双收之余,一并附送的不自由吗?

约翰·列侬并不认识向他开枪的男子。最近连四只甲壳虫之中最低调的佐治·夏里逊都捱了一刀。又,嘉宝息影后深居简出,偶尔穿成木乃伊般走到街上,还是被认出来了:“啊!嘉宝!”受惊的她飞奔到对面的行人路,险些遭汽车狼吻。阅罢这则轶事,我笑得打跌,朋友怪我幸灾乐祸,我澄清:“这不是单纯的笑,这是替她苦恼的笑。”(有出中国电影,就叫《苦恼人的笑》。)

“偶像”只能在人海中有限度地走动,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太有钱了。当然,城中财雄势大的名字俯拾皆是,而比起大小超人,天王天后的身家,不过是花生米。但,“偶像”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些钱是因为群众给面子,才会“集腋成裘”。表面上房地产和娱乐都是生意,只是很少人会因为李泽钜长得好看而排队买他的楼盘。

愈有钱的艺人,愈容易产生不安全感——根源未必是财富的多少,却是背后的群众力量。因此,“偶像”只适宜在特定的时节和场合现身,否则让人看多了,看出了人的一面,大家就改拜更有神秘感的另一个神了。

艺人以金钱来交换的,不只自由,还有自我价值的自主权。

2000年1月28日

同类推荐
  • 沉浮录

    沉浮录

    本书为作者陈勉哉(1909.5-1999.8),几十年革命、工作、生活的回顾和总结,较为系统地叙写了一生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主要内容有回忆家乡、童年趣事、投身革命、八一风云、回忆革命前辈、投身教育事业、抗日逃亡、迎接解决、再展红旗、攀登书山等。
  • 我心飞翔:风丫头观鸟随笔

    我心飞翔:风丫头观鸟随笔

    本书稿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了候鸟的迁徙,大量记录性图片反映了群鸟的生活,并附有作者的心灵随笔,让读者能够在欣赏摄影作品的同时产生心灵共鸣。
  • 我们是兄弟姐妹

    我们是兄弟姐妹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传家宝、水的故事、伟大的爱国者、给志愿军捐战斗机的人、重逢、白衣圣者、月亮母亲、我是孔子的弟子、在航校的日子、生命的接力赛、车祸发生以后、大爱无疆、寻找匿名者、南疆的“国语小学”、“草原保尔”崔志永、牵念的家等等。
  • 小日子诗头诗尾

    小日子诗头诗尾

    爱情、亲情、父爱、母爱、男人、女人……一个家庭在作者笔下焕发出柔美光彩。
  • 长城之外的草香

    长城之外的草香

    在北国,风雨过后,霜雪前后,极目望去,蔚蓝色天空下是蔚蓝色的故乡,但是,无论往昔或现在,人们的生活都是多色彩的。《蔚蓝色的故乡:长城之外的草香》作者以不同文本、从不同视角书写着这片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辽阔美丽的故土,且都写得很有个性;审美视野一直延伸开去,博大而深邃,却又平易而质朴,绝非只适合文学爱好人士阅读,而是真正的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热门推荐
  • 永江

    永江

    鸟儿自由的飞翔在蓝天之上,从寒冷的冰坚大地迁徙至温暖潮汐的彼岸,鸟儿将存活。如果鸟儿没有用来飞翔的翅膀,展望着同类欢快自由的飞向遥远的天边,那么他将留在这片寒冷的冰雪之地,还是徒步走向心中的那片温热的海天之间?这是一个选择的故事,是选停留还是举步维艰?他又将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 齐鲁社

    齐鲁社

    山东省最大的交友平台,我们不是黑社会,我们是齐鲁社,我们没有不接的战争,齐鲁社等你。。。。
  • 碎命之三生

    碎命之三生

    大唐盛世,杨家小姐为逃婚将自家丫鬟喂了哑药送上花轿,丫鬟当晚毙命于洞房。民国战乱,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关钰为救火车轨道上绑着的两个小女孩,挺身而出,使出浑身解数却也只救出一个,眼睁睁地看着另一个女孩被火车压地粉身碎骨。今生,张晨与妻子李月正在婚礼现场上,李月却在婚礼上昏迷过去,婚后,张晨的妹妹张萌搬了过来,李月开始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奇奇怪怪的事情,后来她得了抑郁症,去了海南养病,可是,在海南,梦魇依旧缠着她,最后,她知道了真相,然而真相却令她揪心不已。
  • 独宠蜜恋:腹黑校草的拽丫头

    独宠蜜恋:腹黑校草的拽丫头

    苏雨沫家在一夜之间破产了,而妈妈也跟着别人跑了。在苏雨沫的心情烂透的时候却遇见了妖孽美男——顾亦言。他们在一次无意间相撞,苏雨沫不但不道歉,还骂他,甚至推开他。顾亦言是谁?在这个地方可是没有人敢不认识这言大少啊!何时被如此对待过……当他们再一次相遇,苏雨沫喝得烂醉从酒吧出来,扶着他的车就开始吐,吐完了一把将他扯下车,当顾亦言要发火时,苏雨沫却把车“咻”的一下开走了……
  • 求爱101次,言少别灰心

    求爱101次,言少别灰心

    “喂,言先生,虽然我们已经是夫妻,但你这样不好吧?”“有什么不好?你是我光明正大扯了结婚证的老婆,我这样有什么不对吗?”“那个……就算这样,可我也只是心理医生,看不了男科。你……还是请便吧。”
  • 放开那个大叔,让我来

    放开那个大叔,让我来

    “大叔,大婶放着你这么一个美貌与才华并肩的男人不要,要和那种渣男在一起,是大婶眼瞎……”“大叔,你还挺有魅力的嘛,刚离婚不到十二小时,这就开始下起桃花雨啦……”“大叔,自打见到你之后,霉运就像狗皮膏药一样粘着我,甩都甩不掉,这你要负全责……”“大叔,天这么冷我给暖床,不收暖气费……”“大叔,你一直单着要祸害多少女人,破坏多少家庭的和谐啊,让我这个正义化身的小女子替天行道收了你,省的你祸害人间……!”“姑娘,你这是闹哪样?我的岁数都快是你的二倍了。”
  • 掷骰

    掷骰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主宰,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可是,我们总在是命运的某一时刻,极其无奈的发现,主宰自己命运的从来就不是自己。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别无选择吗?冥冥中,似乎有着一只无形巨手在操纵着一切,干扰着一切,冷漠无情的把世间的一切牢牢的固定在一个早已经设定好的位置上,让他们按照早已经固定好的轨道运行着,任由人们如何挣扎,都无法摆脱这种束缚,这道轨迹,这无奈的命运牢笼。
  • 郊庙歌辞 梁太庙乐

    郊庙歌辞 梁太庙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信仰追问

    信仰追问

    这本小册子,所说的信仰,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人们恪守的个别信念或信条,而是关于信念的系统化的理论思考,是作者二十多年来关于信仰问题的不懈探求与追问。在论述信仰这一哲学味很浓的较为玄奥的问题时,作者梳理出101个问题,采用哲学随笔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来:何谓信仰、谁在信仰、信仰什么、怎样信仰、信仰何用,极富哲理的语言,给人以思辨的体验和一种精神的愉快。
  • 流星学院:王子恋上甜心公主

    流星学院:王子恋上甜心公主

    新书《恶魔专宠:丫头,别太拽》欢乐搞笑,欢迎入坑她们3个人本是六大家族众星捧月的公主,某一天接了一个电话,就立刻被自己的爸爸妈妈告知自己有未婚夫了,而且还安排进入流星学院读书,一进入学校就被三位帅的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王子给缠住了。可是,这一切都被流星学院的三大霉女看见了,肿么办?她们又会使出神马样的阴谋诡计呢?王子们和公主们他们能度过重重关卡,然后顺利的在一起吗?欲知详情,敬请期待《流星学院:王子恋上甜心公主》我是----JY流星雨爱你们哦!!(づ ̄3 ̄)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