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城市居委会体制创新发展必须具备十大自治能力
社区自治能力的打造提升,是城市居委会越来越明确的社区建设、管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居委会体制创新的重要基础和动因。杭州市9个区,都从党建层面、政府层面、社会层面、社区层面、居民层面,着力打造和提升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并认为,在社区自治框架基本明晰的情况下,自治能力无疑是社区组织和居民最为关注的问题。杭州市城市居委会体制创新所倚重的自治能力有十个方面:一是党的核心能力;二是民主协商能力;三是团队素质能力;四是中介组织能力;五是综合管理能力;六是资源整合能力;七是财政支持能力;八是社会动员能力;九是民主监督能力;十是居民自治能力。
四、突破与创新:“杭州经验”分区体制创新特色
(一)分区体制创新
杭州城区(加下沙经济开发区)分为9个区,含镇、社、区在内有749个社区。根据各区不同的特点,在和谐社区建设和居委会体制创新方面,各有其优点和特色。
(二)居委会体制创新的五大支持系统及其成效
1.政府:行政支持系统及其成效
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负责制定和修改有关社区发展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在政策上、财政上给予支持。一是政策支持方面,突出了对民间社团组织的支持。包括在税收、用地、用房、用工、办证等方面给予社区发展项目一定的政策倾斜。财政支持方面,主要包括工作经费和项目经费支持。工作经费主要包括党建工作、居委会工作、两站(室)工作、共建、公益性岗位补贴、配套用房建设、服务业发展扶持、企业退休人员自管小组活动、失业人员管理服务、其他专项经费。项目经费主要是对非营利性的社区福利性和公益性服务项目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以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发展,促进社区福利性和公益性事业的持续、均衡发展。二是统筹规划建设。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政府对社区发展作出总体规划,以有效地利用社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合理地设定社区服务网络,有计划地发展居民生活服务设施,协调社区内外的各种关系,促进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从而改善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三是行政主导协调。政府对社区发展工作给予必要的行政指导,指导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和相关的非营利组织进行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协调与社区发展相关的各类机关、团体和个人相互之间的方方面面的关系,使之形成合力,实现社区资源和利益的整合。四是监督评估指导。政府对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和民间社团组织实行有效的监督,以规范它们的行为,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保证社区服务的提供和社区服务的质量,保证社区沿着居民自治的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同时还对社区发展规划和社区发展项目的运行状况、实施效果和达成预期目标的程度等进行科学评估,作出价值判断,以适时地进行各种必要的调整,更好地实现既定的目标,或及时中止不可行的计划和项目。
2.共建:辖属支持系统及其成效
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体作用,建立完善社区共建组织和共建制度体系,增强社区辖区单位、社区各类组织和社区全体成员的地缘意识、参与意识及公共服务意识,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共担社区责任、共享社区资源的良好态势。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杭州市就创立了军警民、厂街居“六联六建”的共建模式。一是组织保障和责任联动机制。以各级党组织为核心,建立联席会议或相应的共建组织形式,制定相关制度,形成社区资源共享的制度体系。二是经济补偿和典型激励机制。根据当前社区辖区单位,社区各类组织的认识水平和社区发展水平的现状,区别社区资源共享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补偿和奖励办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资金补助等方式依法给予一定的补偿。三是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机制。建立街道一级专门从事社区资源开发的中介组织,以区别于行政倾向较强的社区共建组织,体现社区中介组织自身的价值追求和功能。同时,确立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可供社区共享的单位内部设施种类,制定社区资源共享的政策和措施,给予参与社区共建的单位和个人以真正的实惠。
3.民间组织:社会支持系统及其成效
社会支持系统范围十分广泛,其中以非营利组织为主要力量。非营利组织在杭州社区已具有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并已为社区发展、社区服务作出了很大贡献。非营利的社会服务组织承担部分社区公共服务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事务,承接具体社区服务项目,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市、区级非营利组织向社区居民提供快捷、方便、优质、高效服务,保证高水平的服务提供,从而提高了社会自组织化程度,提高了社会的运行质量。杭州非营利组织大多通过项目制形式,具体承担各种社区服务项目。这种项目制形式,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服务外包实现的。非营利组织一方面以自己优质高效的服务来获得社区居民的认同和政府的信任,以便从政府那里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与社区居民和社区居委会保持密切的联系,进行良好的合作,以适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4.信息化:网络支持系统及其成效
通过政府倡导、社区自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建立健全以居民信息为基础、以民情民生为重点、以社区管理服务为中心,集政府业务查询分析于一体的“杭州市社区信息综合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管理服务联网运作。建立以街道、社区内部办公自动化为核心的办公管理体系,积极推行管理电子化、台账无纸化,全面提高社区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五、城市居委会体制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思路
(一)制约因素
1.体制二元结构问题
一是组织行为、功能的二元结构。从杭州市城市社区居委会体制发展状况看,前者,表现为自治体制与公共行政体制的非对称性;后者,表现为法定的居委会功能范围日益扩大的社区建设范围的功能性矛盾,也即社区建设范围远比居委会所能承担的功能大。
二是职能的二元背离。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社会职能分化程度不高,社区居委会承担着大量与其角色不相符的职能。随着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管理权限的下放,许多不应由社区居委会担负的行政和社会事务管理任务也落到了居委会的头上,尤其是在提出社区建设的任务之后,社区建设的多功能布局、多工作交叉、多部门涉及等给社区居委会造成很大压力。据不完全统计,杭州市城区社区居委会从2003年开始提出减负,从原先160多项工作减到48项,但涉及面仍很广,包括涉及计划生育、环境卫生、治安调解、家庭婚姻、就业服务、宣传教育、流动人口管理、社会保障、社会救济、文明达标、收费收款、取证盖章以及各类检查评比等十多个门类,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政府委托或交办的。造成社区居委会职责泛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方面的,也有体制方面的;有传统文化方面的,也有制度设计方面的;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这些原因相互关联,互为因果。除前述公共服务对社区倾斜,社区建设对居委会压力等因素外,准入制范围限定较小,也是重要的原因,反映了居委会体制的容量小,不能承受日益发展的社区建设和政府行政职能改革的要求。
2.居民参与问题
社区居民参与近几年已成为政治舆论的重要话题。但从总体情况来看,仍处于弱参与阶段,自主性差,整体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一是参与意识不强。社区居民参与的主体意识薄弱,以被动型参与为主,参与热情低。二是参与内容有限。社区居民参与大都以活动参与为主,缺乏决策参与、规划参与等。三是参与率低、涉及面窄。社区居民参与的广泛性差,参与率低,主要限于骨干分子和积极分子,参与人员的结构也不够合理。四是参与的效益低下。社区居民参与的实效性差,社会效益低。五是参与制度化程度低。社区居民参与具有被动性特点以及政治动员色彩,随意性大,缺乏制度保障等。
造成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低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从根本上说,社区居民参与更多地受到参与空间、参与价值、参与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异质性社区增多,社区认同、归属感淡薄;社区公共领域的拓展空间有限;参与实际价值与参与成本不相对称;参与目标、路径和程序设计不甚完善。
3.民间公益组织培育发展问题
和谐社区建设存在的很大一个问题是民间公益组织发展水平低、数量少。即使那些业已批准成立的非营利组织,也存在着职能与目标错位、对政府的依附性强、独立程度低、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所以,大多民间公益组织发展都不甚理想。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认识上的问题,也有体制上的问题,更有社会管理整体配套能力的问题。从认识上说,一是从全社会而言,缺乏投资回报的民间公益组织并不被普遍接受;二是存在着对主流组织与非主流组织的不同看法,将民间公益组织视作非主流组织系统。因此,阻碍了人们对组织的热情。从体制上说,主要是民间公益组织形式在许多方面与我国现有组织管理体制上存在着不协调的地方。从社会管理整体配套能力来看,即社会管理中还缺乏管理民间公益组织、充分发挥民间公益组织的作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