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沈德立主编:高效率学习心理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卢家楣:学习心理与教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美]奥苏贝尔等:教育心理学.余星南、宋钧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施良方着:学习论—— 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8]R.M.加涅着: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皮连生等译,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0]张庆林着:心理发展与教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1]张庆林着:高效率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2]高觉敷、叶浩生主编: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13]吴庆麟主编:教育心理学—— 献给教师的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4]张春兴着:教育心理学—— 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6][法]保尔· 朗格朗着:终身教育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1985.
[17]朱智贤、林崇德主编: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8]张文新、高峰强、司继强主编:心理学与教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19]郭德俊、李燕平: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0]莫雷着:教育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1]刘善循主编:高效率学习与心理素质训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2]Bandura 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New York:Freeman.1997.
[23]Zimmerman B J,Martinez Pons M.Student difference in self‐regnlated learning:relating grade,sex,and gifieness to self‐efficacy and strategy us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0,82(1):51 - 59.
[24]周勇、董奇: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 年第3 期。
[25]万翼:学习困难儿童学业失败自我归因特点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 年第2 期。
[26]刘志华、郭占基: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心理科学,1993 年第4 期。
[27]佐斌、谭亚莉: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应用心理学,2002 年第4 期。
[28]张学民、申继亮:中学生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心理学探新,2002 年第4 期。
[29]Pintrich PR,De Groot EV.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ed learing components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0,82(1):33 - 40[30]谢钢:论知识的有效学习.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1 年第3 期。
[31]董奇:论元认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 年第1 期。
[32]张庆林、邱江:思维和学习领域中的元认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1 期。
[33]王亚南:元认知的结构、功能与开发.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 年第1 期。
[34]周林:从自我意识中剖析元认知的实质.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 年第3 期。
[35]龚少英: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心理科学,2003 年第1 期。
[36]姜英杰:元认知研究的历史源流与发展趋势.东北师大学报,2007 年第2 期。
[37]王倩、于冬:元认知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理论研究,2005 年第4 期。
[38]张庆林、邱江:思维和学习领域中的元认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 期。
[39]陈秀英、刘成刚:中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教育探索,2007 年第9 期。
[40]王恩国、阴国恩、吕勇:中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 年第3 期。
[41]张宏武、张大均:记忆组织策略训练对提高中学生记忆英语单词效果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2 年第4 期。
[42]孟威佳、李晓东:自我调控学习——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学习理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 年第3 期。
[43]Bandura A.Exercise of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in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Cambridge Univ.Press.1995.
[44]Berndt T J,Keefe K.Friends’ influence on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themselves at school.In DH Schunk & JL Meece (Eds.).Student Perceptionsin Theclassroom.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