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常行为准则
心理学研究认为:行为的强化训练可以内化为下意识的一部分。因此,为了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新加坡政府颁布了统一的学校校规,规定学生不准抽烟、随地吐痰、赌博、乱丢垃圾、涂写墙壁、破坏公物、说粗话、喊叫、吵架、说谎、偷窃、浪费水电、在走廊阶梯上乱跑;应穿佩有校徽的校服到校;男生头发剪短,梳饰整齐;女生不准佩带首饰;食物和饮料必须在餐厅内用完;用完食物,应把杯盘或碗筷放进指定的桶里等等。
除了政府颁布的校规外,各个学校还会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附加一些具体要求。如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人人动手打扫卫生,中学生要负责清洗学校的厕所。另外,每天早晨必须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高唱国歌、朗诵誓言。下午放学还要举行降旗仪式、唱国歌。通过一系列行为准则的学习和强化,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种强化的道德灌输虽然有悖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但是在实际中确实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四)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
新加坡政府认为,对年青一代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同时也为了使道德原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新加坡的中小学校很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结合。因此,课外学校活动和社会活动成为新加坡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加坡政策规定:所有小学都须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合适且有效的课外活动计划,提供学生发展个人内在潜能的条件和机会。课外活动的目标是要通过健康有趣的休闲活动,以教授运动技能为手段,达到树立正确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教育目的。在理念上,强调灌输道德与文化观念,加强活动与规则认知,增强身体与心理发展,建立团体与组织精神,培养美育与鉴赏能力。学校经常举行一些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出游、参观等课外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长了学生的见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应用课堂所学知识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加深了他们对有关道德规范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除此之外,在如今的中小学校内,为了有效实施该公民和道德教育计划,新加坡政府还强烈建议学校使用“五E”作为支持结构。“五E”道德教育模式原是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K·瑞安在总结了二战后美国的道德教育的得失后提出来的。所谓“五E”就是Example(范例)、Explanation(解释)、Exhortation(劝导)、Environment(环境)、Experience(体验)。实施“五E”的具体做法就是:
范例:学校里的成人们要身体力行,作为榜样。
解释:教师要给出行为的理由,能帮助学生理解接受这些原则,理解是学生自主应用这些原则的基础。
劝导:老师经常提醒学生去实践学过的价值有利于他们修正他们的行为。
环境:学校的气氛、管理方式以及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会强化课堂上学到的东西。
体验:对学生来说,学校是一个有组织的环境,让他们实践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并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吸取教训。应该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去关系别人,树立责任感,自己作出决定等。
在实际的学校工作当中,这些原则得到了学校管理和教学人员的重视。
新加坡教育界认为,达到希望的教育目的依赖于高效地贯彻实施该课程。
他们非常重视学校环境的作用,认为学校环境是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公民义务得以扎根的肥沃土壤。他们认为公民与道德教育是学校事务中的一个整合的部分,它包括学校氛围、程序及组织。价值被传递给学生不仅仅是通过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同时也要通过作为一个社会系统的学校的组织和运转、学校规章与纪律、教师课堂管理的方法、成人的示范以及学校创造的、目的在于实践公民与道德教育中所学内容的一些活动等。
这种模式充分重视了“潜在的德育课程”的德育作用。而“潜在德育课程”的“这种体制与气氛对于学生道德发展的必然而又巨大的无形影响与控制力量犹如电学中不可见力场的运动和无线电波的不可见传播”,如果它能与课堂道德教育等“显在的德育课程”结合成一个整体,有效配合,将会收到出奇的成效。
(五)学校之外的其他途径
在学校之外,家庭是非常重要的道德教育的途径。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来说,它甚至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新加坡领导人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李光耀曾经指出:“家庭把社会价值观念潜移默化、而不是正式讲授的方式传给下一代。”年轻人则通过耳濡目染从中学到如何做人。
由于这种教育的隐蔽性和渗透性,往往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这对学校公民道德教育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深化。由于现代家庭的父母多数双双工作,在家中照顾幼儿的责任就落在祖父母等人的身上。为了更新老一辈的某些陈旧的教育观念,社会发展及体育部提出开办祖父母训练课程,提高他们看护和教育幼儿的能力,教导他们较新颖的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满足年轻家长的期望,协调了两代人的教育观念,减少了家庭矛盾。中小学校也经常利用自己的教育优势为家长提供指导。如学校对有孩子要进入小学读书的家长经常会提供一些“导引”,比如“您的孩子是否会正确握笔”,“每天与您的孩子交流,每天给他们读书,并认真聆听他们所说的”,“只有建设性的评论促使孩子进步”,“到校第一天家长可以逗留吗?”等等。家校协力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学校也经常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支持学校,家长到学校做“义工”在新加坡就成为一种风气。
德育体系中的各种教育因素只有协调起来,目标一致,才能发挥出强大的合力作用,达到既定目标。如若各种因素相互牵制,教育效果则相互削弱。新加坡社会各部门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创造机会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共同为培养新一代“新加坡人”作出努力。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也存在有多种形式的联合会,如社区与家长辅助学校咨询理事会(英文简称COMPASS)、职总托儿合作社等,这些联合会经常开展对话与交流,有效地协调了各方面教育因素的影响,使其达成一致。其中,职总托儿合作社在2000年就曾在28所职总托儿所推行每天3个小时的综合学习计划,让不同年龄的儿童聚集在“家庭聚会厅”里,一起画画、看故事及游戏。该计划目的在于营造一个大家庭的环境,“哥哥姐姐”主动帮助“弟弟妹妹”,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计划还强调培训华文教师教儿童学汉语拼音,讲标准汉语。另外,他们还邀请年老的义工到托儿所与儿童交流,借助义工的力量灌输儿童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同时也教儿童学会尊敬长辈。
包括政府及普通劳动者在内的新加坡社会各阶层不仅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廉洁自律,客观上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他们还建立起众多的社区组织,如公民咨询委员会、民众联络所、居民委员会等,积极主动地开展咨询、社交及相关教育活动。近年来,在广泛的日常生活中,新加坡政府和人民非常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由新加坡政府推行的各种各样的以厉行节约、清洁卫生、交通安全、文明礼貌等为主题的群众活动,其他还有开展忠诚周、敬老周、睦邻周、国民意识周等几乎是逐年逐月举办,从不间断。
另外,新加坡的国民服役制度也是其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新加坡法律规定:每一个男性公民都要服兵役,高中毕业后必须先服役2年至2年半才能升大学或就业。在此期间,他必须在新加坡武装部队、新加坡警察部队或者是新加坡民防部队服役。在服役期间,新加坡武装部队除了对士兵进行必要的军事技术、技能的训练外,更加注重每一位成员国民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能够为了自己祖国的利益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而且,更重要的是,两年的服役经历,使得他们责任感和成人意识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