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16400000037

第37章 中道(1)

10.1无根基性的召唤

此刻,在我们旅程已到之处,我们领悟到,我们当作坚实根基的东西实则不过是脚下的流沙而已。我们从作为认知科学家的常识开始,进而认识到我们的认知出自一个超越我们但离开我们的具身性是无法被发现的世界背景。当我们的注意力离开这个基本循环而仅仅关注认知运动时,我们发现我们无法洞察到主观的根基,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ego-self)。当我们试图去寻找一个我们认为一定还存在的那个客观根基时,我们发现的是一个由我们结构耦合历史(history of structural coupling)生成的世界。最终,我们看到种种形式的无根基性实际上只是一种:有机体和环境在基本循环中彼此包进(enfold)又彼此展开(unfold),而这个循环就是生命本身。

我们对生成认知的讨论直接指向本章和下一章论述的中心。由各种结构耦合历史生成的世界(the worlds)应接受细致的科学研究,可是它们没有固定的、永恒的基质或基础,因而最终是无根基的。现在我们必须直面这种我们对之有多重召唤的无根基性。如果我们的世界是无根基的,我们如何理解此中的日常经验呢?我们的经验感觉起来像是既定的、不可动摇的和不可变的。我们如何无法经验到作为独立的和根基扎实的世界呢?对世界的经验还能意味着什么呢?

根据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的看法,西方的科学和哲学已把我们带到一个面临“无法想象可靠的‘根基’像什么样的”的地步,可是科学和哲学却没有为我们提供任何方法,来发展对我们自身经验无根基性的直接的、个人的洞察。哲学家也许认为这个工作是不需要的,但这个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方哲学一直以来更关注对于生命和心智的理性理解,却不大关心转化人类经验的务实(pragmatic)方法的实用性(relevance)。

的确,对我们日常经验而言,世界是依赖于心智还是独立于心智是一个即便有但也无关宏旨的差别——在当代哲学的争论中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是已定的。另一种思考方法就是不仅否定“形而上学实在论”也否定经验主义的(empirical)、日常的常识实在论,这就显得荒谬了。然而这一当代哲学的假设混淆了“经验实在论”(empirical realism)所具有的两个极为不同的意义。一方面,它可能意味着我们的世界继续是那个有着各种质性的对象和事件的熟悉的世界,即便我们发现这个世界不是既定的,亦非根基扎实的。

另一方面,它也许意味着我们将始终经验这个熟知的世界,好像它最终有根基一样;我们“注定”(condemned)要经验这个世界,好像它最终是有根基的,尽管在哲学和科学上我们知道并非如此。后一假定并非是无害的(innocent),因为它在人类发展和转化的可能性上施加了一个先验的限制。我们能够辩驳这个假定而同时毋庸置疑第一种意义(在这种意义上,事物可说是真实的和独立的),明白这一点很重要。

这一点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历史情境不仅要求我们放弃哲学基础主义,而且要求我们学会在一个无基础的世界中生活。单独科学——即没有通向日常人类经验任何桥梁的科学——无法胜任这个任务。正如普特南在最近的一部着作中敏锐地指出:“科学在摧毁形而上学的解答方面是惊人的,但它无法提供替代的解答。科学拆掉了基础,却没有提供一个替代的基础。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处于这个地步,科学已经把我们抛在一个不得不在无根基的情况下生活的境地。当尼采指出这一点时,人们感到非常震惊,但今天这都有点老生常谈了;我们的历史形势——我们看不到它的尽头——就是必须在‘无根基’的情况下开展哲学探讨。”

确实我们的历史情形是独特的,但我们不应就此得出结论认为,我们孤立地处于一个试图在无根基中学会生活的境况中。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来解释我们所处的境况,那么就会直接妨碍我们认识到其他传统以它们自身的方式一直在从事的正是这个无根基的问题。事实上,无根基性的问题是中观派传统关注的核心。除了一两个例外,西方哲学家至今不得不汲取该传统的资源。的确,人们常常有这么个印象,觉得西方哲学家不仅对中观派不熟悉,而且他们还先验地认为西方的传统是如此独特以至于没有其他哲学传统能与之相关。例如,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在他的《哲学与自然之镜》中彻底批评了基础主义的方案之后,取而代之的是“教化哲学”(edifying philosophy)的概念,它的主导理想就是“继续西方世界的对话”。

罗蒂甚至没有停下来思考其他哲学反思传统存在的可能性,而这些传统可能一直在从事他所关心的问题。实际上,中观派正是这种重要的传统,在本书中,我们将以它作为我们思考的基础。

10.2龙树与中观派传统

迄今我们一直在谈正念/觉知的佛教传统,好像它是完全统一的传统。

而且事实上,无我(no-self)的教义——五蕴(the five aggregates),心所法分析的一些形式,以及业(karma)和缘起之轮(wheel of conditioned origination)——对所有主要的佛教传统来说都是共同的。然而在这一点上,我们遇到一个分裂。就我们打算探究的空性(emptyness,梵文shunyata)教义而言,根据佛教传统自身以及学术考察,直到佛陀寂灭后约500年才开始明显起来,那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Praj nap aramita)以及其他详细解释该经的论说开始出现了。在这500年里,阿毗达摩传统已开始精细分化到了18个不同的部派,它们在各种细微的论点上互相争论,而且还与许多印度教(Hinduism)和耆那教(Jainism)中的非佛教学派展开辩论。那些吸收了较新教义的人自称为大乘(Mahayana),并把仍然坚持较早的教义的那些人叫做小乘(Hinayana)——这是一个令现今非大乘佛教教徒非常不满的称号。最初的18个教派之一的小乘佛教(Theravada)(这是旧称)在现代世界仍有着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在东南亚国家——缅甸、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和泰国,它是当然的佛教形式。小乘佛教并不传授空性。然而,空性是大乘佛教(传至中国、朝鲜和日本的佛教形式)和藏传佛教的金刚乘的基础。

根据一些大乘佛教派别和许多——但不是全部——西方学者的看法,大约在公元2世纪的上半叶,般若波罗蜜多教义因为龙树(Nagarjuna)而变成一种哲学论述的形式。龙树在大乘和金刚乘佛教中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他的方法就是驳斥他人的立场和主张。他的信徒很快分为两派:一派继续沿用这种方法,他们对于听者和说者的要求很高(中观应成派,梵文Prasangikas);另一派对于空性作积极的论证(中观自续派,梵文Sv atantrikas)。

中观派传统,尽管它乐于辩论和逻辑论证,但在现代意义上却并不被看作是抽象哲学。一方面,在早期印度的法庭和大学的社会情境中,这种争论被视为如此有意义,以至于争论中失败的一方被要求皈依(convert)。更重要的是,哲学从未与静心修行或生活的日常行为脱离。关键是一个人要在自身经验中发现无我性(egolessness),并在行动中向他人展现出来。讨论哲学的经文包括静心指南,它指导如何沉思(contemplate)、静心(meditate),以及依话题行动。

当前对龙树的解说中,佛教修行者(包括传统上受过训练的修行学者)与西方学院的学者之间存有分歧。修行者说西方学者正在编造与经文或佛教无关的问题、解释和混淆。西方学者觉得“信徒”的看法(及教义)对于经文的注释来说并不是适当的资源。既然在本书中我们希望把活的正念/觉知静心传统与活的现象学和认知科学传统联系起来,因此对于中观派的解说而言,我们(的看法)既来自修行者也来自这一有趣的社会学缓和(detente)的学者一方。

Sunyata的字面意思就是“空性”(emptiness,有时候被错误地翻译成“the void”或“voidness”)。在藏传佛教传统中,据说空性能从三个角度解释——关于缘起的空性,关于慈悲的空性,关于自性(naturalness)的空性。

正是其中的第一个,即关于缘起的空性,很自然地符合我们在无根基性以及它与认知科学和生成概念之间关系的发现中一直探究的逻辑。

龙树最着名的着作是《中观论颂》(Mulamadhyamikakarikas)。从我们现在将要审视的角度看,它将缘起的逻辑贯彻在它的逻辑结论中。

在阿毗达摩的意识分析中,每一时刻的经验都采取了一个独特意识的形式,这个形式有一个通过独特的关系而与之联系的独特的对象。例如,看意识(seeing consciousness)的刹那,是由一个看到(关系)一个视觉形象(对象)的看者(主体)组成的;愤怒意识的刹那,是由经验(关系)愤怒(对象)的发怒人(主体)组成。(这便是我们所谓的原初意向性。)而分析的力量是要证明,在相继的刹那中并不真正存在持续不变的主体。但意识的对象怎样呢?关系又怎样呢?中观派认为,存在被五根——眼、耳、鼻、舌、身——视为对象的物质属性,以及存在被心识——意(mind consciousness)——视为对象的思想。这种分析仍然带有部分的主观主义/客观主义,因为:(1)许多学派,诸如在第4章和第6章讨论过的基本元素分析,将意识的刹那视为最终的实在;(2)外部世界在一个相对无疑问的、客观主义的、独立的状态中被保留下来。

大乘佛教传统所谈论的不只是一种而是两种自我(ego-self)意义:自我的自我(ego of self)和现象(法,梵文dharmas)的自我。自我的自我是对自我的习惯性执着,这个我们已经讨论过。中观派论者声称,早期传统抨击这个意义上的自我,但没对独立存在的世界或心与那个世界的(刹那)关系的依赖性提出挑战。龙树抨击所有这三个术语——主体、关系和对象——的独立存在。下面是龙树所作的那种论证的一个(综合建构)例子。

当我们说一个看的人独立存在,或者说被看的东西独立存在,这意味着什么呢?确实我们指的是一个看的人存在,即使是她并没有看那个景象;她先于/或者后于看那个景象而存在。同样,我们的意思是景象先于/或者后于被一个看者看见而存在。这就是说,如果我是一个景象的看者,那么我就是真实存在的,这意味着我可以走开而不去看那个景象——我可以转而去听某个东西或想某个东西。而如果景象是真实存在的,它应该能够待在那儿,即使我并不在看它——比如,它能够在未来某个时刻让其他人看到它。

然而,在进一步考察之后,龙树指出这不大有意义。我们如何谈论一个没有看见其景象的看者呢?反过来,我们如何谈论一个还没有被看者看到的景象呢?同样没有意义的是,在某处存在一个独立进行的看却没有任何看者和被看的景象。看者的立场,看者的观念,不可能与它看到的景象分离的。反过来也是一样,一个景象怎么能够与正在看它的看者相分离呢?

我们或许试着用一种否定的方法来答复:这一切都是真的,看者并不先于景象和对景象的看而存在。那么,一个不存在的看者何以能够引起一个存在的看和一个存在的景象呢?或者我们试图从相反的方向论证,并且说:这个景象直到看者看到它时才存在。其问题就是,一个非存在的景象怎么能够被一个看者看到呢?

让我们试着论证说,看者和景象是同时产生的吧。在那个情形中,它们要么是同一的东西,要么便是不同的东西。如果它们是同一的东西,那么这不可能成为一个看的情形,因为看需要一个看的人,一个景象,以及对这个景象的看。我们并不说眼睛看到眼睛本身。那么它们肯定是两个相分离的、独立的东西。但在那个情形里,如果它们确实是两个分离、独立的东西,每个依其自身独立地存在于它恰于其中才得以出现的关系,那么在它们之间除了看以外还存在许多关系。但是说一个看者听到了一个景象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一个听者才能听到一个声音。

我们也许要作出让步并同意:并没有真正独立存在着的看者、景象或看,但主张:三者一起形成一个真实存在的意识刹那,这才是最终的实在。

同类推荐
  • 青少年人格塑造:马加爵案件的心理学思考

    青少年人格塑造:马加爵案件的心理学思考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从案发,抓捕凶犯到法院宣判马加爵死型,引发了们诜我猜测、分析、评论、和关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马加爵的非逻辑性作案动机更成为人们尖注的集点,本书作者深入马加爵曾经生活过的家乡、学校及其相关部门,收集、采访了大理马加爵及其与之相关的原始资料,从心理学视野入手,通过其成长历程,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其杀人动机形成的非偶然性做了客观、理性的解答。同时对马加爵的作案动机提出了新观点并进一步对马加爵杀人动面背后的心理因素及其人格缺陷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解读。 本书不仅仅对马加爵,而是通过对马加爵一案的分析,提出了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生活中的博弈心理学

    生活中的博弈心理学

    弗洛伊德说:“任何人都无法保守他内心的秘密。即使他的嘴巴保持沉默,但他的指尖却喋喋不休,甚至他的每一个毛孔都会背叛他。”显然,任何一个人的内心都是有迹可循的,不管他掩盖得多么严实,只要用心观察,总能发现蛛丝马迹。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懂得运用一点心理学,那么你不仅能读懂他人内心,更能洞悉人性、利用人性,在人际交往、职场博弈、商务谈判、情绪控制等方面做到事半功倍。本书通过分享大量鲜活、真实案例,将日常行为与许多有趣的心理学知识有机结合,提炼出一系列独特、实用的心理操纵术,帮助读者活学活用心理学智慧。
  • 突破自我缺陷

    突破自我缺陷

    具有猜疑性格缺陷的人,如果不能及时、主动地矫正自己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则会因环境变化、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生活不顺心,加上激烈的精神刺激等因素,而诱发为精神疾病,甚至对家人和社会造成损害。
  • 和希望一起飞

    和希望一起飞

    中考时,因没考上重点高中,我不禁感到心灰意冷。父亲的斥责在我眼里成了唾弃,母亲的鼓励也被我视为唠叨。一种难于道明的青春年春年少时期的叛逆使我开始憎恨这个世界,开始与父母、老师甚至自己作对。班主任曾私下不止一次对我的同学断言,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也会有出息的话,那一定是上天瞎了眼。对此,我从来深信不疑。那时候的我是学校最鲜活热辣的反而教材,老师可随时毫无顾忌地当着同学的面将我贬得一文不值。
  • 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准确深刻的心理学读物。《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针对不同的人际互动情境,提供了各种独特有效的应对策略,教你巧妙运用人类共通的行为准则与心理机制,使你迅速地提高说话办事的眼力和心力,掌控人际交往主动权,随心所欲地主导自己的命运,一步一步地落实自己的人生计划,获得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人际关系中各种的问题,都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掌握了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许多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就能迎刃而解。每天用10分钟随意读上一小段书中的内容,你就能不知不觉掌握一些重要的心理学知识,将其应用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定会让你的人生有所改变,早目过上你希望的好日子。
热门推荐
  • 神级猎妖师

    神级猎妖师

    这栋阁楼里住着以钱塘才女苏小小,与媚人庞春梅为首的四个奇异女人,有一日,张凌走进了尘封已久的阁楼,开启了属于他的传奇。师傅说拥有童子之身的猎妖师才是最强大的存在。张凌却发现事实恰恰相方。破身之时,便是大道得成之日。
  • 遥光骑士

    遥光骑士

    骑士的八大美德:谦恭,正直,怜悯,英勇公正,牺牲,荣誉,灵魂!
  • 你好,神明大人

    你好,神明大人

    公子仍旧温润如生,佳人何故心戚戚兮?又是三月,柳飞草长,一座坟前一个人正倒酒独酌。你匆匆步入她的心扉。然后匆匆离去。我不愿你心哀,只要你仍旧笑颜如花,就好。人类的男孩对于神明来说太脆弱了...
  • 武侠世界的体术忍者

    武侠世界的体术忍者

    本以为身死道消的陆川,却阴差阳错的带着忍者密卷---禁忌之书,重生在武风盛兴的异世界、异世界、异世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里一个被遗弃的落魄少爷身上!并凭借禁忌之书上的八门遁甲、飞雷神、百豪之术……与这个世界的武者展开激烈碰撞!掀起惊天波澜……Pss:一年后,再来过,(国术入侵)来袭,热血江湖,不容错过!!换成国术重写一遍,这回你们不喷了吧!
  • 失心的爱情

    失心的爱情

    本以为可以就这样懒散的依靠父母和哥哥简单的过一辈子,奈何天不随人意,似乎接近我的人,都过得不太好死的死伤的伤。别怪我神经太敏感,只怪我本生着一颗平凡心经历不了那些大风大雨。父母和妹妹的亡灵依旧深刻在内心深处,我会手刃仇人,让他们尝尝这十倍的痛苦。陈静和景彻决都为着复仇而活,看看一步步的发展,到底谁更腹黑?谁又能利用了谁?谁又先动情!大千世界,俗话说谁先认真谁就输了,谁先动情谁就怂了。
  • 爱情的阻碍

    爱情的阻碍

    情景一“雪!你别离开我!我真的没有做过背叛你的事!”“轩……你好自为之吧,我们不要再见了”他们会再见吗……………………………………情景二“兮……我错了!都是我的错!你回来!我们重心开始吧!”“宇,对不起……回不去了,我要和雪离开这里了”他们还会在一起吗?爱情是有阻碍的……………………
  • 驻藏军人心理健康教育

    驻藏军人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提高军人军政素质、维系身心健康的保证和动力,也是军队战斗力的基本要素。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定,加强并规范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对预防和减少部队心理疾病的发生,保障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长年进驻海拔3000米以上西藏高原的官兵,高寒缺氧、环境艰苦、守备任务繁重,对官兵心理有着特殊影响,迫切需要对高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疏导进行科学研究,制定适合这一特定区域部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 一生相厢守

    一生相厢守

    英俊高贵多金的莫言,眉清目秀但默默在背后为她付出的凌书,到底哪个才是她心中的真命天子,她又是如何决择的呢,她最后又会和谁一生相厢守呢?一个三角恋的关系即将为你揭开..........
  • 异恋

    异恋

    [花雨授权]她是他的异母妹妹,他俩血脉相连。然而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他对她疯狂的痴恋!为了得到她的人她的心,他使尽了一切手段。然而,他的痴情换来的居然是她的背叛!她跟另一个男人走了!他狂怒!她注定是属于他的……
  • 悍女为匪:王爷来侍寝

    悍女为匪:王爷来侍寝

    【他说:“我不管别人,只管你。你不准说脏话,不准生事斗殴,不准再上山当匪!”她说:“我护不了别人,只护你。用我手中的长枪,身上的拳脚,项上的人头。”】一次又一次被他利用,一次又一次身陷囹圄,尘埃落定时还要舔着脸问他要不要一起造娃?君攸宁觉得自己怂到了极限。好歹也是堂堂一女匪,能不能有点尊严?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