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14300000052

第52章 中国政府权能的场域基础(2)

以集中统一为核心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是党高度集权政治体制的前提;党领导国家、国家主导社会、党通过国家或自身组织主导社会,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形成的党、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为权力高度集中提供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1953年之后实行的中央政府部门向党中央的请示报告制度,以及“高饶反党事件”之后党中央采取的进一步加强对政府工作领导的措施,这些制度和政策直接推动了党的集权功能的实现。中共“十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党的一元化领导在组织上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同各级组织的关系上,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不是平行的,更不是相反的;第二,在上下级关系上,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是我们党历来的规矩,必须坚持下去。从此,党就成了国家的决策核心,政府中的党组成为与政府共同承担政府功能的组织,并有权参与政府具体政策的制定。党的组织实际控制了国家权力运行,包办代替了政府的工作。以党的集权为基础,确立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渐进式的政治体制改革,其核心问题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通过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和国家制度建设,恢复和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形态。渐进式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通过理顺各种权力之间的关系而推进的。从1978年开始的政治改革分为两个突出阶段。一是从1978年到1983年,改革主要围绕着恢复正常的政治秩序和法律秩序而展开。颁布新宪法,开始对国家和政党制度进行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重塑并恢复活力。二是从1986年下半年开始,邓小平再一次把政治改革提上议程,强调党和政府分离,强调党和国家制度的活力和专业化,扩大政治参与和政治自由的范围与程度等等。政府权能场域的政治基础变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理顺党政之间的权力关系与职能关系,实行党政分开,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党政机构进行改革,实行党政职能分开,“改革主要通过引入政策制定工具来实现党的领导,一旦党的政策通过法律的形式制定,它的执行与监督就是由政府来负责,党只保留通过推荐的方式来决定关键政府职能的人事关系”。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对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党的领导权力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作了明确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必须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发挥全体党员在一切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先锋模范作用”。“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从而,明确党的权力主要是政治领导权,主要职能是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职能。与此同时,注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自我监督,1979年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1982年在党内引进制约机制,中央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三个部门分权制约。党的主席制改为总书记制,实行集体领导。90年代后,强调从严治党,党要管党。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革命性质的政党真正转变成为执政性质的政党。

其次,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基层民主权利逐步扩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1979年以后逐步加强“人大”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1979年颁布了新《选举法》,规定了基层的直接选举制度;1986年,对选举法进行修改,把直接选举扩大到县级,县级和县级以下的基层实行直接选举,县级以上实行间接选举。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权利。在农村,村民委员会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制度。在城市,居民委员会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社区内形成居民自治制度。通过20多年的政治改革,初步形成了从权力一元走向有限多元的政治格局。“党的领导、中央的权威、国家的主导权和政府的效能、地方的活力和社会的自治自律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动态的平衡。”

再次,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改革干部制度。改变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党政干部要求年轻化、知识化。邓小平成功地实现了领导干部的退休和政府领导层新的置换,到1985年,老干部退休和提拔年轻干部的运动基本完成,在省一级,1981年到1985年之间,55岁以下的干部比例从15%增加到48%,受过大学教育的干部比例从20%上升到60%。按照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标准,选拔了一大批年轻干部到领导岗位上来,实现了新老干部队伍的交替。

最后,协调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20世纪80年代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立法权、财权和事权,地方政府权力不断扩大,地方治理能力显着增强,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显着提高,地方政府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强有力的引擎。

(二)政府权能场域的经济基础变革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分析现实中国政府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不仅决定政府性质与政府形式,而且又是政府权能发挥作用的基础。政府及其权能作用的“经济基础是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结构形式、产权关系等起着决定作用。

因此,是政府的经济基础(而不是计划或市场)决定着政府的职能,决定着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中国政府的经济场域基础的型塑过程不同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的政府依存的经济场域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自然演进的结果,而中国政府则依靠政治力量推动经济基础形成,并在政策上主导经济基础的变化。从选择经济体制,到变革所有制,到变革产权制度,这些本是经济发展自然选择的事情,在中国则是由政府的政治与经济政策变化从经济系统之外开启的。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形成了单一公有制的经济制度以及与之适应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将全部经济活动都纳入到自己协调的框架内,形成全能型政府职能体系。“由此就形成原政府经济基础的基本特征:公有制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体制和全能政府的‘三位一体’。”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执政党、政府和中国政治开始转向,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转而强调经济工作是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个关乎社会安危的矛盾,政府首先从经济体制入手,还权于民,放权让利,经济分权,地方政府、企业、农户获得了经济自由权和自主经营的权利。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包干到户,实际上就是还权于农户,使农民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对国有企业先后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和“经济责任制”的试点,实行了两步“利改税”和“承包经营责任制”。

1984年开始股份制改革试点。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要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国有企业要实现股权多元化,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以实现公司制改革的规范化。同时,“放权让利”,使得僵化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放松了,非国有经济有了生长的空间,农村个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得以快速发展,到1988年《宪法修正案》确立了私营企业的合法地位,明确“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一次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合法的经济主体,与公有制经济平等地列在一起,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产权主体多元化相伴的必然是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到目前已经存在的所有制形式有: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合作制经济、股份制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企业等等,它们共同存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多样化,产权主体多元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据世界银行所属的国际金融公司估算,1998年中国GDP中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比重,国有为37%,集体为12%,私营为24%,外资为6%,股份制为3%,农户为18%。私营部门的比重已经达到51%。国家统计局测算,中国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1992年为53.57%,2001年增加到63.37%。1992年之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更快,年均增长1.69%。非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2001-2002年,非国有经济对GDP的贡献率从63.37%增加到66.23%。与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相联系,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除了按劳动所得受到法律的保护外,合法经营性收入、合法的剥削收入,以及其他生产要素投入所得之分配,均受到法律之保护。但是,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贫富悬殊严重,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矛盾加剧。例如,2000年,在20万亿元的国内金融资产中,80%为占总人口30%左右的城市居民所拥有,其中近一半又被只占城市人口20%的少数高收入阶层占有。也就是说,占总人口6%的人占有了40%的金融资产。

从1984年中央政府做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2年10月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向世界宣布,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已经完成了经济体制的转轨——从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到了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至2001年底已经达到2.51,按百分制算法为69%,意味着市场经济框架已经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面临的不再是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也不再是制定修补原有经济体制具体政策的问题,而是如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秩序的问题。因此,政府的经济权能主要是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间接调控,弥补市场失灵产生的缺陷,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政府权能场域的社会基础变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性变革,经济与社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迁,在高度集权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全面主导社会、国家权力凌驾于一切权力之上的权力关系结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等已经受到剧烈冲击,出现了权利主体和利益主体多元的状况,朝着有弹性的社会资源自由流动的双重二元结构的方向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完成,在全国形成了一种社会结构分化程度很低的“总体性社会”(total society)。“在这种社会,国家对经济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实行全面的垄断,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个中心高度重叠,国家政权对社会实行全面控制。”这种总体性社会是依靠一些具体制度维系的,其中,在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公社制”、在城市实行政企合一的“单位制”等都是总体性社会的基本制度安排。这种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国家统合社会,政府体系控制着所有的社会资源,实行单一式的行政管理,社会成员附属政府,缺乏社会自主性”。从性质上看,总体性社会“是一种社会高度一体化、整个社会生活几乎完全依靠国家机器驱动的社会”。支撑这种总体性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国家直接垄断大部分社会资源;社会政治结构横向分化程度低,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三者高度重叠,泛意识形态化;纵向失去权力分层,国家直接面对民众,形成“国家-民众”的二层结构。

同类推荐
  • 第三条道路(第3卷)

    第三条道路(第3卷)

    本书从阐发“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理论体系入手,重点研究马尔库塞的马克思观、社会发展观和意识形态批判观,着重分析哈贝马斯对马尔库塞的继承发展、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及其技术意识形态观,进而对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的第三条道路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和批判之批判。
  • 超越均势:冷战后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

    超越均势:冷战后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

    中国是南亚国家的邻国,南亚是中国安全环境中敏感和复杂的一部分美印、美巴关系的调整对中国的影响是一个重视和研究的一个课题。本书创新地提出“超越均势”概念概括和分析冷战后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并具体从理念、政策、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证。对“9.11”后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 衰落还是转型:当代西方政党的发展变化研究

    衰落还是转型:当代西方政党的发展变化研究

    本书以中外学术界激烈争论的“政党衰落”问题为切人点,考察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对政党模式的演变造成的影响,分析政党与选民、政党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政党组织结构的相应变化,肯定政党在当代西方国家中所发挥的表达和整合各种利益、政治动员、录用政治精英、维持政府运转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指出西方政党政治中存在着脱离选民、疏远社会等不利于政党长远发展的倾向。
  • 青年学生党课培训教材

    青年学生党课培训教材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了每一位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都要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按照党章的规定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 中苏外交档案解密

    中苏外交档案解密

    纪录片《中苏外交档案解密》在上海电视台播出后,受到观众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中苏关系对中国当代历史的影响非常重要,本书的出版,迎合了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并被多家媒体关注。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华等专家也为此书写了推荐。”
热门推荐
  • 神镌

    神镌

    大千世界许多事都无法用科学解释,这些我们成为超自然。然而,谁也无法证明我们便是食物链的巅峰存在。在芸芸众生的城市中,一群有着超自然能力,受神眷顾之族,我们称之其为神眷。
  • 花千奇

    花千奇

    精彩的家族比斗,热血的地盘争霸赛,充满冒险的神奇秘境。神奇的地下世界,古墓探险,远古遗迹...这是一个充满各种冒险的玄幻世界...
  • 自然密码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自然密码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宇宙天地和自然世界真是丰富多彩、纷繁庞杂,使我们对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人们总是不断地去认识它,勇敢地去探索它。虽然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程度,但对于许多奥秘还是难以圆满解答。人们都希望发现天机,破解奥秘。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科学先驱不断奋斗,一个个奥秘不断解开,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但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奥秘现象,又不得不向新的问题发起挑战。正如达尔文所说:“我们认识自然界的固有规律越多,这种奇妙对于我们就更加不可思议。”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探索永无止境,解决旧问题,探索新领域,这就是人类一步一步发展的足迹。
  • 龙凰御天

    龙凰御天

    他是大陆最强最强者,在大陆浩劫来临,为了保护大陆生灵。他集结众神,对抗大陆浩劫。众神陨落,重生之后,他成了上官家族的超级废物,受尽凌辱,两世为人,饱尝人情冷暖,事态炎凉!他无意间触发隐藏在自己识海的天命,一夜之间飞升武王之境,连跨三大境阶。十二岁的巅峰武王,成就大陆史上最年轻的武王。又将面对三年之后的大陆浩劫他该何去何从。为了朋友、家人、爱人他将再次走上武道巅峰。
  • 和谐与共赢相处手册(校园安全常识手册)

    和谐与共赢相处手册(校园安全常识手册)

    和谐和共赢相处手册是校园安全常识手册系列之一:校园本应是一个幽雅、舒适、宁静、安全的教育场所。但是意外事故、校园暴力、两性问题、偷窃等问题却层出不穷地发生在各个校园角落中,这些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去深思、探讨。《校园安全常识手册》通过简单易懂的图解,使《校园安全常识手册》更加通俗易懂,增加了趣味性,是《校园安全常识手册》更加生动形象。
  • 逗比高冷女孩:遇上霸道男孩

    逗比高冷女孩:遇上霸道男孩

    我到底是谁?不好意思我自己也不知道。爱情?友情?到厎是什么?不好意思我真的不知道。谁说打排球的人不可以拉小提琴?谁说拉小提琴的人不能打排球?可當我遇见你后。我世界崩塌了。
  • 末世冲击

    末世冲击

    叶枫是个孤儿,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由于受到了社会上好心人的帮助,得以上完高中。今天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日子—高考,然而他却心神不宁,因为他昨天做了一个梦,一个极为真实的梦......
  • 涩爱

    涩爱

    情,友情与爱情的纠葛;欲,人生的种种欲望三个结拜兄弟的友情经历了欲望和现实的考验,在金钱,势力的面前迎接他们的是什么样的命运。青春的岁月,年少和无知犯下的错,拿什么去弥补。
  • 魔兽争霸之我是伊利丹

    魔兽争霸之我是伊利丹

    在这里,主角开始虽然正义,但是也可以堕落。在这里,主角的武器可以不再是从前的武器。在这里,主角人生不再是从前的人生。
  • 上神不要啊:女主牵线忙

    上神不要啊:女主牵线忙

    她在和自己闺蜜粗去玩滴时候不幸坠落山崖,没想到她竟然没有被摔死,而是进入了一个架空王朝,当她知道了原主是一个废物的时候,她的大脑当机了。她知道穿越就穿越了,还出来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牵红线”系统,然后还不完成任务不能修炼,她的内心是绝望的。别人都是金大腿,金手指的挂身上,她TM却搁这替别人牵红线,此时悲剧的她只想对天怒吼一声:“系统!劳资TM的也连个男票都没有啊!”(作者文笔不好,用词不当多多包涵)PS:简介不全,文里看,强强联手x1对1,身心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