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14200000005

第5章 “两浙”文化审美意识与中国新文学的生成(3)

从文化交流上来看,不同地域文化的对应与对接,在许多方面加速了地域文化基因的转换,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融合,进而对被影响的地域文化的改造和演变发展,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正如文化学者露丝·本尼迪克所认为的那样,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交汇与融合,它的“文化行为的意义也不会衰竭。它也有达到整合的趋势……每一民族越来越深入地强化着它的经验,并且与这些内驱力的紧迫性相适应,行为的异质项就会采取愈来愈一致的形式。当那些最不协调的行为被完全整合的文化接受后,它们常常通过最不可能的变化而使它们自己代表了该文化的具体目标”。

同时,这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的碰撞、交汇、融合,在审美意识演化方面的表现,就是使江南文化的诗性审美品格逐渐形成的过程。仅以文学的发展为例,比较典型的就是“山水诗”的兴起。如果说东晋时期江南浔阳的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的创作流派,那么,南北朝刘宋时期,南迁后世居会稽的谢灵运则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创作转变。从审美意识的角度来看,此时文学不再被看作是单纯的政教工具,而是一种表现人——尤其是个人的心灵感受、向往和美的创造——的载体与途径。

应该说,这是江南文化诗性审美品格生成的一个标志,也是“两浙”文化审美意识在与外来地域文化相互碰撞、交汇、融合,获得新的演化与发展的一个标志。

鲁迅在论述魏晋文学特点时,曾将其称之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的自觉”时代。所谓“文的自觉”,不仅仅只是单纯地指文学,更深一层涵义是指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的自觉。李泽厚对此更明确地指出:“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了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飞跃。”

对于“两浙”区域而言,在与中心地域文化的对应与对接过程中,通过文化的碰撞、交汇、融合,也使自身文化获得了长足发展的动力,从而为形成以“两浙”为主体的江南文化诗性审美品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在东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序》,可谓是当时散文创作的一大杰作。通过对兰亭周围山水风光的描绘,对同游山阴兰亭修禊经过的记叙,抒发了人生的情怀和感慨,文风沉郁超逸,清新洒脱。又如,谢灵运的山水诗,通过寄情于山水的诗歌创作,不仅将江南秀丽的山水展现在世人面前,而且将蕴藉在山水之中的人文情怀、人格精神,铸就成精美的诗歌意象,表现出与江南秀丽风光一样优美、典雅、精致的审美情感: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

这是谢灵运 游永嘉时在江心屿(今浙江温州)的诗作。诗人从“怀新”到“寻异”,再到“登屿”,从眼前景物的描写,再到昆山仙境的想象,不仅展现了江南秀丽的山水风光,而且也抒发了寄情于山水的浓厚的人文情怀。在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中,对江南自然风光、景物的高度敏感和细腻刻画,从中提炼精美的诗歌意象,寄寓深厚的人文情怀,是他的诗歌体现江南文化诗性审美品格的一个显着特点。“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不是单纯的写景状物,而是在清新洒脱、超逸沉郁的背后,始终都贯穿着一种获得“文的自觉”和“人的自觉”时代所特有的江南文化诗性审美情愫。

显然,这是文化交汇的产物,是中原地区的北方文化与“两浙”地区的江南文化交汇后,形成“两浙”文化审美意识的一个标记。因此,从历史的维度上来看,以“两浙”为主体的江南文化,总是具有一种与中原文化相对应的历史感怀,一种浸染着南迁人士饱经人生磨难,怀有强烈的思乡、寻根情感,强烈的自尊心而又无可奈何的内心忧伤。从审美的维度上来看,这种由历史变动和文化移位生成的审美品格,是“生命在巨大的悲剧和苦难经验中的产物”,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的审美表现。

在艺术传达上,它更加追求物象的明丽、情感的细腻,追求诗性精神的唯美色调和感伤情怀,正如李泽厚所说的那样:“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而所谓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江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愫在成为审美的能指对象过程中,也往往成为人生遭遇挫折时,通过自然美景的咏怀而感悟人生、抚慰心灵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它使主体对外部物象总是具有极其敏感的审美意识特征。

如果说“永嘉之乱”的南北文化交汇,出现在整个华夏文明、中华文化向顶峰攀登的时期,那么,在隋朝统一中国之后,中心文化重新开始移位于中原地带,“两浙”区域又处在了相对的边缘部位。虽然隋炀帝开掘了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大大方便了南北的物流、人流,也有利于南北文化的交汇。但是,文化中心的移位,却使一度繁荣的“两浙”文化或多或少有些寂寞、冷落,总让人有一种被搁置、被遗忘,甚至是被抛弃的伤感意味。更不用说处在中华文化发展的鼎盛和顶峰时期的唐朝,江南文化只是中心文化的一种对应指向,一种寄寓某种情怀的特殊的对应指向。

这在客观上给本来就具有某种伤感意味的江南文化,或多或少又平添了几分忧郁之美、感伤之美的情愫。

不过,在鼎盛的唐王朝出现危机而走向衰退时期,“安史之乱”引发了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中原人士南迁潮。《全唐文》记载,当时苏州吴县三分之一的人口均是北方移民。梁肃的《吴县令厅壁记》记载:“当上元(760-762年——引者注)之际,中夏多难,衣冠南避,寓于兹土,参编户之一,由是人俗桀杂,号为难治。”中原北方人士南迁,又一次带来了南北文化的交汇,使江南文化能够得到中心区域先进文化的影响、交汇与融合,并进一步促使“两浙”文化内部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从而得以不断地发展壮大,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文化发展形势。从文学的维度上来看,唐代文学中就有许多歌咏江南的佳作。以唐诗为例,其中歌咏江南的作品,以其审美内容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江南自然景观的咏怀,从中寄寓诗人的审美理想;一类是在人生遭遇挫折,或经历人生沧桑,获得颇多人生感悟时,通过“江南”的审美认知,触发探寻人生意义的审美联想。

第一类的创作大多寄寓了诗人的一种审美理想,如白居易对江南、对杭州的咏怀,就充满了对以杭州为代表的江南景观的热情歌颂: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在白居易笔下,以杭州为代表的江南景观是迷人的,因为那是他心中的圣地、心灵的栖息地。一个既通俗又鲜活的“好”字,摄尽了江南春色的种种佳景,而诗人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诗人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写出生在中原(洛阳)的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之中。从“最忆”到“最爱”,这种情感上的变化,不仅仅只是单纯地赞美江南的自然之美,同时也深深地寄寓了存留在诗人心灵深处那种唯美的人生理想,凸现出了蛰伏在诗人心中那种诗性本体的情怀。这是人在与自然的亲近对话当中所获得的唯美情感,它建构了一种诗意栖居的人生范式,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表现人生的认知视角和审美方式。又如,王维诗中的江南,则是一派宁静、圣洁之地: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鸟鸣涧》

另有孟浩然的《自洛之越》一诗: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江南山水在诗人的眼中,是心灵的净土,身临此境,得到的是心旷神怡的审美愉悦,尘世的一切烦恼、功名利禄均可置于度外。如果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高峰时代,处处都洋溢着诗意的情怀,那么,“江南”就是古典诗歌高峰时代的最富有诗性色彩的审美意象,表现出了中国人心灵栖居的诗意境界。

第二类的创作大多是诗人的一种较为纯粹的主观情怀的表露,通过“江南”的认知,表现出历经人生沧桑的一种人生体悟,传达出对生命、人生意义的探寻情怀。如盛唐时期的李白,他的诗歌创作都寄寓了他的人生理想情怀,洋溢着一种青春生命的活力。像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他所描绘的“浙东”江南景观,始终是与他的那种人生豪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在李白的笔下,江南的雄奇之美与纤细之美是完美统一的,既有“向天横”的“势拔”,也有“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朦胧与纤秀。然而,写景状物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对景物的颂扬,从中所表白的乃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生意志,展现的是他胸中的一种英雄主义豪情。正如文学史家在论述李白的诗歌创作特色时所指出的那样:“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

还有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全诗朴素无华,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诗人对“两浙”江南故乡的一片深情,并流露出一种对在外颠沛流离,渴望落叶归根的漂泊人生之悲凉。贺知章37岁成进士,而在此之前离开故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这是在外游子对故乡、对家园梦魂萦绕的真情袒露。在诗中,诗人表现了寻找家园、建构家园的人生哲理主题。全诗的点睛之笔在一个“客”字上。诗人那种长期未回故乡,渴望早日见到故乡,但回到故乡时,那种“乡音无改”的忠贞和赤诚,却又被儿童笑当“异乡客”。本是故乡人,而今反当异乡客,个中的滋味自是难以言尽。在中国人的情感结构中,“家”始终都是一种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归宿,包含着个体在有限的生命中,对生命无限意义的追求,以及对精神家园建构的一种情感诉求和心理渴望。因此,“客”的意象就包含着对亲情、对故乡、对家园不断寻找,不断建构的心理情怀和精神追求。

就唐代社会而言,虽然“安史之乱”还未能使唐代社会完全陷于崩溃的境地,但整个社会发展由此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南迁潮,在客观上是进一步地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汇,这对江南文化的发展极为有利,尽管其中充满了许许多多的人生艰辛和苦难。

就美学风格而言,与初唐时期的那种“跃动飘逸”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不同,中唐时期虽“不乏潇洒风流,却总开始染上了一层薄薄的孤冷、伤感和忧郁”。这显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与整个社会发展出现整体性下滑有着精神上的联系。从历史的维度来看,造成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当然与“安史之乱”之后的社会动荡有关,它体现了盛唐之后的社会内在矛盾。唐解体之后的五代,“两浙”为主体的江南区域基本上是分为东、西两部分。后吴越国在杭州建都,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对北方移民采取安抚措施,并大力发展经济,从而使“两浙”为主体的江南区域得以继续繁华和富庶,为江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和条件——江南文化的那种诗性审美品格得以更进一步的强化和逐步定型。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化名人谈亲情

    中国文化名人谈亲情

    本书是《中国文化名人书系》丛书之一,是中国当代散文作品集,其主要是对亲情的谈论。书中分别选入鲁迅、周作人、郭沫若、叶圣陶等120多位作家的多篇散文作品,如:《风筝》、《做了父亲》、《一个人在途上》、《屠敬山先生》、《望断天涯儿不归》、《白舅舅》、《心上的暗影》、《怎么爱人也不够》、《三姐夫沈二哥》、《长情默默》、《陌生的儿子》、《家累》等150篇作品,真实记录了作者最华美的语言文字,从中读者可以了解到每位作家在亲情方面的创作风貌。
  • 中华散文珍藏版:牛汉卷

    中华散文珍藏版:牛汉卷

    飘逸,我以为只能凭感觉去悟知;要想捕捉到它难于上青天。它不是辞典里能查到的那个有定义的“辞语”,是难以形状的灵性或风骨。我的众多朋友之中,真具有飘逸气质的极少,聂绀弩可算一个,再想一想,还有一个蔡其矫。当然,还有别的一个两个,不会再多了。
  • 从身份到契约:不完全城市化困局的理性思考

    从身份到契约:不完全城市化困局的理性思考

    本书是一部论文集,每一篇论文的作者在围绕共同主题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都在各自领域对主题进行了不同视角的诠释。
  • 枕边小品:花季雨季全集(心语卷)

    枕边小品:花季雨季全集(心语卷)

    花季雨季,是生命真正的开始,我们要学会勇敢地争夺属于自己的那一片阳光和雨露,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虽然有的花在镁光灯下灿烂夺目,有的在荒野迎风飘扬,有的在路旁奋力绽放,但是无论是何种情况,我们都在沐浴阳光,经历风雨,都值得珍藏和回忆,本书既是对青春的铭记也是对青春的致敬。
  • 文学与人生

    文学与人生

    该书以“中外世界文学名著赏析”为副题,涵盖《红楼梦》《匹克梅梁》《西游记》《哈姆雷特》《悲惨世界》《三国演义》《老人与海》和《水浒传》等中外名著。作者在导言部分便开宗明义,对文学与文学的功能做了界定,阐明了人和人生、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热门推荐
  • 缘劫:倾城小公子

    缘劫:倾城小公子

    “小公子,你在想什么?”她落下一枚棋子,望着不远处的大宅,“小事而已,如何搞垮云家。”青苏默,这云家绝对倒了八辈子的血霉。“小锦落,你在想什么?”她抬起眸,抿了一口桃花酿,“小事而已,最近桃花酿的酒香愈加浓郁了。”锦泽默,这小酒鬼的鼻子绝对是属狗的。“小东西,你在想什么?”她脸色绯红,偏头倚靠在他的怀里,“在想一件大事。”他剑眉轻挑,“何事?”她莞尔一笑,“想你。”
  • 三国之开创世界

    三国之开创世界

    带着地球文明闯三国。坑刘备,义结关张,败董卓,干曹操。收卧龙,伏兵江东,征南蛮西羌,服山越东倭。看主角引领一窝逗逼小弟,吵吵闹闹,走出大地改变世界格局。
  • 怒剑狂枪

    怒剑狂枪

    天波府六子杨延昭因得罪朝廷权贵,被逐出京城,流浪民间。初入江湖的他缺乏历练,疾恶如仇,得罪了江湖各大帮派,树敌无数。误中妖术闯入阴间,挑战各路鬼怪,大败十殿阎王。更被魔神附体,修成绝世神功。一次次遇险,一步步成长,创造了属于他的传奇。白马银枪,纵横沙场,叱咤战疆。背剑斜睨,傲视群雄,敢问天下谁是英雄。
  • 梦极妖离

    梦极妖离

    因为一次偶然,他被抛入了一个奇怪的世界,在糊里糊涂地完成“任务”回归现实的时候,却发现这所谓的现实已经变了。莫名响起的手机电话,告诉了他现实的真相:你的名字,你所经历的一切都只是梦境而已。自此,他走上了寻找真正的现实、真正名字的路途。可是,接下来要经历的一次次冒险,还有要结识的伙伴们,他们就一定是真实的吗?还是说,自己从未醒过来,这一切仍然只是一场梦而已。到了最终的一刻,当一切都已揭晓时,他却发现——
  • 东方破幻伽话

    东方破幻伽话

    失忆的少年初来乍到,他的目的从找回记忆变成了守护现在的一切。“我只是想要一个,谁都能过笑着的Happyend”“你那无聊的幻想,就由我来打破!”
  • 异世狙神

    异世狙神

    这是一个现代全能杀手降临异界的故事。当他某天将这个世界的符文力量与现代武器结合时,从此这个世界多了一个令人颤抖的杀手。千里外,任你通天高手,一枪爆头。万里外,任你兵强马壮,一炮拜拜。跟着哥哥走,哥哥是杀手,一把符文狙击枪威慑诸天万界。
  • 妖颜如玉

    妖颜如玉

    “店家,可有辣椒面。”“有,不知小姐要微辣还是?”“给我最辣的!闻一闻就能辣死人的那种”隔着纱帽递给掌柜一个你懂的眼神,如玉小声回答到。这掌柜的是个明白人,会意后立刻回了一个我明白的眼神给如玉,然后后拿出了如玉要的东西。温暖的春日骄阳下,头戴洁白纱帽的翩翩少女拎着一个油纸包,似是很满意般点点头后莲步轻移出了店门,只见她右手中的油纸包上面贴着的红纸,赫然印着三个苍劲有力的毛笔字——王中王!
  • 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

    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谁的青春不迷茫

    谁的青春不迷茫

    青春,只是一段人生的成长和经历,但是它却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我们慢慢老去,不在年少轻狂,却发现身边的人都在改变。那年,那事,那些人,都曾年少轻狂,那年,那事,那些人,都曾爱恨分明,那年,那事,那些人,都曾逝水年华。芹菜问我:“十三,如果你们不轻狂我会爱上你。”我只能苦笑着说:”他们都是我兄弟,我这一生注定为他们荡漾。“
  • 爱的分叉口

    爱的分叉口

    第一次写,多多支持哦!本书中还会有三小只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