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14100000011

第11章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与衡量(7)

(4)农民的分散性与非农企业员工的集中性在组织与管理上的巨大反差。

(5)农业在农村与非农产业在城市的地区管理模式与绩效的巨大反差。

(6)农业支持力度与农业绩效(重要性)评价之间的矛盾、冲突与现实难以一致。

农业发展的种种矛盾现象可以概括为:人们对农业的认识偏差表现为宏观上重要,微观上次要;政治上重要,经济上次要;全球和国家层面上重要,地方层面上次要;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种种认识偏差的直接严重后果,就是农业工作者难以理直气壮地抓农业发展工作,也很难有效地抓农业发展工作。现实也进一步表明,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农业发展速度明显放慢,改造传统农业与发展现代农业进入交织状态,对农业深度与广度、在农业内外部之间的许多错误认识,导致农业发展受阻,出现新阶段农业发展困惑,引致“三农”问题“死结”。现实中的种种迹象,不仅与中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悖,也与国外现代农业建设实践相去甚远。

对农业发展问题,需要从认识上进行反思,剖析上述种种认识偏差,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与如何理解农业发展的价值观念有密切关系,与发展理论有很大关系。在不同的发展理论指导下,人们对农业发展有着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的部门与不同的地方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在形式上与实际行动上往往也会不一致,甚至严重不一致。仅从认知角度看,此类偏差往往集中在农业发展的物质水平以及产业经济的比重越来越低这种表象上面。非农产业或城市经济工作者可能会认为,农产品需求弹性既然较小,那么农业发展(农产品生产)的有限性也就很突出。囿于农业发展的物质判断标准和传统GDP方法导致农业增加值下降及其GDP结构失衡的现实,往往使人们在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农业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在农业发展的认识上,来自农业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突出的认识偏差,从而误导了人们对农业的看法,影响了人们对农业的正确认识和全面评价。

长期形成的农业发展认识偏差可能受到传统理论的影响。事实上,上述对农业发展的种种不正确的认识,几乎都可以从有关理论中找到依据,这些理论往往成为削减农业支持的重要依据。

(1)按照发展经济学经典理论,农业一般有着四大贡献——食物与原料贡献、为非农产业和城市发展提供市场贡献、农业的要素贡献(资本原始积累与人力资源)和外汇贡献。

(2)按照产业经济学观点,农业内部发展及其与非农产业发展中的经济利益关系是农业不断下降的过程(如所谓的三次产业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结构序列变化)。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向第三产业转移,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舒尔兹的传统农业改造理论,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理论,钱纳里的产业演变及标准结构理论,罗斯托的经济起飞与主导产业理论,无不说明农业在产业结构中是越来越小的一个产业部门。虽然也有赫希曼的产业关联效应理论、罗斯托的产业扩散效应理论等,但似乎也说明农业产业关联性与扩散效应都较小。

(3)按照政府(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农业和农产品在较大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特性,有较强的外部效应,政府通过财政资源和政策导向,应对农业加以扶持。然而,农业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减轻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却是现代政府经济学强调的一个方面。

(4)按照国际贸易理论,根据WTO 准则,农产品贸易应削减国家补贴甚至逐步取消补贴,结合比较优势原理,实行农业自由化,按照市场规律组织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贸易。

人们对农业发展的认识偏差在现实中十分突出。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农村问题长期聚集、城乡关系不协调的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在成功的经济改革与相对滞后的社会与政治体制改革这种不同步的情况下,人们对农业发展在认识上的偏差在现实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概括起来集中在三个方面:(1)以GDP为标准衡量农业经济规模的方法论错误。(2)以经济产出为标准衡量农业贡献的经济观错误。(3)以政治和社会作用为标准看待农业发展的产业认识错误。

这些认识偏差在现实中的表现可以进一步概括为:在经济上,农业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对地方经济增长贡献小;在转变增长方式上,农业产业结构相对稳定,对地方资源依赖性较大,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较难,增长方式难以转变;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负担;在区域布局上,主要的农业地区往往是老少边穷山区,拖了整个地区发展的后腿;大力支持农业具有不公平性——根据劳动就业贡献率与经济产出贡献率,比较财政支持率与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结果形成农业与非农产业形态略有差别的两个“剪刀差”或多个不等式,因此不值得对农业大力支持;在政治上,认为农业的发展与稳定是执政党政治工作的需要,政治压倒一切,掩盖了农业发展的经济性;在社会工作上,认为农业发展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农业经济发展慢一些没有关系,只要不在农业上出大的社会问题,就说明农业工作做好了。

人们在农业发展认识上的偏差,有着十分深刻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是:

(1)农业贡献小的经济决定论,难以推动GDP规模扩大和经济增长。

(2)农民多、文化低、难管理的农业发展困难论,难以提高地方社会现代化水平。

(3)农业是传统产业、少有现代因素的农业落后论,难以提高地方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

(4)农业资源非农化的资源转换论,由于要素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资源产出率的巨大反差,认为应尽快、大量地将农业生产的要素资源转换出发展高利润率的非农产业,如将土地(耕地)资源用于建厂或房地产等。

(5)农业自由化论,农业既然是经济产业,应全面放开,由市场调节。

(6)农业政治化的形式主义,空洞化,套话,口号化,忽视农业的经济属性,用政治口号代替农业发展,讲起来重要,看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

总的来看,农业的经济贡献小,非经济因素较多,实际工作中的力度远不如非农与城市发展,“口号”农业、“形式”农业现象十分突出。进而,农业工作的力度大打折扣,难以真正重视,内部工作难度大,外部成包袱或流于形式。

二、农业承载观:社会层面的现代农业观

正如马克思指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农业部门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8],农业是自然再生产、生物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农业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制约的行业(胡跃高,2005)[9],是生态环境价值、经济价值与生活价值相统一并使三大价值重叠最多、总福利极大化、追求综合性价值的一个现代部门(祖田修,2003)[10]。在我国快速现代化过程中,不管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产业界或经济界),或是政界,农业的作用在事实上已被严重扭曲,农业所承载的责任与作用这种现实力(农业承载力)被严重低估。在党中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重大战略的今天,不管是基于农业本身的发展,还是处理农业与农村的关系,或着眼于改善工农业产业关系,或是旨在协调城乡关系、构建和谐社会,都需要根据科学发展观,全面认识农业的承载力,正本清源,回归到农业的本原,以此为指导,才能真正有利于科学指导未来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根据含义,“ 承”指接受或继续,“ 载”指充满、装载或负担,“ 承载”(bear, stand,load‐bearing)的本义是指物体承受的重量[11],引申为一个主体所承受的内容或对象等,而农业的承载则指农业产业(行业)所承担的自身及对其他产业所承受的对象、内容及其能力。

不同的人群或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对农业承载状况的认识与态度以及对农业承载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我们应尽可能地按照系统思想对农业的承载给予科学评价与客观认识。

农业承载观就是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按照辩证法原理和系统学理论,将农业植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整个经济社会总体之中,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趋向”战略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充分、全面、准确、及时把握农业承载力的思维观点和工作行为准则,指导农业自身发展并处理好农业与非农部门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科学认识农业的承载力,全面把握农业的多方面贡献和多重产出价值(既包括物品价值,也包括非物品的服务价值与社会价值),应用科学的方法衡量农业的价值与作用,给农业应有的认可与补偿,恢复农业最本质的经济特性,促进农业发展并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

一方面,农业承载力与“三农”密不可分,是“三农”的基础,“没有农业就没有农民和农村”是人所共知的,但缺乏对三者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不管是政策层面的解释,还是学术界的研究,如何将“三农”进行关联性思考与分析几乎找不到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是由于人们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所致,加上研究方法的欠缺,也就不难理解政界与学界把“三农”作为口头禅却找不到像样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理解农业对“三农”的承载力,可以将一个区域性地区(农村)、区域性基础产业(农业)和区域性经济社会活动参与者(农民)放置在一个系统内,从立体角度进行分析,可以构成一个三维六面的立体模型。

如果进一步将“三农”模型的要素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和量化研究,考虑到区域和时间因素,可以构造一个“三农”发展的理论函数(“三农”目标函数)。函数式如下式所示:

Y it=f(F,A,R |O)=f(FA,FR,A R |O)=f(Sr,Snr)式中,i 为某一区域,t 为某一时间,Y 为“三农”关系的总和。右式的f 为某种函数关系,F表示农民,A为农业,R为农村;FA为农民与农业的关系,FR为农民与农村的关系,A R为农业与农村关系;S r为农村经济社会关系,Snr为非农村经济社会关系或外部发展环境。

如果将模型形式具体化,在获得实证数据后,可以依照上述模型对某一地区进行“三农”行动态模拟和作量化的系统性分析。自变量可用绝对数表示,也可用相对数和指数表示。

对于“三农”目标函数,在社会稳定假设条件下进行,这就取决于对Y求最大化与最优化。关于Y最大化目标,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三农”要素最大化利用,同时促进社会最稳定;而“三农”要素最大化发展也包括“三农”关系最优化。Y最优化目标也要求其最优化目标与社会稳定目标二者之间具有极大的一致性,要求达到农村社会稳定和有利于非农村地区即城市的社会稳定相协调。

一般而言,还需要分析“三农”与社会的两水平和两层级的关系。一是“三农”与农村社会的关系(高水平与低水平),正向关系循环方向可表示为“三农”→农村社会→“三农”;二是“三农”与非农村社会或城市社会的关系(高水平与低水平),其正向关系循环表现为“三农”→城市社会→“三农”。

另一方面,可以跳出“三农”,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加以通盘考虑,从农业的深度与广度考察其对整个社会的承载力。农业承载观的本质是农业的经济性,旨在促使农业科学发展并处理好相关方面的协调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农业承载观的基本特征是农业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关联性。而农业承载观的涵义就是指全面体现农业承载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

(1)农业的经济承载观。就是充分发挥农业的经济性,提出农业的自身经济产出、物质产出和食物供给能力,扩大农业产业前向、横向和后向的经济关联性,建设一个强大、现代的农业发展体系。(2)农业的资源承载观。(3)农业的生态承载观,包括动植物群落,自然(水土气热风温)与人工生态,农业然景观。(4)农业的人文承载观,如农业文化,农业自人文景观。(5)农业的社会承载观,如农业文明,农业社区群落,农居风情,社会稳定。(6)农业的政治(安全)承载观,以保证国家与地区安全和政治稳定。

农业的承载以多种形式存在。农业的承载形式可以分为显性表现和隐性表现两种。人们能看到农业的承载力多以显性形式表现出来,如农业的物质生产与提供食物,虽然也能部分地意识到农业的其他承载力表现,但多以隐性形式存在,而且难以具体化、深化和量化。

由于人们对农业的承载认识不同,所感知的内容及对农业承载程度(能力的大小)的理解也会不同。根据行为学和心理学原理,被感知具有放大效应,对于难以被感知的事物具有缩小效应,人们对农业的承载认知程度很低,大量存在于隐性形式的农业承载内容和承载力,使人们在管理活动中被忽视了。

同类推荐
  • 餐馆赢在决策

    餐馆赢在决策

    本书分为理念篇、实务篇、误区篇。采用了先讲案例,再做画龙点睛似的精辟短评,然后配以漫画加深读者印象的表达形式,力求生动形象地、深入浅出地把决定成败的道理娓娓道来。
  • 直接补贴政策有哪些

    直接补贴政策有哪些

    本书汇集各地强农惠农直接补贴政策,对生产性补贴(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化肥等农资综合补贴)和生活性补贴(如合作医疗补贴、义务教育补贴、劳动力转移培训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政策进行阐释,并就一些常见的问题以问答的形式给出相应的解答,力争让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朋友及时了解其应该享受的优惠,尽快富起来。
  • 低碳经济时代的四川产业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时代的四川产业发展战略

    本书借助低碳转型的强大压力和动力,探讨了新形势下四川的产业发展战略。本书共分8章,其中第一章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第二章四川产业实现低碳发展的战略思考,第三章四川能源的低碳发展战略,第四章四川农业的低碳发展战略,第五章四川制造业的低碳发展战略,第六章四川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战略,第七章四川服务业的低碳发展战略,第八章四川交通的低碳发展战略。
  • 市场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市场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2007年8月4日,第七届“中国金融论坛”在广州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和广东省信用社联合社联合主办,《金融时报》社、《中国金融》杂志社、《金融研究》杂志社、《银行家》杂志社等五家媒体协办。广东省政府宋海副省长,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张红宇司长,中国人民银行调统司常斌副司长,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局龚明华副局长,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黄达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丁任重教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刘锡良教授,中国社科院王松奇研究员,辽宁大学白钦先教授,广东省信用联社罗继东理事长等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三百余名国内代表出席了论坛。
  • 货币政策研究

    货币政策研究

    开放经济意味着一国资源能够借给其他国家使用。如果一国能从外部借到资源,这个国家的支出就可高于其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和生产能力;在随后的某个时间,这个国家需要偿还先前从其他国家所借的资源,导致其偿还时的支出低于其所拥有的资源和生产能力。资源跨期跨境的使用和配置涉及利率、汇率、贸易条件等相对价格,与各国金融机构、货币当局、政府、住户部门、企业部门和国外部门的资产负债总量和结构密切相关。本书考察利率、汇率、贸易条件等相对价格以及货币供应、信贷等数量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货币政策传导的规律,将理论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提供参考。
热门推荐
  • 糖果屋里的星星

    糖果屋里的星星

    独自长大成人的伊星星,在经历了父母离异,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她而去。独自守着在米安的支持下,利用父母离异后给她留下的屋子,开了一家糖果屋。之后认识了带着弟弟欧水经过的欧永,从而开启了另一段精彩的生活。在一大群好朋友的包围下,孤单的伊星星再也不会哭泣了。
  • 快穿之系统大人碗里来

    快穿之系统大人碗里来

    她,被最爱的人背叛,从此尘封内心,生死无妄。在位面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都无法改变她凉薄的内心。却最终被每个位面都守护在身旁的系统君拿下。这是两个冰山的旷世爱恋,系统君,你造吗?(本文系快穿)
  • 武欲逆苍穹

    武欲逆苍穹

    “早晚有一天,我会把这天戳出一个窟窿,用我手中的无锋,当然你也可以叫它比较长的烧火棍。”重达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斤重的无锋重剑。混沌真气。黑色戒指。当这些不平凡的东西降临到唐念的手中的时候,一切就已经注定。
  • 我在地府玩网游

    我在地府玩网游

    我想把本书更名《地府入侵地球》,因为我更喜欢写都市小说,而不是网游小说
  • 恶魔殿下绝版爱

    恶魔殿下绝版爱

    “不许叫我媳妇儿!”叶轻语愤怒的说。“那我叫你老婆。”洛羽辰不屑的到。“那你不许碰我!”“老公碰老婆很正常啊,我偏要碰你”说完洛羽辰霸道的吻向了叶轻语……………“呜…你不愧是我的恶魔殿下!”“那当然了,你是我这辈子唯一的绝版爱!”
  • 奇迹师

    奇迹师

    因为你的记忆让我存在!如今你闯入了我的世界,我要你完完全全臣服于我…恩爱情仇,欢喜冤家,奇幻热血,推理冒险,各位看官何不点进来看看…
  • 青春协奏曲之花样年华

    青春协奏曲之花样年华

    贵族学院的校草,碰上双重人格的她!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一段恋情会完美倒爆,还是波折不断?敬请期待《青春协奏曲之花样年华》
  • 宋氏家族全传

    宋氏家族全传

    宋氏家族被称之为“民国第一家族”。宋查理的三双儿女均有着显赫的背景,影响着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长女宋霭龄嫁孔祥熙,次女宋庆龄嫁孙中山,三女宋美龄嫁蒋介石;长子宋子文是民国财政部长,后升任到行政院长,二子宋子良是民国广东银行行长,三子宋子安是香港银行行长,他们在政治、经济、金融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风云变幻的三四十年代,这个家族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名声显赫的,宋家王朝的变迁在民国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一页。
  • 亲密敌手

    亲密敌手

    初涉职场,无论你是清纯小白还是小有所成,眼见昔日最亲密的战友突然临阵倒戈,亦或暗自出手,即使他只是刚刚出道的同辈,也足以让你遍体鳞伤,更何况还有那原本就高深莫测的前辈。李浅和林娜是闺密,大学毕业后,两人决定徒手闯深圳,一脚踏进了销售的门槛,在一群男人堆里开始了厮打拼杀。面对一纸合同,同事、闺密、朋友、爱人……昔日最亲密的人,却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背叛阴谋。青春的梦想和爱情到底要承载多少伤痛,才能认清谁是朋友,谁又是敌手?前是朝夕相伴的亲密朋友,后是虎视眈眈的昔日对手,在草木皆兵的职场,到底该有怎样的战力才能杀出一条出路?一切看似结束,其实刚刚开始,在男人的较量中,两姐妹将会面临怎样的风云变幻?
  • 娇妻夫人,休得无礼

    娇妻夫人,休得无礼

    刘心悦,能文能武,样样精通。然而初来乍到第一天,就穿越到花轿里去了,这都不算事,她居然把狮子当做哮天犬,还屁颠屁颠的和下人们一起逃了婚。然后穿着喜服逛个街,买个妓院,开个医馆,生活别提多潇洒。直到有一天,她出手相救了一位王爷,目的却是为了那块神通宝玉,心想可以回现代。当她偷拿了玉佩,可是腹黑王爷却不愿意了,死缠烂打,誓死追随,并且拉着她的手说:“媳妇,定情信物都给你了,快到爷这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