枟孙子·九变枠还说,“将受命于君”,但要精通“九变”,懂得灵活权变,因而,“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这就是后来兵家所说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这个问题上,孙子甚至主张:“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以上这些,都说明孙子很重视将帅应有的权力,这是因为在战争中,将帅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权力和责任必须对等。这是战争给予古人的教训,它对于现代管理也有着直接的借鉴价值。
2.2.5 造态势——才能所向无敌
枟孙子兵法枠中提及的势是指战争中的战略态势,是指力量对比上的格局。作战打仗,既要讲究“形”,即实力,还要讲究“势”,即态势。战争是力量的对比和较量。孙子说,“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所谓“任势”,就是凭借优势,以势压敌。这种“势”,不是消极等待得来的,而是要去主动地造就,这就叫做“造势”。“造势”,包括以强压弱、以勇压怯、以治击乱、以奇制胜等等。因此,“势者,因利制权也。”这种原则在管理的实践中带有普遍性,任何管理都有任势和造势,也即善于凭借自己的优势和造就自己的优势的问题。创造优势,并且形成一种气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从而所向无敌。
孙子非常注重“造势”的谋略,他在枟孙子兵法枠中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水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如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1.顺势而为谓之神
枟孙子兵法枠和枟老子枠一样,都很崇尚“水”。不过,枟老子枠崇尚的是水的品质,枟孙子兵法枠崇尚的则是水的形势。兵法中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因敌制胜”就是要以敌情作为制定战略战术的依据。“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水之形是避高而趋下;兵之形是避实而击虚,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空虚薄弱点。孙子又说:“料敌制胜,上将之道。”善于了解敌情,根据敌情及其变化制定战略战术,从而取胜,这是一流将才的作战原则。不仅如此,还要做到“能为敌之司命”,就是能够当敌人的司令,牵着敌人的鼻子走,然后让他暴露出破绽,乘虚而入,战而胜之。把敌人的命运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就叫做“为敌之司命”;而要当敌之“司命”,必先当敌之司令。
2.善出奇以创新取胜
孙子说:“奇正之变,不可胜穷。”这里所讲的“正”是正常,常规;“奇”则是不正常,非常规。枟孙子·势篇枠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就是兵家常说的,以常规的战术抵挡敌军,以非常规的手段夺取胜利,叫做“出奇制胜”。枟孙子兵法枠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乃取胜之道。”“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善于出奇制胜,以巧取胜者,他的奇思妙法千变万化,无穷无尽,源源不断。
掌握奇正之变,来源于创造性思维。孙子比喻说,声、色、味,每样都不过五种,但是五音、五色、五味,各自采取不同的组合,便产生音调、色彩和滋味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高明的将帅,其巧妙就在善于运用“奇”和“正”的结合,导演出变化莫测、有声有色的战争活剧来。所以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人,能够善于把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结合起来。奇正相生,变化无穷,这是一切领导艺术的思想源泉。
避实就虚、出奇制胜是枟孙子兵法枠的精髓。孙子说,与敌方作战,要出击敌人无法急救的地方,要奔袭敌人预料不到的处所。行军千里而不劳累,是因为行进在没有敌人防备的地方;进攻而必然取胜,是因为所攻击的是敌人未曾防御的地方;防御而必然稳固,是因为所扼守的是敌人无法攻取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敌人不知道该如何防守;善于防守的,敌人不知道该如何进攻。
2.2.6 集兵力——速战速决
1.兵贵神速
孙子强调在战争中要争取时间,速战速决。在枟孙子兵法枠中,他对此有多次论述。
他认为,用兵作战,要运用各种轻重车上千辆,军队数万;要向很远的地方运送军需粮饷;前方后方的费用、招待宾客的开销、制造和维修作战器材的消耗、保养武器装备的支出,每天要花费大量财力。因此,用这样的军队去作战,就要求速战速决,旷日持久就会带来严重后果,造成无法挽回的危局。他指出,“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又说“兵贵胜,不贵久”。
2.集中优势兵力
战线过长、多面迎敌是兵家大忌,而集中兵力、突出重点、攻其一点则是取胜的要诀。孙子非常重视这一谋略,他在枟孙子兵法枠中指出,“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同时他也认为,“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3.防间识诈,谨防受骗
在战场上,为了保持自己的主动和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做到“我能知人,人莫知我”。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诓骗敌人,故意制造、散布,以至于向敌人传递假情报,或者通过示形、佯动迷惑敌人,诱敌上当;另一方面要随时掌握可靠的情报信息,做到遇事先知,洞悉敌情。
孙子说,用兵打仗是诡诈之术,“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十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佯动、示形达到最高境界,就再也看不出什么形迹。于是,即使是深藏的间谍也窥察不出我们的底细,老谋深算的敌人也想不出对付我们的办法。
为了获取敌人的情报,孙子主张必须向敌方派出间谍。间谍有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等五种(枟用间篇枠)。一个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应该像在军事战场上一样,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全面、系统地掌握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各种信息,另一方面要严守自己的经营秘密和科技秘密,使其不被对手所窃取。
枟孙子兵法枠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里面所提及的有关战争与做事、做人的道理不胜枚举,可以为今天借鉴和使用的规律和经验也无法一一列举。学习孙子兵法主要是学习他的战略思想和计策,学习他的辩证思维方式,以及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
2.3 道家的无为而治
2.3.1 无为而治的特点
1.无为而治是哲学
无为的哲学性体现在老子学说的方方面面。枟老子枠实际上是一本哲学书,谈论的内容大多是哲学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治国之道方面有“政简刑轻与繁复苛重,察察与缺缺,大国与小鲜,授权与控制”等等哲学关系的论述;在认识世事方面有安与危,静与动,奇与正关系的理解和运用;在做事与管理方面有刚与柔,弱与强,难与易,大与细的论述与示例;在做人方面有无为与无不为,远大目标与脚踏实地,言传与身教等。所有这些深刻的道理都是从哲学的角度辩证地论述的,道理深刻,寓意深远。
2.无为原则适用于一切人
对于统治者和管理者而言,治理国家、管理组织都需要使用“道是根本、无为而治”
的理念。对自己,要尽量地返朴归真,要减少活动和应酬,不首先去享受社会文化、技术进步的成果,以免形成领导奢侈浮华的享乐之风;政治上要减政、轻刑,要有长期稳定的政策,要给下级自主工作的权利等等。这就是无为,上级无为,下级就无不为了。
对一般人而言,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更要“图难于其易,为大与其细”。大事上无为、踏实了,于小事也就无不为了。这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好高鹜远,不从小事做起,就注定他最终无为;反之,注重从小事做起,从表面上看似无为,实际上却会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3.无为原则适用于任何过程
“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不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或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但是,枟老子枠首先却是把“无为”作为一个政治管理原则提出来的,他所主张的“无为”,首先是在政治活动方面的“无为”。他认为:国家政权为管理人民而制颁的法令规章越多,人们为规避、利用这些法令、规章而采取的手段也就越多;国家为禁制人民而使用的刑罚越繁苛,人们的反抗也就越强烈,社会也就越乱,越不安宁。所谓“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从这种认识出发,枟老子枠在治国问题上一贯强调“政简刑轻”,反对以繁复苛重的政治、法律手段治国。
对于管理过程而言,组织的规章制度也并不是越多越严越好。规章制度越多越严,尽管组织的一致性程度会越高,但是组织成员规避规章制度的行为也会越多,更主要的是为了不违反这些制度,少受罚,组织成员会采取保护自己的做法;不主动积极地为组织目标服务,而以自己不受罚作为工作目标的上限。更有甚者,会采取措施,钻这些规章制度的空子,做出对组织不利的事情来。同样会是“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2.3.2 无为而治的内容
2.3.2.1 无为而无不为
1.道是根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枟老子枠认为:世间万物有自己本身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不能违背的。他将其称为之“道”。道是世间最高的境界;道是宇宙本源,万物均是由道派生出来的。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遵守客观规律,顺应自然,所谓“无为”;符合客观规律,改造现实世界,所谓“无不为”。
枟老子枠说的“无为”,决不是要人们什么都不干,它是指人的行动及其指导思想必须顺应自然,必须符合自然的要求,不能违反自然的要求而主观随意地蛮干、胡为。所谓“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要顺其自然而不强求,等待时机而不妄动,合乎规律而不逆行。
枟老子枠说的“无为”,也决不是主张消极地、盲目地听任自然支配自己,决不是主张听天由命,而是认为人要在符合自然要求的情况下行动。只有人的思想行动充分符合自然的要求,才能在花费力气较少、遇到的挫折和损失也较小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的目的。反之,如果违反自然要求而蛮干、胡为,就会枉费气力,遭受惨重失败,而且往往是费力越大,失败得越惨。用枟老子枠的话说,前者就叫做“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而无不为”;后者则叫做“为者败之”。
2.无为是一种做事认真审慎的态度
枟老子枠说的“无为”,不是教人什么事都不干,而是要求对干的事情要非常认真、非常审慎和非常严格。枟老子枠反复强调,不但对大事、难事要认真、谨慎地干,对小事、细事也必须十分踏实地、一丝不苟地做好。所谓“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充分说明了枟老子枠对于做事要求严肃、认真、审慎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
枟老子枠还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教导我们: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小变大的,树是这样,高楼是这样,人也应该是这样。万事都应由小逐渐积累成大,做人要有远大的理想,更要有实事求是、从小事做起的精神。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人也是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不愿意做小事或者做不好小事的人,怎么能成就一番大业呢?
3.无为就要注重稳定性
枟老子枠所说的“无为”,还包含着政策要有稳定性,不可朝令夕改的意思。枟老子枠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大国要像烹煎小鱼一样,少搅动。烹小鱼时,不停地翻来翻去,就不可能做成一道条条完整、色香味俱佳的菜,而只会弄成有的地方焦黑、有的地方不熟的一锅碎肉渣。同样地,治理国家的政策如果没有稳定性,就会造成严重的混乱和烦扰。国家越大,造成的矛盾和混乱就会越严重,损害也会越大。事物是运动的,但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阶段。治理国家的政策,必须随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和改变。但是,政策又必须有稳定性,在形势未要求对政策进行改变时,如果轻易改变政策,尤其是轻易作重大的改变,就会使人们产生疑虑,害怕政策会改变而观望不肯执行,有些人甚至可能按自己所推测的变化采取“对策”,那就会造成混乱和不安。
4.无为就要知足常乐,适可而止
枟老子枠曰:“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贪得无厌、贪心不足,是最大的灾祸和过错,最终将落得一无所有的下场。所以要知足、自制,适可而止,这样才能避免危险和失败的屈辱,立身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