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组织作风
组织作风是指组织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风气,并在组织成员的各项工作中体现出来。组织作风会对组织成员的思想、意识、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对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组织作风是以本组织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的实际需要为基础,通过明确提出组织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来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组织作风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体现了组织特定的、规律性的东西,一般用比较简短明确的语言来表达,具有易懂、易认、易行、易操作的特点,便于组织成员检查反省。好的组织作风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树立组织在社会公众心目中良好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12.1.2.3 组织精神文化
组织精神文化是组织在生产经营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组织意识和文化观念,是组织文化心理积淀的一种群体意识。精神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主导并决定着其他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方向。精神文化是随着组织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与其物质文化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能对组织成员的精神面貌产生特定的作用,并通过行为制度文化来影响组织物质力量的增长。组织精神文化主要包括:
1.组织价值观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的评价活动在头脑中的反映。组织价值观就是组织成员对组织行为和组织中人的行为进行评价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组织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组织中人的各种行为和组织利益的关系等。组织价值观作为组织成员的共同信念,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和行动指南;为组织成员提供了判断是非的标准和调节人际关系的行为导向。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是联系组织成员思想的纽带,它能使组织成员将个人的行为自觉地与组织利益联系起来,以实现组织目标。
2.组织精神
组织精神是在组织活动中形成的,代表了组织的价值观和组织目标,具有推动组织发展的作用。组织精神常常体现在组织价值观、组织群体意识、领导作风、组织风格等方面。
组织精神与组织价值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组织价值观的作用主要是指导选择,解决某件事值不值得做、在许多件值得做的事情中应该选择哪件先做等问题;组织精神则是描述组织成员的主观精神状态,塑造组织精神主要是为激发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鼓舞士气,使值得做的事情能够顺利完成,最值得做的事情首先完成。一个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很高的组织,其作出的选择也必然是高水平的,并能众志成城地实现所选择的价值;反之,一个精神萎靡不振的组织,不可能有高水平的价值选择,所选择的价值也往往难以实现。因此,组织精神对组织价值观起着制约作用。
3.组织道德
组织道德是组织全体成员认同的并在处理各种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善恶标准、行为规范等。它是一种内在价值观念和组织意识,在伦理上调整着组织与社会、组织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行为规范。
组织道德包括两大系统,即:①组织身为实践主体的道德规范,包含协调组织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②组织经营的道德、组织的社会公德和组织成员的职业道德。
组织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它不是以强制手段来发挥作用,而主要通过舆论、说服、示范、教育等方式来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因此,组织道德必须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被人们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时,组织道德才能够得到实施。
12.2 组织文化建设的途径
组织文化应当结合组织的具体情况,在充分发挥组织成员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建设。
12.2.1 培育组织精神
组织精神的培育必须经过提倡、实践、总结、提炼等过程,必须是组织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迫切要求。它的确立与发展,与整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培育组织精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1.思想教育
组织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群体意识,不可能自发形成,不可能在组织实践中自然而然地产生,而必须经过对全体员工长期的思想教育才能形成。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广泛而深入的,包括理想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纪律教育,主人翁意识、团队意识、职业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等。通过这些基础教育,向组织成员灌输组织精神,为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确立激励性的组织共同目标
目标是人的行动方向,要激励组织成员的行为,首先要建立组织成员共同认可的目标。组织共同目标可以使组织成员个人的理想与组织的追求同一化,从而使组织成员达成价值共识,这是培育组织精神的重要条件。只有目标一致,才能促使员工在共同的价值观念下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为发扬组织精神而自觉行动。当然,提出的组织目标要适度,必须从本组织的实际出发,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既考虑组织的现状,又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3.榜样示范
在组织内部树立榜样,可以使组织精神形象化、具体化,使员工有学习、追赶的目标,从而增强组织精神的可信度和感召力。榜样的力量来自两方面,即组织领导者的垂范和组织中模范人物的启迪。
领导者的垂范是培育组织精神的关键。领导者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对组织精神的培育和形成。领导者越是自觉地实践组织精神,组织成员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越高,所形成的群体意识就越强,对实现组织目标、振兴组织就更有力。从一定意义上说,组织精神是组织领导者思想、觉悟、文化素质、经营作风、管理水平、工作态度的反映。
先进模范人物则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使组织精神人格化,更具生气和吸引力;向先进人物的模仿会激发其他员工的行动热情,久而久之,就会变为自觉的习惯行为。因此,应善于发现和培育组织的先进模范人物,以他们的示范作用推动组织精神的培育。
4.重视舆论宣传
组织精神作为一种群体意识,要在组织成员心中扎根,就需要组织采用多种宣传手段,如广播电视、厂报、报刊、画廊等作反复宣传,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浓厚的舆论环境,使员工时刻都能感受到组织精神,并把组织精神自觉地贯彻到行动中。
12.2.2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向物质文化转化的中间环节。在组织文化的各种形态中,它体现着其他文化形态的结果。制度文化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树立科学的制度意识。
制度意识或制度观念,指的是人们关于制定制度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制度意识首先应当体现组织精神文化价值。组织的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与基石,也是组织制度文化的核心与基石。制度文化之所以被称为一种文化形态,就在于它从制度这个侧面体现了组织的文化价值观念。其次,科学的制度意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应当正确认识组织的传统与现状,以制度的形式巩固优良传统和纠正不良传统。同时,还要科学地分析组织各个方面的情况,包括员工素质的分析、市场状况、行业特点等,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制定制度文化建设的规划与目标。
2.科学地制定制度。
确立了正确的指导原则后,在制定具体制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应按民主程序来制定。只有通过民主程序才能使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到制度文化建设中,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制度,才能使制度观念与条文深植于员工的头脑之中,才能体现出文化引导的作用。
其次,制度应当体现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这既是制度科学性的要求,更是组织文化建设的要求,其目的在于使广大员工从义务和权利两个方面体会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义务与职责作为一种限定,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一种对员工主人翁地位的肯定。
再次,组织制度应当具有系统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系统性要求制度应该包括各方面内容,既有生产程序的管理,又有人员管理,还有财务管理等,不应有缺口,使行为无章可循;统一性要求所有制度应当互相协调,不得互相矛盾与抵触,使人员无所适从;可操作性要求制定规章必须明确具体、切实可行。
3.注重制度执行中的文化引导
制度执行中的文化引导工作是制度文化建设能否最后落实的重要一环。
首先,应在组织价值观的指导下,注意培养员工自觉的制度意识。自觉的制度意识是组织制度文化建设的目的,也是制度得以执行的思想保证。只有经常、反复地进行制度意识教育,才能使组织成员形成自觉的制度意识。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其次,在制度执行中,还应注意宽严结合,注意道德风范和良好作风的培养。
12.2.3 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
组织成员是组织文化建设的主体,组织成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组织文化建设的最终成果。
1.提高管理者素质
组织管理者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其在组织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组织文化的形成可能是组织成员共同创造的结果,但组织文化中的主导信念却无一例外都是先在上层形成,然后才下达的。
提高管理者的素质,首先是培养管理者高度的判断力和决策力,包括组织经营和对环境问题的判断,作出经营战略决策,构建经营信息系统,进行组织决策等;其次,培养管理者高度的经营管理能力,包括长期的经营计划和预算控制,制定经营目标,组织成长与经营多样化,市场战略,权力的委任与责任等;第三,培养管理者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指挥能力,包括人际关系管理,员工能力的开发与培训,以及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在组织中树立威望等。
2.提高普通员工的素质
普通员工是一个组织中所占比重最大的群体,也是组织文化建设最主要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因此,他们素质的提高会直接促进组织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对普通员工培育的内容包括:①培养员工应有的价值观、集体观;②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科研技术能力;③提高员工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具体的培养途径有:培训,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先进工作者、岗位标兵的传、帮、带等。
12.2.4 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融洽的人际关系对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活力和竞争能力,保证组织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要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思想教育
思想工作是加强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思想工作加强了,组织的精神文明水平就会随之提高。组织员工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组织内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新型的人际关系。组织思想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加强集体主义观念教育。集体主义观念的增强,可以提高组织的凝聚力,进而增强组织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2.开展各种集体活动
思想教育工作对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但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对培养员工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凝聚力、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更为重要。这是因为要建立和谐、团结、友好的新型人际关系,就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理解。通过举办各种集体活动,如联谊活动、体育比赛、舞会、郊游等,可以增加员工之间相互认识、了解的机会,加深人们之间的感情,加强组织团结,有利于组织成员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3.建立、健全民主管理
通过建立民主管理制度,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吸引员工积极参与组织的管理活动,不仅能够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工作能力,而且还能体现出员工在组织中的主人翁地位,使员工对组织的重大决策有发言权和否决权,对领导者有监督权、选举权与罢免权,同时也使领导者可以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听取群众的批评和建议,不断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从而增进干群之间的沟通了解,改善干群关系。
12.2.5 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
组织形象就是社会公众和组织成员对组织的整体印象和评价。组织形象包括的内容很广,主要有组织外表形象、组织产品形象、组织成员形象、组织公共关系形象等。良好的组织形象要靠组织自身规范的行为去创造。
1.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与工作质量
消费者认识组织首先是从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开始的,人们总是对那些产品质量好、服务水平高的组织感到满意。所以,一个组织要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维护自己的信誉,首先应当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与工作质量,树立起良好的产品形象和服务形象。
2.设计自己的形象标志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标志,有的组织还有自己的产品商标、代表色和建筑风格,这些都是组织的形象标志。由于形象标志代表着组织的整体形象,因此,它能加强公众对组织的印象,又能使组织成员产生认同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在设计组织形象标志时,应注意突出本组织的特点,设计出具有鲜明个性化特色的形象标志,并反复宣传,使标志频繁出现在公众面前,促使公众加深对本组织的印象。
3.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社会公益事业是民众的事业,参与公益活动的组织或个人都会被认为是对社会“行善”,是做好事。社会公众对这种行为总是抱以高度的赞誉。组织参与这种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在公众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并在客观上为组织产品的.销创造了条件。